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背後的真相,是比電影更壯烈的中國

2020-08-30 學習經營管理


沒有天生無畏的英雄,

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近日,《八佰》熱映,票房一周破15億,專業預測最終票房逼近27億。


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討論。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歷史事件「四行倉庫保衛戰」改編,講述了抗日時期的淞滬會戰的一段悲壯往事。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電影中每一位戰士,都讓人熱淚盈眶,但你可知道,現實中的「八百壯士」更為震撼。


那段塵封的歷史,是比電影更壯烈的中國。



01

危急存亡的時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


7月29日,北平淪陷;7月30日,天津淪陷。


7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這是整個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也就在這一天,張治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此日吾民族已臨最後關頭,此日吾人亦陷於生死線上。」


▲淞滬會戰,88師在上海閘北的環形工事裡同日軍巷戰


70萬中國軍隊從西南、華南、中原向上海集結,老百姓們夾道相送。


士兵們在車窗裡哭著發誓:一定要把日本人趕出去!


這場戰役持續了三個月之久,慘烈沉痛,滿地焦土。


但終究實力懸殊,再加上決策有誤,10月下旬,中國軍隊漸漸落於下風。


10月26日,大場陣地陷落,戰局急轉直下,中國軍隊面臨著被日軍合圍的危險,不得不放棄閘北、江灣一線,向滬西撤退。


八百壯士的故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展開的。


▲硝煙瀰漫中的四行倉庫



02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就在大軍撤退的這一天,第九集團軍第88師師長孫元良接到「單獨留守上海」的任務。


留下就等於送死,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事實。


那為何還要下達這樣的命令?


原來,九國公約的籤字國將在10天之後召開會議,蔣介石希望以88師的犧牲,贏得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


人命,不過是政治博弈的籌碼。


孫元良思量再三,最後決定只有下只留下88師524團第一營這麼一個加強營,撤到四行倉庫,堅守7天。


▲1937年10月27日,中國將士在四行倉庫屋頂上抗擊日軍


就算是這樣,楊瑞符營長接到命令時,還是非常高興。


掩護全軍撤退,他明知可能與他的部下全部犧牲,卻說:


「大敵當前,男兒自應以死報國!」


與此同時,謝晉元被任命為最高長官。


接到命令後,他當即寫下遺書:


「晉元決心殉國,...在晉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餘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



這支隊伍,經歷了兩個多月的艱苦奮戰,只有420餘人。


而他們的對手,是以後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的松井石根親自指揮的日本王牌軍第三師團。


03

一寸山河一寸血


10月27日凌晨,謝晉元率領420餘名官兵連夜進駐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是鹽業、金城、中南、大陸四家銀行設立的聯合營業所的倉庫,一幢六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牆厚樓高,異常堅固。



倉庫的西面、北面已經被日本軍隊佔領。


而南面緊挨蘇州河,東面是英美租界,因為日本尚未與英美等國交戰,不能進入。


從四行倉庫往北看,是戰場,硝煙瀰漫,山河破碎。


往南看,是租界,燈紅酒綠,熙熙攘攘。


四行倉庫成為一個孤島,一個殘酷的鬥獸場,這裡的將士,也就成了孤軍困獸。



在外界很多人看來,是一場以生命為代價的表演和笑話。


但對於這些將士來說,那是生命的底線,誓死捍衛。


只要守住四行倉庫,上海就沒有淪陷。


他們堅守在這裡,不僅是要保衛疆土,還要讓身後四萬萬中國人看到,要全世界看到: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國人絕不退縮。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我們是中國人,要有中國人的志氣。

現在我們四面被日軍包圍,

這倉庫就是我們的根據地,

也可能是我們的墳墓,

只要我們還有一個人,

就要同敵人拼到底。」


很多年之後,那些有幸活著的戰士還能清晰記得謝晉元的訓話,每一個字都像子彈打在他們心上。


生死存亡之際,這個民族最強烈的吼聲。


來吧,我們已做好準備,以我們的血,和我們的命。



04

「還有一支中國軍隊沒撤!」


10月27日清晨,日軍來到蘇州河邊。


突然,槍聲四起,突如其來的子彈,讓他們猝不及防。


整整一個上午,不清虛實的日軍沒敢行動。


下午,反應過來的日軍開始猛烈進攻,揚言「三小時內攻下四行倉庫」。


面對多出十數倍的日軍兵力,四行守軍沒有驚慌,奮勇打退對方多次衝鋒。



「還有一支中國軍隊沒撤!他們還在打鬼子!」很多報紙都以「號外」的形式報導了四行孤軍與敵人激戰的新聞。


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在上海市民間迅速傳開,數萬上海市民把蘇州河南岸擠得水洩不通。


這一定是世界軍事史上最罕見的一幕——


民眾不顧流彈橫飛,爬上樓頂,齊聲歡呼。


上海市民還自發組織起來,捐贈食品和藥品,第一天就通過租界送進去2萬張大餅和各種水果,藥品。


戰士們,你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這一天,四行守軍擊斃日軍80餘人,自己絲毫無損。


也是這天晚上,一名外國記者通過英租界遞進來一張紙條,問四行倉庫守軍有多少人。


當時謝晉元手下只有420餘人,但是為了自壯聲勢,謝晉元答覆:「800人」。


從此,這支由420餘人組成的孤軍,開始以「八百壯士」的稱號傳揚開來。



05

「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第二天,日軍繼續對四行倉庫發起衝鋒,由於忌憚租界,沒有直接用飛機火炮。


但日本人想出一個辦法,他們派出突襲隊,頂著厚厚的鐵板向四行倉庫底樓突進,意圖爆破進入。


在這緊急關頭,一名叫陳樹生的士兵站了出來。


他身捆數枚手榴彈,從五樓縱身躍下,拉響導火索,與敵人同歸於盡。



前一夜,他在白色汗衫上,給大巴山裡的老母親留下鮮血遺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犧牲時,他才21歲。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這一切,也被一位名叫楊惠敏的17歲少女看在眼裡。


10月28日,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第三天。


這一天的午夜,楊惠敏冒著生命危險,一個人從西藏路新垃圾橋匍匐前進,突破敵人封鎖進入倉庫,獻了一面國旗。(後因國旗太小,市商會又派人送去特大國旗一面。)



第二天清晨,一大早就來觀戰的上海市民,發現四行倉庫樓頂,飄揚著一面國旗,兩根簡陋的竹竿接在一起當旗杆。


對岸的民眾歡聲雷動,熱淚盈眶,人群忽然爆發出呼喊:


「打倒日本!」


「我們必勝!」


「中華民族萬歲!」



在這場向全世界全程直播的戰役裡,八佰壯士與日軍激戰了四天四夜。


消滅敵人200多人,摧毀日軍坦克兩輛,而我方犧牲9人,傷28人。


觀此一戰,何香凝感嘆道:「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06

撤退,卻是更殘酷的開始


攻不下來的日軍懊惱不已,決定對四行倉庫進行重炮攻擊。為免危及租界各國僑民,國際上要求國民政府下令撤軍。


10月30日,謝晉元接到蔣介石命令「珍重退入租界」。


他不肯退守,要求與倉庫共存亡。


蔣介石再三電令,謝晉元才揮淚執行。


當晚,八佰壯士在槍林彈雨中,撤入租界。謝晉元最後一個撤離,淚流滿面。



但誰也沒想到,撤退,才是殘酷的開始。


撤入租界時,八佰壯士剩餘358人。


按照與租界的約定,他們將經由租界,奔赴南京抗日戰場。


沒想到租界迫於日方壓力,臨時改變了承諾。租界不敢放走孤軍,也不敢殺了孤軍,只好將他們圈禁起來。


他們被繳了武器,關在一片堆垃圾、扔死嬰的荒地。


這一關,就是4年。



面對日軍的猛烈攻擊,八佰壯士未曾退卻,誰曾想進入租借,卻落到了任人擺布的境地。


一腔忠勇熱血,如今卻報國無門。


但他們沒有屈服倒下。


即使失去了武器,謝晉元還是堅持每日帶著將士們準時操練,整肅軍容。


工部局怕激怒日本軍,不讓謝晉元舉行升旗儀式,他就帶領大家辦起了「精神升旗儀式」,出操前對不存在的國旗行注目禮,高唱國歌,振奮士氣。


千磨萬厲害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07

生死飄零,誰人與說?


1940年汪偽政府成立後,上海偽政府一度想勸降謝晉元。


卻遭到謝晉元嚴辭拒絕。


謝晉元也許料到汪偽政府或將報復,提早寫下了一封遺囑:「人生必有一死,此時此境而死,實人生之快事也。」



他猜的沒錯。


1941年4月24日早上5點,謝晉元被汪偽政府收買的兵痞刺殺,終年37歲。


此時的上海已經淪陷,人人命懸一線,但仍舊有30萬人自發弔唁,幾條馬路都被堵塞。


一代英豪謝晉元,沒有戰死沙場,卻死於同胞的屠刀。


謝晉元殉難後,上海廣大市民前來弔唁。


與此同時,屬於八佰壯士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謝晉元被刺殺8個月後,日軍佔領租界。


國民政府終於密令突圍,然而為時已晚,突圍計劃告吹,壯士全部被俘。


因為他們曾多次奮力反抗日軍,日軍只能分散他們的力量。


▲被扣押在租界的孤軍營士兵,他們有老有少,有散兵遊勇,多是「歪瓜裂棗」


有的押去南京老虎橋監獄、孝陵衛、杭州、安徽裕溪口,有的押去了南洋群島和紐幾內亞。


在南洋,他們被逼砍樹、打石頭、燒石灰、運煤,日軍稍不如意就鞭抽拳打。如果反抗,就要被刺刀刺死。


在紐幾內亞,50名壯士裡,病死、餓死、被打死的共有14人,最終,只有36人活著回到了祖國。


生死飄零,誰人與說?



08

勿失勿忘,勿忘勿失


抗戰勝利後,謝晉元的遺孀凌維誠回到上海。


她發現,八佰壯士,只倖存了六七十人,而且個個處境艱難。


並不富裕的凌維誠,為了他們四處奔走,但當時國民黨各個部門都相互推諉,大多沒有結果。


▲凌維誠與八百壯士倖存者合影


1949年解放後,凌維誠寫信給了當時的上海市長陳毅。


陳毅當即撥出了吳淞路466號房屋一棟和墓地一塊給凌維誠。


後來,謝晉元的墓移入上海「萬國公墓」,一位孤軍戰士為謝晉元守墓四十多年。


2015年12月17日,謝晉元被追授為烈士。

.........



83年過去了,回想起那段歲月,崢嶸往昔,令人唏噓。


八百壯士的事跡,不是典型的「不成功便成仁」的英雄故事,更多的,帶著悲劇的色彩。


在實力相差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他們的堅守和不屈,才更令人動容。


正如毛澤東的盛讚:「英勇抗戰,為國捐軀的民族革命典型。」



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意義,不僅在於戰士們視死如歸地保衛家國。


更在於,它像一聲號角,喚醒了蘇州河對岸的人們。


它像一顆火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要勝利,靠的從來都不是困守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而是身後的四萬萬中華兒女。



最後,分享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的一段話:


「日本人始終不明白他們會什麼會輸。


他們運用經濟學原理,把中國各種情況輸入電腦,用模型公式證明自己必贏,但沒想到最終還是輸了。


因為他們不懂中國人。


所謂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做到了,雖然有變化、有衝突,但我們的文化和民族主體,一直延續了下來。


幾千年來,無論什麼樣的困難,無論什麼樣的絕境,無論什麼樣的強敵,從沒有人能真正地徵服我們。


她的潛力,統計學和經濟學計算不出,也無法計算。



日本人打進來之後才驚訝地發現,僅僅一夜之間,所有的一切都變了,軍閥可以團結一致,黑社會也可以潔身自好,文盲不識字,卻也不做漢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時候也不怕死。


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已經牢牢地刻入了我們的骨髓:堅強、勇敢、無所畏懼。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們失敗了,以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依然如此。」


這不止是八百壯士的信念,也同樣是十四億中國人的決心。


是中華民族,永遠都不會被磨滅的希冀。


相關焦點

  • 電影《八佰》背後, 是更加壯烈的中國
    近日,《八佰》熱映,票房一周破15億,專業預測最終票房逼近27億。
  • 電影《八佰》背後的幾個真相......
    影院復工以來,最火的國產電影,非《八佰》莫屬。《八佰》是一部以淞滬會戰為背景,講述國民黨軍隊的第88師262旅524團第1營的「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八佰》自籌備以來,歷經波折。
  • 《八佰》背後的真相,才是一場真正的災難
    在沒有真正看到這部電影之前,有人期待的是導演管虎帶團隊花費一年半搭出來的景到底是怎麼樣的,有人想看真正的事實是什麼樣子,有人則是單純的為了看電影而去看它對於小編來說,我想清楚了解的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八佰》,成為了今年以來最大的話題之作。
  • 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電影《八佰》背後的真實歷史
    近期熱映的電影《八佰》因題材、導演和演員的原因備受矚目,口碑也呈現兩極化,感覺好的是極盡讚美之詞,感覺不好的認為有所缺陷的也是各種吐槽。電影的本身就是藝術創作的產物,其中免不了會有誇張、失實、藝術化處理等成分在內,而《八佰》本身是根據真實的歷史進行了藝術再創作的,所以要求電影完全按照歷史紀錄片的形式來拍是不可能的,只要電影的主題明確,核心價值觀是正確的,我們也沒有必要去因此去爭論或者苛求什麼。而且我並不覺得電影《八佰》的本身是值得我們爭論的,它只是一個引子,我們更應該關注和探究的是電影背後所存在的真實歷史事件。
  • 電影《八佰》沒講到的故事, 是比電影更壯烈的中國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歷史事件「四行倉庫保衛戰」改編,講述了抗日時期的淞滬會戰的一段悲壯往事。電影中每一位戰士,都讓人熱淚盈眶,但你可知道,現實中的「八百壯士」更為震撼。《八佰》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光點映票房就2億多,創中國影史紀錄;正式上映僅4天,票房已經突破10億。毋庸質疑,《八佰》已然扛起中國電影行業重啟的救市大旗,為疫情後中國點映的全面復甦殺出了一條「血路」。電影上映後,引發觀眾熱議,褒貶不一。
  • 《八佰》電影背後的幾點真相
    《八佰》電影背後的幾點真相:1、把守四行倉庫的軍人實際上犧牲了9個人;2、綁著炸藥包跳下去的只有一個人,他確實叫陳樹生;3、確實有個女孩綁著青天白日旗闖入倉庫,但不是遊河過去的,是從一個雜貨鋪爬過去的;4、日軍沒有啟用飛機攻樓,因為容易誤傷租界
  • 一部比《八佰》更燃、更壯烈的故事,看完肅然起敬
    《八佰》有多火?上映20天,票房已超過25億,不少觀眾看完電影後,都自發來到四行倉庫,在石桌上擺滿菸酒,緬懷先烈。但小編今天要說一部比《八佰》更燃、更壯烈的故事《捍衛者》。……三,這是一場比《八佰》更慘烈的戰爭,全城內外一片火海、煙霧直衝雲霄,最終姚子青等600勇士壯烈犧牲 這是一場比《八佰》
  • 《八佰》背後的中華民族
    電影《八佰》的火爆上映,屢屢衝上熱搜榜單,一場大風暴也隨之席捲而來。那麼這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呢?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八佰》背後的故事呢?其實,如果你暫且拋開電影背後的歷史,用一個更加獨特的角度去解讀八佰的話,你會發現《八佰》的本質是一部史詩,中華民族找回自我的史詩。在這部史詩當中,我們的民族在不斷地成長,我們的英雄從被人遺忘、被人唾棄到重返歷史舞臺。
  • 《八佰》故事的背後
    《八佰》影片這樣介紹: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副團長,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指揮官。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頭腦敏銳,英勇善戰,頑強抗敵,堅守上海最後一道防線,是中國抗戰史上慘烈戰爭之一。經過查百度百科、宋希濂《淞滬會戰》、梅州日報APP,閱讀了記者對謝晉元的次子謝繼民的採訪實錄等等。
  • 《八佰》背後真實的歷史,比電影更讓人動容
    周末和朋友一起去看了《八佰》這部電影,說實話,很感動,特別是戰士排隊綁炸藥跳樓阻擊日軍和護國旗這兩段(很可惜都是影視創作),偵探君差點哭出來,整部電影看完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是非功過,由後人評說"(大概這個意思,原話不記得了),偵探君今天就講一下"八百壯士"的真實歷史與電影《八佰》。
  • 解讀電影《八佰》:孤軍悲壯背後,可知一個弱國的悲涼
    經歷過19年初的撤檔和今年初的疫情,由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終於在影院復工後成為了第一部大熱電影。在8月21日上映後,這部電影便迎來了全民討論熱潮,觀眾們紛紛從歷史觀、影片質量等多種角度提供了不同的評論。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發布的評論文章《孤軍悲壯背後 可知一個弱國的悲涼》又為這部電影帶來了新的視角。
  • 《八佰》你看完了,但背後殘酷真相,你了解嗎?電影並沒有說完…
    《八佰》電影裡你看到的故事,並沒有結束。或許,電影的成功讓很多人開始緬懷英雄,但是熱度終歸會褪去,掩埋在歷史背後的殘酷真相,又有誰能了解、銘記。歷史絕不僅僅只是一部電影所能訴說的。我們崇拜英雄,我們敬佩英雄,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這些英雄的最後歸宿。歷史應該被銘記,而英雄也應該被善待。
  • 大片《八佰》能「拯救」中國電影市場嗎?
    這也是很多中國觀眾2020年以來走進影院觀看的首部電影。這部電影不僅口碑爆棚,且以3%左右的排片斬獲了將近1500萬元的票房。於是,不少人寄望《八佰》能扛起「拯救」中國電影市場的重擔。》,文章說,《八佰》講述的是淞滬戰役中「八百壯士」奉命抵抗日軍四天四夜的壯烈故事。該影片從2011年劇本初稿落地到2020年登上中國銀幕,可謂「十年磨一劍」。歷時一年半挖出一條「蘇州河」、搭建數百畝的實景建築、對數百參演者軍訓7個月、全片使用業內最頂尖的攝影機拍攝••••••一切都只是為了儘量還原當年戰爭的真實壯烈。相較很多電影而言,「震撼」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特色。
  • 《八佰》電影的謊言與真相
    申鵬|依舊反感《八佰》很多讀者都和我講,不要抹殺國軍抗戰的功績。《八佰》夾帶的私貨,和那年諾蘭的《敦刻爾克》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在上周,我寫過一篇《為什麼要抵制八佰》的文章,被某公司投訴了,今天,《八佰》,有人說拍得好,但我依舊要抵制,大家可以看,但我不會說它一句好話。
  • 《八佰》發布15秒短預告 打響血性壯烈上海守衛戰
    1905電影網訊 8月4日,由管虎執導的戰爭電影《八佰》發布「振士氣」版預告,面對強敵猛攻,八百壯士與民眾團結一心,以熱血無畏的勇氣和姿態,誓守上海最後防線,該片將於8月21日全國上映。打響血性壯烈的上海守衛戰《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役,謝晉元奉命率領第88師524團一營420餘人,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四天四夜中,抵擋住日軍的猛烈進攻。為迷惑日軍、壯大聲勢,謝晉元對外宣稱倉庫內有八百人,史稱「八百壯士」。
  • 從管虎導演的電影《八佰》中,了解中國電影的走向
    電影《八佰》的播出已經有一段時間裡,這部電影從開始上映就飽受爭議備受關注,其一方面有觀眾說他不夠還原歷史,與真實歷史出入性比較大,而另一方面電影本身的質量是很好的,以激起愛國情懷為最大的亮點,成功的在電影裡將國人的愛國精神點燃,也因為爭議與質量的雙重影響,這部電影票房大賣,以電影本身來講這是成功的
  • 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 電影《八佰》今日公映
    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 「看哭了」成為關鍵詞電影《八佰》今日公映本報訊(記者丁曉晨)電影《八佰》今日公映。該片的首波口碑已隨著首映與點映釋出。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用熱血和生命守家衛國的故事深深感動和震撼了廣大網友,「看哭了」成為被大家頻頻提到的關鍵詞。有觀眾說:「到了淚點哭得發抖,中華民族的無畏精神是不可磨滅的。」更有觀眾表示:「周圍人哭成一片,終於明白為什麼座位上要放紙巾了。」
  • 《八佰》與電影現代主義
    《八佰》劇照據數據統計,截止昨日下午——電影《八佰》上映第三十又一天,其中國內地票房突破30億元大關。目前該片累計觀影人次已達七千八百二十一萬,至此,中國內地影史票房的前十名,門檻已提升至三十億元。如果《八佰》志在票房,這會是一部純電影式的電影。不過,中國導演常用兩種方式,既要討好傳統的電影受眾,又要表達自己獨特的的亮點和創新,因此花樣繁多。就本片而言,所使用的前段是電影史上常見的:以日本軍官的狀態進行呈現:你獲得了我的尊敬。回顧電影史,自上世紀末從臺灣地區率先垂範的抗戰電影始,華人編導的主要導演策略便是以對方的視角來呈現我方故事。
  • 八佰:比電影更殘酷的歷史事件
    走出電影院,腦海裡不斷閃現出「八佰」壯士跳樓護牆時的吶喊、是蘇州河對岸同胞振奮人心的鼓舞、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陰險和西方列強的漠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片尾彩蛋上一張張真實、淳樸的面容。作為疫情以來的第一部大製作,《八佰》給了我太多驚喜。比電影更動人的是其背後更動人的歷史背景。
  • 電影《八佰》,暴露了中國商人最噁心的一面
    原因很簡單不想為《八佰》的出品公司華誼兄弟和電影主創貢獻票房。需要申明的一點,我噁心的不是抗日題材,這段我們屈辱且頑強的歷史需要用影像創作記錄下來,警示後人,但是民族情緒不該成為有些人謀取利益的工具。八佰就是華誼兄弟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