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華》| 不能承受女孩之「輕」

2020-10-03 終南影話

引子 :在好萊塢,有人願意用一千美元買你的吻,但你的靈魂只值五美分。

——瑪麗蓮·夢露


由文宴導演執導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嘉年華》,歷時四年所作,於2017年11月在中國內地上映,並在同年分別斬獲了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情片獎和最佳女主角獎,此外,還獲得了多項獎項的提名。


影片圍繞著在一家海邊賓館所發生的兒童性侵事件展開:十五歲的小米目睹了這一案件,為了保留工作的她選擇了沉默應對,拒不承認自己親眼目睹這起案件的事實,然而到最後,她幡然醒悟,並且交出了關鍵性證據,惡魔最終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韓國的影片《熔爐》和《素媛》、印度《一個母親的復仇》、包括英劇《梅爾羅斯》等都曾將攝影機對準「兒童性侵害」這一敏感社會問題,而《嘉年華》的出現,相比較《熔爐》等的拍攝手法而言,影片在對劇情的處理上並沒有做過多戲劇化的處理,而是貼近生活的。


影片在「克制『中進行著:表演是克制的,劇本是克制的,帶給人的情感體驗也是克制的。沒有大喜大悲,沒有淚點迸發的高潮時刻,而是在平緩的女性視角下,以一種思考式的拍攝手法推進著。然而生活化的處理方式不僅沒有影響我們對故事的共鳴,反而帶給了人們更深層次的感受。

「在南方的一個城市,他們建了一個夢露像,然後六個月之後給拆掉了,就是因為裙子飛太高了。」在記者問及片中關於夢露雕像的含義時,文宴導演回答道。我們在影片中先後看到了六次作為某種意象出現的夢露雕像,夢露的裙底、貼滿廣告的夢露,正在被拆掉的夢露、被送走的夢露......


影片的一開始就是小米注視著夢露的鏡頭,她觀察著夢露紅色的指甲油、修長的雙腿。在文文無家可歸的時候也在夢露雕像下歇過腳,最後一幕小米穿著夢露式的白裙子,被拆掉的雕像從她身邊經過,而如文宴導演所說,「金髮無腦美人」形象的夢露在社會的眼睛中早已是被物化的存在,這既代表了社會文化對女性氣質的塑造和理解,也是一代男性對女性的欲望投射。

人們欣賞他、評價她、給她貼上標籤,無形中也要要求著她。而在片中小女孩的眼中,夢露是純粹的、美麗的。她們希望她們長大後會穿這樣的白裙子,會像她一樣美,僅此而已。


這也正是影片中幾個女性人物的共同關鍵詞:她們都是受害者。

所以與其說影片是想讓我們探討兒童性侵害這一話題,不如說其實是想讓我們關注更多受著傷害的女性:受了身體創傷卻要承受來自母親二重打擊的女童文文;為了一張身份證被要求出賣肉體的賓館十五歲少女小米;以為找到了真愛卻被男朋友送給別人的賓館服務員莉莉。


文文和新新是十二歲的初中生,影片用幾個簡單的鏡頭交代了在這兩個女童身上發生的事——她們遭到了來自一位「乾爸爸」的性侵,兩個女童的家庭在對這一事件的處理方法上不太相同:女主人公文文來自於一個離異家庭,她的母親和部分中國式單身母親一樣,喝酒、跳舞,就是不管孩子,面對受傷的文文,她用耳光和辱罵來解決問題,並且扔掉了文文「不三不四」的裙子;文文的同學新新來自於一個健全的家庭,她的父母選擇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重點中學的名額和學費讓新新的父母閉了嘴。


對於十二歲的女童來講,她們的性別意識是模糊的,她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處女膜」,她們對善與惡的界限是不明確的,對於這次性侵所受到的傷害感知也是有限的,就像是自己犯的錯誤,比逃課、不回家要嚴重一點的錯誤,而真正造成陰影的是無法填補的心理創傷,是警察高高在上的態度、母親的問責和不關心,而新新父母的做法是在他們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不對孩子造成影響,沉默和妥協的確可以做到這點,所以新新的內心相比文文是更有安全感的。


影片採用了雙女主的模式。十五歲的小米是一個賓館的服務員,教育的缺失讓她過早的踏進社會,為了能留在這家賓館工作,她一直追求著一張成年人才能擁有的身份證。為了這張身份證,小健要求她出賣肉體,她也幹起了勒索的行當。

在她的身上,從認知到行為,我們看到了與她年齡不符的市儈,成長的環境決定了在她的認知裡,想要得到什麼,就必須以什麼去交換,所以她認為用自己所擁有的信息去交換錢並沒有什麼不妥,所以最後為了那張身份證,也想到用肉體去交換,這個社會對她所造成的傷害是無形的,也是由裡而外的。


而同事莉莉就像長大版的小米,我們不難想像,莉莉也是早早輟學,並在社會中經歷了摸爬滾打,最終變得圓滑的一個女孩,只是圓滑世故的女孩也有純真的一面:儘管知道自己的男朋友不是善類,可她始終對他心存希望。

然而當男友在酒局上介紹老闆給她的時候,像是把她當成物品一樣塞給別人,她是抗拒的,從手腕和臉上的傷我們不難猜測出發生過什麼,婦科手術後醉酒的她失聲道:「下輩子再也不做女人了」。


在壓抑的故事情節背後,導演引導著我們不斷的去問為什麼。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不合理?其實最讓人感到窒息的是影片中導演想要揭露的現象都是真實存在的:男權社會下女性被壓迫的生存空間、兒童在不健康的原生家庭中的成長環境、包括社會制度中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存在。

而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影片《四百擊》式的結尾似乎給出了一個積極的態度:逃走的小米穿著白裙子騎車行駛在寬闊的海邊公路,「我們不知道她要去哪,她也看不到任何具體的前景,但是她感受到一種可能性,她跟著這種可能性往前走,雖然是一個未知的終點,但是只要有可能性就有希望。」

相關焦點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這樣一段話:「當負擔完全消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華為總裁任正非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回答——「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自古英雄多磨難。」當女兒被無故羈押,當品牌遭國外封殺,任正非的態度是:「千古興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東流,流過太平洋,流過印度洋……不回頭。」
  • 論「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這種平淡它應該讓我們懂得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的一切成敗得失,懂得我們追求的理想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實現,懂得我們渴望的幸福和羨慕之種種其實就在身邊。福貴的妻子家珍倒是實在,對人活著的意義把握得明白,看得也清楚。她是這樣告訴福貴的:「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人之渺小,生命之偉大!人生如若不平庸,總要遭逢磨難,有苦難、有超越的人生才是一個真正的人生。
  •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楊春再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那深邃、犀利的眼神浮現眼前,仿佛上帝之眼,俯瞰著這個蒼茫大地,仿佛看穿看破了世界,而他就在我們身邊,冷眼旁觀著這個人世間,卻又熱烈地投入其中愛著,思索著,探究著,拷問著……第一次認識米蘭昆德拉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講了什麼?
    點擊上面藍字 ▲ 訂閱▼往期推薦,點擊可閱讀  我們曾經擁有的一切又全完了投稿、薦稿可留言或發郵件:2479791180@QQ.COM何處尋找人生的意義——我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書中剖示隱密的無情,探討愛的真諦,涵蓋了男女之愛、朋友之愛、祖國之愛。其內在意義是在任何欲望之下,每個人對於各類型的愛皆有自由抉擇的權利,自應負起誠懇執著的義務。人生責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卻也是最真切實在的,解脫了負擔,人會變得比羽毛還要輕,似真而非,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人生是要有一種信念的,不能被交給機遇和偶然,這樣看來,人生也是一種媚俗。
  • 聽王勉唱當代青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笑著笑著就哭了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恰恰是當代年輕人生活裡「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它們也許不足以成為壓垮當代青年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是它們疊加在一起,也是很大的壓力,讓人忍不住想吐槽,想逃避,想「一個人靜一靜」,或者轉而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些會讓人變得狂熱、盲目的事情上,比如追星……其實還挺心酸的。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能逃離的「刻奇」世界
    上學時讀米蘭昆德拉,一則是因為被他那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富含哲理味道的書名吸引,二則是昆德拉大名鼎鼎,在同學中口碑流傳,仿佛你要是不讀下他的大作,大概就是頭腦單調愚鈍,無法理解深刻大道理的呆子。但是當時還是太年輕了,翻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後,並沒有感受到書中據說蘊含的哲學,反而被幾位主人公混亂的獵豔,愛情,出軌,背叛這類故事給吸引了。囫圇看完,如同豬悟能吃人參果,只聽說果子好吃,一口吃下去也沒品出個什麼味。這書還是需要反覆讀的,每次讀都會有新的發現。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經典語錄
    3.人們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未來加以修正。4.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5.誰要想離開他生活的地方,那她準是不快樂。6.此時此刻,他置身於巴門尼德的神奇空間,他品嘗著溫馨的生命之輕。
  • 新月孤星 牧歌與微笑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愛情迷思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寫的當然不止是愛情。但是書中託馬斯和特蕾莎的愛情,令人炫目而又困惑,如同李商隱的詩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 知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昆德拉用捷克語寫的嗎?
    每一名文青的書架上,都有一本叫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書,無論內容讀懂與否,光這個書名,就足夠文青們聚在一起嗨半天了。
  • 【朗朗星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 文|朗誦|張翠賢
    《乾陵文苑》總第482期     (攝影     李木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總不能預報說有雪,咱不下,那讓預報的工作人員情何以堪啊!直到下午,雪慢慢的大起來,地上也落了薄薄的一層,孩子們倒歡快了。跑來跑去的嬉戲起來,不懼那空氣裡絲絲的涼意。我在屋子裡懶得出去,看看書,聽聽音樂,直到女兒放學回家,才發現她身上落了一層,女兒也幽默的說:「媽,我都快變成雪人啦!」我知道雪下大了!
  • 《布拉格之戀》愛情這份不能承受之「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影片改編自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一座靜謐的小鎮上,英俊的託馬斯與靦腆的特蕾莎相遇,一見鍾情,不久後結為伉儷。但由於託馬斯偷情成癮,二人在糾纏與欺騙中度過了艱難的七年。
  • 《布拉格之戀》愛情這份不能承受之「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影片改編自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一座靜謐的小鎮上,英俊的託馬斯與靦腆的特蕾莎相遇,一見鍾情,不久後結為伉儷。但由於託馬斯偷情成癮,二人在糾纏與欺騙中度過了艱難的七年。特蕾莎想要擺脫這種羈絆,可彼此的相濡以沫又是如此難能可貴。對於她來說,布拉格就是她靈與肉的歸屬。
  • 《穿越平行宇宙》:宇宙中不能承受之輕|餘晨書單
    米蘭·昆德拉在其最負盛名的哲理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以尼採的「永恆輪迴」作為開篇:曾經一次性轉瞬即逝的生活,會像影子一樣沒有分量,而不斷重演的歷史,或許才能擺脫存在的虛無而獲得沉重的意義。你不見得接受泰格馬克大膽創新且極具爭議的假說,但這一切仍會讓你感受到令人暈眩的理性之美,進而產生宗教般的敬畏。當你讀完這本書而仰望星空時,或許會意識到:你的所有歡樂與痛苦,所有成就與失敗,所有榮耀與屈辱,所有美麗與醜陋,所有愛恨與情仇,都會在平行宇宙中一遍遍的重演,一切都似乎毫無意義,卻又不可避免。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生命中有些東西,對於我來說是如此之重,對於你來說卻是如此之輕。」  國慶期間看了幾部電影,選一部來講講——《布拉格之戀》。  就在這時候,歷史上著名的「布拉格之春」發生了,前蘇聯的坦克開進了布拉格。二十分鐘的歷史洪流,我就不多說了。  二人逃到了日內瓦,但男主仍然拈花惹草,女主一氣之下,又返回了布拉格。  男主發現自己很愛女主,於是也返回布拉格,兩人重歸於好。  但男主仍然拈花惹草,還跟女主說,我跟別的女人,只有性,沒有愛。
  • 試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看見那邊的那個女孩了嗎?你認識她嗎? John: The girl in red? Yes, that's Susan.穿紅裙子的那個嗎?我認識,她是蘇珊。 Mike: How do you know her?你怎麼認識她的?
  • 【贈書福利】書信不能承受之「輕」
    因此,我們才會看到東野的作品主題本本不同,比如揭示醫療黑幕的《宿命》、描述虐童事件的《我以前死去的家》、涉及文學界「影子作家」捉刀現象的《惡意》、討論家庭倫理關係的《秘密》、試探日本升學教育問題和大人小孩之間冷淡疏離關係的《湖邊兇殺案》、探究少年犯罪問題的《彷徨之刃》、牽涉詐騙犯罪行為的《流星之絆》等等,上述種種無一不是作家對於所處的時代、社會能夠予以細緻觀察的佐證。
  • 《何以為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電影中贊恩承受的生活之苦令每一個人感到同情和憐憫,身份是電影中每一個難民最敏感的話題,作為從黎巴嫩逃到敘利亞的難民,他們在這裡沒有自己的身份,作為黑戶的難民只能選擇最底層的工作,拿著最微薄的工資,每日戰戰兢兢,警察隨時都有可能找到他們將他們拘捕甚至驅逐出境。沒有身份的他們,也沒有了生活的空間,無論是拉希爾還是贊恩一家,都只是擠在狹小的房間裡,且隨時都有可能被人驅逐出去。
  • 《何以為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電影中贊恩承受的生活之苦令每一個人感到同情和憐憫,身份是電影中每一個難民最敏感的話題,作為從黎巴嫩逃到敘利亞的難民,他們在這裡沒有自己的身份,作為黑戶的難民只能選擇最底層的工作,拿著最微薄的工資,每日戰戰兢兢,警察隨時都有可能找到他們將他們拘捕甚至驅逐出境。沒有身份的他們,也沒有了生活的空間,無論是拉希爾還是贊恩一家,都只是擠在狹小的房間裡,且隨時都有可能被人驅逐出去。
  • 《狗十三》:成長不能承受之重
    《狗十三》:成長不能承受之重長大意味什麼?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看著冷色調的電影《狗十三》,看著一個女孩對所有人的戰爭。孩童世界規則與成人世界規則,完全不同。何謂青春期?可能,就是拋棄原先的規則,接受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最終,我們活成了最討厭人的模樣。
  • 朱樺|生命,曾難以承受之輕
    這是感悟到生命代價之沉重的嘆息。「人命關天」、珍視生命,說來是人的本能感知,可知青卻缺乏這人生起碼的感悟。那年頭動不動就是「為上山下鄉奉獻青春」、「為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甘獻生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出生以來,只吸吮這特製配方奶生長,理所當然地把生命價值的第一要義當作「犧牲」、「奉獻」,個體差異只在於或虔誠或被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