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良醫
「導讀:「每天有很多人從這裡健康地走出,也有很多生命在這裡畫上句號,但是瀰漫在急診室裡的溫暖感人的空氣,卻一直沒有變過。」《急診室的故事》(英文名《ER》,又譯作《仁心仁術》)是最成功的醫療美劇之一,自1994年開播以來,共獲得創紀錄的21項艾美獎及115項提名。正是這部劇成就了男主角喬治.克魯尼的事業,讓他一躍成為了好萊塢萬人迷。
在《ER》的拍攝現實中,好萊塢製片人有一個巨大的遺憾:1999年喬治.克魯尼離開了劇組。如果說中國急診是一部現實版《ER》,那麼那些充滿魅力的」克魯尼「們正在以一種更快的速度離場。他們不一定高顏值,但是他們那種特有的守護生命的亢奮充滿魅力。
▌於鶯出走: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
2013年6月,」女超人「於鶯離開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而急診科醫生的離場,於鶯既不是開始,更不是結束。
「又一個高年資的急診醫生離開了!」上海醫師協會急診科分會會長陸一鳴每天最擔心的事這幾天又發生了。這次,這位瑞金醫院北院急診科非常優秀的急診科醫生徹底離開了醫療圈,完全轉行,去了一家保險公司管理醫療保險業務。
急診科醫生辭職!!!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更讓人唏噓的是,在上海多家三甲醫院急診科內,急診科醫生青黃不接的局面已經苦苦支撐了幾年,而急診量卻是每年都在創歷史記錄。上海門急診量最高的新華醫院急診室,今夏再次創下歷史新高,急診量僅內科就有1000人次。而新華醫院急診科常務副主任費愛華同樣面臨尷尬,急診科61個急救醫生編制,現在只有47個急救醫生。費愛華做過一個統計,7個急診醫生直接離開了醫院,有的出國,有的去了二級醫院甚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另外14人到了醫院醫保辦等行政職能部門。幾年來走了三分之一。但是急救醫生的新鮮血液卻補充得太慢,新華醫院急診科作為急診醫生的規培基地之一,這兩年陸續留用了6個年輕的急救醫生。
同樣的問題在郊區的三甲醫院急診室更為嚴峻。2012年,上海市進行了最大規模醫療資源布點調整項目,上海市四家郊區三級綜合醫院露面。三年後,其中之一的瑞金醫院嘉定北院遲遲沒有開出重症監護室,無奈的背後是急診科醫生的空缺,急診科醫生的缺口達到三分之一。
上海急診醫生的缺口有多大?作為上海醫師協會急診科分會的會長,陸一鳴給了一組數據,上海醫師協會急診科分會中的急診科醫生只有1000多個。而上海三十多家三甲醫院和部分大型的二級醫院都有急診科。
▌時間給誰:搶救病人還是寫論文?
有些醫生的價值不在於寫論文。但急診的現實是,在倒三班的無規律生活中,即使你練成了鐵人三項,多救了N個人,在職稱評價體系裡這些都寫不進去。
2005年,黃歡開始在仁濟醫院急診科工作,在急診科一線足足呆了七年。在他剛成為急診科醫生的時候,急診科一批高資歷的急診醫生離開了急診科。7年來,他的身邊也走了很多經驗豐富的急診科醫生,但是他還在堅守著。他說能夠堅守是因為他真的喜歡做急診醫生,「將一個病人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的那一瞬間的幸福感,是其他專科醫生所不能體會的。」
而這樣的幸福往往是瞬間的,更多的是付出。在剛剛過去的7月,仁濟醫院急診室也創造了歷史記錄,黃歡說,「國外醫生到中國急診室來,直呼這是個「瘋狂的地方」。7月,黃歡和他的同事,幾乎瘋狂了一個月:不間歇的問診,拼命地寫病史。」最多的一天,黃歡在8個小時內看了100多個病人,和他的一位在急診內科同事更是創下了急診看病記錄:8個小時看了166個病人。現在,黃歡只有三十幾歲,但是他的體力已經跟不上了,特別是倒三班這樣無規律的生活。
於鶯離開協和的理由之一便是「一個夜班,從下午4點半到第二天早上8點,像我這樣30多歲的女醫生,下了班以後,走路都是飄的。」
累,急診太累人!但更讓急診醫生們累覺不愛的是,現實的評價體制對急診職業初初衷的磨折:其實,急診科醫生最怕的不是高強度的搶救病人,而是在作為醫生的職業生涯中,急診科醫生普遍在學術上有遺憾。同樣是醫生,急診科顯得矮人一截:「和我同時進醫院的醫生都已經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了,更有人發表了學術論文,在國際醫學界有了自己的聲音。」黃歡坦言。他說,急診科醫生搶救病人連喝口水的時間也沒有,哪裡還有時間去實驗室做實驗,去找文獻寫論文。
沒有學術論文意味著沒有更大的發展,更意味著職稱上沒有上升的空間。一位三甲醫院急診科醫生透露,急診科醫生要想從主治醫生邁上副主任醫師,甚至主任醫生是件太難的事情。
那麼問題來了,急診室,是24小時的生死時速,他們該把時間給誰?是給代表前途的論文,還是給與死神搶奪生命的職業天職?
▌拿什麼挽留急診科醫生?
如果我們不拉急診醫生一把,那麼生死邊緣,誰來拉我們一把?
和國內急診科醫生頻頻離職相比,在國外急診科醫生反而成為了香餑餑。陸一鳴曾經在法國醫院急診室學習,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國醫院管理層大亨每個月都會有一天泡在急診室,當一天24小時急診科醫生。在這位專家看來,急診室是接觸最危重病人的地方,也是在臨床上最具有挑戰的,短時間內全方位醫學技能的回爐,能讓他永遠不放下白大褂。
風險最高,勞動強度最大,留下急診科醫生首要處方就是提高待遇。
在美國,急診科醫生也是黃金職業,急診科醫生待遇相當高。在紐約急診科醫生每小時收入200美金,24小時就是4800美金,內華達州更高每小時達到250美金。美國急診科醫生待遇並不是醫院決定的,由於醫生都是自由人,自由執業,因此醫生的收入水平由行業協會根據市場,制定身價。
國內急診科權威專家們指出,在急診科醫生急缺的情況下,在國內急診醫生能否在專科醫生之前率先成為「自由人」,大幅提高待遇來吸引人才呢?而在目前醫療體制無法突破情況下,醫院應該在勞動報酬上加大對急診醫生的傾斜,讓急診醫生的辛苦付出有所體現。
對於急救醫生職稱評定的困難如何破題也是當務之急。上海第十人民醫院急診科嘗試破解的方式值得推薦和推廣;急診醫生考核以就診患者的臨床指標及救治率為主,兼顧工作量和患者的滿意度;職稱晉升優先,只要考核達標並達到規定年限,即可晉升職稱,不再受科研指標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