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從這裡出發—新聞—科學網

2020-12-27 科學網

 

衣、食、住、行、交往等構成了維持人類生存的生活方式。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病率,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有效延長人的自然壽命。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理念,這種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是通過持續不斷地學習健康知識逐漸形成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種說教,而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科學地運用健康知識和技能對自己的日常行為進行有效管理逐漸養成的。

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獲取健康知識的方式有很多種,讀書是最常用、最便捷,又為大眾普遍接受的一種方式,也是一家老小皆可參與的方式。當我們選擇通過讀書來獲取健康知識的時候,難免會產生這樣的疑慮:醫學知識深奧複雜,作為普通人能看得懂嗎?市面上那些流行的健康書講得有科學依據嗎,介紹的方法有效嗎?看一本書能了解必備的健康知識嗎?

由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與健康河北指導中心組織編寫的《健康知識科普手冊》一書可以消除您的諸多疑慮,滿足您渴望學習通俗易懂、科學權威的健康知識和掌握簡便易學、實用有效的健康技能的需求。這本書由河北省內知名的專家學者編寫,以《健康中國· 河北行動(2020—2030)》倡導的理念和要求為依據,將民眾應知應會的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按照幹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三個板塊進行詳細講解,包括15個方面143個小專題,涵蓋了從健康的定義和標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到人生不同階段的防病、保健方法再到重大疾病、傳染病的防控等內容,是一本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內容權威靠譜、有趣有料的健康明白書。

什麼是健康?健康的標準又是怎樣的?為了擁有健康我們應該掌握哪些技能?當身邊人突然倒地不起,怎樣快速有效地進行急救,在生死一線間挽救生命?這些與我們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的問題在該書的開篇「認識健康」中都可以找到精準、詳細的解答。此外,還有「科學就醫和用藥的方法」「脈搏、體溫的測量」等一系列「健康乾貨」,讓我們在全面深入地理解「健康」的真正含義的同時,收穫諸多實用有效的技能和方法。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在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是維持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源泉。如何科學合理地搭配日常飲食,如何有效地減鹽、減油、減糖?該書第二篇「合理膳食」對此給出了詳盡的解答。比如,針對我國居民日常飲食中「鹽、油、糖」的攝入普遍偏高的營養現狀,明確提出了「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不高於5克,人均每日食用油攝入量不高於25克,人均每日糖攝入量不高於25克」的膳食建議;上班族飲食不規律,飢一頓飽一頓,無暇算計每日進食量是否符合「合理膳食」的理念,這一篇給出了「十個拳頭」「四個一」的簡便食量計算法,只需動動拳頭即可均衡飲食,可以說是既暖心又實用的「日常膳食標準」;還有「一日三餐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的飲食搭配建議為我們的日常飲食提供了可以量化的具體指導。此外,對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人群分別給出的有針對性的、詳細具體的飲食指導,讓我們看到了編寫者對每個群體的關注與關心。溫馨體貼的提醒讓我們在安心享用美食的同時感受到了編寫者的良苦用心。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使得人們的運動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公園裡廣場上隨處可見或跑步,或跳廣場舞,或打太極拳的人群。定期適量進行身體活動有助於預防和改善疾病,促進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如何合理把握運動強度,選擇適合自身體質的運動方式,從而收到預期的健身效果?該書第三篇「運動健身」通過列舉常見的運動方式,針對人們在運動健身時比較容易忽視的細節和應該注意的事項,加以解析和提醒,比如慢跑時的呼吸方式、雙臂擺動的幅度,快走和登山時的準備活動以及對心率、肺活量的監測和要求等。對健身細節的關照,成為本書的另一亮點。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壓力不斷加劇,精神心理疾患呈現高發態勢。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調查數據顯示,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健康水平沒有顯著相關,反倒是心理健康技能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人的心理活動正常,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以適應生活、學習、工作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化的需要。由此可見,人們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緩解心理壓力的技能。

「心病還需心藥醫」,該書在第五篇「心理健康」部分重點列舉了一些心理壓力造成疾患的表現形式和自我調節方法,比如呼吸鬆弛訓練法、運動調節法、音樂調節法、旅行調節法、想像調節法,以及環境更換減壓、注意力轉移減壓、傾訴減壓等一系列有效緩解壓力的方法,簡單易行,「藥」到病即除,讓常受「心病」之苦的現代人有了輕鬆走出「壓力山大」困局的妙招。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老年人的日常保健和防病治病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作為子女更要學習和掌握老年人防病治病、安全用藥的常識和要領,時刻關注家中老人的飲食起居和生活環境。該書第十篇從老年人營養和保健談起,涉及老年人飲食健康、日常鍛鍊、慢性病調養和治療等,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群近年來高發的阿爾茲海默病的防治,提出了十分有效的幹預和訓練方法:比如採用地中海飲食,即以蔬菜水果、五穀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膳食;經常進行有氧運動以及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適合老年人的鍛鍊方式,可以有效延緩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健康是理念,更是實際行動,需要全社會的動員和每個人的參與,更需要政府層面的舉措和保障。該書每一篇詳細列舉了《健康中國· 河北行動(2020-2030年)》中對應的社會行動和政府行動等,多措並舉,雙管齊下,真正實現「人人擁有健康素養」。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對家庭和社會都負有健康責任。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希望每一位「健康責任人」都能讀一讀、看一看這本書,讓健康理念、知識和技能伴隨自己和家人生命的全過程,在一朝一夕的自律中輕鬆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健康生活,從閱讀《健康知識科普手冊》開始!

(作者單位: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飲茶能降低心腦血管病死亡風險—新聞—科學網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飲茶的保護作用在男性中更為顯著,可能由於男性飲茶比例高,且心血管病發病率顯著高於女性,使得在男性中更容易觀察到飲茶的健康效應。 研究人員表示,飲茶有益於健康的機制可能與其中富含的茶多酚有關。茶多酚是茶葉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血壓、血脂等作用。各類茶葉中,綠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而在發酵過程中,茶多酚會被氧化,失去活性,導致紅茶中茶多酚含量減低。
  • 山西醫科大一院舉辦「世界心臟日」義診宣教活動—新聞—科學網
    義診現場  劉世珍攝   現場傳授心肺復甦急救技能  劉世珍攝   記者從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獲悉,今年是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參與舉辦「世界心臟日」活動的第五年,為了喚起公眾對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險因素的關注,9月29日,該院在太原舉辦了主題為「用心愛心」的「世界心臟日」大型義診及健康宣教活動。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F00562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誰是最後的迅猛龍—新聞—科學網
    在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原始發現地,所指處是骨骼碎片中的前爪 圖片來源:Steven Jasinski   6700萬年前生活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種新的有羽恐龍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種新型馳龍,馳龍是生活在白堊紀時期的一種身覆羽毛的中小型肉食性動物。該化石發現增進了人們對於白堊紀晚期(7000萬~6800萬年前)的恐龍演化的理解。 200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博物館Steven Jasinski及同事在聖胡安盆地的白堊紀Ojo Alamo地層沉積物裡發現了這個新物種的化石,包括20塊可辨認骨骼碎片。
  • 研究揭示環境影響花粉過敏病症的生理機制—新聞—科學網
    花粉過敏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尤其在大氣汙染物的協同作用下,會使得相應的病症顯示出複雜的變化。
  • —新聞—科學網
    但現實中,卻總有很多人以各種理由「遠離」運動。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球超過1/4的成年人(約14億人)缺乏運動。而據《「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18歲以上居民中從不鍛鍊的人數比例竟高達83.8%。 眾多研究表明缺乏運動與增加死亡風險相關。
  • 大連建立「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利用科研單位、醫療機構和企業的科學研究、臨床實踐和儀器研製的優勢,推進大連化物所與醫療體系的深度融合,以及氫分子科學研究與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睡眠康復等相關醫院臨床研究的結合,共同深化氫分子在醫療與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尼安德特人生活艱難,這些冰河時代的狩獵者在歐亞大陸西部靠捕獵猛獁象、野牛和其他危險的動物勉強維持生計。儘管生活不易,但它們卻可能有更強的痛感。與沒有突變基因的人相比,有突變基因的人在生活中報告疼痛的可能性要高7%。 Zeberg和Paabo提醒,他們的發現不一定意味著尼安德特人會比現代人感受到更多疼痛。由NaV1.7傳遞的感覺會在脊髓和大腦中被加工和修改,這也影響對疼痛的主觀體驗。 目前人們還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為有益進化。尼安德特人的種群很小,遺傳多樣性也很低——這會讓有害的突變持續存在。
  • 秦嶺大熊貓再現母子「天倫之樂」—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網博客話題是華人科教界的風向標。科學網博主總是在第一時間...
    高校「破格」錄用年輕人才引發科教界爭議,科學網博主紛紛發文,有人質疑此為「學術界造神」,也有人為地方高校提高引進人才待遇叫好。 科學網特邀請了參與此次項目的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與廣大網友就此次發現進行交流。
  • 幾千年前就有「復活節彩蛋」—新聞—科學網
    考古學家從生活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500年的地中海和中東「精英」的墳墓裡發現了這些蛋殼,這讓他們既興奮又困惑。蛋殼是誰製造的?又是如何落入古代貴族之手的?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研究人員仔細查看了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的裝飾蛋殼,其中包括5枚保存完好的珍貴鴕鳥蛋。這些完整的蛋都出土於義大利烏爾奇伊西斯墓。1839年,這座墓由拿破崙·波拿巴的弟弟呂西安王子發現。
  • 全國首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新聞—科學網
    此外,段樹民還表示,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精神心理疾病已經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最重要問題。而我國精神科、心理科醫生缺口巨大。 據了解,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將下設生物學(神經生物方向)和臨床醫學(神經精神醫學方向)兩個本科專業。
  • 核力創造美好未來—新聞—科學網
    他指出,核環保到了必須發展的重要期,不論是為了解決老舊核設施和遺留放射性廢物的安全問題,還是為了發展核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需要,解決乏燃料、核廢物的出路問題都刻不容緩。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南極,極點不是終點—新聞—科學網
    每思及於此,團隊成員們就有一顆按捺不住出發的心,「我們要在南極大陸上通過科學成果,發出中國的聲音,講述中國科學家的南極故事」。   可是,天氣不與眾人便。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是南極天氣最好的時段。項目批下來的時候已趕不上2019年南極科考隊的報名時間,只能又等了一年多再出發。
  • 攝入方式或致甜味劑效果各異—新聞—科學網
    他們的體重都在健康範圍內,沒有代謝功能障礙。除了在兩周的時間內在實驗室中飲用7種飲料外,他們沒有改變飲食或其他習慣。研究人員在測試階段之前、之中和之後對志願者進行了研究,包括進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以觀察大腦對甜味以及其他諸如鹹味和酸味的反應。他們還測量了味覺並進行了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以觀察胰島素敏感性。 加入蔗糖素的果味飲料作為甜味劑攝入組,另一組加入蔗糖作為對照組。
  • 上海交通大學「大零號灣」科技園高質量發展—新聞—科學網
  • 牙齦炎不可小覷,須儘早防治—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尼人基因讓女性更「高產」—新聞—科學網
    相關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11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脂肪小滴也是抗菌利器—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y808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切實激勵轉制科研院所「公益性」研發—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