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晶片製造,觸及核心架構,詳解小米120億「芯投資」版圖

2021-01-18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機器之能」(ID:almosthuman2017),作者 徐丹,36氪經授權發布。

今年是小米成立的十周年,十年一個檻。

小米沒有將最初的網際網路故事繼續講下去,從晶片投資版圖可以看見,小米已經轉變了航向,做晶片,碰製造,幹起了「苦活累活」。

雷軍應該看清楚了,僅靠網際網路營銷無法讓小米走的更遠,無法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十歲的小米還有很多焦慮,焦慮於核心技術,焦慮於供應鏈危機。

當下小米做出的改變能緩解他的焦慮嗎?

小米還在死磕晶片。 

澎湃S2難產之後,小米從造芯轉向投芯,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瘋狂「攬貨」。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今小米投資的半導體企業已經多達27家。 

今年下半年,又出手了7家新公司,南京泰治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必易微電子、瑞聲通訊、芯來科技和燦芯半導體。 

芯來科技在米系晶片投資中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它是國內為數不多的RISC-V處理器內核IP解決方案,這是小米第一次觸及晶片核心架構。 

投資名單也還第一次出現了晶片製造相關企業,比亞迪半導體和南京泰治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前者生產功率半導體,後者為製造業提供「智慧工廠」全流程解決方案。 

這坐實了雷軍「小米將成為中國製造業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的志向。 

另外,智能終端晶片產品依然是小米投資重點,大魚半導體成立之後,小米似乎就打算將重心放在研發難度較低的物聯網晶片江湖。 

澎湃折戟,小米120億投「芯」 

2014年,當麒麟910晶片一舉將華為海思從低谷帶入高光時刻時,小米靜悄悄的成立了松果電子,沒有開業儀式,沒有對外公布。 

「松果是我們的特種部隊,他們在忐忑中衝進了手機晶片的迷霧,尋找方向。」澎湃S1發布後,雷軍對當時的媒體回憶道。 

決定做晶片的小米正處於高光之年,2014年第四季度小米力壓三星、聯想、華為成為中國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廠商。

小米松果電子品牌logo

高光之下有隱憂,小米的危機感或許從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眼看著競爭對手華為已經打入核心技術,而小米手機的出貨速度還要受上遊晶片廠商的掣肘,手機檔次卡在中低端,此後的幾年的手機出貨量也均未達預期。 

不過網際網路思維的小米應該是低估了晶片研發的難度,澎湃S1市場表現平平,S2難產,2017年以後小米晶片基本就沒了消息。 

有業內人士分析,澎湃S1屬於中低端晶片,其性能弱的關鍵就在基帶和製成。 

製成上,由於研發合作夥伴聯芯和中芯國際有同一個股東大唐,澎湃S1的前身採用的工藝其實是中芯國際28nm HKMG,該工藝後來證明是一個失敗品。後來澎湃S1發布時選擇的是臺積電28nmHPC,但這時已經是10nm時代,28nm已經滿足不了手機軟體需求。 

最關鍵的還是基帶。聯芯基帶最高只支持到五模LTE Cat.4,屬於較低階 級別,S2難產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沒有5G基帶專利。 

此後,造不出芯的小米開始投芯。據不完全統計,從2018年開始小米已經投資了近27家半導體企業。 

2018年是投資初期階段,全年投資了5家半導體企業,2018年後投資節奏明顯加快,今年年初兩個月內披露了8家公司。 

投資初期,順為資本、紫米科技、武漢珞珈桐、天津金米、People Better等公司盡數出場,2018年後投資團隊基本穩定。 

半導體等高新技術領域投資專門由小米長江產業投資基金負責,該基金是小米2017年與長江產業基金共同發起,規模超120億元,天眼查顯示疑似實際控制人雷軍。相較於一般產業投資基金一二十億元左右的規模,小米長江基金可謂體量巨大。 

投資方式也基本遵循小米生態鏈思維,入資不控股,持股比例基本在5%以下。 

被投企業技術實力都較強,很多都是細分賽道的冠軍企業,曾有業內人士表示,「小米要半導體要把優質的腰部企業掃光了。」 

具體來說,產業投資部合伙人孫昌旭曾表示小米投資主要集中在5G相關的射頻器件、人工智慧、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先進位造設備(包括生產設備和檢測設備)以及工業網際網路的相關核心技術。 

從市場來說,主要分布在手機、智能終端、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 

手機SoC復活?投資偏AP補足自身弱點 

小米初期的投資重點仍然是手機。 

表1:小米手機領域投資(部分企業領域有重合,以主要領域為主)

2018年投資的5家企業中有3家是與手機相關的晶片設計廠商,南芯半導體主營快充電源晶片,聚辰半導體主營手機存儲晶片,而無錫好達則是表面波器件生產廠商。 

後期小米投資的與手機相關企業並不算多,包括昂瑞微電子、雲英谷科技、翱捷科技、翰昕微電子、睿芯微電子等。分別負責手機射頻晶片、顯示驅動晶片、快充晶片、基帶晶片和開關晶片設計。 

翱捷科技則是小米和華為共同投資的企業,主營主營基帶晶片研發,2017年收購Marvell公司的移動通信部門(MBU),產品線已覆蓋2G/3G/4G/5G和IoT在內的多制式通訊標準。 

其中一些企業已經在「趕考」科創板,聚辰半導體於2019年末成功IPO,市值近100億,無錫好達和翱捷科技也都擬科創板IPO。 

可以看出,小米投資的手機相關晶片大多集中在快充、屏幕、存儲等比SoC晶片門檻相對低的晶片廠商中,在SoC的投資中則偏AP。 

手機所用的SoC晶片分為AP(Application Processor,應用處理器)和BP(Baseband Processor,基帶晶片)兩部分,其中手機作業系統、用戶界面、應用程式跑在AP上,BP主要負責手機與附近基站的通信。 

5G時代,小米將投資重點放在基帶上應該也是想補足自身的弱點。 

大量資金用於投資後,小米會就此放棄自研晶片嗎?小米十周年時雷軍說,澎湃計劃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仍在堅持。

如今小米松果電子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已經從林斌變更為王川,地址也從清河搬到西二旗。 

同時,香港松果旗下的晶片設計企業「拜恩科技」也搬到了小米松果的隔壁。拜恩科技成立於2015年,法定代表人同樣也從王川,公司核心團隊包括王川、林斌和周受資。 

王川和林斌都是小米元老級人物,林斌更是小米集團「二把手」的存在,周受資此前任小米CFO,掌握財政大權,但於去年卸任。 

7月,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曾學忠擔任小米手機部總裁,直接向雷軍匯報,或許是在為手機晶片做準備。 

這似乎都顯示著小米還沒有放棄澎湃晶片,但此刻重啟手機晶片對小米來說絕非易事。 

小米表示今年研發投入會突破百億,算是達到了晶片研發應有的體量,但若要常年堅持巨額投資對小米來說可能並不容易。另外在5G爆發前夜,市場對SoC基帶晶片有更高的要求,對新玩家很不友好。 

今年4月小米松果創始合伙人宓曉瓏離職加入紫光展銳,宓曉瓏曾是華為無線基站的早期技術團隊成員、海思無線技術創始團隊成員。 

分拆出大魚後,本就不大的松果電子如今更像是空殼團隊,用什麼去吸引尖端人才也是擺在小米麵前的難題。

大魚起航,小米擁抱物聯網 

自研晶片上小米也有兩手打算,一方面是坐在手機晶片牌桌上艱難的博弈,另一方面是轉向門檻較低的物聯網市場。 

去年4月2日松果電子分拆出大魚半導體,小米持有南京大魚半導體25%股權,團隊集體持股75%,這類似於小米生態鏈公司股權架構。 

分拆後大魚半導體將專注半導體領域AI和IoT晶片研發,松果繼續專注手機SoC和AI晶片研發。 

一個月後大魚聯合阿里平頭哥發布了一款物聯網NB-IoT晶片大魚U1。採用平頭哥的CPU IP內核,內置GPS/北鬥進行位置跟蹤,同時大魚半導體開闢了圖傳專用晶片,用於無人機的高清圖像處理。

但布局物聯網晶片應該在更早之前。松果2018年就與阿里旗下的中天微開展RISC-V的合作,中天微提供基礎平臺,松果電子提供 SoC 智能硬體產品。 

同樣在2018年,小米開始廣泛在物聯網和智能家居領域撒網投資,被投企業數量遠超過手機。 

表2:小米智能終端、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領域投資

智能終端晶片方面,包括晶辰半導體、恆玄科技、安凱微電子、帝奧微電子、一微半導體、速通半導體、合肥視涯、必易微電子和瑞聲通訊。 

被投企業涉及到非常多的細分領域,包括藍牙耳機、LDE電源、照明、導航、智能機頂盒、視頻監控、可穿戴設備等。基本每個細分領域只投一家企業,且是優質的頭部企業,比如晶辰半導體就是智能機頂盒行業的隱形冠軍。 

物聯網方面被投企業主要包括樂鑫科技、靈動微電子、芯百特、速通半導體和隔空智能。 

樂鑫科技、靈動微電子和芯百特分別是本土MCU晶片和射頻晶片研發商。速通半導體研發的是「黑科技」Wi-Fi 6,不但可以更好的支持當前的無線網應用,更可以滿足4k/8k視頻、VR/AR等的應用,是萬物網際網路的基礎支撐技術。 

隔空智能是新近投資的一家企業,是國內首家單晶片射頻與微波雷達供應商,面向智能家居、節能照明和兒童玩具市場,致力「隔空控物」技術的實現。 

另外,芯原微電子、燦芯半導體和芯來科技是米系投資中較為特殊的存在,這三家企業都觸及到了晶片設計的核心環節。 

芯原微電子和燦芯半導體都是一站式晶片定製服務和半導體IP授權服務提供商,其中芯原主要客戶包括英特爾、三星、Facebook、谷歌、亞馬遜等等多家巨頭公司。 

芯來科技是為數不多的本土RISC-V處理器內核IP和生態平臺公司企業,RISC-V架構具有精簡和靈活兩大特點,在物聯網、控制器、數據中心等專用晶片和邊緣計算等市場有很大的優勢。 

此外,峰岹科技和智多晶微電子都是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分別專注電機驅動控制晶片和可編程邏輯器件。 

以上企業也有不少都開啟了IPO徵程,芯原微電子8月剛剛登陸科創板,恆玄科技、帝奧微電子等也都在擬IPO。 

小米在產業鏈公司IPO的進程中也獲利不少,比如在2016年、2018年均投資過樂鑫科技,在其2019年IPO時,小米2016年的投資增值近5倍,合計獲利7000萬元。 

相比於手機晶片,物聯網晶片賽道似乎更適合小米。物聯網晶片對技術和性能的要求沒有手機SoC晶片那樣嚴格,拼的是低成本、低功耗,研發成本和難度也較低,同時也可以避免不擅長的基帶技術。 

並且,在競爭格局未定的物聯網市場中,相比其他競爭對手,小米有龐大的硬體儲備量。根據2019年數據,小米IoT平臺已連接設備已經達到了2.348億臺,同比增長55.6%。小米更了解系統對晶片的需求,當硬體和晶片結合,就會產生比較高的壁壘。 

不過小米物聯網晶片未來的路也不會太輕鬆,畢竟物聯網這塊龐大的市場任誰都想來咬一口。 

投資晶片製造,小米還是那個「網際網路公司」嗎? 

小米10至尊紀念版發布後,雷軍發了一條微博—— 

小米新品太火,想去工廠幫忙擰螺絲,結果工廠負責人說,「我們這裡是全自動產線,全是機器自動擰,不需要人工擰螺絲。」 

玩的一手好網際網路營銷的雷軍成功的將小米智能製造工廠帶入了大眾視野,也像是在向公眾力證,「看,小米不僅僅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 

除了核心技術,小米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製造。國內頭部手機企業中,小米是唯一一家沒有工廠的。 

不碰製造的網際網路模式成就了小米的極致性價比,但也在一定上阻礙了小米向高端市場進軍。 

對硬體疏於管控的後果就是小米高端機型總會少那麼些質感,在網友對小米10的測評中,很多不滿都來自於硬體的細節處理,比如「屏幕清晰度不如華為」「音量鍵和電源鍵松垮,不像6000的價格」等。 

所以,小米鋪開了製造的路。去年一期智能工廠在北京亦莊開工,佔地1.86萬平方米,投資金額6億元,設計年產能達百萬級,主要用於研發試產。 

同時二期工廠也正在規劃中,產能大幅度擴張預計達600億,除手機外還涉及工業製造。 

在投資方面,小米的半導體投資名單中也罕見的出現了兩家晶片製造企業,南京泰治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 

表3:小米晶片製造領域投資

泰治科技是國內專注「工業4.0」,為集成電路、LED、PCB、新材料等高科技製造業,提供生產全流程的「智慧工廠」解決方案的領導性公司。在IC封測及LED封測行業,已經與長電科技、華天科技等結成了戰略合作關係。 

比亞迪半導體是由車企比亞迪分拆出的半導體公司,負責車規級功率半導體IGBT晶片的設計、生產和封測。 

研發起晶片、做起製造的小米還會是消費者當初熟悉的小米嗎? 

如果小米真的實現了智能製造,那它所賺取的硬體利潤就肯定會超過當初承諾的5%,如果一直秉承不超過5%的硬體利潤,那麼在製造環節的投入相當於白幹。 

下一個十年,逐漸脫離網際網路標籤的小米會走向什麼方向?

相關焦點

  • 小米晶片大躍進:除了自己造芯,3年投資了20多家晶片企業
    眾所周知,在2017年小米發布旗下首款手機Soc澎湃S1之時,雷軍表示「晶片是手機科技的制高點。」這意味著其實小米對於晶片是相當相當的重視。而在小米研發晶片之時,小米對於晶片方面,其實還有另外的一個大布局,那就是瘋狂投資晶片企業。最早投資晶片就認是小米旗下順為投資,投資了南芯半導體,這算是小米第一次投資晶片企業。
  • 雷軍的貪婪時刻:兩個月密集投資8家晶片公司,小米極速「補」芯
    這一波操作,距離2019年11月19日,小米第一次投資速通半導體才過了不到半年。至此,小米供應鏈投資版圖一隅,半導體布局已擴展至19家,覆蓋Wi-Fi晶片、射頻(RF)晶片、MCU傳感器和FPGA等多個領域。 小米的造芯夢並未停止。 去年10月,智東西曾針對小米的供應鏈投資情況進行了調查報導,圍繞小米的生態鏈和供應鏈投資戰略,尤其是半導體領域進行了梳理。
  • 新投縱慧芯光、易兆微電子 小米產業基金版圖再擴圍
    今日,小米產業基金新增投資常州縱慧芯光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下稱 「縱慧芯光」)及易兆微電子(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易兆微電子」),前者主要研發生產VCSEL晶片、器件及模組等產品,後者則主要設計、研發和銷售用於藍牙及WIFI應用的無線片上系統和射頻晶片。實際上,上述板塊的投資,並不少見於小米產業基金的版圖中。
  • 華為和小米的2020晶片投資版圖
    2020年已過,這一年,華為和小米的投資戰略似乎已進入到了輕車熟路的階段。據不完全統計,華為哈勃在過去一年共計投資了21家半導體公司。小米更甚,共投資了30家半導體公司。從兩家所投資的企業來看,可以說在半導體材料、晶片設計、半導體設備等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有布局。但細細來看,「英雄所見略同」,兩家都看中了一些相同的晶片機會。
  • 小米產業基金版圖再擴圍 新增投資縱慧芯光、易兆微電子
    原標題:小米產業基金版圖再擴圍 新增投資縱慧芯光、易兆微電子   據《
  • 小米變印度「國民公敵」:滾出印度;雷軍一口氣投了三家晶片公司
    這是短短半個月內,小米投資的第三家晶片企業。就在十天前,小米產業基金剛剛投資了兩個晶片公司——燦芯半導體和芯來科技。不久前,雷軍在微博上坦承,澎湃晶片的研發遇到了巨大的困難,但小米自研晶片的道路仍然在繼續。
  • 雷軍是如何拼小米的晶片拼圖的?
    但對於晶片,小米還是一直保持著熱情的,只是在自己沒有去研發手機Soc之後,雷軍另外換了一種思維去拼小米晶片的版圖,那就是通過旗下資本,去投資國內優秀的晶片企業,拼接其在半導體領域的技術
  • RISC-V企業芯來科技完成新一輪融資 小米持續跟投
    鳳凰網科技訊 12月29日消息,芯來科技近日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由天際資本領投,中關村芯創集成電路基金、臨芯投資和啟榕創投跟投,老股東小米長江產業基金、藍馳創投、新微資本繼續追投。芯來科技成立於2018年,致力於RISC-V架構的處理器內核IP研發及平臺商業化。創始人兼CEO胡振波曾長期就職於國際知名半導體公司,擁有豐富的RISC-V開發經驗。
  • 臺灣晶片工程師大批跳槽大陸 幹3年等於臺灣10年;小米生態鏈又要調整 劉德或卸任掌門
    從臺灣吸引高科技人才,已成為大陸積極發展晶片行業,以減少對海外公司依賴的努力的一部分。  招聘人員和業內人士稱,2014年開始的這一努力,隨著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而加劇,暴露出中國對外國製造晶片的過度依賴。  2017年,中國進口了價值2600億美元的半導體,超過了原油進口。根據中國半導體工業協會的數據,去年國產晶片佔國內需求的比例還不到20%。
  • 對話晶片頂級投資人:AI晶片投資熱潮下的冷思考|GTIC2020
    兩位投資大咖具有深厚的產業背景以及豐富的投資經歷,他們從投資人角度出發,就當前AI晶片行業的多個核心問題敞開解讀。成立於2014年的中芯聚源是中芯國際的投資平臺,投資版圖覆蓋集成電路產業鏈的材料、設計、裝備、IP和服務等細分領域及MEMS、傳感器和LED等延伸領域,所投企業涉及早期、成長期、成熟期企業。這場乾貨滿滿的投資對話,是本次GTIC 2020全球AI晶片創新峰會的一大亮點。
  • 小米產投注資縱慧芯光、易兆微 布局VCSEL及藍牙WiFi晶片
    集微網12月5日消息 今日,集微網注意到,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新增一起對外投資,投資對象為常州縱慧芯光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縱慧芯光」),投資比例並未公開。縱慧芯光(Vertilite)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創新型的光電半導體企業,致力於為全球客戶提供高功率以及高頻率VCSEL解決方案,主要研發生產VCSEL晶片、器件及模組等產品。縱慧芯光總部位於江蘇常州,在美國、中國臺灣地區都成立了全資子公司。2017年底和2019年初,縱慧芯光接連獲得了兩次上億元融資。
  • 【芯融資】12月融資總規模或超29億,芯華章、地平線等10家企業融資...
    速通半導體速通半導體,成立於2018年7月,是一家無線晶片設計公司,目前在上海、韓國首爾和美國矽谷都設有研發團隊,核心團隊已在全球範圍內成功開發和量產了數十款Wi-Fi 、藍牙、蜂窩4G/LTE的無線SoC晶片。2020年12月,速通半導體宣布完成超過1.5億元的A+輪融資,由君海創芯領投,元禾控股等基金跟投,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和耀途資本繼續追加投資。
  • 小米投資國產VCSEL廠商縱慧芯光
    根據企查查資料顯示,近期國產VCSEL廠商——常州縱慧芯光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縱慧芯光」)發生工商變更,新增小米旗下的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為股東,具體投資金額及持股比例尚不清楚。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米之前,華為旗下的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已於今年6月入股了縱慧芯光。
  • 電機控制IC企業受投資重視;英偉達發布RTX 30系列GPU;存儲晶片價格...
    電機控制IC企業受投資重視據媒體報導,2020年8月,南京凌鷗創芯電子有限公司完成A+輪數千萬元融資,本輪融資由達晨財智投資。截止目前,凌鷗創芯已陸續獲得點亮資本,六翼資本,臨芯資本和晶豐明源的投資。Kevin點評:成立於2015年的凌鷗創芯,是一家專注於電機運動控制類晶片的公司,目前具有CPU/MCU、ADC、DAC、PGA、DC-DC、Gate-Driver等晶片研發能力;同時具備各種電機控制算法、應用方案及特種電機的開發能力。其產品的目標市場包括電動車輛、電動工具、家用電器、無人機、機器人、工業伺服控制等。
  • 晶片為什麼是個「大坑」?中國晶片市場的真實困境是什麼?
    #2020年因為美國的原因,晶片成了熱門詞,OV開始做晶片,就連曾經解散了澎湃的小米也在今年流出來了S2的小道消息,2017年澎湃發布會上,雷軍曾說過,晶片是手機科技的制高點,小米要成為偉大的公司,必須要掌握核心技術,但和我認知不同,作為科技代名詞的晶片,卻是一門血虧的生意,也可以說是富人的韭菜收割機。
  • 中芯國際聯手國家隊斥500億投建12吋晶圓製造 什麼信號?
    原標題:中芯國際聯手國家隊斥500億投建12吋晶圓製造 什麼信號?合同,以共同成立合資企業中芯京城集成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50億美元,總投資額為76億美元(約500億
  • 入股縱慧芯光 華為控股哈勃投資布局產業鏈
    截止到7月13日的狀態為「已問詢」;投資的燦勤科技科創板IPO申請也獲得受理。此外,其投資的多家公司經股權穿透後,隱現不少A股公司身影。而從業務方向來看,哈勃出手投資的均為半導體產業鏈企業,部分所投企業已與華為深度綁定,華為加速國產化替代的戰略意圖明顯。哈勃版圖A股身影工商信息數據顯示,近期哈勃科技新增為東微半導體的投資人。
  • 官方揭秘小米 10 至尊版 120W 秒充技術:採用石墨烯基蝶式雙串電池
    IT之家8月12日消息 昨天晚上,雷軍帶來了小米十周年演講。在演講之後,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正式發布。分為三個版本:透明版、亮銀版、陶瓷黑。小米10至尊紀念版定價5299元起:120倍超長焦相機、120W秒充科技、120Hz十億色原色屏、DxOMark全球第一。8月16日開售,現已開啟訂金預售。
  • 自己造不如投資?澎湃S2無進展,但雷軍卻投資了17家晶片企業
    眾所周知,小米是繼華為之後國內第二家自研晶片的廠商,於2017年2月份發布了「澎湃S1」。但讓人想不到的是,雖然無數人憧憬著小米澎湃S2趕緊到來,但小米卻遲遲沒有進展。這一度讓人懷疑小米已經放棄了自研晶片。
  • 2018國內半導體設計、製造、封測十大企業
    6.北京智芯微  智芯微成立於2010年,以「用芯讓工業更智能」為使命,致力於成為以智能晶片為核心的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連續五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國家電網公司「國網芯」產業發展的使命擔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