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麻風之名

2021-02-07 南都周刊

東莞泗安麻風院舊址


「我們這些最弱勢的人,住在那種地方,實在是太沒安全感了。」二十出頭的張金勵站在鰲頭村口,看見眼前破敗的景象,想到之前那種日子,眼淚就落了下來。

圖文 | 洪夢霞 


張金勵與吳銘從來沒有相遇過,他們所住的康復村相隔兩百多公裡。但他們,是那個時代的麻風康復者在汙名下不斷尋求人生救贖的一面鏡子。為了逃離世人加在麻風之上的惡名,他們走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徑:一個選擇了遠離世俗社會,終生在麻風村裡遊蕩;一個選擇了遠離「麻風」這兩個字,隱瞞身份背井離鄉幾十年。而最終的歸宿卻是一樣的——麻風村,這個曾經禁錮他們,如今又佑護他們的地方。



小小個的張金勵躺在一輛骨碌骨碌走的平板車上。因為頭髮太長了渾身又髒兮兮,他被蓋上了一張草蓆。看不見東西,就這樣躺著聽前面拉車的那兩人說話,說起自己有十三歲。


噢,原來我十三歲了。他想。


張金勵在很小的時候就沒了爸媽。對媽媽,他唯一鮮明的印象是在親戚帶著他兄妹倆在墳頭祭拜,燒火,磕頭。而父親是怎麼也想不起來了。父母去世,叔伯們做主,把他與唯一的妹妹,分別送給了不同的人家收養。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茂名市鄉鎮。幾經轉手,八九歲大的張金勵到了一個單身的老漢家裡,給他做兒子。過了兩年,張金勵的腿上開始長一些紅色的斑,不痛也不癢,一隻腳沒了力氣,走路搖搖擺擺。老漢看出了這正是麻風發作的症狀,「兒子」也不要了,趕緊把人送了回來。又過兩年,幾個堂哥和叔伯一商量,拿一輛拉東西的平板車,將他送進了鰲頭麻風村。


說是麻風村,其實是當地公社在荒僻的郊區建的幾間瓦房,收著幾十個病人。張金勵到了那兒,沒有被褥,便找了些茅草鋪在地上充當床鋪。病人們靠挖番薯填飽肚子,但對於病痛就束手無策了。麻風不僅會導致神經痛——像拿把刀在骨頭上刮,還會導致手腳皮膚麻木,神經損傷,稍有損傷便會潰爛發炎。村裡只有一個負責給他們發麻風藥發糧食的管理人,沒有醫生。他曾眼睜睜看著一個病人因為腳爛,痛得哇哇大叫地被抬了出去。


幸而,他並沒有在鰲頭住很久。1967年,東莞的新洲麻風院招收病人,他跟著一位年長的病人一起去了。新洲是省級的大型麻風院,醫療條件很好,他在大集體裡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八年。


1975年,新洲醫院解散,治好病的人被遣送回原地。回到鰲頭,聽說就在他們離開的那段時間裡,附近的農民來砸屋子,趕走了一些病人。麻風的名字叫人深惡痛絕,沒有人願意附近住著這種人。


「我們這些最弱勢的人,住在那種地方,實在是太沒安全感了。」二十出頭的張金勵站在鰲頭村口,看見眼前破敗的景象,想到之前那種日子,眼淚就落了下來。


天地之大,可哪裡才有他的容身之處?



1957年,五歲大的吳銘突然找不到自己的父親了。他問家人,家人不說。懵懵懂懂長到十一二歲,臉上發紅,別人嘲笑他跟他父親都是「發風人」。他不懂那個詞的意思,但知道是罵人的話,知道自己被討厭了。上到小學二年級,他就退學了,連在家門口玩都不去。


一傳十十傳百,開平皮防站的醫生很快找上門,說他患了麻風病,要他入院治療。他自己走了一遍流程,才知道,原來父親當年也是這樣「消失」的。


社會上對麻風的汙名由來已久,兩千多年前,麻風還是被歸為「癩」「大風」等惡疾的時候,它便被隱喻成因道德敗壞而染上的疾病。因患病會造成面目損壞,手腳潰爛萎縮,令人恐懼,民間流傳著各種傳說,說他們患病是因罪孽深重,生活放縱,是不祥不潔之人。


早在20世紀中期,現代醫學已經證明,麻風病並非遺傳病和烈性傳染病,90%以上的人對致病菌都有天然的免疫力。但當時,中國的麻風病人眾多,人們根深蒂固的的恐懼難以改變,不利於公社化的開展,政府急於消滅麻風病,於是選擇了最決絕的措施——強制隔離治療。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各地興建起麻風院,由皮防站派醫生下鄉檢查,把麻風病人一個個挑了出來。


1964年,十二歲的吳銘便是這四十多萬麻風病人中的一個。


入院那天,村長幫他挑著棉被,沿著窄窄的山路,走了許久,才來到玲瓏麻風院。正在田裡幹活的父親被喊來,七年未見,他一認出父親的面便哭了起來。父親早收到消息,什麼也沒有說,接納了自己的孩子。


十來人一間大屋子,吳銘跟著父親同住。慣了之後,他覺得裡面的生活比外面自在得多,大家都一樣,沒有人罵他,沒有人討厭他。院裡有醫生給他們治病,有男女老幼四五百個病人,還有十來個跟他年紀相仿的少年,爬樹摘果子都有伴。再長大一些,他便跟著木廠裡的師傅學手藝。


十年後,他治好了病,1974年,他出了院。


母親在他出生後便去世,哥哥姐姐都送給了親戚撫養,他得了病後甚少往來。他回去生產隊做工,別人一見他就走開,如避蛇蠍。而小孩子一見他便嚇得大哭。他明明治好,卻仍然看到這些人眼裡的自己,與十年前並無不同。


倘若吳銘不說,沒人看得出他是麻風病康復者。麻風有幾種類型,有些麻風菌比較少,又醫治及時的,並不會造成面目變形和手腳殘障。可人們眼裡並沒有「被治好的麻風病人」這個可能,一旦患上麻風,便是異類。


在村裡住了兩三年,吳銘實在鬱悶。那時的茶樓,五分錢一把茶葉,水任倒,茶任飲。他常去那裡喝茶散心,認識了三個想要去英德找工作的外村人,幾人一拍即合。當時政府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城鄉間人員流動需得有生產隊長的籤字批條,隊長不肯給他籤,他便耍了個小聰明,在別人的批條後加上自己的名字,一走了之。


脫離家鄉我才會有自由。二十四歲的他暗下決心,要去到一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



七十年代末的茂名市鄉鎮,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到處魚龍混雜。張金勵從新洲出院,回生產隊,鄉裡歧視他,沒給他安排住處。無處謀生時,他曾與偷雞摸狗的人混在一起,倒賣糧票,因此被抓入獄7個月。左腳的腳踝處傷口潰爛,沒有錢去醫院,他自己拿刀子把壞死的骨肉剔出來,而後留下了走路一瘸一拐的毛病。


他一個一個地打聽起附近麻風村的位置,而後開始在粵西各地的麻風村裡走訪。他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康復者間的關係,「像人身上的血管一樣,有聯通與共鳴」。無論他走到哪裡,這些同病相憐的人,都願意給他一點吃的東西,一個住的地方。



張金勵在一個麻風康復村裡做護理工作的舊照


先是袂花、旦場,接著是大朗、雷打石,一個個村子走過去,有些住幾個月,有些住幾年。能留下種田,就幫忙種田,或者是養雞,或者是做護理員發藥打針。


在袂花,他遇見了自己的初戀。那是一位康復者的女兒,比他還小八九歲。兩人心意互通,沒有明言,只是那女孩有意無意總幫他說話。後來,女孩的父母收下了別人的聘禮,她出於孝順,跟著人走了。她離開的時候,他的頭痛了好幾日。


幾個月後,女孩又折返,徑直來到張金勵的面前:「你要去哪,我便跟著你去哪。」


他還沒來得及欣喜,只覺得心裡發苦,不知道怎麼回答。


他總是記得一件事,很小的時候,生產隊裡種了花生,他也跟著去撿了些,六姨教他煲熟了,拿到戲院門口去賣。不曾想,隔壁村幾個人看見了,走過來嚷道:「嘿,麻風佬啊,不要同他買東西。」人群隨即散了開,仿佛躲開某種瘟疫。


六十年代,茂名市一個小鄉鎮的戲院門口,眾人異樣的眼光,被深深刻在了心上。他在這種痛苦中恨恨地發了誓,再不做這些拋頭露面的事。像其他人一樣做點小生意謀生的念頭,就這樣被打了個煙消雲散。


「我看你不是笨人,是腳踏實地的人。」四十年後,他仍記得女孩對他說的這句話。


「是啊。但我認為,世人對我們太過歧視。」



吳銘漂泊在外這幾十年,沒有一個人知道他曾患過麻風。他把自己的過往藏起來,以一個自由人的身份活著。他會做木工,給人做一張大床,七天,十來塊錢。幹完一個地方的單,就得換個地方住。有時候人多活少,也做苦力,挑水泥,什麼都幹。


他曾遇見過喜歡的女孩子,思來想去,沒有開口。結婚必然要回老家,他苦苦守住的秘密將被發現,而對方的反應他不敢去想。思索幾日,下定決心,便不再存成家的念想。仍與對方說說笑笑,只當是朋友。


幾年後,生活稍稍有起色,他寫了封信回來給父親,信中夾了兩百塊錢。那時他一天賺五六塊錢,兩百塊是一個月的工錢。


過了些時候,玲瓏那邊回信:你父親已病逝了。


收到信,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睡了兩天,沒有去幹活,也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起。


他想起出院後那兩年,隔段時間,他就踩輛單車來看父親。從家裡到玲瓏,要騎兩個多小時。那時候父親身體還很好,還挑得動水。想起以前住在玲瓏,父親得空了就坐在門口拉二胡,拉得好聽。想起父親骨架生得大,但性格溫柔,說話風流。他剛出來打工時性子還不是很放得開,生活所迫變得越來越會跟人說笑,也越來越像父親了。


他回了一趟開平。父親就葬在玲瓏的後山,祭拜,上香,又託院裡的朋友,逢年過節為墳頭除草。家裡再無掛念,他打定主意,再不回來了。


三十年光陰如流水逝去。


2012年,在英德做工時,掉落下的木頭砸傷了吳銘的一隻腳。傷口開始潰爛發炎,有時他能忍痛去幹活,忍不了便歇一陣子。醫來醫去,錢漸漸花光,病情卻沒有一點好轉。他以前在玲瓏見過別人也是這樣子,心裡清楚,這應該與麻風的後遺症有關,卻不敢開口問醫生,怕人疑心自己的身份。


醫生勸他回家鄉,家裡至少有人照顧。萬般無奈之下,他決定回來看看玲瓏醫院是否還在。英德沒有直達開平的車,必須在廣州轉車。在車站去買票,拖著一條傷腳,痛到走不動路,舉目四望都是陌生人。他看見清潔工大嬸在掃地,問她能否把掃帚給他。對方疑惑,他解釋說,腳腫得不行,想拿掃把棍拄著走路。於是五塊錢買下那掃帚。


回到老家,一位年輕的同姓兄弟仗義,為他上網查到玲瓏醫院的消息,又聯繫院長為他辦好證件和手續,三兩日,就轉到了玲瓏。左腳已留不得,截肢了,自此在玲瓏住下。



玲瓏村舊址,吳銘兒時與父親居住的房子


他一生倔強,為了逃離麻風這兩個字,背井離鄉幾十年,最後還是被一條受傷的腿給逼回來了。


他已經六十一歲,比離開時父親的年紀還要大了。聽說父親留有一隻金戒指,放在誰的手裡,他也沒有去問。一能走動,就叫上兩位願意幫忙的村民,翻遍整個山頭的雜草,想找父親的墓。翻了兩日,父親的沒找到,只找到了一位老友的碑——是當年答應他為父親掃墓的那個人。




東莞泗安康復村,兩位康復者共用的房間


從50年代末到八十年代,被自願或強制隔離那幾十萬麻風病人,治好病走了大部分,又死了一些,剩下的人,雖然醫好,卻因為麻風導致的身體殘障,因為家人的離棄和社會的歧視,選擇了留在村裡終老。八十年代後有了特效藥,隔離政策取消,麻風村不再收治病人,稱呼也逐漸變成了康復村。如今這些村子,更像些地處偏遠的殘障孤寡老人院。


在玲瓏村裡,村民們感情很好,只是日子安靜又漫長,吳銘總會想起在外面,和一大群工友喝酒唱卡拉OK的熱鬧。村裡有學生或義工來訪是他最開心的事情,又可以跟人插科打諢了。


剛回來那幾年,他仍舊耿耿於懷,對來探訪的義工說,「不要在我面前提起(麻風)那兩個字。」後來態度柔和下來,講述自己的故事時,他只提了一個要求,「你不要寫我真名就好。」因他後來還回了一趟英德找以前的工友。他只說自己截肢是因為腳上的傷久治不愈。那個秘密仍然被守著。


2011年,借著一次合併康復村的契機,張金勵得以留在了東莞泗安康復村裡。每個月他們有政府撥下的生活費,他終於不用再為生存而奔波了。六年前,他在袂花照顧一位癱瘓在床的康復者,每月只有50元工錢。


2018年夏天,六十五歲的張金勵突然中風,半邊身子偏癱,要靠輪椅行動。廣西的一對姐妹與他是好友,說要前來探望。他與那姐妹中的姐姐有過一段露水姻緣,分手後仍然是朋友,而妹妹認了他做大哥,結婚後懷孕,興奮地打了個電話告訴他:「金勵啊,你很快有舅爹做了!」


他自覺一生都是孤兒,像根草一樣飄搖,如今竟能被喊一聲「舅爹」,心裡很是感慨。幾十年來受盡苦楚,死亡已看得尋常,但就是這些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讓他不捨得離開這個世界。他在輪椅上默默禱告自己可以好起來。


到了秋天,身體好轉,能走動了,他又回到村裡的藥房繼續原來的工作。


泗安康復村坐落在一個小島上,四周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林。張金勵住在二樓的屋子,白天工作結束了,他喜歡站在窗邊向外望去。傍晚時分,會有一大群鳥兒撲稜著翅膀,掠過天空,落到不遠處的密林裡。枝葉搖晃,窸窸窣窣,不久又復歸寧靜。   


天色慢慢暗下來,大半生輾轉在他臉上刻下的盛滿愁苦的皺紋,在暮色裡也溫柔起來。倦鳥,歸巢了。


( 文中部分數據來源於中國麻風防治協會官網,部分歷史資料參考自書籍《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梁其姿著;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吳銘」為化名)


作者:洪夢霞,口述史工作者

文中故事脫胎於麻風村口述史項目訪談內容。四年來,我們走過廣東省內二十個麻風病康復村,為了記錄下那段即將消失的麻風隔離歷史,留下這些被遺忘的聲音。詳情可關注公眾號【麻風村口述史】。



來源|南都周刊



END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郵件:newmedia@nbweekly.com。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後臺回復「小南」試試看哦~    



相關焦點

  • 麻風樹
    查找資料之時突然就想,那身邊其它植物又叫啥呢?於是嘗試去探究一下,並且把探究的過程與結果記錄下來……哪知一發不可收拾,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它就成了我永遠的No.1。初戀已被我早早宣示了主權,今天扯上它,是因為接下來要說的是它的領導:麻風樹。什麼?麻風樹是琴葉珊瑚的領導?對滴,每次介紹琴葉珊瑚會說:琴葉珊瑚,大戟科、痲風樹屬常綠灌木,花紅色,植物體有乳汁,乳汁有毒。麻風樹正是它的屬長。
  • 馬龍麻風病院
    據了解,澳門天主教的陸毅神父倡導修建了馬龍麻風病院,陸毅神父將滇東地區生活在社會邊緣的麻風病患者,尋找並聚集起來,並與政府協商修建麻風病院。由天主教靈醫會(臺灣地區)、麻風服務協會(臺灣地區)、利瑪竇社會服務協會(澳門地區)三方共同出資興建,馬龍縣疾控中心承擔麻風病患者的基本生活費,對這些麻風病患者給予社會救助。
  • 麻風病人得潔淨
    一.病人的痛苦       不管大病小病都是讓人難受的,有人要錢,有人要名,有人要權,沒有人要病的。1.從律法看他是痛苦的      民數記 5:2 「你吩咐以色列人,使一切長大麻風的,患漏症的,並因死屍不潔淨的,都出營外去。      律法規定,得了大麻風的人要出到營外,就是有家不能回了,和家人也要隔離,為什麼呢?因為大麻風有很強的傳染性。
  • 16歲的「麻風國王」鮑德溫四世,為何能擊潰強大的薩拉丁?
    目前主流的說法:薩拉丁在蒙吉薩戰役中,由於對軍隊疏於管理,讓屬下隨意劫掠和屠殺戰俘,導致鮑德溫的部隊殺過來時被打得措手不及,薩拉丁也在戰亂中由一千多名親衛隊保護著逃離戰場。打仗最重要的是軍心,主將都跑了,剩下不管還有多少人都無心再戰,因此薩拉丁的大軍才會被鮑德溫擊潰。
  • 張平宜 用愛洗去麻風烙印
    「別看它校名叫『大營盤』,其實不過是兩間蓋在水塘地的『小危屋』,佔地十來坪左右,全部校產就是教室內幾扇只有鐵條不見玻璃的木窗、兩塊嵌在牆上的黑板、兩張講桌和17套破舊桌椅。從創校至今,每年高達七八十名學生入學,卻沒一個正式老師,也沒出現過一個正式畢業生。」
  • 麻風女鬥士張平宜上海取暖 希望之翼基金會成立
    2014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於9月30日隆重開幕,此次藝博會特別策劃的「觸/touch」公益互動公共藝術活動也在上海拉開序幕,主辦方特別邀請的臺灣資深媒體人張平宜,也在藝博會上宣布,由其創立的專門針對麻風病人求助的希望之翼基金會宣告成立。  她此次特地趕來出席活動,是希望藉由基金會的成立,讓更多的人了解包容麻風病、終結麻風被歧視的歷史。
  • 桌遊的三大名梗,麻風侏儒和風中殘燭上榜,最後一個引老玩家發笑
    《爐石傳說》「我的回合,召喚麻風侏儒,過」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實卡的《爐石傳說》並不算是桌遊(TCG),不過其玩法其實也是桌面角色扮演的變種,所以稱為「電子桌遊」並不為過。與大部分集換式卡牌的獲得卡片方式相同,《爐石傳說》也需要氪金抽卡包從而獲得稀有卡,其中卡包裡最多的就是平卡「麻風侏儒」。
  • 《天國王朝》往事:悲劇的「麻風王」,天才的瞬間與「神國」遺夢
    麻風王出場(劇照) 一、麻風王:終身未摘面具的悲劇君主 在《天國王朝》中有這樣一幕:當麻風王的姐姐西比拉偶然發現自己的孩子對痛感毫無察覺的時候
  • 《天國王朝》往事:悲劇的「麻風王」,天才的瞬間與「神國」遺夢
    有時候,他們甚至會被粗暴的以火刑、活埋等方式處死……鮑德溫身為王儲,宮廷起初隱瞞了這個消息——實際上這是一種無奈之舉,鮑德溫三世無嗣而終,他的弟弟阿馬爾裡克繼位了耶路撒冷王國的王位,而這位阿馬爾裡克一世育有一兒一女,王位繼承人缺乏更多的選擇可能,統治著聖地的耶路撒冷王國似乎也不可能由一位女王來統治。
  • 廣東海島麻風病院將搬遷 46老人仍過原始般生活
    [提要] 廣東大襟島麻風病院最快在本月底搬遷。這個最高峰有千人的「死亡之島」如今僅剩46人,平均年齡75歲,麻風病雖已康復卻落下了肢體殘疾。數十年來,他們過著近乎原始生態的生活,同伴們只能相互守望、鼓勵。
  • 對不起,你熱愛的王羲之,可能是個麻風病人
    吾昨頻哀感,便欲不自勝,舉旦復服散行之益,頓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誨,然吾老矣,餘願未盡,唯在子輩耳,一旦哭之,垂盡之年,轉無復理,此當何益?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據說是漢代張仲景的發明。通常認為,它用白石英、紫石英、石鐘乳、赤石脂和石硫黃為主藥煉製,根據不同需要,進行增減,並配以輔藥。
  • 讓領導和麻風病人握手的醫生李桓英:領導都怕,老百姓咋能不怕?
    她為了逃命,在爛手爛腳的情況下爬出家門去水溝旁邊喝水,一路上,她的身體在地面上被磨得血肉模糊,最後暈倒在周圍村子後才被好心人送到麻風病院得以活命。然而,像她這樣的麻風病人可以說是幸運的,因為她活下來了。沒有活下來的,還有千千萬。
  • 珍貴老照片:天主教瑪利諾會醫生與中國廣東江門的麻風病人
    1931年,布拉伯醫生在廣東雲浮診所正在為一患者診病美國天主教外方傳教會在中國傳教的同時,也積極參與醫療衛生事業,除了普通的醫療服務,該會還接管了位於新會崖山的麻風病院及江門麻風病院的病人服務。1931年,布拉伯醫生在廣東雲浮診所在那兒,他開辦了二間診所,為當地教友和其他民眾治病,並同時為該會所接管的位於新會崖山的麻風病院及江門麻風病院的病人服務。
  • 清末人物影像:穿詰襟服的男子,表情痛苦的麻風病人
    在照相館拍照的年輕男子。表情痛苦的麻風病人。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對人的皮膚損害很大,在清朝末年還屬於不能治癒的病症。
  • 濟南市皮膚病防治院接收原濟南市第二皮膚病防治院麻風性病防治工作
    按照市衛健委《關於做好原濟南市第二皮膚病防治院麻風性病防治工作移交的通知》要求,1月12日,濟南市皮膚病防院接收原濟南市第二皮膚病防治院麻風性病防治工作。醫院高度重視,提前做好部署安排濟南市皮膚病防治院領導高度重視,專門召開會議部署如下工作:一、安排原萊蕪麻風村病人入院準備,積極完善病房設施,採購患者生活必需品,做好醫療、護理評估,及時了解並解決患者的生活、醫療等問題;二、根據委疾控處要求,將萊蕪區、鋼城區的麻風病、性病防治工作納入全市麻風性病統一管理,做好技術指導和培訓,切實保障全市麻風病、性病防治工作的銜接性。
  • 我省麻風病患病人數減少五成
    本報訊 (記者鍾端浪)12月8日,記者從省衛生健康委獲悉,我省麻風病患病率今年實現了以縣為單位控制在十萬分之一以下目標,麻風病患病人數較2010年減少50%,新發麻風病患者2級畸殘控制在20%以內。同時,主動深化部門協作,大力宣傳麻風病防治科普知識,結合工作實際,創新開展皮防機構「醫聯體」建設,積極探索低流行形勢下麻風病「防、監、治、管」全程化新模式。【來源:江西日報】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流動愛心超市開進「麻風村」,一位奶奶說,長這麼大頭一回過「母親...
    據介紹,麻風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較低傳染性疾病,嚴重者可致容貌毀損和肢體畸殘。該病症上世紀曾高發,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目前多數地方早已沒有新增患者。高郵「麻風村」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現名高郵市第二人民醫院甘垛康復區。上世紀70年代,高峰期這裡住過700多個麻風病人。目前仍有21名麻風休養員,年紀最大的90多歲,平均年齡70多歲。
  • 麻風康復村義工這樣過春節,看著心裡暖暖的
    聽著她娓娓道來的留守服侍麻風老人的見證故事,讓我們再次在她身上看到了主耶穌當年關懷麻風病人的模樣顯現,以自己服侍麻風老人幫助「最小」而活的平安,見證了當今基督徒捨棄自我默默無私奉獻。下面這段文字,就是潘姊妹告訴筆者她留守康復村服侍麻風病老人過春節的見證片段…… 大年初一拜年前的合影(右一為潘姊妹)我是在2011年的那個夏天,放棄了從事的美容事業,受神的呼召來到麻風康復村作義工的。我非常熱愛服侍麻風病患者這個義工崗位,在江蘇泰興麻風康復村已工作十多年了。今年的春節,我是留守在康復村中度過的。
  • 【圖片故事】被遺忘的風燭殘年麻風病人
    據惠州市皮膚病醫院工作人員介紹,這裡現在有22名康復後的麻風病患者,其中大部分是上年紀的老人。他們當中大多都是老住戶,最近入院的病友也已經住了五六年。「你要了解什麼情況,就找這個隊長吧,他最熟悉了。」在工作人員的招呼聲中,一名被稱作「隊長」的男子從房間裡鑽了出來。這名男子姓吳,曾經也是麻風病人。吳隊長是貴州人,90年代在深圳打工,患上麻風病後就被送來這裡治療。
  • 麻風國王鮑德溫:為何能在蒙吉薩戰役中擊潰強大的薩拉丁?
    原標題:麻風國王鮑德溫:為何能在蒙吉薩戰役中擊潰強大的薩拉丁? 在著名的蒙吉薩戰役中,鮑德溫僅率領約3000人的部隊便擊敗了20000多人的薩拉丁大軍,堪稱其軍事生涯的巔峰之戰。 蒙吉薩之戰 堪稱鮑德溫的軍事生涯巔峰 當時的鮑德溫軍中,僅有500名訓練有素的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