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伏生》:為傳道而卑微地活著

2021-01-11 鳳凰衛視

核心提示:伏生是秦漢時期通曉儒學的大家,秦始皇焚書坑儒,《尚書》能夠倖免於難,也是因為有伏生的保護。在歷史上,伏生是把《尚書》藏在了自家牆壁的縫隙當中,然而在這部話劇中,伏生則是把整部《尚書》藏於自己的心中。幾乎可以說是這個改動而成就了這部話劇。

鳳凰衛視3月23日《星光大劇院》,以下為文字實錄:

田桐:歡迎收看《星光大劇院》,我是田桐。每年3月底到4月初,都是國家大劇院的整修期,然而今年整修期一結束的首部話劇作品就是《伏生》,伏生是秦漢時期通曉儒學的大家,秦始皇焚書坑儒《尚書》能夠倖免於難,也是因為有伏生的保護。在歷史上伏生是把《尚書》藏在自家牆壁的縫隙當中,然而在這部話劇伏生則是把整個的《尚書》給背了下來,幾乎可以說是這個改動而成就了這部話劇。

諸位仁兄正所謂,去日你我同醉,昔日你我痛飲永別。大火熊熊兮,月圓月缺,書酒一家兮,同去同歸,以百家酒兮,燒百篇書,千言萬言兮、從此永成灰。

解說:這是話劇《伏生》中,伏生親手燒掉他一向視為知己的書籍的段落,此時沒有人知道,他閉關20日,已經把這些書背了下來,伏生把他的生命和書籍融入一體,構成了這部戲最尖銳、最深刻的戲劇性。

王曉鷹(話劇《伏生》導演):書跟他的生命融為一體以後,他萬萬沒有料想,他會自己的這個選擇,自己的這個設計會把自己推到一個極其難做抉擇的,那樣的一個兩難境地,就是他只能保存自己的性命才能保存那些書!

解說:儒家一項推崇的是捨身取義、殺身成仁,現在為了保護化作血液和他融為一體的那些典籍,伏生只能做一個「貪生怕死」的人,為了活下去他絕不能背上「窩藏欽犯」的罪名,落得滿門抄斬的下場,所以他不得不犧牲兒子子勃的生命。為了活下去他只能背負賣子求榮的罵名,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出離憤怒的妻子在他面前自殺。

那你就一個人活著吧!

這就是那個燒了詩書典籍的叛徒。

他就是那個出賣親生兒子的禽獸。

解說:為了活下去,他要忍受天下最難聽的唾罵,和最惡毒的詛咒,當藏書於壁中變成了藏書於胸中,雖然改變了歷史的真實性,卻成就了一部張力十足的戲劇。

王曉鷹:《伏生》這個戲,它講的是一個歷史背景下的故事,但其實不是歷史劇,話劇真正在劇場裡邊有感染力的,就是我們通過我們的創作,通過我們對歷史的這一段這段故事,特別這段歷史任務,就是我們對他的思考,我們對他的感悟,然後我們表達出來,跟坐在劇場裡的觀眾,有這樣的一個活的一個交流。

解說:面對兒子的被殺,妻子的自盡、女兒的離去,世人的唾棄,伏生孤獨地站在舞臺中央,天幕處懸掛著一個巨大的面具,慘敗得駭人。

我萬萬沒想到,吃進肚子裡的詩書,竟然變成親人頭頂上冰冷陰森的絞索,而我的堅持更成為了緊緊勒緊絞索的那隻手。

解說:因為自己的原因,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已經足夠令伏生痛苦,而更深的痛苦是他甚至不確定,自己的這些犧牲是否值得,在伏生陷入絕望的時候,巨大的面具也留下了血一樣的淚水,然後絞索從天而降,伏生走向寒光中的絞索,仇人李斯這一次卻成了伏生的「救命恩人」。

我不能死,我要是死了,此前那些餐具都成了徒勞的掙扎,和無謂的犧牲,我要活著,哪怕像豬、像狗,像老鼠那樣骯髒,哪怕像螞蟻那樣卑微,我也要活下去。

解說:第六幕行將結束的部分,是《伏生》最令人血脈憤張的段落之一,大段的臺詞結合極具象徵性的舞美和道具,伏生的痛苦、疑問、絕望、堅持完整地呈現出來,觀眾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以死尋到固然英雄,但為傳道而卑微地活著,更為偉大。戴上小丑一樣的面具,伏生嬉笑著,畫外有人高喊「伏生瘋了」。此時巨大的面具早已血流滿面。

王曉鷹:我們的戲,包括劇本包括我們的演出,其實都是希望從這樣的戲,傳達一個我們對當代的,這樣的我們的一些文化認識,我們的一些文化感受,甚至我們的一些文化態度,我想著重東西跟這個戲裡邊傳遞的,在伏生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這個文化的態度,它是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就是對文化本身負責。

田桐:和劇中另外一個主要角色,李斯不同,無論是影視作品、文學作品還是舞臺作品,作品當中涉獵到伏生角色的少之又少,哪怕只是配角,然而導演王曉鷹最初決定在排這部戲的時候,腦海當中認為最適合伏生角色的,莫過於侯岩松了,然而侯巖松卻覺得在開始接到伏生這個角色的時候,真的有些無從下手。

侯巖松(伏生扮演者):我有半個月的時間,我完完全全是游離在角色之外,甚至是游離在排練場之外,我從哪兒,從他的外形上,還是從內心,我都找不到感覺,所以才游離,因為無從考證只能是旱地拔蔥,只能是從這個理解的層面,想像的層面,到理解後的表達,所以我就很苦悶。

解說:侯巖松小時候學過戲曲,在中央戲劇學院學的是音樂劇,可以說肢體語言是他的強項,在無從下手的情況下,侯巖松決定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去找找人物的感覺。

侯巖松:我們有了突破就是焚書的段落裡,這有一大段臺詞,他借酒來言書,以書來襯託他對書的那份留戀的捨不得的,但又礙於李斯的這種強迫,又不能不捨得,這個複雜的心理,我就用了戲曲的這種形態感覺,他的動勢,他的每一個動作,配合著他的臺詞,到最後的那種完全釋懷的,那我就利用了戲曲當作當中的一個典型的動作,叫殭屍摔在舞臺上。

那麼在排練場裡,這一個動作打動了到岸,導演說就這樣,這是對的,這個動作是鮮明的,而且是伏生的那個複雜的心理下的外話的動作,導演這麼一說,我就有了譜了。

解說:於是許多吸取動作,都在被侯巖松改良之後,用於詮釋伏生的人物性格,或者外化特定的心理。伏生出場後的這個亮相,不難聯想到嫁妹的鐘馗。兒子被殺之後,甩髮、絞柱、跌坐等,一系列的動作充分地展示了,伏生的痛苦和糾結。

侯巖松:我掌握了他的外部形體的這種狀態,我又知道他是有層次感的,那麼我在這個層次感裡,去尋找動作節奏的變化,那麼在節奏的變化當中我又尋找到了臺詞的處理方式,它的邏輯關係,它的重音的表達,那麼什麼時候該強調,什麼時候該收,什麼時候該放任自由。

解說:侯巖松說從肢體動作開始,所有的東西,想一個一個的珍珠一樣,被串了一起成了一個項鍊,伏生這個人物也就立了起來。

始皇帝駕崩了。

解說:全劇的第七幕始皇帝駕崩,李斯在被押赴刑場之際,與伏生衝鋒,看似瘋癲的伏生,向李斯揭開了那個驚天的秘密,這是全劇的最高潮,也是侯巖松表演的華彩段落,伏生告訴李斯他之所以不能死,是因為他把《尚書》背了下來,最初的劇本裡,伏生要背的只是《尚書》中的短短四句,而侯巖松覺得這不夠。

侯巖松:我就跟導演商量我說,能不能給我個空間,我表達伏生他的那種,把詩書藏於胸中一吐為快的那種環節,那導演說好,那我就去尋找了《尚書》當中的《堯典》《舜典》還有《大禹謨》當中,有一些適合我們這個戲裡邊的一些臺詞。

解說:為了演好這一段,除了熟記臺詞,侯巖松甚至去揣摩在那個當下,伏生該如何發出第一個音。

侯巖松:他平時出的音都是,不能打我,我不能死,都是那種瘋瘋癲癲的,那麼他背《尚書》的時候,我相信啊我們從人物的角度去理解,伏生平時裡他會背的,他不能一點都不背,他不能一點都不背,但是真的要在跟李斯對決的這樣的一種狀態下背出來,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那是一個什麼樣的語氣,是一個什麼樣的形體表達,所以我利用了還是戲曲的動作,就是拔地而起。一下一躍就是不帶助力地直接躍到桌子上,那麼這種動作是輔助了他的內心的那種力量的釋懷,然後我再用一種沙啞的,甚至於一種生澀到出不來音似的氣聲的,把這個《尚書》的字給吐出來。

他背了前幾句之後,他慢慢地他就,因為這些書都藏在他胸中,想起哪段背哪段,他就自如了,他自如了我就運用了跳躍,所以叫閃轉騰挪,在桌椅上翻飛,圍著李斯又鬥著李斯又氣著李斯,同時呢又舒服了自己那種多年的那種心底裡,無法釋放的那份悲傷,那份壓抑。

田桐:在演出過程當中呢,當伏生由生澀到暢快地,大段背完《尚書》的時候,劇場內總是掌聲雷動,在現場來觀演這部戲真的一件非常暢快淋漓的事情,然而主演侯巖松卻說,他希望的未來的伏生,能夠更加的隨心所欲,雖然這很難,但是他會努力,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星光大劇院》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田桐【主持人專區】

首播時間:周日 09:30--10:00

重播時間:周日 23:30--23:55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伏生》:中國式活著或死去
    該劇取材於一則歷史故事:秦統一天下,伏生通曉儒學精髓,被立為博士。但因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伏生傳奇般地將儒家大成之作《尚書》以奇特的背誦方式保存下來,得以免受焚燒之禍。伏生用個體生命扛起文化堅守責任,受盡家庭情感的不解與社會的全面詆毀,當堅守看似終得圓滿時,他又經歷了內心深處更為震徹心靈的拷問。全劇的主要矛盾衝突是伏生與李斯之爭。
  • 《伏生》丨壯哉!伏生!
    伏生(公元前260-公元前161)是秦始皇時期的大儒,面對秦始皇的暴政,丞相李斯的迫害,在「焚書坑儒」事件中,他燒了自己珍藏的孔子親訂的《尚書》等一大批精典書籍;他交出了為弘揚儒學而被追殺的兒子,導致兒子被砍頭;他的夫人看到他為保自己而出賣兒子的行為,悲憤地自殺;他的女兒也不認這個沒有骨頭的父親。伏生受到眾人咒罵、毆打,他瘋了!流落街頭,乞討為生。秦始皇暴死,天下歸漢,漢皇崇尚儒學,搜遍天下大儒。
  • 伏生傳奇首次搬上舞臺 故事改為伏生背下"尚書"
    圖為塗松巖(前排右)飾演的李斯至侯巖松(前排左)飾演的伏生家中焚書片段。國話供圖   由王曉鷹執導,侯巖松、塗松巖、徐筠主演的國家話劇院跨年大戲《伏生》,即將於12月25日至2014年1月5日在國話劇場與觀眾見面。昨日,該劇舉行探班活動,演員現場演繹了三個劇中片段,讓媒體先睹為快。12月27日、28日,新京報將邀請20位讀者親臨劇場。
  • 王曉鷹《伏生》跨年登臺 侯巖松塗松巖演死對頭
    圖為塗松巖(前排右)飾演的李斯至侯巖松(前排左)飾演的伏生家中焚書片段。  由王曉鷹執導,侯巖松、塗松巖、徐筠主演的國家話劇院跨年大戲《伏生》,即將於12月25日至2014年1月5日在國話劇場與觀眾見面。
  • 《伏生》十多年後搬上舞臺 塗松巖侯巖松等主演
    原標題:《伏生》十多年後搬上舞臺   取材自秦漢時期「伏生壁藏《尚書》」的真實歷史事件的話劇《伏生》,昨天在中國國家話劇院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該劇導演王曉鷹,主演侯巖松、塗松巖、徐筠悉數出席,首度面對媒體披露該劇的創作進展。12月25日至2014年1月5日,《伏生》將在國話劇場上演9場。
  • 國家話劇院來蓉演《伏生》 「曬娃狂魔」塗松巖:想到不行
    11月27日晚,國家話劇院攜話劇《伏生》來蓉,為觀眾講述「只見《尚書》百世傳,不見護書舉步艱」的悲壯故事。作為「薈萃蓉城——2015精品劇目成都演出季」中唯一一部話劇,精彩的表演和惠民的票價令市民大呼「巴適」。
  • 國話《伏生》跨年上演 王曉鷹執導侯巖松領銜
    導演王曉鷹(資料圖)  中國國家話劇院年度壓軸力作《伏生》將於12月25日至明年1月5日跨年度上演,該劇由王曉鷹導演,孟冰、馮必烈編劇,侯巖松、塗松巖、徐筠主演。  《伏生》是編劇孟冰、馮必烈10餘年前共同創作的作品。今年該劇本被國話相中,決定搬上舞臺。《伏生》講述的是秦時統一天下,通曉儒學的伏生被立為博士。而後,儒學的地位每況愈下,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伏生將述錄唐堯、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書》藏於牆壁夾層之間,免遭劫難。20多年後秦亡漢立時,儒家學派逐漸復興,伏生掘開牆壁挖出《尚書》,其中有29篇保存完好。
  • 伏生與鄒平
    今天,在伏生故裡,更是有越來越多的專家、群眾在研究和傳播那段聖賢故事。在韓店鎮,《走近伏生》已成為校本課程,《尚書》名句在兒童們口中有板有眼地念誦。 伏生主題公園、伏生詩會等文化地標、品牌活動,讓伏生的名字更加響亮,伏生精神——兩千年不熄的文明火炬,散發著耀眼光芒。
  • 【明日10點開票】中國國家話劇院《伏生》8月來沈,塗松巖、侯巖松、餘穎聯合主演
    隨時間發展,一時被尊崇備至的儒學地位竟翻天淪至廢黜,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伏生傳奇般地將儒家大成之作《尚書》以奇特方式保存下來,得以免受焚燒之禍。為用個體生命扛起文化堅守,當堅守看似終得圓滿時,他又經歷了內心深處更為震徹心靈的拷問,他畢生承載的究竟是什麼?
  • 《伏生》丨一部弘揚文化傳承信念的佳作
    秦王時期,為將大秦文化一脈流傳,秦王廢黜其他所有文化門派,下令焚燒儒學典籍。大儒伏生為讓《尚書》等儒學典籍傳承發揚、逃脫焚燒之禍,閉門18天,把幾部儒學經典誦記於心。丞相李斯登門焚書、抓捕伏生的兒子子勃。伏生為保住自己背誦的典籍,甚至交出了藏在家中的兒子。
  • 劇評丨《伏生》:好故事到好戲幾重門
    而依憑權力的李斯,助長了世界的扭曲和荒誕。這個背景有著俯拾即是、太過直白的譬喻。而這樣的環境中,群臣、路人、孩子,那些在好的環境中好、壞的環境中壞的人,失卻原則,連被鎮壓的儒生們也因對立而異化,伏生堅持尋找做人的可能。在做人必須的兩個層面,他卻面臨一個選擇:人的本性和人存在的意義。在第一個感性的、並非觀念的層面,丈夫愛妻子、父親愛兒女天經地義,眷戀生活的平靜與溫馨也理所當然。
  • 雷叔說畫|藝術「典籍」裡的伏生授經
    倪大紅深情地講述,精湛的演技,將秦末漢初,《尚書》流傳中命運多舛的故事,呈現在了國人面前。千百年來,毀於天災、人禍的文物典籍不可勝記。並非每一件失傳的文物都如《尚書》般幸運。但那些被遺忘在歷史長河中的文物古蹟,每一件,都有催人淚下的故事。伏生與尚書之間有怎樣的故事?這一典故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又有怎樣的呈現?
  • 「影評」電影《活著》:卑微生命,韌性人生
    ,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對於我們的飽受苦難的父輩,對於我們這樣一個飽經憂患的民族而言,活著就是一種狀態,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了生存。在死亡的陰影下活著事物生來就有生長、發展和毀滅,人也一樣,人總有一天會死亡,但是人又不得不面對死亡。
  • 重溫經典劇場 | 話劇《活著》(內含完整劇目視頻)
    我們將在微信公眾平臺定期為大家推送品質優秀的戲曲、話劇。讓大家也可以實現足不出戶看大戲。網上看大戲,宅家享不停。《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餘華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氣死了父親,妻子家珍屢勸無果後帶著女兒鳳霞離開了他,他只能被迫靠變賣母親首飾租間破屋過活。
  • 傳道書的信息 王國顯
    隨即邀請一位弟兄一起整理了王國顯弟兄傳道書讀經的第一講信息,分享出來一同懷念與學習!一個一生為著神自己的榮耀而活的人;一個一生尊主為大而走過他一生路程的人;不是推崇,而是懷念;不是高舉,而是走在前面的見證人不知不覺間雞已經叫了,天也似乎微亮了....!
  • 傳道書(中)音頻+文稿
    感覺到很空、沒有意義呢?就是【當人失去了對待人的正確品行的時候。互相很苛刻,很挑剔,很容易誤解,經常地斥責。這樣在任何地方失去了上帝的愛的時候,人們就會產生這種無奈的感覺。】 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地不空虛?⑤【就是擁有耶穌那樣的品行】。我們擁有真正的認識上帝的知識,不是宗教上的理論,而是對於上帝品行的知識。
  • 在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著——張藝謀和他的《活著》
    懂電影的人都知道,影視作品是對文學作品的再創作,絕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徐老爺、徐老太、老全、龍二、有慶、鳳霞……以及雖然沒有明表但卻暗示了結局的春生和鎮長,影片用一個接一個的死亡為我們講述了什麼是活著:活著就是要應對各種不可預知的突發狀況;要抵禦各種不可抗力;要在命運的洪水快要吞沒自己的時候想方設法抓住一根樹枝;要忍痛割愛;要委屈求全;要忍辱負重;要打落牙齒活血吞……總之,自己的生命,含著淚流著血也要一步步活完它!
  • 傳道人的典範
    不錯,威克裡夫口才流利,說話充滿能力;但他所傳講的,全都根據聖經,這與當年一般傳道人的講道風格迥然不同。在當年,許多傳道人為了迎合聽眾的低級趣味,要講一些迎合聽眾心理的花言巧語。那些講道者從來不以嚴肅的態度向聽眾講解聖經。許多聽道的人從這處流蕩到那處,純粹為了去聆聽更好聽的道。聽眾已經把聽道當作一種宗/教的娛樂。
  • 為了這黃金之地堅強地活著
    為了這黃金之地堅強地活著——韓國電視劇《純金的地》(1-25集)觀感幼小的孩子,每天睜開眼睛,不但擔心自己死於戰爭的槍炮子彈,還要為三餐而擔心。這樣巨大的悲痛是如何熬過去的呢?這種無可奈何的處境他們只能去面對。表面看,沒有聽到他們對戰爭的詛咒和控訴,但是各種悲慘遭遇顯然已經在孩子們的心靈裡深深地刻下了印記,終生不滅;也在觀眾的心裡深深地刻下了印記,感同身受,產生共鳴。
  • 謳歌英雄城市,大型原創抗疫話劇《逆行》,9月10號首演
    2020年,在上級宣傳文化部門的重視支持下,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成功創作了原創話劇《戰「疫」英雄》。之後,劇院再次集聚力量,在抗疫精神的激勵下,創作了大型原創抗疫話劇《逆行》,謳歌英雄的城市和人民。9月10號晚,該劇將在中南劇場大劇場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