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遊樂場裡遇到這樣一幕:
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正玩得開心,等在一旁的媽媽接到一個電話後,衝孩子喊:「寶貝,我們得走了。」比如,該吃飯了,你喊半天孩子不理你;
該跟小夥伴說拜拜了,你叫半天孩子不動身;
該關掉電視寫作業了,你催半天沒進展……
總之,要求孩子從一個狀態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好像特別困難,特別不容易配合大人。情形一:如果孩子正玩得盡興
情形二:如果事情非緊急
情形三:
如果孩子每次切換狀態都很難
脾氣倔得要命……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就是你的孩子每次切換狀態都很艱難,甚至很激烈,這種情況會比較複雜。比如,你跟孩子說,「我們現在得要離開了/結束了……」,孩子可能就開始耍賴:「媽媽,我們再玩10分鐘吧。」10分鐘完了再10分鐘,你若真要強行帶走孩子,孩子便撒潑打滾給你看。不管是去遊樂場,還是去朋友家做客,都特別難帶回家,好說歹說都不行!當他的需要和外界提供的環境不那麼一致的時候,他就會說「不要」。國外有項研究甚至發現,比起乖巧聽話的孩子,這種脾氣特別倔的小孩長大後取得成功的機率更高。如果我們特別粗暴地對待這種孩子,反倒會打壓孩子的自我意識,導致孩子自卑或過度逆反;反之,如果我們一味妥協,乾脆聽之任之,孩子也可能形成囂張跋扈的性格,以後容易遭遇人際關係上的困難。比如這個案例中媽媽所提到的這種情況,孩子不可能一直都在遊樂場玩、不回家吧;或者孩子去了別人家做客,不可能一直賴人家家裡不走吧。這個時候,就涉及到父母如何給孩子立規矩的技巧問題了。那這個媽媽就跟孩子商量,「我們現在回家好不好呀。」孩子不願意,要求再玩會兒,媽媽就妥協了。等了一會兒,又跟孩子好言好語勸導,可是孩子仍然不聽話。這個時候媽媽惱了,就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啊。」這個媽媽的處理方式很有代表性,我們看到,這個媽媽似乎不太擅長去做那個拍板的人。並且時間快到的時候,提前提醒孩子,好讓孩子有一個緩衝的時間。但是時間到了,就別再去問孩子,「我們現在回去好不好了。」也不需要去跟孩子解釋什麼,或者奢望孩子能心甘情願地配合我們。我們只需要溫和但是堅定地告訴孩子:「10分鐘到了,我們現在該走了。」我們不要把孩子的哭鬧看成是「故意說話不算話」呀,「刻意跟我們對著幹」呀、「不懂事」呀之類。所以,我們堅持我們的原則,但是理解孩子釋放情緒的需要。比如,我的孩子哭,我就去抱住他,不批評他不該哭,就允許他哭。就在他的哭聲中,帶著他跟鄰居說拜拜,這樣簡單幹脆地去處理,就很好,也很有效。這裡我想特別指出一點,即:一個小小孩的意願當然需要被尊重,但同時他們也需要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力量,以及父母所設定的邊界,這同樣會讓他們感覺到安全。也就是說,在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以及只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上,我們可以給孩子自由做主的空間。但是,也有一些事,比如涉及到安全問題,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影響到了父母以及其他人,我們就需要堅定地告訴孩子,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溫和但是堅定地堅持自己的底線,從而幫孩子進入到一個有規則的世界。一位媽媽前兩天跟我說,養孩子真是場艱難的修行啊。
比如,就這句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媽媽,我再玩10分鐘好嗎」,背後就藏著一堆的機關在。*來源:積木育兒(ID: jingguanyuer),最貼心的科學早教公眾號,本文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識別二維碼,關注男孩派
每早七點陪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