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劇集一路追下來,茶泡飯三姐妹的剩女組合,依然市儈得可愛;偽娘大叔幾乎每天更換耳飾,說話的腔調倒是從來未改;來自隔壁劇組的串場嘉賓龍哥仍舊滿臉「走錯片場式」的不開心……而老闆也似乎一直都是印象中的那個老闆,直到一次偶然翻評論,看到有人感慨說:「Masita(老闆)已經這麼老了啊。」
已經顯出點兒年紀的老闆再次開門迎客,此次電影版《深夜食堂2》講了三個故事:愛吃炒肉套餐的喪服女,想和大15歲女友結婚的蕎麥麵少當家,還有被騙子騙到東京、尋找兒子的「豬肉湯飯」老奶奶。第二個故事中,蕎麥麵店老闆娘不願接受兒子的女友。這對小情侶前往深夜食堂見老闆娘,想求得認可,卻在門口躊躇不前。看貨攤的阿賢見狀敲響了風鈴,他說:「這聲音不錯吧?人就得活得像這風鈴聲一樣清脆」。
第三個故事則刻畫的更細緻,也更賺人眼淚。老奶奶早年拋棄丈夫和兒子私奔離家,她誤把騙錢電話當成了兒子在跟她要錢,匆忙隻身趕到陌生的大城市。錢被騙走了,但她根本不知道兒子的電話或住址,畢竟幾十年沒有聯繫過了。深夜食堂收留了她。在老闆的幫助下,她躲在計程車裡,第一次遠遠看到了長成大人的兒子,親耳聽到了兒子一家人幸福的笑聲。沒有相擁而泣,沒有互相諒解。既然錯誤已經鑄成,各自也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出了很遠,剩下的便唯有在心底守望,笑著、哭泣著默默地祝福了。這也是《深夜食堂》系列擅長的情感處理手法,一種很現實的溫柔。
作為獨立的電影,《深夜食堂2》也許問題不少,但它更像電視劇版的番外篇。還是前兩秒靜音的熟悉片頭,還是熟悉的人、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小單元故事模式、熟悉的情節套路,以及看過、感動過之後,熟悉的像喝了口熱湯的似的舒適感……
對於老粉來說,《深夜食堂2》傳遞出的信息不外乎是一句暖暖的——「我回來了」,讓人不禁想要應上一句「歡迎回來」。
《深夜食堂》的原著作者,漫畫家安倍夜郎在《酒友飯友》中寫道:「我喜歡早上剩的味噌硯湯不加熱,直接澆在冷飯上吃。也非常喜歡在熱飯上加很多沙丁魚乾,淋點醬油,做成茶泡飯。哦,有時候我也很饞肯德基炸雞,趁熱開吃,再一口氣灌下冰涼的啤酒……」
真是非常深夜食堂的飲食偏好——簡單、樸實、有生活味兒。他自我調侃道:「這樣的我,自然寫不出什麼有關『吃』的了不起的內容。」安倍夜郎不是美食家,深夜食堂也不是美食劇。
「茶泡飯」、「醬汁炒麵」、「土豆燉牛肉」、「貓飯」、「魚凍」……每一道菜的背後,都有一段普通人的故事,主人公在各自平凡的人生中,酸甜苦辣著、掙扎絕望著。這些夜深人靜卻不願回家的食客,聚集在溫暖的食堂中,傾訴煩惱、尋求出路。而每個人兀自奔突著的人生滋味,終究能在深夜食堂的場域中調和起來,結果不都是甘甜醇美的,卻總也令人安心、了無遺憾。
猶記得那個不得志的漫畫家,在城市的黑夜中嘶吼著奔跑。他的前輩對他說:如果覺得痛苦的話,就暫時停下來吧,只需要等到想畫的時候再畫就好了。等到那個時候,再來深夜食堂,吃一頓象徵著夢想的五花肉番茄卷。而脫衣舞娘不能理解她的媽媽不斷流連於男人之間,也認為自己的工作沒有得到尊重。直到吃了老闆做的包菜卷,她才終於體會到了媽媽的心意。老闆說,「這是你的媽媽傳授的味道」。有時候,食物反而比話語更能夠傳遞溫情。她與媽媽和解了,又未嘗不是與自己和解。
所以,「黃油拌飯」主人公、那位刻薄的美食評論家才會說深夜食堂的料理「無法用星級評價」。他早已見多識廣,常常在高檔飯店中吃各式各樣精緻得仿佛科學試驗品一樣的食物。但這些都比不過深夜食堂一道簡單的黃油拌白米飯,點上幾滴醬油。對美食評論家來說,這是自己年幼時,漂流歌手還跟他姐姐在一起的時候,三個人常常吃的飯,裡面濃縮著家人長達幾十年的情感掙扎,與他所經歷的人世滄桑和悲歡離合。
說到底,深夜食堂料理的不僅是食物本身滋味,還有人生的味道。它以克制而溫柔的方式,呈現出普通人生活的坎坷和美好。想起當年那個還沒接到小暮警官角色的小田切讓,縮在深夜食堂的角落,扮演一身落魄,滿臉寡淡的流浪詩人。對他那些頗有韻味的俳句沒什麼印象,唯獨有句話,簡簡單單的,一點也不特別,卻莫名地讓人一直忘不掉——「不要輕視人生啊」。
很多人說,看《深夜食堂》不跳片頭。
如水的夜色下,霓虹閃爍,車流湧動,然後音樂悠遠的調子才緩緩響起,不慌不忙的,一點悲傷,再一點溫柔。大城市裡,樓很高,人很小,燈很亮,色調很冷。十字路口寬闊,往來行人如織,卻全是面目不清的陌生人。這其實就是對現代城市的隱喻。就像第二季結尾的彈唱:「我呢總是昏昏沉沉,只會眺望天空,聽不到鳥的歌聲,有的只是機器的轟鳴。」
在現代化的大城市裡,白天的日程被工作和事務框住,仿佛報告、會議、飯局構成了我們的人生。來不及生氣、來不及沮喪,因為Deadline就在眼前,因為客戶已經進了電梯。誰又有空操心所謂的生活呢?情感被壓制了,萎縮在一個小小的角落,直到夜幕降臨。
然而《深夜食堂》並不憤世嫉俗。它清楚城市的弊端,試圖用一個理想化的食堂來化解它。這裡沒有菜單,老闆只問你想吃什麼。但你真的知道自己想吃什麼,想要什麼嗎?如果你願意,一次點餐也可以重新審視心靈。
在深夜食堂裡,大家都扔掉社會上的身份,一視同仁地圍坐成一個圈,唯有兼具知心姐姐、助攻大手和吐槽樹洞功能的老闆站立在中央,掌控著局面。這種雙方的對立關係,其實很不城市化,更有點大家族式關係的意味。有時候,看著食堂中叉腰站著的老闆,就像看著混沌的城市中裡一枚人形定海神針。他給食客和觀看者,提供了一種看穿世事而處變不驚的安定感。
於是,人們聚集在深夜食堂中,甩掉了身上的機器屬性,扔下焦躁、不安和欲望,真正的生活代替了KPI,成為主要的攻關目標。我們重拾被忽視的人情冷暖,卻發現這個世界其實並不真的冷漠,而「所有的經歷都是我珍愛的回憶」。
說到底,這就是一則大城市裡的都市童話。
對很多人來說,深夜食堂是下飯標配。一集剛好一頓飯的時間,填飽了肚子,又撫慰了心靈,自然是好。但我們現實的生活中,未嘗就沒有同樣隱蔽而溫暖的小角落。電影版《深夜食堂2》中,食客忠叔拿小本子記錄每餐菜譜,折騰了一整集,只為了鋪墊片尾那句臺詞:「吃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誰吃」。其實,有了合適的人,一份能夠相互體察的心意,對生活充滿了希望,無論在哪兒也都是深夜食堂。
曾經,我看《深夜食堂》收穫了滿滿一籮筐感動之後,就仔仔細細地抄錄了一串雞湯句。我一度為此感到身心愉悅,仿佛從越發老娘舅的老闆那裡取得了人生的真經。直到讀東野的《解憂雜貨店》,被專職解答人生疑問的雜貨店老闆戳醒:「我的回答之所以發揮了作用,原因不是別的,是因為他們自己很努力。如果自己不想積極認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麼樣的回答都沒用。」
深夜食堂讓我們重新發現生活的美好,也治癒我們在城市中疲累的靈魂。然而,童話畢竟是童話,雞湯好喝不頂飽。唯有帶著深夜食堂重新喚醒的豐沛情感,合上電腦走出大門,該社交社交,該做事做事才是王道。就像那個年輕的漫畫家,聽了前輩的經驗之談,暫時放棄了漫畫,獲得生活的平衡。但最後重新拾起夢想,靠的還是自己拿著畫筆的手啊。
在這個鋼筋水泥的城市裡,想要真正活得像童話裡所說的——像風鈴聲一樣清脆,大概就是儘管生活艱辛、前途渺茫、孤獨無依,也仍舊元氣滿滿敢於和整個世界鬥爭,腳踏實地地追求屬於自己的一方小小幸福吧。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