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初我國五代機殲20立項之時,世界各國沒少嘲諷,至很多聲音都是說我們痴心妄想。但是當我們將殲20從首飛到定型,最終到服役一步步穩紮穩打之後,世界各國也就開始對我們有了改觀。而作為繼美國的F22、F35兩款五代機之後,第三款服役的五代機,比原本更早試飛的蘇57更是搶先一步服役。當下俄羅斯的五代機蘇57依然處於試飛階段,之前還有過摔機的事故,局面似乎有些尷尬。
對於殲20的服役,許多國家都認為是它很大程度上填補了中國空軍與美俄兩國之間的差距,並且也改變了中國航發的整體落後的局面。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殲20的服役,中國空軍才得以結束了曾經只能靠著引進後再仿製的窘境。而說到引進戰機後再進行仿製這一點,蘇式戰機可謂是「大功臣」。那對於我們通過蘇式戰機的鑽研,突破技術後搶先一步比俄羅斯都要更早服役的五代機殲20,俄羅斯人又是如何評價的呢?設計參考了淘汰飛機,總體水平不如蘇57。
殲20作為我國目前最最先進的戰機,從裡到位都是我國自主完成的,可是在俄羅斯人眼裡,殲20和蘇57一樣同樣參考了米格1.44戰機。甚至還有聲音直言,殲20不過就是米格1.44戰機的升級版而已。比如在鴨翼布局上,有相同之處。只是可惜的是,米格1.44以失敗告終未能服役,否則它能歸屬於五代機之列,屆時怕是也就沒有殲20今日這般影響力了。且不說俄羅斯人對於殲20的評價是否客觀,但至少其對於米格1.44戰機的定位是不正確的。
米格1.44在當時看來,雖然設計很是新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證明了一點,它無法達到五代機的水準。不僅成本過高,可靠性有限,主要是隱身能力有限。所採用的帶有可調唇口的多波系可調進氣道,也就和四代機的水平相差無異,隱身效果更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在綜合考慮之後,俄羅斯才選擇棄之將蘇57提上了研發日程。而之所以俄羅斯人會堅定的認為殲20就是仿製的米格1.44戰機,不過就是因為鴨翼布局和早期殲20同樣採用了AL31發動機而已。可顯然客觀來講,這兩款戰機本身就不合適一個時代的產物,如果米格1.44真有五代機的潛力,俄羅斯也不會重新制定五代機計劃。照著俄羅斯目前的經濟狀況,或許也就不會有蘇57這個項目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