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泗安麻風院舊址
「我們這些最弱勢的人,住在那種地方,實在是太沒安全感了。」二十出頭的張金勵站在鰲頭村口,看見眼前破敗的景象,想到之前那種日子,眼淚就落了下來。
圖文 | 洪夢霞
張金勵與吳銘從來沒有相遇過,他們所住的康復村相隔兩百多公裡。但他們,是那個時代的麻風康復者在汙名下不斷尋求人生救贖的一面鏡子。為了逃離世人加在麻風之上的惡名,他們走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徑:一個選擇了遠離世俗社會,終生在麻風村裡遊蕩;一個選擇了遠離「麻風」這兩個字,隱瞞身份背井離鄉幾十年。而最終的歸宿卻是一樣的——麻風村,這個曾經禁錮他們,如今又佑護他們的地方。
小小個的張金勵躺在一輛骨碌骨碌走的平板車上。因為頭髮太長了渾身又髒兮兮,他被蓋上了一張草蓆。看不見東西,就這樣躺著聽前面拉車的那兩人說話,說起自己有十三歲。
噢,原來我十三歲了。他想。
張金勵在很小的時候就沒了爸媽。對媽媽,他唯一鮮明的印象是在親戚帶著他兄妹倆在墳頭祭拜,燒火,磕頭。而父親是怎麼也想不起來了。父母去世,叔伯們做主,把他與唯一的妹妹,分別送給了不同的人家收養。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茂名市鄉鎮。幾經轉手,八九歲大的張金勵到了一個單身的老漢家裡,給他做兒子。過了兩年,張金勵的腿上開始長一些紅色的斑,不痛也不癢,一隻腳沒了力氣,走路搖搖擺擺。老漢看出了這正是麻風發作的症狀,「兒子」也不要了,趕緊把人送了回來。又過兩年,幾個堂哥和叔伯一商量,拿一輛拉東西的平板車,將他送進了鰲頭麻風村。
說是麻風村,其實是當地公社在荒僻的郊區建的幾間瓦房,收著幾十個病人。張金勵到了那兒,沒有被褥,便找了些茅草鋪在地上充當床鋪。病人們靠挖番薯填飽肚子,但對於病痛就束手無策了。麻風不僅會導致神經痛——像拿把刀在骨頭上刮,還會導致手腳皮膚麻木,神經損傷,稍有損傷便會潰爛發炎。村裡只有一個負責給他們發麻風藥發糧食的管理人,沒有醫生。他曾眼睜睜看著一個病人因為腳爛,痛得哇哇大叫地被抬了出去。
幸而,他並沒有在鰲頭住很久。1967年,東莞的新洲麻風院招收病人,他跟著一位年長的病人一起去了。新洲是省級的大型麻風院,醫療條件很好,他在大集體裡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八年。
1975年,新洲醫院解散,治好病的人被遣送回原地。回到鰲頭,聽說就在他們離開的那段時間裡,附近的農民來砸屋子,趕走了一些病人。麻風的名字叫人深惡痛絕,沒有人願意附近住著這種人。
「我們這些最弱勢的人,住在那種地方,實在是太沒安全感了。」二十出頭的張金勵站在鰲頭村口,看見眼前破敗的景象,想到之前那種日子,眼淚就落了下來。
天地之大,可哪裡才有他的容身之處?
1957年,五歲大的吳銘突然找不到自己的父親了。他問家人,家人不說。懵懵懂懂長到十一二歲,臉上發紅,別人嘲笑他跟他父親都是「發風人」。他不懂那個詞的意思,但知道是罵人的話,知道自己被討厭了。上到小學二年級,他就退學了,連在家門口玩都不去。
一傳十十傳百,開平皮防站的醫生很快找上門,說他患了麻風病,要他入院治療。他自己走了一遍流程,才知道,原來父親當年也是這樣「消失」的。
社會上對麻風的汙名由來已久,兩千多年前,麻風還是被歸為「癩」「大風」等惡疾的時候,它便被隱喻成因道德敗壞而染上的疾病。因患病會造成面目損壞,手腳潰爛萎縮,令人恐懼,民間流傳著各種傳說,說他們患病是因罪孽深重,生活放縱,是不祥不潔之人。
早在20世紀中期,現代醫學已經證明,麻風病並非遺傳病和烈性傳染病,90%以上的人對致病菌都有天然的免疫力。但當時,中國的麻風病人眾多,人們根深蒂固的的恐懼難以改變,不利於公社化的開展,政府急於消滅麻風病,於是選擇了最決絕的措施——強制隔離治療。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各地興建起麻風院,由皮防站派醫生下鄉檢查,把麻風病人一個個挑了出來。
1964年,十二歲的吳銘便是這四十多萬麻風病人中的一個。
入院那天,村長幫他挑著棉被,沿著窄窄的山路,走了許久,才來到玲瓏麻風院。正在田裡幹活的父親被喊來,七年未見,他一認出父親的面便哭了起來。父親早收到消息,什麼也沒有說,接納了自己的孩子。
十來人一間大屋子,吳銘跟著父親同住。慣了之後,他覺得裡面的生活比外面自在得多,大家都一樣,沒有人罵他,沒有人討厭他。院裡有醫生給他們治病,有男女老幼四五百個病人,還有十來個跟他年紀相仿的少年,爬樹摘果子都有伴。再長大一些,他便跟著木廠裡的師傅學手藝。
十年後,他治好了病,1974年,他出了院。
母親在他出生後便去世,哥哥姐姐都送給了親戚撫養,他得了病後甚少往來。他回去生產隊做工,別人一見他就走開,如避蛇蠍。而小孩子一見他便嚇得大哭。他明明治好,卻仍然看到這些人眼裡的自己,與十年前並無不同。
倘若吳銘不說,沒人看得出他是麻風病康復者。麻風有幾種類型,有些麻風菌比較少,又醫治及時的,並不會造成面目變形和手腳殘障。可人們眼裡並沒有「被治好的麻風病人」這個可能,一旦患上麻風,便是異類。
在村裡住了兩三年,吳銘實在鬱悶。那時的茶樓,五分錢一把茶葉,水任倒,茶任飲。他常去那裡喝茶散心,認識了三個想要去英德找工作的外村人,幾人一拍即合。當時政府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城鄉間人員流動需得有生產隊長的籤字批條,隊長不肯給他籤,他便耍了個小聰明,在別人的批條後加上自己的名字,一走了之。
脫離家鄉我才會有自由。二十四歲的他暗下決心,要去到一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
七十年代末的茂名市鄉鎮,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到處魚龍混雜。張金勵從新洲出院,回生產隊,鄉裡歧視他,沒給他安排住處。無處謀生時,他曾與偷雞摸狗的人混在一起,倒賣糧票,因此被抓入獄7個月。左腳的腳踝處傷口潰爛,沒有錢去醫院,他自己拿刀子把壞死的骨肉剔出來,而後留下了走路一瘸一拐的毛病。
他一個一個地打聽起附近麻風村的位置,而後開始在粵西各地的麻風村裡走訪。他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康復者間的關係,「像人身上的血管一樣,有聯通與共鳴」。無論他走到哪裡,這些同病相憐的人,都願意給他一點吃的東西,一個住的地方。
張金勵在一個麻風康復村裡做護理工作的舊照
先是袂花、旦場,接著是大朗、雷打石,一個個村子走過去,有些住幾個月,有些住幾年。能留下種田,就幫忙種田,或者是養雞,或者是做護理員發藥打針。
在袂花,他遇見了自己的初戀。那是一位康復者的女兒,比他還小八九歲。兩人心意互通,沒有明言,只是那女孩有意無意總幫他說話。後來,女孩的父母收下了別人的聘禮,她出於孝順,跟著人走了。她離開的時候,他的頭痛了好幾日。
幾個月後,女孩又折返,徑直來到張金勵的面前:「你要去哪,我便跟著你去哪。」
他還沒來得及欣喜,只覺得心裡發苦,不知道怎麼回答。
他總是記得一件事,很小的時候,生產隊裡種了花生,他也跟著去撿了些,六姨教他煲熟了,拿到戲院門口去賣。不曾想,隔壁村幾個人看見了,走過來嚷道:「嘿,麻風佬啊,不要同他買東西。」人群隨即散了開,仿佛躲開某種瘟疫。
六十年代,茂名市一個小鄉鎮的戲院門口,眾人異樣的眼光,被深深刻在了心上。他在這種痛苦中恨恨地發了誓,再不做這些拋頭露面的事。像其他人一樣做點小生意謀生的念頭,就這樣被打了個煙消雲散。
「我看你不是笨人,是腳踏實地的人。」四十年後,他仍記得女孩對他說的這句話。
「是啊。但我認為,世人對我們太過歧視。」
吳銘漂泊在外這幾十年,沒有一個人知道他曾患過麻風。他把自己的過往藏起來,以一個自由人的身份活著。他會做木工,給人做一張大床,七天,十來塊錢。幹完一個地方的單,就得換個地方住。有時候人多活少,也做苦力,挑水泥,什麼都幹。
他曾遇見過喜歡的女孩子,思來想去,沒有開口。結婚必然要回老家,他苦苦守住的秘密將被發現,而對方的反應他不敢去想。思索幾日,下定決心,便不再存成家的念想。仍與對方說說笑笑,只當是朋友。
幾年後,生活稍稍有起色,他寫了封信回來給父親,信中夾了兩百塊錢。那時他一天賺五六塊錢,兩百塊是一個月的工錢。
過了些時候,玲瓏那邊回信:你父親已病逝了。
收到信,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睡了兩天,沒有去幹活,也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起。
他想起出院後那兩年,隔段時間,他就踩輛單車來看父親。從家裡到玲瓏,要騎兩個多小時。那時候父親身體還很好,還挑得動水。想起以前住在玲瓏,父親得空了就坐在門口拉二胡,拉得好聽。想起父親骨架生得大,但性格溫柔,說話風流。他剛出來打工時性子還不是很放得開,生活所迫變得越來越會跟人說笑,也越來越像父親了。
他回了一趟開平。父親就葬在玲瓏的後山,祭拜,上香,又託院裡的朋友,逢年過節為墳頭除草。家裡再無掛念,他打定主意,再不回來了。
三十年光陰如流水逝去。
2012年,在英德做工時,掉落下的木頭砸傷了吳銘的一隻腳。傷口開始潰爛發炎,有時他能忍痛去幹活,忍不了便歇一陣子。醫來醫去,錢漸漸花光,病情卻沒有一點好轉。他以前在玲瓏見過別人也是這樣子,心裡清楚,這應該與麻風的後遺症有關,卻不敢開口問醫生,怕人疑心自己的身份。
醫生勸他回家鄉,家裡至少有人照顧。萬般無奈之下,他決定回來看看玲瓏醫院是否還在。英德沒有直達開平的車,必須在廣州轉車。在車站去買票,拖著一條傷腳,痛到走不動路,舉目四望都是陌生人。他看見清潔工大嬸在掃地,問她能否把掃帚給他。對方疑惑,他解釋說,腳腫得不行,想拿掃把棍拄著走路。於是五塊錢買下那掃帚。
回到老家,一位年輕的同姓兄弟仗義,為他上網查到玲瓏醫院的消息,又聯繫院長為他辦好證件和手續,三兩日,就轉到了玲瓏。左腳已留不得,截肢了,自此在玲瓏住下。
玲瓏村舊址,吳銘兒時與父親居住的房子
他一生倔強,為了逃離麻風這兩個字,背井離鄉幾十年,最後還是被一條受傷的腿給逼回來了。
他已經六十一歲,比離開時父親的年紀還要大了。聽說父親留有一隻金戒指,放在誰的手裡,他也沒有去問。一能走動,就叫上兩位願意幫忙的村民,翻遍整個山頭的雜草,想找父親的墓。翻了兩日,父親的沒找到,只找到了一位老友的碑——是當年答應他為父親掃墓的那個人。
東莞泗安康復村,兩位康復者共用的房間
從50年代末到八十年代,被自願或強制隔離那幾十萬麻風病人,治好病走了大部分,又死了一些,剩下的人,雖然醫好,卻因為麻風導致的身體殘障,因為家人的離棄和社會的歧視,選擇了留在村裡終老。八十年代後有了特效藥,隔離政策取消,麻風村不再收治病人,稱呼也逐漸變成了康復村。如今這些村子,更像些地處偏遠的殘障孤寡老人院。
在玲瓏村裡,村民們感情很好,只是日子安靜又漫長,吳銘總會想起在外面,和一大群工友喝酒唱卡拉OK的熱鬧。村裡有學生或義工來訪是他最開心的事情,又可以跟人插科打諢了。
剛回來那幾年,他仍舊耿耿於懷,對來探訪的義工說,「不要在我面前提起(麻風)那兩個字。」後來態度柔和下來,講述自己的故事時,他只提了一個要求,「你不要寫我真名就好。」因他後來還回了一趟英德找以前的工友。他只說自己截肢是因為腳上的傷久治不愈。那個秘密仍然被守著。
2011年,借著一次合併康復村的契機,張金勵得以留在了東莞泗安康復村裡。每個月他們有政府撥下的生活費,他終於不用再為生存而奔波了。六年前,他在袂花照顧一位癱瘓在床的康復者,每月只有50元工錢。
2018年夏天,六十五歲的張金勵突然中風,半邊身子偏癱,要靠輪椅行動。廣西的一對姐妹與他是好友,說要前來探望。他與那姐妹中的姐姐有過一段露水姻緣,分手後仍然是朋友,而妹妹認了他做大哥,結婚後懷孕,興奮地打了個電話告訴他:「金勵啊,你很快有舅爹做了!」
他自覺一生都是孤兒,像根草一樣飄搖,如今竟能被喊一聲「舅爹」,心裡很是感慨。幾十年來受盡苦楚,死亡已看得尋常,但就是這些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讓他不捨得離開這個世界。他在輪椅上默默禱告自己可以好起來。
到了秋天,身體好轉,能走動了,他又回到村裡的藥房繼續原來的工作。
泗安康復村坐落在一個小島上,四周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林。張金勵住在二樓的屋子,白天工作結束了,他喜歡站在窗邊向外望去。傍晚時分,會有一大群鳥兒撲稜著翅膀,掠過天空,落到不遠處的密林裡。枝葉搖晃,窸窸窣窣,不久又復歸寧靜。
天色慢慢暗下來,大半生輾轉在他臉上刻下的盛滿愁苦的皺紋,在暮色裡也溫柔起來。倦鳥,歸巢了。
( 文中部分數據來源於中國麻風防治協會官網,部分歷史資料參考自書籍《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梁其姿著;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吳銘」為化名)
作者:洪夢霞,口述史工作者
文中故事脫胎於麻風村口述史項目訪談內容。四年來,我們走過廣東省內二十個麻風病康復村,為了記錄下那段即將消失的麻風隔離歷史,留下這些被遺忘的聲音。詳情可關注公眾號【麻風村口述史】。
來源|南都周刊
END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郵件:newmedia@nbweekly.com。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後臺回復「小南」試試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