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老照片:天主教瑪利諾會醫生與中國廣東江門的麻風病人

2020-12-24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天主教瑪利諾會醫生與中國廣東江門的麻風病人。

一,馬利諾外方傳教會接手江門監牧區

馬利諾會的神父們

馬利諾外方傳教會,是一個天主教傳教修會。1918年,瑪利諾外方傳教會派出的第一批傳教士到達中國廣東省。

江門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瀕臨南海,毗鄰港澳,江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江門以僑鄉風情聞名,五邑地區華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眾多,遍布世界。

馬利諾外方傳教會的神父在江門乘坐小船

1924年1月31日,羅馬教廷從廣州代牧區劃出原由巴黎外方傳教會管轄的新會、臺山、陽江、赤溪、茂名、信宜、電白、羅定、鬱南、花縣、雲浮等縣成立江門監牧區,交給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負責。

傳教士與教會建築 1926年

1927年2月3日,江門監牧區升格為江門代牧區。至1937年,江門代牧區有外國傳教士50多人,中國傳教士12人,教徒7000餘人

二,開展醫療服務,接管麻風病院

崖山風景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裡的崖門鎮,歷史上的崖山海戰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就是在這裡。

1931年,布拉伯醫生在廣東雲浮診所正在為一患者診病

美國天主教外方傳教會在中國傳教的同時,也積極參與醫療衛生事業,除了普通的醫療服務,該會還接管了位於新會崖山的麻風病院及江門麻風病院的病人服務。

這個小孩患麻風病,受感染導致眼瞎,他的母親正抓住他的手、捂著他的頭,希望能使他安靜一些

麻風病是一種傳染性的疾病,人接觸病人以及其衣服就有可能被傳染,是一種讓患者無法正常生活的疾病。這種病帶來的心理負擔要比疾病本身的負擔更重,所以患病的人就經常聚在一起,成為麻風村。

1934年,布拉伯醫生在新會為一老年患者診病

民國時期得了麻風病就只有等死,有很多的人是全身腐爛甚至骨頭,手指,甚至整個手都會掉下來。

三,不僅有天主教的神父,普通的天主教徒也積極參與了這項艱難的事業

布拉伯醫生在廣東雲浮,攝於1930年

為了給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療保障,教會動員了社會各界的力量,想了很多辦法。派遣普通信徒前往教區此事醫療服務(即醫療傳教士),即為其中之一。而布拉伯醫生便是該會的先驅。

1935年,布拉伯醫生在江門麻風病院與患者在一起

布拉伯醫生是紐約布魯克林人,他不是瑪利諾會士,但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

1935年,布拉伯醫生在江門麻風病院與患者在一起

1930年,他前往中國教區提供醫療服務。布拉伯醫生去的是瑪利諾會在中國廣東的江門教區。

1931年,布拉伯醫生在廣東雲浮診所

在那兒,他開辦了二間診所,為當地教友和其他民眾治病,並同時為該會所接管的位於新會崖山的麻風病院及江門麻風病院的病人服務。

1937年,布拉伯醫生和妻子及女兒在廣東臺山

合約結束後,他返回紐約,與其未婚妻Constance White小姐結婚。之後,他攜帶妻子再次返回中國,繼續在江門教區服務了二年。在此期間,他們的女兒於1936年出生在他們所服務的這塊土地上。

1936年,廣東江門診所,布拉伯醫生和一位來自馬尼拉的醫生與當地患者合影。

在中國服務期間,布拉伯醫生足跡遍及新會、臺山、陽江、江門、高州、雲浮、羅定等地,為當地的教友和民眾提供了力所能及的醫療服務。

1935年,布拉伯醫生和Anslem修士在廣東新會麻風病院與患者在一起。

四,在舊中國,麻風病令人談虎色變,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麻風病是由於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的傳染病。主要是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進行治療,就可以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進行性,或者是永久性的損壞。

1933年,布拉伯醫生與Anselm Petley修士一起,在江門探訪麻風病院與麻風病人合影。

在舊中國,麻風病令人談虎色變。許多人患了麻風病之後,後果嚴重,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等待他們的就只有死亡。

1935年,布拉伯醫生在江門麻風病院與患者在一起

但西方傳教士本著基督精神,對他們進行隔離收治,也用教義去感化教育他們,廣東新會崖山麻風病院的設立,就是一例。

1931年,布拉伯醫生在廣東雲浮診所

而作為醫生,布拉伯能在那裡工作長達七年,為當地教友民眾以及麻風病人服務,是需要有獻身精神和高度的責任心與勇氣的。

1932年,布拉伯醫生在廣東新寧醫院實施手術

相關焦點

  • 讓領導和麻風病人握手的醫生李桓英:領導都怕,老百姓咋能不怕?
    她叫李桓英,是個不怕麻風病的中國醫生。1946年,25歲的李桓英留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師從著名細菌學專家T.B.Turner教授。4年後,她就成為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官員和性病專家,可以說,李桓英的事業是一帆風順。但沒過幾年,李桓英就有了回國的心思。
  • 麻風病人得潔淨
    今天與弟兄姐妹分享一個信息:《麻風病人得潔淨》,願主賜福家人們。       在【太8:1-4】 講到耶穌下了山所發生的事,有一個長大麻風的來拜他、求他潔淨,耶穌是滿有恩典、慈愛、憐憫的主,主就給他潔淨了。
  • 看看天主教修女的真實生活,她們說自己快樂很快樂你信嗎?
    在傳教之餘,利用手中的相機,留下了許多照片,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就有許多難得的的開心時刻,珍貴照片留下修女的笑容感動人心。1931年,廣東蕉嶺一個開心的瑪利諾會的修女,載著一個女孩走在鄉間小路上。她們就像一大一小的兩隻燕子快樂地飛翔在鄉村田野。
  • 馬龍麻風病院
    這讓我很時驚訝,繼續詢問才得知,那裡還住著一些麻風病人,修女是照顧這些麻風病人的。我這麼說吧,從馬鳴鄉到舊縣的崑曲高速公路約有40公裡,距離馬龍縣城約有57公裡,從馬鳴到瓦窯村委會約有10餘公裡,大柳樹那地方簡直就是荒山野嶺。星期三是馬鳴的街子。這一天,四村八寨的村民都會來趕集,採購日常生活所需。
  • 清末人物影像:穿詰襟服的男子,表情痛苦的麻風病人
    本文選取編排了10張清末人物老照片,展示100多年各色人等的風採。有趣的一點是,這些人物當中有一部分生活在美國,一部分生活在本土,這樣大家可以做一個對比。洛杉磯的中國兒童。這些孩子屬於到美國的中國勞工的下一代,衣著風格完全是清朝的樣式。
  • 廣東海島麻風病院將搬遷 46老人仍過原始般生活
    [提要] 廣東大襟島麻風病院最快在本月底搬遷。這個最高峰有千人的「死亡之島」如今僅剩46人,平均年齡75歲,麻風病雖已康復卻落下了肢體殘疾。數十年來,他們過著近乎原始生態的生活,同伴們只能相互守望、鼓勵。
  • 教會趣史3:洋神父在中國的兼職保姆生活,珍貴老照片裡的教會故事回味悠長
    弗雷澤神父發現的新孤兒,1941年在中國織篢。這是天主教會在廣東陽江織篢鎮留下的一張照片,弗雷澤神父一天早晨打開教堂的大門,發現有一個被遺棄在教堂門前的嬰兒。這個嬰兒的父母可能是無力撫育這個孩子,他們把他放在這裡,顯然是希望神父通過天主教會的孤兒院,使這個孩子得到妥善收容。此時這個孩子的父母很可能就躲在不遠的地方,在看到神父把孩子抱進教堂之後,才會偷偷哭著離開——唉!
  • 逃離麻風之名
    麻風不僅會導致神經痛——像拿把刀在骨頭上刮,還會導致手腳皮膚麻木,神經損傷,稍有損傷便會潰爛發炎。村裡只有一個負責給他們發麻風藥發糧食的管理人,沒有醫生。他曾眼睜睜看著一個病人因為腳爛,痛得哇哇大叫地被抬了出去。幸而,他並沒有在鰲頭住很久。1967年,東莞的新洲麻風院招收病人,他跟著一位年長的病人一起去了。
  • 【圖片故事】被遺忘的風燭殘年麻風病人
    2015年1月20日上午,廣東惠州,白露醫院,一名老人從附近的山林伐木歸來。居住在這裡的麻風病老人多數都會利用閒暇時間上山砍柴售賣,賺一點生活費。圖片來源:CFP    從車流湍急的惠南大道向右一拐,一條坑窪的土路一直向荒草地裡蜿蜒伸展,過了白路醫院門診部,往裡走就是住院病人的居住區。雖然掛著白路醫院的牌子,但很多過路人卻不知道這家醫院其實有個通俗的名字———麻風病醫院。據惠州市皮膚病醫院工作人員介紹,這裡現在有22名康復後的麻風病患者,其中大部分是上年紀的老人。
  • 對不起,你熱愛的王羲之,可能是個麻風病人
    皇甫謐小張仲景五六十歲,早於王羲之一百年,三人時代相近,這段記載表明,當時醫生認為,五石散可以治療一種會導致「眉落」的有潛伏期的疾病。張仲景發現王粲有早期症狀時,這位大才子二十多歲。這些文獻表明,早在春秋戰國時,人們就對麻風病有一定的認識,並會對麻風病人採取措施。其中,診斷麻風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掉眉毛,《黃帝內經》說「鬚眉墮」,《睡虎地秦簡》說「丙毋麋」,和張仲景說王粲「君有病,四十當眉落」是同一種病徵表現。張仲景又說「服五石湯可免」,可見,張仲景是用五石湯來治療潛伏期中的麻風病。所以,魏晉時代,五石散是治療麻風病的藥物。
  • 天主教會在中國1:收養孤寡老人和殘疾老人,老照片講述天主教會過去的歲月
    民國時期在羅定的天主教修女開辦的養老院——藏於美國某大學圖書館傳教士拍攝的珍貴老照片天主教的早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就開始了慈善活動,服務社會的理念一脈相承,在社會慈善事業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傳教士是這位老奶奶的知心朋友天主教會積極提倡對受難的人們及時伸出援手,與中國古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不謀而合,從傳入中國的第一天起,在天主教慈善觀念感召下,傳教士及教徒們在中國廣袤無垠的大地上
  • 張平宜 用愛洗去麻風烙印
    為了讓這些與世隔絕已久的孩子能儘快地融入現代社會,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2011年獲民政部「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行為楷模稱號;2012年獲評央視「2011感動中國人物」。這是她十幾年前初上涼山的舊照,她在書裡說:我從臺灣來,從來沒有想過要「感動中國」。也因為我從臺灣來,在大陸偏鄉從事麻風村希望工程,不管在臺灣或是大陸,我都是「夾縫人」,所以,遠離名利,低調行事,是我過去十年來的心情寫照。
  • 我省麻風病患病人數減少五成
    本報訊 (記者鍾端浪)12月8日,記者從省衛生健康委獲悉,我省麻風病患病率今年實現了以縣為單位控制在十萬分之一以下目標,麻風病患病人數較2010年減少50%,新發麻風病患者2級畸殘控制在20%以內。同時,主動深化部門協作,大力宣傳麻風病防治科普知識,結合工作實際,創新開展皮防機構「醫聯體」建設,積極探索低流行形勢下麻風病「防、監、治、管」全程化新模式。【來源:江西日報】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1906年的廣東潮州老照片
    本組照片出自日本常盤大定 & 関野貞 合著《中國文化史跡》第三輯。該書圖片基本攝於1906-1928年間。潮州是廣東地級市,位於韓江中下遊,是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港口城市。韓山遠景韓文公祠 全景韓文公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位於城區東面的韓江東岸、筆架山中峰「雙旌石」下。筆架山或稱東山,又因韓愈而稱韓山。韓祠主體建築分前後二進,古樸典雅,肅穆端莊。
  • 傳教士與老照片:記錄並帶來了中國近代文明{震撼老照片}(附 辛賞 原創詩歌【祝願神的僕人】)
    :記錄並帶來了中國近代文明(震撼老照片)這是牧師和麻風病人在一起,我在四川、雲南一些地方看到教會現在還在幫助麻風病人。因為官方宣布在中國已經消除了麻風病,所以這些病人得不到大規模的救助,他們幾乎被社會遺忘。
  • 江門海關助力地方開放型經濟「加碼提速」——中國新聞網·廣東
    近日,中國外運華南有限公司江門分公司內一片繁忙,該公司的報關員正在電腦上對一批從臺灣發來的價值150萬元的液晶電視用液晶顯示板進行報關操作。在提交申請3分鐘後,她就收到了審結通知。  當天,這批遠渡重洋運來的原材料運抵江門外海港。
  • 麻風樹
    初戀已被我早早宣示了主權,今天扯上它,是因為接下來要說的是它的領導:麻風樹。什麼?麻風樹是琴葉珊瑚的領導?對滴,每次介紹琴葉珊瑚會說:琴葉珊瑚,大戟科、痲風樹屬常綠灌木,花紅色,植物體有乳汁,乳汁有毒。麻風樹正是它的屬長。雖說把我的初戀與「麻風」聯繫一起,我不願,也不喜,可是沒辦法,我又不是林奈。
  • 「廣東好人」甄新現:「病人平安出院,就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在那裡,他讓危重病人病情轉危為安,脫機拔管;他教患者學「八段錦」,增強抵抗力;他充當小病號的愛心爸爸,築起溫暖的家……在馳援湖北抗疫期間,中共石首市委、石首市人民政府授予甄新現「感動石首2020年度人物」榮譽稱號,荊州市委、荊州市政府授予甄新現「最美逆行者」榮譽稱號;甄新現還先後獲得「廣東青年五四獎章」「廣東好人」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