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傳奇首次搬上舞臺 故事改為伏生背下"尚書"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伏生傳奇首次搬上舞臺 故事改為伏生背下"尚書"

  昨日,演員展示了三個劇中片段。圖為塗松巖(前排右)飾演的李斯至侯巖松(前排左)飾演的伏生家中焚書片段。國話供圖

  由王曉鷹執導,侯巖松、塗松巖、徐筠主演的國家話劇院跨年大戲《伏生》,即將於12月25日至2014年1月5日在國話劇場與觀眾見面。昨日,該劇舉行探班活動,演員現場演繹了三個劇中片段,讓媒體先睹為快。12月27日、28日,新京報將邀請20位讀者親臨劇場。

  故事改為伏生背下《尚書》

  「焚書坑儒」是中國古代秦朝時,秦始皇為維護文化專制、排除異見而採取的措施。當時,秦記以外所有六國史書和私藏於民間的《詩》、《書》被銷毀,同時,鹹陽400多名儒生慘遭活埋。話劇《伏生》的故事背景正處在這一段歷史時期。生活在秦漢時期的著名經學家伏生,不顧生命危險,將《尚書》藏在家中牆壁裡,讓這部經典免於毀滅。而後儒家學派復興,伏生取出《尚書》,其中29篇保存完好,流傳至今。

  話劇《伏生》是編劇孟冰、馮必烈十餘年前共同創作的作品。今年該劇本被國話相中,決定搬上舞臺。編劇將伏生「壁藏《尚書》」的傳奇故事改為背下全本《尚書》。伏生的個體生命與文化的傳承、家國的興衰也因此裹挾一體。在此過程中,伏生受到了來自家庭、世俗的詆毀,經受了來自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雙重拷問。

  侯巖松、塗松巖演「死對頭」

  據導演王曉鷹介紹,歷時40天的排練,《伏生》的創作已近尾聲,表演及舞臺各技術部門的調試也進入到最後的細化階段。探班當天,劇組特意安排了「群臣朝堂會」「焚書」「坑儒」三場重頭戲展示給媒體,侯巖松、塗松巖、徐筠與全體演員悉數亮相。

  此次《伏生》的三位主演侯巖松、塗松巖、徐筠是近年來電視螢屏上的常客。侯巖松、塗松巖在劇中分飾「伏生」和「李斯」這對「死對頭」,徐筠出演伏生之女。侯巖松和徐筠曾合作過王曉鷹執導的話劇《荒原與人》,在戲裡出演「於大個子」和「細草」。二人一個學音樂劇出身,一個學舞蹈出身,形體極具表現力。侯巖松在劇中「焚書」這場戲中,加入了許多形體表演,甚至如現代舞演員一般矯捷靈活,十分搶眼。

  塗松巖曾主演《雙面膠》、《王貴與安娜》等熱播電視劇。聲音條件出眾的他,還曾在電影《英雄》和《赤壁》中為梁朝偉配音,在《如果·愛》和《十月圍城》中為張學友配音。已有十年未登舞臺的他,排練當天他一出聲就是字正腔圓、中氣十足的「話劇腔」。戲裡他飾演的是城府極深、工於心計的丞相李斯,與侯巖松飾演的伏生灑脫率直的個性形成強烈反差。(記者陳然)

  ■ 導演談

  在這部戲裡,伏生在危急之際把《尚書》背下來,他是將自己的個體生命和文化傳承的大使命融為一體了。實際上他做了這個選擇後,他也面臨了自己的生命困境,承載了他承載不了的責任,被逼到了牆角。《伏生》這部戲不只是在鋪陳一個故事,一個人的經曆本身,它又更多了文化上的內涵。真正的文化傳承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口述:王曉鷹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伏生》十多年後搬上舞臺 塗松巖侯巖松等主演
    原標題:《伏生》十多年後搬上舞臺   取材自秦漢時期「伏生壁藏《尚書》」的真實歷史事件的話劇《伏生》,昨天在中國國家話劇院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該劇導演王曉鷹,主演侯巖松、塗松巖、徐筠悉數出席,首度面對媒體披露該劇的創作進展。12月25日至2014年1月5日,《伏生》將在國話劇場上演9場。
  • 國話《伏生》跨年上演 王曉鷹執導侯巖松領銜
    導演王曉鷹(資料圖)  中國國家話劇院年度壓軸力作《伏生》將於12月25日至明年1月5日跨年度上演,該劇由王曉鷹導演,孟冰、馮必烈編劇,侯巖松、塗松巖、徐筠主演。  《伏生》是編劇孟冰、馮必烈10餘年前共同創作的作品。今年該劇本被國話相中,決定搬上舞臺。《伏生》講述的是秦時統一天下,通曉儒學的伏生被立為博士。而後,儒學的地位每況愈下,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伏生將述錄唐堯、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書》藏於牆壁夾層之間,免遭劫難。20多年後秦亡漢立時,儒家學派逐漸復興,伏生掘開牆壁挖出《尚書》,其中有29篇保存完好。
  • 王曉鷹《伏生》跨年登臺 侯巖松塗松巖演死對頭
    故事改為伏生背下《尚書》  「焚書坑儒」是中國古代秦朝時,秦始皇為維護文化專制、排除異見而採取的措施。當時,秦記以外所有六國史書和私藏於民間的《詩》、《書》被銷毀,同時,鹹陽400多名儒生慘遭活埋。話劇《伏生》的故事背景正處在這一段歷史時期。生活在秦漢時期的著名經學家伏生,不顧生命危險,將《尚書》藏在家中牆壁裡,讓這部經典免於毀滅。
  • 《伏生》丨壯哉!伏生!
    這時的伏生,張口整篇整篇地背誦儒家的經典,原來伏生沒瘋!他說:「我不怕死,但我不能死,我得活著。書被燒了,可是我一肚子都是書。只要我不死,儒家學說就能傳下來。」這時,觀眾才明白伏生的忍辱偷生是為了保存腹中的儒學!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伏生像狗一樣地活下來,為的是有朝一日,能重新弘揚儒學。流傳至今的儒學大典《尚書》,就是伏生憑記憶恢復的。當年邁的伏生和唯一的親人小女兒相認抱頭痛哭時,觀眾流淚鼓掌。
  • 話劇《伏生》:為傳道而卑微地活著
    核心提示:伏生是秦漢時期通曉儒學的大家,秦始皇焚書坑儒,《尚書》能夠倖免於難,也是因為有伏生的保護。在歷史上,伏生是把《尚書》藏在了自家牆壁的縫隙當中,然而在這部話劇中,伏生則是把整部《尚書》藏於自己的心中。幾乎可以說是這個改動而成就了這部話劇。
  • 伏生與鄒平
    今天,在伏生故裡,更是有越來越多的專家、群眾在研究和傳播那段聖賢故事。在韓店鎮,《走近伏生》已成為校本課程,《尚書》名句在兒童們口中有板有眼地念誦。 伏生主題公園、伏生詩會等文化地標、品牌活動,讓伏生的名字更加響亮,伏生精神——兩千年不熄的文明火炬,散發著耀眼光芒。
  • 國家話劇院來蓉演《伏生》 「曬娃狂魔」塗松巖:想到不行
    11月27日晚,國家話劇院攜話劇《伏生》來蓉,為觀眾講述「只見《尚書》百世傳,不見護書舉步艱」的悲壯故事。作為「薈萃蓉城——2015精品劇目成都演出季」中唯一一部話劇,精彩的表演和惠民的票價令市民大呼「巴適」。
  • 《伏生》:中國式活著或死去
    該劇取材於一則歷史故事:秦統一天下,伏生通曉儒學精髓,被立為博士。但因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伏生傳奇般地將儒家大成之作《尚書》以奇特的背誦方式保存下來,得以免受焚燒之禍。伏生用個體生命扛起文化堅守責任,受盡家庭情感的不解與社會的全面詆毀,當堅守看似終得圓滿時,他又經歷了內心深處更為震徹心靈的拷問。全劇的主要矛盾衝突是伏生與李斯之爭。
  • 《伏生》丨一部弘揚文化傳承信念的佳作
    《伏生》,這部詩劇講述了古代大儒伏生以生命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故事,給觀眾上了一堂弘揚文化傳承信念的課,觀劇後,令人久久深思。舞臺藝術的呈現上也很有創造性,拓寬了觀眾的審美視野和胸懷。秦王時期,為將大秦文化一脈流傳,秦王廢黜其他所有文化門派,下令焚燒儒學典籍。大儒伏生為讓《尚書》等儒學典籍傳承發揚、逃脫焚燒之禍,閉門18天,把幾部儒學經典誦記於心。丞相李斯登門焚書、抓捕伏生的兒子子勃。伏生為保住自己背誦的典籍,甚至交出了藏在家中的兒子。
  • 雷叔說畫|藝術「典籍」裡的伏生授經
    倪大紅深情地講述,精湛的演技,將秦末漢初,《尚書》流傳中命運多舛的故事,呈現在了國人面前。千百年來,毀於天災、人禍的文物典籍不可勝記。並非每一件失傳的文物都如《尚書》般幸運。但那些被遺忘在歷史長河中的文物古蹟,每一件,都有催人淚下的故事。伏生與尚書之間有怎樣的故事?這一典故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又有怎樣的呈現?
  • 【明日10點開票】中國國家話劇院《伏生》8月來沈,塗松巖、侯巖松、餘穎聯合主演
    隨時間發展,一時被尊崇備至的儒學地位竟翻天淪至廢黜,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伏生傳奇般地將儒家大成之作《尚書》以奇特方式保存下來,得以免受焚燒之禍。為用個體生命扛起文化堅守,當堅守看似終得圓滿時,他又經歷了內心深處更為震徹心靈的拷問,他畢生承載的究竟是什麼?
  • 劇評丨《伏生》:好故事到好戲幾重門
    實際上我預期我們的歷史和古代筆記、小說、戲曲中埋藏著足夠成百上千個莎士比亞利用的素材,然而缺少一個比迪倫馬特更當代一點兒的莎士比亞去淘洗這些素材,然後點石成金。當代的歷史劇不少,但我們並不需要再重複那些戲曲故事,那些忠孝團圓、道德的完滿。《伏生》是一個有效的嘗試,至少讓我們看到一部有現代思想的歷史劇。
  • 一部詰屈聱牙的《尚書》看哭無數年輕人,總臺這檔節目怎樣做到的?
    一個非常直觀的反響是,節目播出當晚,中華書局就在《尚書》的推薦語上加上了「《典籍裡的中國》首期講解《尚書》」,意猶未盡的年輕網友們在微博、知乎、豆瓣、B站等社交平臺上對節目展開熱烈討論,紛紛獻上小作文表達內心的瑞斯拜!
  • 《典籍裡的中國》:佶屈聱牙的《尚書》這回終於能看懂了
    電視上,撒貝寧激動地哭了。螢屏前,觀眾們感動地哭了。 這檔節目的名字叫《典籍裡的中國》。 沉浸式的舞臺體驗,深入淺出的講述風格,戲骨演員的動情演繹,古今對話的呈現方式。 網友直呼沒看夠! 「當代讀書人」撒貝寧與「古代護書人」伏生(倪大紅飾演)隔空對話。帶你穿越千年,走進《尚書》裡的中國。 《典籍裡的中國》第一期和觀眾見面的,是被稱作「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 儘管這是一部被形容為「佶屈聱牙」的作品,但古今中外都無法忽視其珍貴的價值。
  • 一部詰屈聱牙的《尚書》看哭無數年輕人,總臺這檔節目怎樣做到的?
    一個非常直觀的反響是,節目播出當晚,中華書局就在《尚書》的推薦語上加上了「《典籍裡的中國》首期講解《尚書》」,意猶未盡的年輕網友們在微博、知乎、豆瓣、B站等社交平臺上對節目展開熱烈討論,紛紛獻上小作文表達內心的瑞斯拜!
  • 典籍裡的中國:《尚書》身後的千年謎團終於解密了
    《尚書》來自先民的典冊。 夏商周三代歷時近兩千年,到春秋晚期的孔子時代,各種《尚書》文獻或湮滅失傳,或偽訛難解,孔子雖然儘量收求,仍慨嘆「文獻不足」(《論語·八佾》)。不過,當時人們能夠看到的各種典冊文獻,肯定多於現在《尚書》中的58篇。 據《史記》等記載,古人也普遍相信,孔子曾經編定出百篇《尚書》,上起上古時期的堯舜,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
  • 悠悠千古話《尚書》
    這時候挺身而出的,是一個名叫伏生的「博士」。博士在秦朝時候,是一種文官職位,並不同於今天的學位。伏生老家是今山東地區。看到這些歷史文獻即將被毀滅之際,他冒著生命危險,將《尚書》藏匿在老家的牆壁之內。一直到秦滅、漢王朝建立,伏生才再次扒開牆壁,讓這些《尚書》重見天日。然而,令他萬分遺憾的是,他只找到《尚書》中二十九篇古文,其餘部分已經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