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日本心理醫生的忠告:好的人際關係,在於「距離感」

2020-12-23 小婷半清

文/小婷半清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在社會上生存,又不可能單獨存在,或多或少地都要與人接觸,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紛爭,有紛爭的地方就會有煩惱。人際關係的好壞其實非常重要,不管是對個人的職場發展,還是對個人的生活趣味都息息相關,甚至和自己的親人相處時,都需要一定的相處學問。

在日本,有這樣的一位老奶奶中村恆子,她已經90歲,依然從事著自己最愛的心理諮詢工作,她一生接待過無數的心理諮詢者,聽過無數種關於人與人之間的煩惱和困惑,而她本人呢,在這種日復一日的傾聽和溝通中,總結了人際交往的一些哲學,並結合她自己的經歷,整理成書,名字叫《人間值得》。

1. 人際關係的秘訣在於「距離感」。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你結交了一位新朋友,你覺得你們實在是太合拍了,喜歡風格一樣的衣服,喜歡同種類型的電影,同樣喜歡某一個明星,甚至連口紅色號都喜歡一樣的,你們彼此都覺得對方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親姐妹,要不然怎麼可能如此合得來呢?

於是,你們迅速成了最親的朋友,恨不得每天都要在一起小聚,一塊吃一塊玩一塊逛街,誰都離不開誰了。

可是,日子一久,問題就會出現,你會發現對方沒有那麼可愛了,她的某些小細節讓你不舒服了,她的某些舉動讓你心寒了等等,這時候你會感嘆,哎,原來友誼也不能長久啊。

其實並不是,她還是那個她,還是和你志趣相投,只是你們走得太近了,近到沒有界限感了。

人際關係若過於接近,就不可避免地接觸到對方的缺點和不足,就會滋生出很多矛盾,而且人一旦走得太近,就會對對方開始索取,很多事情就會覺得理所應當,一旦有所期望,必然有所失望,當有了失望和怨氣,關係也就變得緊張了。

別人有別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軌跡。

人際關係是無法預測的,人與人之間可能因為一些小事而結緣,也會因一些小事而分離,人會快速地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前行,由於時間或者距離的問題,緣分也會漸漸變淺,這就是人際關係。

一定的距離感,能讓感情都變得更長久。

2. 改變自己,而不是強迫他人。

中村恆子的婚姻可以說並不一帆風順的,他的丈夫同樣的醫生,人也不錯,但就是愛喝酒,一有空閒就會和三五好友一起喝到大醉,因此家裡的錢被喝酒佔去很大部分,中村恆子對此很煩悶,為了改變他,自己曾提出好幾次的離婚申請,但丈夫每次都是改善一些時日後,就會重蹈覆轍。

終日被這一件事煩惱,中村恆子也疲憊不堪,她也想過真的去離婚,但兩個孩子年幼無知,她也不捨得,關鍵丈夫除了喝酒這個毛病外,簡直是完美的。

最後,她放下了這件事,她不再奢望能改變丈夫,只是換個角度認為他白天工作壓力太大,晚上喝酒放鬆也不是不能接受,那就接受吧。

神奇的事情就是自然發生的,當中村恆子不再執著改變丈夫時,丈夫自己反而改變了,曾經鬧得要離婚的一對夫妻反而白頭偕老了。

改變他人是很難的一件事,因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要試圖通過改變他人而獲得快樂,而是想自己要如何更快樂和怎麼努力讓自己變得快樂,對別人的期待少一些,快樂才會多一些。

3. 不要阻礙別人成長,全面掌控,成長就會停止。

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就是和家人的關係,這有關血緣和愛,也是我們一輩子最長的關係。但父母和孩子之間雖然擁有血緣,但還是會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隔閡,其實都和不放手有關係。

一個人終會長大獨立,對孩子才說,和父母本來就是一個漸漸走遠的過程。可是問題是,很多父母對孩子總是不放心,方方面面都要掌控,有的父母總是試圖讓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結婚後還要指手畫腳,插手孩子的生活。

這種依存式、支配式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自立,也就是為什麼「巨嬰」會越來越多。

在孩子的幼時,對他們細心呵護是應該的;在孩子的青春期,父母就要逐漸從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漸漸分離出來;當孩子成人後,父母和孩子的人生就要完全分離。父母如果有這樣的意識,就能順利地處理與孩子的分離,也能讓他步入獨立。

中村恆子已經90歲,老伴已經去世,她獨自生活,她的兒子和她住在同一個小區不同的單元,可即便如此近,除了周末的聚會,他們一般不會有往來。

她始終認為,孩子既然開啟了自己的人生,父母就不要再貿然闖入。過多的指手畫腳只能阻礙孩子的成長,也會給他的小家庭帶去煩惱和矛盾。只要清楚地認定這一點,親子關係基本不會出現什麼煩惱。

這大概也是我們國家這麼多婆媳矛盾的根源吧。父母始終不懂得如何退出孩子的成長,哪怕孩子已經成立自己的小家庭,父母依然還是以不放心為由,任意地摻和到孩子的生活中。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意識、習慣和想法,哪怕是一個只有3歲的孩子。不管是父母還是兄弟姐妹之間,都要保持一定的間距,即便你十分寵愛自己的孩子,他長大以後也會開啟自己的人生,這是父母的使命,也是孩子的使命,這便是真實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優質人際關係的秘訣在於距離感
    人際關係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對工作的發展,還是對日常生活的趣味都息息相關。其實人際關係的交往只要把握好「距離感」這個詞就行。  或許你有過這種經歷,你新認識了一個朋友,你覺得你們實在是太合拍了,喜歡一樣風格的衣服,喜歡一樣類型的電影,喜歡同一種風格的音樂,喜歡同一個作家,甚至連口紅色號都喜歡一樣的,你們彼此都覺得對方是另一個自己,要不然怎麼可能如此合得來呢?
  • 《人間值得》90歲心理醫生中村恆子寫給生活的哲理小書
    這本書講的是中村恆子90年來的思想感悟。中村恆子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年長的心理醫生,到今年91歲,工作了71年。>> 不喜歡工作的大多數是人際關係出了問題。對有些人而言,不管他們做什麼工作,他們都討厭工作,這也許是與人交往上出現了問題。
  • 日本90歲心理醫生告訴我們:想要過好這一生,你要懂這6個哲理
    其實,生活的樂趣就在於經歷,我們每個階段的經歷都是最寶貴的財富,因為那才是真實屬於自己的,酸甜苦辣都有獨特的味道。在日本有一位老奶奶中村恆子,已經年過90歲,可依然從事著心理醫生的工作,她將自己的一生經歷和感悟整理成書,起名叫《人間值得》。光看書名就有種隱隱的感動,我們來世上走一遭,到底值不值得呢?
  • 感動日本的90歲心理醫生恆子奶奶:只要好好地工作生活,人生就會...
    在奈良一家醫院,有一位工作70年的心理醫生,身高1米48,體重40千克的她,今年已經90歲了,每周有4天,她在諮詢室陪伴心靈疲憊的人們。 工作不快樂的年輕人、婚姻不和諧的中年人、人人仰慕的企業家,都願意向她敞開心扉。
  • 90歲高齡的「寶藏奶奶」——中村恆子70年的職場智慧
    日本櫻花最近讀恆子奶奶的書《人間值得》,來自日本的90歲奶奶中村恆子,從事心理醫生將近70年了,至今還在醫院朝九晚五地工作著。2017年8月以前,恆子奶奶每周工作6天,在那之後才縮減為每周4天。1945年6月,16歲的恆子奶奶便從廣島尾道前往大阪學醫。正是叔叔的慷慨資助,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也才有了她後來近70年的醫生職業生涯。
  • 如何像心理治療師一樣提高人際關係?
    圖片來源:Pexels.com 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在日常工作中,我見證了許多人際關係由好變壞的案例,其中一部分案例中,還不乏偶爾的「突然爆發」。 雖然這些案例是大家不希望看見的,但也給了我們一些洞察,讓我們得以了解那些可能會破壞人際關係的普遍因素。再基於此,我們也可以反向思考應該如何去提高和加強人際關係。 結合這些因素,並基於自身作為心理治療師的培訓,我總結了以下5條實用方法,希望可以用來幫助你提高大多數重要人際關係的質量。
  • 30歲的我,依舊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原創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 來自專輯你的心理諮詢室2020年,第一批90後集體邁入三十歲。站在人生的新起點,悲喜境遇卻各不相同。有些人升職加薪、買車買房,迎接自己的高光時刻。也有人被生活不斷捶打,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拷問自己一句:我就這樣長大了嗎?
  • 拉近人際關係距離的三個方法
    其實企業活動恰好是內部關係建立的好時機。有的人說,我的職位並不需要我跟其他人有那麼多的接觸,我只要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看似很有道理,但是在職場中往往「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因而需要與職場中的領導、平級及下級保持好的關係。職場人際關係是一個漸進式的關係。
  • 從心理距離看地鐵上的撕逼
    愛德華·霍爾,個人在與人交往中劃定的各種空間距離,它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一個人的情感傾向和行為傾向(霍爾, 2012)。人際距離的產生其實是源於心理距離的。 比如,如果跟你擁擠的人是一個猥瑣大叔,你對他劃定的心理距離正常來說是會比較大的,而如果跟你擁擠的是一個帥哥,在相同的接觸度,你對他劃定的心理距離就會比猥瑣大叔更小,厭惡感也相對更低。
  •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處事忠告:要注意這3個人生常犯的錯誤!
    他在日本有經營之聖之稱,任正非對他的評價是:「華為擁有全球一流的數學家,但他們卻擁有全球一流的化學家與物理學家。我們趕不上他!」稻盛和夫出身平凡,他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男人。在27歲時,他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名京瓷Kyocera),52歲創辦第二電信(原名DDI,現名KDDI,目前在日本為僅次於NTT的第二大通訊公司)。
  • 為什麼感覺人不錯,但是很有距離感呢,其實在於自我界限的劃定!
    為什麼會出現感覺人不錯,但是很有距離感呢,就在於自我界限的劃定!所謂自我界限,指人們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或事物之間,存在一定的界限。並且,自己與其他人或物又都是互相獨立存在的不同個體!簡單地理解,你是你,我是我,你我終究不同!為什麼人會有自我界限?其實每個人都有自我界限,只不過這個界限是否明顯!
  • 卡耐基寫給女人的幸福忠告:想要幸福美好的生活,記住這3點!
    戴爾·卡耐基,偉大的成人教育和人際關係大師。在與娛樂界的明星、商界名流、普通百姓等等的很多女性交流晤談之後,利用心理學的研究方式,對她們的人生願望,生活中的煩惱,以及生理心理的深入研究,在經過長期的心理工作實踐過程中,讓卡耐爾對女性的了解有了自己深刻的見解。
  • 《人間值得》如何活出自己,看看90歲奶奶中村恆子的人生智慧
    如果說39歲的太宰治筆下的《人間失格》,讓你感到生活的悲劇,人生的無奈。那麼90歲恆子奶奶筆下的《人間值得》,會讓你感受生活的美好,人生的樂觀與灑脫。恆子奶奶用一生的經歷為我們道出了生活的真諦,告訴我們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然地接受每一天。恆子奶奶是誰?也許你不知道中村恆子是誰?
  • 90歲巴菲特:喝可樂,吃漢堡,還能如此長壽,竟是因這3個習慣
    是世界上著名的投資商,也被譽為「股神」,如今巴菲特已經90歲了,但他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喝可樂,吃漢堡,在現在的我們看來,吃這些東西對身體其實並不好,但巴菲特卻說:「我身體的四分之一都是可樂。」那麼很多人就要好奇了,已經是90歲高齡的人了,為什麼每天吃著「垃圾食品」還能保持長壽,並且還頭腦清醒的管理公司?他的長壽秘訣到底是什麼?
  • 建立和諧人際關係
    一、注意團結周邊的人中國有句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也有「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草木早逢春」的詩詞,就是說中國人非常重視周邊人在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認為距離越近越易結成親密關係。根據人際吸引的鄰近律,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人們生活空間上的距離越小,則雙方越容易接近,因此彼此之間容易相互吸引,並繼而成為知己。
  • 90歲奶奶的人生哲思錄:人這一生該怎麼活,才算通透?
    本書作者中村恆子,是位90歲高齡還堅守在心理醫生崗位上的老奶奶,將其90年的人生智慧,化為誠摯箴言,陪同數不清的人走過人生泥濘的時期,讓他們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仍然有熱愛生活的勇氣。下面我們就走進這本書,看中村奶奶如何治癒我們的心靈。
  • 如何在人際關係中設立心理界限
    特別是關心別人對自己的印象,想在人際關係中向別人展示自己想要的品質,例如善良、溫柔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是否有過高的自我形象目標,因為自我意識太強,在人際關係中會表現僵硬。二、學會拒絕1、尊重彼此的界線你不會拒絕別人,放寬自己的心理界限,本質上就是你也希望別人放寬對你的心理界限,容納你、接受你。
  • 90歲巴菲特的忠告:未來真正穩賺不賠的投資不是股票,而是這個!
    他被大家譽為「股神」,是在投資行業「神」一般的人物,他11歲的時候就開始「玩股票」了,買了人生第一隻股票;後來憑藉著獨特的投資眼光,16歲就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農場;直到今天,他的名字仍然是投資圈內神話一樣的存在,是股票之王!「股票之王」巴菲特這個人就是——巴菲特。
  • 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守住4種社交距離
    一近一遠,表明了處理人際關係時,要把握好社交距離,從而使人際關係達到最佳。根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緊密程度與空間距離的對應關係,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出了四種與人際關係對照的區域或距離。一、親密關係人與人距離約15釐米之內。這個距離之內的兩人關係處於高度親密的級別。在這麼近的距離之內,人的感官會充分感覺到對方的一舉一動,甚至包括溫度和心跳都能感覺到。
  • ...城區三中開展以「積極人際關係的培養」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本網訊(通訊員 城區三中 羅從廣)10月28日下午,城區三中舉辦了一場以「積極人際關係的培養」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本次講座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注重傳授學生人際關係處理技能,著力營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圍,是該校落實純粹教育理念,推行仁愛教育的生動實踐,構建仁愛德育序列,打造人文和諧校園的有益嘗試。本次講座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邵東市心理學會副會長李萍老師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