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981字,建議閱讀時間5分鐘。
我承認我是一個重度拖延症患者,但對於回家這件事情上,我一直持有歸心似箭的態度。然而這一次回家,從前一直習慣提前一禮拜就開始收拾行李的我把這一任務拖到了出發前兩小時。
在你臨近歸途時,有沒有一股拉力讓你總是迴避「準備回家」這件事?
近鄉情怯,古人用這個成語來形容遊子返鄉時的複雜心情。怯,是焦慮,不安的狀態。
人們總說「家是我們溫暖的港灣」,既然家的意義都是這樣積極而暖心的,為什麼有人在回家時會產生「焦慮」這種負向的情緒呢?
唐朝的遊子如此,千年後的遊子也如此。
古往今來,回家的路上,你都在害怕些什麼?
人際互動:是你的親友在施壓
「乖女子有沒有談戀愛呀?」
「有合適的要抓住哦!」
「準備多少歲結婚呀?」
人在社會中形成各種各樣的聯繫,而血緣是與生俱來的人際網絡。回到家,免不了拜訪各種親戚朋友們 ,尤其是在春節的時候,走家串戶都是中國人的傳統。
在走家串戶中,免不了受到老一輩們的「關愛」。 年紀還小的過問學業,年齡稍長的關心薪資和家庭組建。這種現象促成了「恐歸族」的湧現。
恐歸族是指在外工作,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意或害怕回家過年的一類群體。當他們面臨來自各方的壓力時,選擇用迴避的策略來緩解焦慮。
他們把產生焦慮的原因歸因於親友的關心和比較,因此,他們下意識地迴避或者拖延這種情境的到來。
事實上,親友關於成績、薪資和家庭的問號帶來的壓力也監督我們自己內心的反思:這一年我完成什麼?失去什麼?
當我們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時,焦慮的情緒就會滋長。
新vs舊:是你的懷舊體驗在作祟
懷舊(nostalgia)一詞就源自於希臘文中nostos(返回家鄉)及algos(痛苦)的組合。然而,學者們認為懷舊不只是思鄉,而是一種範圍更廣的情緒體驗,是人們對過去快樂時光的渴望。
當你臨近家鄉,追憶過去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想起對你而言意義重大的地點,人物和事件。
同時,你也許從各種渠道或之前的經歷中得知家鄉在不斷更新改變的事實。
可能是你喜愛的一家書屋被改裝成服裝店,可能是校門口美味的外賣炸雞倒閉關門,也可能是你常去的一條街被遊客們佔領失去從前風貌。
總之,苦樂參半的懷舊體驗常藏有對現狀的不滿,因而期待懷念過去的美好。
然而,在你想要追尋過去的快樂時,家鄉的新變化卻再提醒你過去已成過去。
對懷舊體驗的渴求而不得也成為產生焦慮情緒,想要迴避家鄉的原因。
服從安排:是失去生活控制感的失落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有回家不到一禮拜就被媽媽嫌棄的經歷。
「才吃完飯別坐著,出去走走呀!」
「又在玩電腦了,能不能休息一會眼睛?」
每當這種矛盾出現,我心裡不禁會稍稍懷念一下在學校自由自在的安逸日子,不會有人因為你沒有把被子疊好念叨一早晨。
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是讓作家和心理學家都樂此不疲的話題。龍應臺的《目送》有一段最為著名的關於母子關係的描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青少年在經歷青春期後,從依賴於與父母的共生關係到脫離家庭成為獨立的個體,獲得了自主權和控制感。
心理上的獨立和成熟都為處理人際關係,解決生活問題提供了基礎條件。
我們認為自己已經可以獨立承擔世界的重壓,雄心勃勃要成為生活山峰上的孤膽英雄。然而,對於父母來說,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父母的權威對於身為子女的我們來說,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容忽視的,再強烈的逆反心理也會受到父母意願的影響。
體驗過自主生活的我們忘不掉自由的滋味,假期囿於家庭卻削弱了我們對生活的控制感。
這種出於愛的尊重阻礙你「為所欲為」,從而引發負面的情緒,讓你在回家路上就開始擔憂接下來的日子。
從感性的角度詮釋近鄉情怯,大約是鄉愁在得以緩解的前一瞬間達到的頂峰狀態,那是心之所向的接近和不可名狀的阻力共同拉扯的複雜情緒。
很喜歡朋友說的一句話,「家之所以是溫暖的港灣,就意味著要一個人出發。」
故鄉是我們建立最初的社會聯繫的地方,情到深處是故鄉,一座小城或者一個都市,地點和人是牽掛的源頭。
對故鄉的「生怯」也許有千萬種原因,但只需想到——那些經歷的過去,體驗的情感,和城裡的汽笛,巷道裡的龍鬚糖一樣,給一個人出發的你以不吝的溫暖和支撐——就足夠讓我們向它邁步。
參考文獻:
Mahler, M. S. (1967). On human symbiosis and the vicissitudes ofindividuation. Jou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15(4),740-763. doi: 10.1177/000306516701500401
Sedikides, Constantine, Wildschut, Tim, & Baden, Denise. (2004). Nostalgia: Conceptual Issues and Existential Functions. In J. Greenberg, S. L.Koole, T. Pyszczynski, J. Greenberg, S. L. Koole & T. Pyszczynski (Eds.),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 (pp. 200-214). New York, NY,US: Guilford Press.
Xue, Jing. (2011). 懷舊心理研究述評. 心理科學進展 2011, Vol. 19, No. 4, 608–61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1.00608
# 小丘說 #
從上大學以來,似乎家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歸鄉,就成了每年必有的體驗。也許欣喜、期待和害怕失望交雜的情感,就是近鄉情怯。「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但讓期待淹沒害怕吧,讓欣喜替換失望吧。別怕家鄉,山河雖改,故人猶在。
一首《歸鄉》附在閱讀原文裡,送給你。
↓ 戳閱讀原文聽《歸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