以抗日戰爭時期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為歷史原型的電影《八佰》,無疑是2020年最為火爆的影片。劇中大量手持跟拍長鏡頭帶來的震動、搖擺的畫面,以及老式攝影機的黑白畫面立即就把觀眾帶到了那個烽火硝煙的抗日戰場上。那麼,我們就來說一說電影裡中國軍隊所使用的各種武器。
中正式步騎槍
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四百人號稱八百人孤軍奮戰。第88師是戰前國軍最精銳的四個德械師之一,師長孫元良。
德械師正式名稱應該是「調整師」,原指國軍在德國顧問的指導下,採用德式編制、使用德式武器以及進行德式訓練的整編師。然而,由於政府財力有限,當時大部分的德械師包括88師,都只能使用根據德國毛瑟1924式步槍圖紙仿製出的中正式步騎槍。
中正式步騎槍一般稱之為「中正式」,於1935年在鞏縣兵工廠開始試生產,原定名稱為「二四式」。因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於是國民政府就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中正式步騎槍口徑7.90毫米,槍長1.11米,槍重4千克。它配屬的刺刀全長575.5毫米,刀身長484.5毫米,刺刀全重0.75千克。其使用7.92×57毫米尖頭彈,初速度810米每秒,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中正式步騎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其生產數量十分龐大,現在已經難以具體統計數據。不過,在後來的解放戰爭期間人民解放軍部隊也大量裝備該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人民志願軍有不少戰士仍然在使用繳獲的中正式步騎槍在朝鮮戰場作戰。
蘇羅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
從《八佰》中我們可以看到,駐守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還有一門高射炮。在完整的德械師編制中,直屬炮兵營和四個步兵團都計劃下轄一個20毫米高射炮連,各裝備6門20毫米小口徑高射炮。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蘇羅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
蘇羅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既可以高射又可以平射,所以也被稱之為機關炮。其炮管長2.15米,炮身重80千克,口徑20毫米,最大射高3400米,最遠射程5600米。這種高射炮可以使用多種炮彈,用於對空射擊時一般採用高爆、曳光、自毀彈。同時還可以使用穿甲曳光彈、高速穿甲彈等。
當時日軍所使用的中型、輕型、超輕型坦克的正面裝甲最厚處不過25毫米,而蘇羅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平射使用高速穿甲彈在100米距離可以穿透50毫米均質鋼板,400米距離可穿透30毫米鋼板,在800米距離上也有大約對20毫米鋼板的穿透力。因此,蘇羅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對於缺少反坦克武器的中國軍隊來說意義尤其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八路軍在取得了平型關、陽明堡、七亙村等戰鬥的勝利後,國民政府破例調撥了六門蘇羅通ST-5式20毫米口徑高射炮。115、120、129師各分得兩門,但是由於炮彈數量有限,若要使用必須要師長親自批准。
駁殼槍
《八佰》中的原型部隊國軍88師,雖然號稱「德械師」但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德械武器就只有配備給軍官的駁殼槍了。影片中,七班長朱勝忠使用的就是駁殼槍,但在當時至少要排長以上的軍官才可能配備駁殼槍。
駁殼槍的正式名稱叫毛瑟軍用手槍,因為其槍套是一個木頭盒子所以在我國也俗稱為「盒子炮」「鏡面匣子」,具有全自動功能的也稱「快慢機」等。
駁殼槍由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該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子彈初速度425米每秒,射擊速度900發每分鐘,有效射程50-150米。
駁殼槍在其原產地因為價格高、尺寸大、槍口上跳嚴重等問題,一直不被歐洲各國軍隊看好。但是,到了我國駁殼槍卻大受歡迎。原因是大家想出了一個非常簡便的方法,不僅解決了槍口上跳難題,而且將它轉化為全自動速射的掃射優勢。就是將槍橫著打,當使用者扣動扳機,槍口的上跳作用使駁殼槍呈橫向掃射狀態。
由於大受歡迎,駁殼槍在我國也被大量仿製。從國民政府的兵工廠,到各種隨軍修械隊,甚至於流動的造槍商販等。而駁殼槍的使用範圍則更為廣泛了,其中最有名的就屬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朱德總司令當時使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
捷克式輕機槍和二四式重機槍
按照當年國民政府的計劃,所謂的「德械師」每個步兵班編制人員14名,配備一挺捷克式輕機槍;營下面除了配屬三個連之外,還配屬一個裝備二四式重機槍和82毫米迫擊炮的機炮連。然而,由於缺錢這都屬於紙上的數據,實際上絕大多數德械師根本沒有到達這個標準。
不過,據資料顯示影片中的原型國軍88師確實達到了一個連轄三個排九個班,每個班一挺捷克式機關槍,全師一共裝備了700挺左右的捷克式機關槍。
捷克式輕機槍是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國營兵工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研製的一種輕機槍。它的本名是ZB-26輕機槍,捷克式是在中國的通稱,該槍全長1161毫米,重9.60千克,口徑7.92毫米,彈匣容量20發,射速500發每分鐘,有效射程1000米。
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中國各地都開始購買和仿製捷克式輕機槍。直到934年,國民政府選擇它作為統一制式輕機槍,廣東、重慶、昆明等地的兵工廠開始批量生產。有意思的是,捷克式輕機槍一般每射擊200發,就需要更換一次槍管,不過由於該槍結構簡單,熟練的射手在副射手的幫助下,更換槍管只需要不到十秒鐘的時間。
二四式重機槍是金陵兵工廠以德國製造的7.92毫米MG08式水冷馬克沁重機槍為藍本,於1935年仿製而成的重機槍。其槍身長895毫米,槍身重20千克,槍架重29千克,理論射速為600發每分鐘。因為是1935年(民國24年)仿製成功並正式列為國軍的裝備,故而命名為二四式重機槍。
比較獨特的是,二四式重機槍在槍口處設有一圓形鐵片。它的作用其實是為了防止敵方射穿其自身的水冷筒。由於二四式重機槍殺傷力極大,因此在「淞滬戰役」中,日軍常常調用戰防炮來對付中國軍隊的二四式重機槍。一場戰鬥下來,參戰的二四式重機槍十之八九都會遭到損毀,其戰損率極高。
在影片中,二四式重機槍使用的是100或250發金屬彈鏈供彈。實際上,德國原產的馬克沁重機槍確實是如此,但是由於金屬彈鏈成本過高,金陵兵工廠在仿製時就將其改成了帆布彈鏈。
作品徵集活動詳情請點這裡:
第九屆「科普杯」 全國青少年書畫攝影大賽
更多精彩內容請掃描二維碼或添加公眾號「少年科普報」,關注少年科普報微信平臺,訂閱《少年科普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