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中國現實版:急診科醫生離職潮 急診科還能否留住喬治.克魯尼們?

2021-02-22 急診醫學資訊

來源:微信良醫 

導讀:「每天有很多人從這裡健康地走出,也有很多生命在這裡畫上句號,但是瀰漫在急診室裡的溫暖感人的空氣,卻一直沒有變過。」《急診室的故事》(英文名《ER》,又譯作《仁心仁術》)是最成功的醫療美劇之一,自1994年開播以來,共獲得創紀錄的21項艾美獎及115項提名。正是這部劇成就了男主角喬治.克魯尼的事業,讓他一躍成為了好萊塢萬人迷。


《ER》的拍攝現實中,好萊塢製片人有一個巨大的遺憾:1999年喬治.克魯尼離開了劇組。如果說中國急診是一部現實版《ER》,那麼那些充滿魅力的」克魯尼「們正在以一種更快的速度離場。他們不一定高顏值,但是他們那種特有的守護生命的亢奮充滿魅力。

於鶯出走: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

2013年6月,」女超人「於鶯離開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而急診科醫生的離場,於鶯既不是開始,更不是結束。

「又一個高年資的急診醫生離開了!」上海醫師協會急診科分會會長陸一鳴每天最擔心的事這幾天又發生了。這次,這位瑞金醫院北院急診科非常優秀的急診科醫生徹底離開了醫療圈,完全轉行,去了一家保險公司管理醫療保險業務。

急診科醫生辭職!!!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更讓人唏噓的是,在上海多家三甲醫院急診科內,急診科醫生青黃不接的局面已經苦苦支撐了幾年,而急診量卻是每年都在創歷史記錄。上海門急診量最高的新華醫院急診室,今夏再次創下歷史新高,急診量僅內科就有1000人次。而新華醫院急診科常務副主任費愛華同樣面臨尷尬,急診科61個急救醫生編制,現在只有47個急救醫生。費愛華做過一個統計,7個急診醫生直接離開了醫院,有的出國,有的去了二級醫院甚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另外14人到了醫院醫保辦等行政職能部門。幾年來走了三分之一。但是急救醫生的新鮮血液卻補充得太慢,新華醫院急診科作為急診醫生的規培基地之一,這兩年陸續留用了6個年輕的急救醫生。

同樣的問題在郊區的三甲醫院急診室更為嚴峻。2012年,上海市進行了最大規模醫療資源布點調整項目,上海市四家郊區三級綜合醫院露面。三年後,其中之一的瑞金醫院嘉定北院遲遲沒有開出重症監護室,無奈的背後是急診科醫生的空缺,急診科醫生的缺口達到三分之一。

上海急診醫生的缺口有多大?作為上海醫師協會急診科分會的會長,陸一鳴給了一組數據,上海醫師協會急診科分會中的急診科醫生只有1000多個。而上海三十多家三甲醫院和部分大型的二級醫院都有急診科。

時間給誰:搶救病人還是寫論文?

有些醫生的價值不在於寫論文。但急診的現實是,在倒三班的無規律生活中,即使你練成了鐵人三項,多救了N個人,在職稱評價體系裡這些都寫不進去。

2005年,黃歡開始在仁濟醫院急診科工作,在急診科一線足足呆了七年。在他剛成為急診科醫生的時候,急診科一批高資歷的急診醫生離開了急診科。7年來,他的身邊也走了很多經驗豐富的急診科醫生,但是他還在堅守著。他說能夠堅守是因為他真的喜歡做急診醫生,「將一個病人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的那一瞬間的幸福感,是其他專科醫生所不能體會的。」

而這樣的幸福往往是瞬間的,更多的是付出。在剛剛過去的7月,仁濟醫院急診室也創造了歷史記錄,黃歡說,「國外醫生到中國急診室來,直呼這是個「瘋狂的地方」。7月,黃歡和他的同事,幾乎瘋狂了一個月:不間歇的問診,拼命地寫病史。」最多的一天,黃歡在8個小時內看了100多個病人,和他的一位在急診內科同事更是創下了急診看病記錄:8個小時看了166個病人。現在,黃歡只有三十幾歲,但是他的體力已經跟不上了,特別是倒三班這樣無規律的生活。

於鶯離開協和的理由之一便是「一個夜班,從下午4點半到第二天早上8點,像我這樣30多歲的女醫生,下了班以後,走路都是飄的。」

累,急診太累人!但更讓急診醫生們累覺不愛的是,現實的評價體制對急診職業初初衷的磨折:其實,急診科醫生最怕的不是高強度的搶救病人,而是在作為醫生的職業生涯中,急診科醫生普遍在學術上有遺憾。同樣是醫生,急診科顯得矮人一截:「和我同時進醫院的醫生都已經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了,更有人發表了學術論文,在國際醫學界有了自己的聲音。」黃歡坦言。他說,急診科醫生搶救病人連喝口水的時間也沒有,哪裡還有時間去實驗室做實驗,去找文獻寫論文。

沒有學術論文意味著沒有更大的發展,更意味著職稱上沒有上升的空間。一位三甲醫院急診科醫生透露,急診科醫生要想從主治醫生邁上副主任醫師,甚至主任醫生是件太難的事情。

那麼問題來了,急診室,是24小時的生死時速,他們該把時間給誰?是給代表前途的論文,還是給與死神搶奪生命的職業天職?

拿什麼挽留急診科醫生?

如果我們不拉急診醫生一把,那麼生死邊緣,誰來拉我們一把?

和國內急診科醫生頻頻離職相比,在國外急診科醫生反而成為了香餑餑。陸一鳴曾經在法國醫院急診室學習,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國醫院管理層大亨每個月都會有一天泡在急診室,當一天24小時急診科醫生。在這位專家看來,急診室是接觸最危重病人的地方,也是在臨床上最具有挑戰的,短時間內全方位醫學技能的回爐,能讓他永遠不放下白大褂。

風險最高,勞動強度最大,留下急診科醫生首要處方就是提高待遇。

在美國,急診科醫生也是黃金職業,急診科醫生待遇相當高。在紐約急診科醫生每小時收入200美金,24小時就是4800美金,內華達州更高每小時達到250美金。美國急診科醫生待遇並不是醫院決定的,由於醫生都是自由人,自由執業,因此醫生的收入水平由行業協會根據市場,制定身價。

國內急診科權威專家們指出,在急診科醫生急缺的情況下,在國內急診醫生能否在專科醫生之前率先成為「自由人」,大幅提高待遇來吸引人才呢?而在目前醫療體制無法突破情況下,醫院應該在勞動報酬上加大對急診醫生的傾斜,讓急診醫生的辛苦付出有所體現。

對於急救醫生職稱評定的困難如何破題也是當務之急。上海第十人民醫院急診科嘗試破解的方式值得推薦和推廣;急診醫生考核以就診患者的臨床指標及救治率為主,兼顧工作量和患者的滿意度;職稱晉升優先,只要考核達標並達到規定年限,即可晉升職稱,不再受科研指標的限制。

相關焦點

  • 急診科醫生什麼病都會看,是不是比專科醫生水平高?
    感覺電視中的醫療劇最喜歡拍的就是急診科的故事,戲劇性強。急診科醫生每天能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和事。在普通人眼裡,急診科醫生是很厲害的,什麼都要會,什麼病都能看,感覺很神。但是,你知道嗎?事實和你想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很多醫生心中都有一條默認的鄙視鏈,越專的科室,越覺得上檔次。
  • 急診科醫生:醫院裡的「特種兵」
    他們幾乎每天都在跟死神「抗爭」,在快節奏的工作中,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在對患者醫療信息知曉極少的情況下,能迅速判斷病情實施救治,又時常默默忍受患者的不理解,他們就是被稱為醫生裡「特種兵」的急診科醫生。
  • 王啟峰|一位急診科醫生的俠骨仁心
    王啟峰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院EICU副主任、主任醫師、中國胸痛中心暗訪專家;牡丹江市急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中醫藥委員會常委。一位急診科醫生的俠骨仁心口述 / 王啟峰文字 / 張   顥與王啟峰的第一次見面挺有意思。
  • 一線發熱門診、急診醫生日常揭秘:突如其來的全員待命與日常焦慮
    在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大夫王仲被病人家屬罵了。病人很年輕,症狀輕微,王仲因此沒有開激素,結果被質問為什麼不開,是不是因為沒給紅包?作為中國第一批急診學科從業者,王仲很難記住這種司空見慣的小插曲,他和同事們更在意的是其他事情:那年春天,因為怕有病毒,北京的一些醫院將非典患者的病歷付之一炬,但王仲所在的協和醫院將其悉數收集完整,存檔備案。
  • 急診科醫生大成的新娘是誰演的 韓丹彤個人資料及作品簡介
    ­  急診科醫生大成的新娘是誰演的 韓丹彤個人資料及作品簡介­  根據點點原創劇本《人命關天》改編,由鄭曉龍執導,張嘉譯、王珞丹、江珊、柯藍領銜主演的現代醫療題材電視劇《急診科醫生》在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黃金時段熱播,這部劇講述了發生在醫院急診科的一系列故事。
  • 這 4 位醫生,為何離開急診科?
    前段時間看《外科風雲》很不滿,覺得這部劇有歧視急診科的意思。急診醫生怎麼了?急診醫生憑什麼低人一等啊?
  • 掛個急診號只為配藥 急診科裡過半急診並非急症
    原標題:掛個急診號只為配藥 急診科裡過半急診並非急症   「醫生,給我配點降壓藥。」「醫生,我感冒了。」在我市一些綜合性大醫院的急診科,醫護人員經常能遇到並非急症的患者。  明明不急,患者為何要看急診?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醫療資源浪費?圍繞相關問題,記者進行了多方走訪。
  • 青年醫生:電視上是那樣的 現實中是這樣的
    四院綜合急診科每天面臨著近300人次的急診量,承擔著各種急救任務:急診氣管插管、中毒救治、黃金時間搶救各種休克;急診綠色通道為急性心梗、呼衰、急性腦血管病、創傷等爭取寶貴時間搶救生命,年輕醫護們用自己的技術和力量全心捍衛著患者的生命
  • 長泰縣總醫院急診科:與時間賽跑 與死神交鋒
    長泰縣總醫院急診科不但承擔著院前急救、院內搶救、急診留觀、急診病房、重症監護室診療護理工作,而且要承擔發熱病人等患者轉運接診時的醫護人員隨車護送、每個入科病人的第二次預檢分診和午間、夜間就診發熱病人的預檢分診工作。據統計,一個月以來急診科共完成預檢分診316人次。所以說,急診科的醫務人員時刻面臨著高風險、高壓力。
  • 急診科醫生這麼爛,我為什麼還追?
    比如醫生無限制掏錢給患者看病這事兒,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存在的。知乎上有位專業急診科醫生評論說:我們一般不會醫生自己掏錢給患者治病,因為這樣的患者太多了,有真窮的,有耍無賴惡意逃費的,醫院現在自負盈虧,本身我們巨大的工作量就無法在我們的績效中得到體現,自己日子也就是一般小康水平,上有老下有小並不比誰好過多少,我沒有那麼多錢去給人墊付治病。而王珞丹飾演的江主任,墊錢的手根本停不下來。
  • 50歲急診醫生連續接診26人後倒下,目前呈植物人狀態……
    試問,全國有幾家醫院急診科醫生的夜班費能達到300元?  如此簡單的一道數學題,我們的醫院和相關部門的領導們,不會算?  夜班工作本就違反了人體的自然規律,急診科夜班更是幾乎不眠不休,理論上,時薪應該按照白天時薪的2-3倍計算,這不過分吧?  如此算來,按理,一個夜班那就600-900元。
  • 一居民被馬蜂蜇暈差點危及生命,急診科醫生教你如何脫險
    日前,家住天通苑的王先生去公園遛狗,一不小心招惹了馬蜂,額頭、手指中指等3處被蟄傷,不到5分鐘就暈倒在地,人事不省,被120送到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急診進行搶救,才脫離生命危險。患者被馬蜂蜇後全身皮膚紅腫剛被送進醫院急診科時,王先生血壓明顯降低,已經神志不清,之前他還曾出現頭暈、心慌、大汗、聲音嘶啞、憋氣、全身皮膚紅腫。「這是因嚴重過敏反應導致休克,需立即搶救!」該院急診科醫生快速為患者進行了補液、肌肉注射腎上腺素……不到一刻鐘,患者神志逐漸清醒,能應答交流,其他症狀也逐漸消失了。
  • 長庚急診醫生集體出走風暴,觸犯5大管理定律
    日前臺灣林口長庚醫院驚爆急診醫師集體出走潮,為醫界投下震撼彈。
  • 急診科醫生殷翔是誰演的 丁洋背景資料參演過的電視劇介紹
    ­  急診科醫生殷翔是誰演的 扮演者丁洋資料作品­  由鄭曉龍執導,張嘉譯、王珞丹、江珊、柯藍領銜主演的現代醫療題材劇《急診科醫生》將於2017年10月30日登陸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播出。這部劇改編自原創劇本《人命關天》,講述的是發生在醫院急診科裡的故事,透過該劇也是向醫護天使們致敬。
  • 雙節我在崗|急診科醫生的一天
    紅網時刻永州10月7日訊(通訊員 李志武)救護車的警笛聲、急救床輪子滑過地磚的聲音、醫生護士急促的腳步聲……這就是急診的科,這裡經常上演生死時速。「先救命後治病。」對於急診科醫生來說,在面對這些緊急情況時,往往無法第一時間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尋找病因,所以救命是第一位的。急診科醫生需要的不僅是廣博的知識面和快速的反應力,更要有敏銳的判斷力和決斷力,方能救生命於瞬間。
  • 急診科醫生小雪扮演者是誰 葉琳個人資料作品介紹
    那麼急診科醫生小雪的扮演者是誰?個人背景資料是什麼?急診科醫生小雪扮演者介紹由張嘉譯和王珞丹主演的電視劇急診科醫生即將上線播出的消息一度引起了網友的關注,該劇龐大的演員陣容更是受到了網友的追捧,劇中醫生救死扶傷的職業天性和捨己為人的精神更是吸引了網友的眼球
  • 凌晨四點一男子帶狗去急診科看病,醫生怒吼:我這不是寵物醫院
    在我們當地有這樣的一句諺語,「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意思就是說花不可能能夠一百天都不凋謝,人不可能一千日都不生病,最起碼感冒總是有的吧,我們都知道我們生病了應該去醫院,如果說遇到緊急的時候,發高燒的時候應該去急診科,所謂急診科是有必要的時候才去急診的,如果普通的那麼掛個門診就可以了,但是在廣西卻出現了一件這樣的事情
  • ​同是醫生,差距明顯 --我看《急診科醫生》有感
    看完《善良醫生》,心情久久放不下,不能再看類似日劇,隨即選擇了一個國產的、評論較高的連續劇《急診科醫生》看看。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觀看《善良醫生》過程中,我在詳細觀看每個細節,體驗每個情節,唯恐遺漏什麼。相比之下,《急診科醫生》,我是在1.5倍速度下觀看的,--那個拖拖拉拉的劇情和糟糕的細節描寫實在讓人不可忍受!
  • 「急診科女超人」於鶯尚未找到下家 欲當全職醫生
    談到辭職的原因,於鶯表示自己不是「被辭職」,主要是「不願和科研考核大夫的評判體系玩了,未來想做一名全科醫生」。  微博爆料不是辭職的主要原因  「急診科女超人」於鶯本月8日在微博上發布要從北京協和醫院辭職的消息發布後,引起眾多議論。
  • 臺灣長榮航空強攻美國市場 力邀喬治•克魯尼代言
    臺灣長榮航空強攻美國市場 力邀喬治•克魯尼代言 2015-10-19 09:30:1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中新網10月19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強攻美國市場,臺灣長榮航空傳出正與男星喬治•克魯尼洽談代言,最快明年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