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2021-02-19 男孩派

「溫柔而堅定」的策略型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引路人。

上周末,在遊樂場裡遇到這樣一幕:

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正玩得開心,等在一旁的媽媽接到一個電話後,衝孩子喊:「寶貝,我們得走了。」
孩子依然捨不得放下手裡的玩具,只是抬起頭,央求到:「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哪知孩子的倔脾氣上來了,一邊扯著嗓子尖叫,一邊雙手死死抱住遊樂場裡頭的一根柱子。起碼折騰了小20分鐘,孩子估計也是沒力氣了,媽媽才滿頭大汗地拖著孩子狼狽離開了。

比如,該吃飯了,你喊半天孩子不理你;

該跟小夥伴說拜拜了,你叫半天孩子不動身;

該關掉電視寫作業了,你催半天沒進展……

總之,要求孩子從一個狀態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好像特別困難,特別不容易配合大人。

情形一:如果孩子正玩得盡興

好比說,你正玩得嗨,突然有人說,停下,不許玩了,你能開心嗎?記得我小時候,跟小夥伴玩膩歪了,只要我媽不喊我,我能在小夥伴家住一個星期不帶想家的。所以,當我們單方面的、毫無商量餘地的要求孩子立刻馬上停下遊戲,其實很不人道。怎麼講呢?就是當孩子玩得特別投入的時候,一定是他們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如果這時候,父母突然跳出來、粗暴地破壞掉孩子的興致,就等於是在破壞掉孩子專注力養成的絕好時機。等你家娃上了小學,你就會知道專注力對於學齡期孩子到底有多重要。為了不破壞孩子的興致,下一次如果孩子正玩得happy,而你需要帶孩子離開了,那麼請給孩子留出一個準備的時間,比如提前告訴孩子一句:玩完這個玩具,我們就得走了/看完這本書,我們就得回家了/再給你10分鐘,我們就必須離開了……若你給了孩子這個緩衝時間,那你只需要安靜地多等十分鐘就好(頂多過程中多提醒兩次)。若你不給孩子這個緩衝,很可能你不得不要跟孩子多對抗20分鐘、30分鐘,甚至孩子會跟你慪氣慪半天。

情形二:如果事情非緊急

跟第一種情況略有不同,就是孩子需要切換狀態了,但又不那麼著急。比如,你家定的睡覺時間是晚上9點——並不是說到了9點鐘不睡覺就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而是在你的觀念裡,9點就「應該」是休息的時間。
眼看著要到點了,該洗漱上床了,你家娃卻還沉浸在某個遊戲活動裡。面對你的催促,小傢伙一遍遍敷衍道:我等一下就洗……怎麼辦?當時我兒子正窩沙發上看書,我看了一眼時間,要到點了,就開始催他洗漱。我忍著,眼睜睜看著小夥子在沙發上動彈了兩下,東摸西摸了一番,還是沒有要去衛生間洗漱的意思,於是開始忍不住嘮叨起來:但每天該做的事他都做完了,每晚基本也都能在9點多一點的樣子洗漱完畢。我很快意識到,是我借著「催促和管教」孩子的名義,在傾瀉我的焦慮。她抱怨她家兒子生活習慣不好,人瘦,個子也不夠高,最近視力還查出了問題……說實話,我也跟著上火了。在我的邏輯裡:如果孩子睡不夠,就會影響長高,影響大腦發育,影響身體素質,所以孩子「必須」「應該」「不得不」在9點鐘完成洗漱的動作……一旦孩子沒能卡著點去切換行動,我就會因為想像中那些糟糕的後果而抓狂。說到底,不是孩子真的行為有問題,而是我自己那些「執念」困住了我自己。孩子晚十分鐘洗漱,就一定會導致我想像中的那一系列問題嗎?顯然並不。相反,倒是我因此向孩子施加的一系列催促、訓斥,給孩子的負面影響可能還要大一些。如果你家孩子本身也是慢性子,他們或許看上去從一個狀態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的時候不夠快、不夠利索,顯得有些磨蹭。那或許你最需要做的,只是在提醒過孩子以後,消化好自己內心的波瀾,然後等一等,再等一等。

情形三:

如果孩子每次切換狀態都很難

脾氣倔得要命……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就是你的孩子每次切換狀態都很艱難,甚至很激烈,這種情況會比較複雜。比如,你跟孩子說,「我們現在得要離開了/結束了……」,孩子可能就開始耍賴:「媽媽,我們再玩10分鐘吧。」10分鐘完了再10分鐘,你若真要強行帶走孩子,孩子便撒潑打滾給你看。不管是去遊樂場,還是去朋友家做客,都特別難帶回家,好說歹說都不行!當他的需要和外界提供的環境不那麼一致的時候,他就會說「不要」。國外有項研究甚至發現,比起乖巧聽話的孩子,這種脾氣特別倔的小孩長大後取得成功的機率更高。如果我們特別粗暴地對待這種孩子,反倒會打壓孩子的自我意識,導致孩子自卑或過度逆反;反之,如果我們一味妥協,乾脆聽之任之,孩子也可能形成囂張跋扈的性格,以後容易遭遇人際關係上的困難。比如這個案例中媽媽所提到的這種情況,孩子不可能一直都在遊樂場玩、不回家吧;或者孩子去了別人家做客,不可能一直賴人家家裡不走吧。這個時候,就涉及到父母如何給孩子立規矩的技巧問題了。那這個媽媽就跟孩子商量,「我們現在回家好不好呀。」孩子不願意,要求再玩會兒,媽媽就妥協了。等了一會兒,又跟孩子好言好語勸導,可是孩子仍然不聽話。這個時候媽媽惱了,就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啊。」這個媽媽的處理方式很有代表性,我們看到,這個媽媽似乎不太擅長去做那個拍板的人。並且時間快到的時候,提前提醒孩子,好讓孩子有一個緩衝的時間。但是時間到了,就別再去問孩子,「我們現在回去好不好了。」也不需要去跟孩子解釋什麼,或者奢望孩子能心甘情願地配合我們。我們只需要溫和但是堅定地告訴孩子:「10分鐘到了,我們現在該走了。」我們不要把孩子的哭鬧看成是「故意說話不算話」呀,「刻意跟我們對著幹」呀、「不懂事」呀之類。所以,我們堅持我們的原則,但是理解孩子釋放情緒的需要。比如,我的孩子哭,我就去抱住他,不批評他不該哭,就允許他哭。就在他的哭聲中,帶著他跟鄰居說拜拜,這樣簡單幹脆地去處理,就很好,也很有效。這裡我想特別指出一點,即:一個小小孩的意願當然需要被尊重,但同時他們也需要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力量,以及父母所設定的邊界,這同樣會讓他們感覺到安全。也就是說,在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以及只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上,我們可以給孩子自由做主的空間。但是,也有一些事,比如涉及到安全問題,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影響到了父母以及其他人,我們就需要堅定地告訴孩子,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溫和但是堅定地堅持自己的底線,從而幫孩子進入到一個有規則的世界。

一位媽媽前兩天跟我說,養孩子真是場艱難的修行啊。

比如,就這句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媽媽,我再玩10分鐘好嗎」,背後就藏著一堆的機關在。
看起來是有些複雜,但請大家記住一條原則:該給孩子空間的,就要給空間,該給孩子立規矩的,也要敢於去立規矩。

*來源:積木育兒(ID: jingguanyuer),最貼心的科學早教公眾號,本文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識別二維碼,關注男孩派

每早七點陪你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孩子是每個家長心中希望的寄託。因此,孩子的教育一直是父母所注重的問題。「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因此,很多孩子都會玩起來就停不下來。但是,對於一些有原則的父母而言,總是會選擇讓孩子做完手頭的事再去玩。這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因為,孩子既然愛玩遊戲,那麼,如果一直縱容孩子,反而會讓孩子把時間越拖越長,所以,就不如利用好孩子對遊戲的狂熱度,讓孩子做完手頭的事再去玩。 這樣一來,孩子反而會為了玩遊戲把手頭的活抓緊做完。
  •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如何回答很重要!
    作者 | 白芥子來源 | 積木育兒(ID:jingguanyuer)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正玩得開心,等在一旁的媽媽接到一個電話後
  • 「我再玩5分鐘」,2種父母的回應,成就孩子2種不同的人生
    學習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喜歡玩,在孩子心中也具有無可替代的位置,對玩的喜愛,絲毫不會因為父母的期待和要求而發生任何的轉變。 每次回到家中的東東想要玩5分鐘,詢問媽媽的意見時,總是得到肯定的答案,媽媽讓東東自主安排,總之要完成的功課都已經擺在桌面上,只要能不耽誤休息,給予了東東充分的自主權,長期堅持後,東東養成了學習中自律的好習慣,任何功課都不需要媽媽花費太多的心力。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決定孩子的未來
    放假期間,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爸爸)我想玩手機。」
  •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小靜追著媽媽反覆問著。媽媽被問的煩了,就隨手把手機給了小靜,想了想,又說:「那你答應我,只能玩一會兒。」小靜捧著手機,盯著屏幕裡的動畫片,連忙點頭應著,看都沒看媽媽一眼。同樣是假期,面對孩子想玩手機的請求,媽媽們的回答也不盡相同。當笑笑也和小靜一樣,追著媽媽要手機玩的時候。
  • 「媽,我能買可樂嗎?」兩個寶媽的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但是有些家長覺得零食中含有很多的糖分和添加劑,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所以經常會限制小朋友們吃零食。其實零食是可以允許孩子接觸的,只要不過分就好,因為任何事情都是物極必反的,父母們強行的反對也許會起到反效果。「媽媽,我能買可樂喝嗎?」
  • 「媽媽,為什麼咱家窮」,兩位媽媽不同回答,影響孩子的人生觀
    01兩位媽媽不同回答,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媽媽,為什麼咱家窮?",面對孩子這樣的疑問,父母的言行都可能對孩子人生觀的樹立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樣是面對孩子這樣的提問,作為媽媽的小麗和小趙的回答確實截然不同的。"孩子,你是遇到了什麼事情嗎,怎麼會這麼問媽媽呀?",小麗先是這樣反問了孩子。我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同學說必須要有錢,但是我沒有錢"。"
  •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三種不同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未入園、入學前,他最初的價值觀、世界觀都是依靠父母一言一行來建立的。美國著名青少年學家阿黛爾·法伯曾說過: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那麼,我們不同的答案到底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呢?一起來看看吧。◆ 我不上班,錢從哪裡來?
  • 「媽媽,我可以玩會遊戲嗎?」你的回答,藏著孩子的未來
    一到暑假,家長們最頭疼的事又來了。因為在假期,我們最常聽到這句話:「媽媽/爸爸,我可以玩會遊戲嗎?」面對孩子這樣的請求,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態度:放任派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消停一點,覺得與其不停闖禍,不如讓他安靜地玩遊戲吧,自己也輕鬆一點。
  • 「媽媽,為什麼咱家窮」,2位媽媽不同回答,孩子的未來被影響了
    當一個孩子提問題,家長的回答方法會影響他的一生。家長在素質方面和文化方面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孩子向父母提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好好思考,再回答,不可以隨便說。可能家長隨便說的話就改變了孩子的將來。
  • 當娃罵你「壞媽媽」時,家長的處理方式很重要,影響孩子不同人生
    可結果,孩子不但說狠話,也開始還手了,而且很少再跟文文說話,兩人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她打得越兇,孩子對她的怨恨更深。二、家長應該先冷靜下來,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孩子說狠話的原因1、日常觀察孩子,了解背後原因孩子說出「壞媽媽」,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家長不夠關心孩子,不夠了解孩子。
  • 孩子的玩具被搶,別瞎客氣,家長不同的做法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3歲的小女孩還是非常不樂意的,過了一會她的爸爸過來了,直接懟了4歲男孩子的奶奶一頓,大概的意思就是,這是我們的玩具,我們想讓你們玩就讓,不想讓就不讓,憑什麼我們連認識都不認識讓我們去給你們分享,在我看來這叫搶。
  • 12 年跟拍 2 個孩子的不同人生,這部紀錄片值得每一個家長深思
    那時候的他,非常討厭學校,每天早上一睜眼就想:什麼時候我才不用學習了?他覺得人生沒有希望,這個世界不需要自己,一片灰暗.電影版《零零後》,這部短短 89 分鐘的紀錄片,從 2006 年開始拍攝,持續了 12 年。導演張同道,同期跟蹤記錄了 10 多位 2000 年後出生的孩子,這是他第四次把同一群孩子推到幕前。
  • 孩子這3種回答,折射不同的人生
    可能在孩子多的家庭奶奶要照顧家裡老人走不開,姥姥要照顧家裡小的走不開,媽媽為了寶貝做起全職主婦。但是在獨生子女的家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圍著一個孩子轉的事情變成了常態。在照顧孩子的時候難免的總是要陪著他聊天說話,有的問題心之所至,很容易就會問,也不會考慮自己為什麼這麼問。這樣的問題你家寶貝會怎麼回答?您又希望寶貝會怎麼回答?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媽媽回答:這位媽媽回答:「因為媽媽要學習新的知識、結交新的朋友、不被社會淘汰呀,就像你是學生,就要好好學習,要和朋友好好相處一樣。」誠然,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拿起工作無法陪你,放下工作無法養你;但是,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回答,卻會如金科玉律般,影響孩子對於職業、乃至人生最初的看法。
  • 如何訓練孩子專注力?李玫瑾:堅持每天10分鐘,孩子專注力大不同
    其實只要掌握好方法,每天只要10分鐘,在家就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所有的「小天才」身上都具備一個共同點,那便是「超強專注力」,80%的孩子不是輸在智商,而是專注力!如何提高孩子專注力?6種方法,每天10分鐘,孩子專注力大不同!
  • 「媽媽掉水裡,你吃西瓜還是巧克力」孩子的答案折射不同教育問題
    可是今天在刷視頻的時候,看到不少家長都在用相似的問題來測試孩子,結果不同孩子有不同答案。有些家長因為孩子忽略了「媽媽掉水裡」這個關鍵信息,直接回答「吃草莓」「吃巧克力」「吃蛋糕」等而生氣,覺得孩子一天天就知道吃,根本不懂得關心父母,甚至覺得孩子只愛自己不愛自己。
  • 「媽媽, 我再玩五分鐘」,聰明父母 3 招培養孩子時間觀念
    當孩子正沉浸在小豬佩奇的可愛中,又或是正陶醉在樂高搭建的奇妙世界中……「還剩十分鐘!」按照事先說好的約定,大人們發出了將要離開的信號。但說完這句話後,卻收到了和預想不一樣的場面:孩子一臉震驚或疑惑:「媽媽你說啥呢!?」接著抬頭撒嬌:「媽媽, 我再玩十分鐘好不好?」
  • 《三傻大鬧寶萊塢》:3個不同家庭教育方式,決定了3種不同的人生
    電影一開始就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今後會考不上大學的!事實真是這樣嗎?我覺得未必。實際上,影響孩子人生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不同的家庭對孩子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
  • 5歲女兒塗指甲油,兩個媽媽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未來不同性格
    文|糖小糖女孩愛美是不移至理的工作,可有的媽媽卻不大稀飯孩子分外愛美。那天在小區的石凳上,看到兩個小女孩趴在石凳上偷偷地高興笑著,走進一看,這兩個小女士正在用水彩筆給對方畫指甲油,十個短短白白嫩嫩的手指甲五光十色,在我看來是很心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