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話劇人
在美學上,大媽劇迎合的也是大媽的審美趣味和接受水平。大媽最愛看的劇其實就是臺灣八點檔那一路數的,而這個世界是討好年輕人的,因為他們有購買力。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大媽劇」過時了嗎?
(新加坡電視劇《小娘惹》劇照。IC photo/ 圖)
近日,《娘道》導演郭靖宇的新作《小娘惹》正在熱播。《小娘惹》翻拍自新加坡2008年播出的國民劇《小娘惹》,該劇曾創下新加坡15年來最輝煌的收視紀錄。2010年後,《小娘惹》引進國內播出,也引發了廣泛反響。
這一回郭靖宇翻拍《小娘惹》,觀眾擔憂的是,《小娘惹》會是另一部《娘道》嗎?2008年播出《小娘惹》受到歡迎,2020年播出這類劇集會顯得「過時」嗎?
有觀眾以為「小娘惹」,是「小娘」背後加上語氣詞「惹」。這個誤會實在太大了。究竟何為娘惹?
「峇峇娘惹」,指的是15世紀初期移居至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印尼)和室利佛逝(新加坡)一帶的明代華人後裔。明朝時隨鄭和下西洋,龐大的船隊曾經五次駐節馬六甲,一些部下留下來後在南洋一帶定居,並選擇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男孩稱為「峇峇」(Baba),女孩則稱為「娘惹」(Nyonya)。峇峇娘惹既從自己祖輩那裡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但他們在異國他鄉成長,也受到當地文化的深刻影響,比如馬來文化、印度文化、歐洲文化。中華文化與這些在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種新的峇峇娘惹文化,又稱娘惹文化。娘惹文化其實就是一種「混血」文化。
《小娘惹》的故事就是從1930年馬六甲一個龐大的峇峇娘惹家族說起。這部劇濃墨重彩地呈現了娘惹文化的方方面面:禮儀、習俗、節慶、服飾、飲食等。
觀眾會直觀地發現,娘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相似之處。比如講究認祖歸宗,大家族都有祠堂,出行或者回鄉都要拜祭祖宗,如果大家族沒有供奉祖先牌位是會被人恥笑的;比如家庭關係上,同樣是男主外、女主內,對女性有一套嚴格的道德要求,要賢良淑德、要注重貞操、要傳宗接代;而從建築到服飾再到食物這些具象的東西上,也保留著中國南方(廣東、福建一帶)傳承過去的特色,只不過是與本土雜糅了……
《小娘惹》是一部女人戲,講述的是三代娘惹的故事。第一代娘惹天蘭是一個姨太太,她是傳統的娘惹,溫柔賢淑、逆來順受,遭受了種種凌辱,她是封建男權的犧牲品。第二代娘惹是天蘭的女兒菊香。她雖是一個聾啞人,但比母親更勇敢,知道女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身上,敢於逃婚。第三代娘惹是菊香的女兒月娘。她又比母親「進步」了一些,她擺脫了封建觀念的桎梏,更加開朗、外向,走出了家庭小天地,在社會舞臺上施展個人能力與智慧。
從《小娘惹》這部劇身上,編劇已經在回答「娘惹文化是否過時」這個答案。三代娘惹身上,淋漓盡致體現了娘惹文化的精華和糟粕。
娘惹文化的糟粕,集中體現在儒家觀念影響下傳統封建男權對女性的一整套「規定」。比如女性沒有婚姻自主權,比如對女性貞操的重視,比如只強調女性「母性」「妻性」的一面……
與此同時,娘惹文化身上也有諸多傳承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比如愛國愛家,比如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傳承,比如吃苦耐勞、愛拼敢贏、堅強不屈等。
娘惹文化中有一部分過時了,但它的精華部分仍然具有寶貴的價值。遺憾的是,如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娘惹文化在不斷消亡,娘惹服飾、娘惹菜的技藝傳承有中斷的風險。2008年《小娘惹》熱播,正在於它喚起了當地華人對娘惹文化的鄉愁。
某種意義上說,娘惹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傳統文化不會過時,只是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批判也要傳承。
(電視劇《娘道》。IC photo/ 圖)
《小娘惹》讓人聯想到郭靖宇之前執導的《娘道》。當時這部劇在輿論中引發了兩極分化的討論。在年輕觀眾這裡,這部劇幾乎遭到了眾口一詞的批判,豆瓣評分低至2.5分。另一方面這部劇在中老年觀眾那裡形成了強大的號召力,上星播出後收穫了極好的收視率,單臺最高收視率突破2%。
分歧的根源在於,《娘道》大肆宣揚「女德」。該劇女主角瑛娘一心只想為夫家「生兒子傳宗接代」,給兩個女兒取名招娣、盼娣,期待著第三個孩子是個兒子。在生第三個孩子時,瑛娘難產,但她卻堅持保小,並說:「我這條賤命算什麼,只要能給二少爺生兒子……」
年輕觀眾顯然無法接受這一觀念,但這樣的橋段卻能夠獲得一些中老年觀眾的「理解」——畢竟他們是在類似觀念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哪怕隨著時代開化,他們不那麼「重男輕女」了,但電視劇播出類似橋段對於他們還是有強大吸引力——觀念會改變,但那種「熟悉感」不會輕易被抹除。
我們可以將《娘道》、《小娘惹》這類劇統稱為「大媽劇」。它主要講述的是大媽平生經歷過的故事或觀念,因此劇集並不會避諱三從四德、重男輕女等歷史上客觀存在的現象的呈現。但呈現也並不意味著主創者認同這些觀念。新版《小娘惹》在展示封建糟粕的同時,也會通過畫外音對此進行批判,以避免引發類似於《娘道》「三觀不正」的紛爭。
在美學上,大媽劇迎合的也是大媽的審美趣味和接受水平。大媽最愛看的劇其實就是臺灣八點檔那一路數的,大媽劇的主要戲劇元素是:婆婆媽媽、家族紛爭、身世之謎、多角虐戀、車禍失憶、惡毒女配、苦命鴛鴦、百轉千回……大媽劇在鏡頭語言、構圖等方面也沒多大追求,鏡頭主要就是特寫、中景,顏色得大紅大紫、明明亮亮。
在當前影視創作以年輕人為主導的背景下,大媽劇「過時」了嗎?
這個世界是討好年輕人的,因為他們有購買力。打開視頻網站,首頁上的電視劇是年輕人愛看的各種時裝偶像劇或者甜寵劇;綜藝頻道頭條常常是年輕人關注的偶像選秀,年輕人生活狀態的觀察類綜藝,等等。與此同時,年輕人在網際網路上也佔據著絕對的話語權,中老年人「失聲」了,這就會形成網絡上一邊倒討伐大媽劇的局面。
但中老年觀眾也有他們自己的審美取向和審美需求,影視創作不應該忽略這一群體。只要大媽劇不至於渲染一些糟粕價值觀,哪怕它美學上落後,年輕人也應該理解和包容大媽劇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看,《小娘惹》還沒有「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