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關」、「面試關」和「實習關」,是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招聘企業籤訂勞動合同前的「三道門檻」。
「簡歷關」是叩開「面試關」的敲門磚,「面試關」是對「簡歷關」印證。而「自我介紹」則是簡歷「四大板塊」(基本信息、受教育經歷、工作軌跡和自我介紹)中分量最重的一塊內容,這是HR的共識。
所以,面試中HR要求職者在先做個自我介紹,並不奇怪。因為,「自我介紹」是面試的一道「必選題」!
HR手中已有簡歷,卻還要求職者先做自我介紹,表面看似乎有點「矛盾」、「有點費解」,不知HR有何目的?
「結構化面試」理論認為:面試是一種社會互動、人際互動的過程,面試前的認知是「簡歷」,面試中的評價為「互動」,二者在互動中交互印證。而且,面試中的「靜態信息」和「動態信息」,幾乎是HR進行求職者是否被錄用的關鍵參考指標。所以,面試中的自我介紹,既是一種相互印證,又是一種決策依據。這是HR之所以要對求職者提出進行「自我介紹」要求的宏觀回答。
HR手握簡歷,卻讓求職者口頭進行「自我介紹」,在求職者的眼裡,看似是「重複的行為」,是對「時間的浪費」。但是,在HR的觀念裡,「自我介紹」的背後,隱含著很多關鍵信息。
簡歷有四大板塊:一是個人基本信息,二是受教育情況,三是工作經歷,四是自我介紹。其中,「自我介紹」板塊,被譽為簡歷的「黃金板塊」。
為什麼「自我介紹」在簡歷中,會有這麼一個重要位置?
簡歷,分為「客觀部分」和「主觀部分」。客觀部分,包括基本信息、受教育情況和工作經歷;主觀部分,就是自我介紹。
(1)客觀部分,在HR的眼裡,只是一個參考,是一種信息,對HR來講,不存在任何「抉擇變數」和「認知改觀」。
(2)主觀部分的「自我介紹」,則是HR尤為關注的內容,因為「自我介紹」背後透露的「信息量」非常大,是決定求職者能否被錄用的關鍵指標。
「自我介紹」,究竟隱含著求職者的哪些關鍵信息?HR究竟是靠哪些因素進行錄用與否的決定?
「自我介紹」,可以由「關鍵詞」、「經歷」、「業績」、「數字」、「案例」、「規劃」、「目標」六個指標來詮釋。
(1)HR瀏覽一份簡歷的時間基本在15秒,如何能夠確保自己的簡歷讓HR繼續閱讀下去,靠的就是「關鍵詞」。而HR關注的「關鍵詞」,幾乎都在自我介紹裡。
(2)HR決定是否錄用求職者,關鍵看兩點內容:一是「經歷」,求職者在職場的工作軌跡;二是「業績」,求職者綜合能力的直接投射和反映。
(3)消除HR內心疑惑的兩點支撐要件:一是「數字」,不是官話套話的呈現,而是「有模有樣」、可以經得起考量的真實數字作為印證;二是「案例」,不是抽象地「自說自誇」,而是有血有肉的案例佐證,更能讓HR確信無疑。
(4)堅定HR沒有「看走眼」的兩個要素:一是求職者對職業生涯的「規劃」,讓HR看到了求職者的視野和高度;二是求職者對職場目標的清晰認識,讓HR看到了求職者的信念和動力。這樣的求職者,往往是HR苦苦尋覓的「好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