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內地,走在街邊或在學校食堂,偶然遇見一家館子,牌匾上的「疆」字總能在第一時間吸引你的目光,讓你義無反顧地走進那家餐廳。
掃一眼菜單,便可倒背如流,那一刻你不再是選擇困難戶,相信此時的你肯定會輕而易舉地點好菜,坐在桌前跟親朋好友發消息炫耀馬上要吃一頓家鄉版「饕餮」盛宴。
「飽餐一頓」後,不免搖搖頭,深嘆一口氣。
畢竟,離家在外,四處奔波,當飛機離地、火車走省(區)界的那一刻,許多東西都變味兒了,特別是食物,很難找到純正的味道。
「你吃過哪些不正宗的家鄉菜?」
當這個問題一問出口,新疆人民必定拍桌而起,大聲喊出「大盤雞」三個字。
傳統的新疆大盤雞,會用冰糖和生抽上色,其後再放入蔥姜蒜、辣皮子、青椒、土豆等輔料燉煮。
出鍋後的大盤雞,色澤亮麗,雞肉焦香爽滑,土豆軟糯香甜,辣中有香,香中帶甜。
雖然在外地也可以尋覓到味道差不多的大盤雞,但新疆人吃大盤雞講究的是儀式感,肉、菜、碳水一個都不能少。
搭配大盤雞最好的主食自然是皮帶面,可在學校食堂好像沒有皮帶面這一「物種」的存在。
我所理解的大盤雞面和端上來的大盤雞面,完全是兩個菜品。
不是細細的麵條,綿軟無力的漂在湯汁裡,就是大厚片麵皮,沒有完全浸泡在湯汁中,都導致面沒有吸收大盤雞的精華,吃一口會讓人嘆嘆氣、搖搖頭。
吃完後,不禁將這家店拉入黑名單。
看來還是得等回家後,才能感受到大盤雞和皮帶面混為一體的魅力了!
不得不承認,走出新疆變味變得最大的是羊肉。
在新疆人的餐桌上,基本頓頓少不了羊肉,從清晨的第一碗羊肉湯再到夜晚的最後一頓烤肉,都足以見識到新疆人對羊肉愛得深沉。
但出了新疆後,聽到「羊肉」兩個字,總是不禁皺眉頭。
因為內地的菜餚只要加上羊肉,就會有種令人難以接受的羶味,偶爾遇到些店家會專門說明「新疆空運羊肉」也總會覺得差那麼點兒意思。
在新疆,羊肉的做法五花八門,烤的、燉的、炒的……在內地,羊肉大多只會出現在火鍋宴席中。單調的吃法自然無法滿足愛吃羊肉的新疆人。
走出了新疆的抓飯,首先就從名字上變了味兒。
手抓飯?是「抓飯」不夠精緻還是不夠生動。總之,聽上去就很彆扭。
我一直認為,沒有黃蘿蔔的抓飯不是正宗的新疆抓飯。
黃蘿蔔是新疆抓飯的獨特之處,也是它的精髓所在。
外地的羊肉總沒有新疆羊肉的那份質地鮮嫩柔軟,皮牙子也沒有新疆的那股清香甘甜。
有時候在外地點一份抓飯:一盤米、幾塊小得可憐的肉、幾塊胡蘿蔔以及一把辣椒孜然,感覺自己就是在吃調味料。
晶瑩剔透、粒粒分明的米粒,融合著胡蘿蔔特有的清香,再加上新疆特有的「睡著金沙灘,喝著弱鹼水,吃著鹽鹼草」的羊肉,還外加幾份免費的小菜,那才是真正的新疆味道。
當然,最必不可少的部分自然是刮完最後一粒米時,向後廚喊一聲:「加個米。」
新疆人是出了名的愛吃重口味的食物,除去川渝人,「無辣不歡」一詞用在新疆人身上最合適不過了。
有的時候,嘴巴饞,嘴裡缺點味兒,來份椒麻雞是最好不過的了。
身處外地,有時會特別饞椒麻雞的那股麻香勁兒,好不容易打聽到一家館子,欣然前去。
等到椒麻雞端上來猛然發現,裡面的辣椒是甜的,味道沒有印象裡的那種麻辣鮮香,反而有點偏淡,無法滿足愛辣人士的喜好。
雞肉的口感也比較柴,沒有新疆土雞肉質的那種緊實感。
正宗的椒麻雞往往肉質筋道,每一根纖維裡都浸入湯汁,雞皮彈牙清脆,再加上花椒和辣椒的結合,使這道菜成為了新疆小吃的精品佳餚。
在以饢為信仰的新疆,饢的地位不可撼動,它的味道自然也是人人稱讚的。
然而當你去外地向廣大人民推廣饢的時候,很多人會以為那叫「大餅」,有的人還會悠悠地冒出一句:「硬硬的,咯牙,沒你說的那麼好吃。」
想來也是,出了新疆,很少能瞧見打饢的饢坑,大多數都是拿電烤爐烤出來的,電烤的饢倒是可以解解饞,但少了饢坑裡的那股煙火氣、那種炭火香。
而且外地的饢並沒有採用小麥粉,吃起來也少了那份應有的清香。
手工打制的饢,口感更加有韌勁兒。
小小的麵團,在富有經驗的手掌操作下,戳幾個孔,撒幾把洋蔥芝麻,放進饢坑烤制,就變成了中間薄、邊緣厚,色澤金黃,令新疆人無法割捨的美味。
剛出爐的饢餅,散發著小麥的清香,焦糖色的外表,令人垂涎。
表皮酥脆,內芯柔軟,芝麻和洋蔥的香味兒,給饢添加了豐富的口味。
雖然饢相較於其他的食物,更易儲存,焦焦脆脆的口感配上一些輔料,如:辣椒醬、奶茶等也很是美味,但我還是喜歡清早出門遛彎時,路過一家饢店,排隊等待熱乎乎、新鮮出爐的饢。
買上一個饢,回家的路上邊走邊吃,到家的功夫,饢瞬間少了一半。
這種新鮮出爐的美味,在外地是體會不到的。
我很大膽地說,除了新疆的水果,那都不叫水果!
剛去內地時,別人總是好奇你的身份。
「誒!你是哪的?」
「哦,庫爾勒/阿克蘇/吐魯番的……」
「啊我知道!我吃過那裡的香梨、蘋果、葡萄……賊好吃!」
我不禁「嗤之以鼻」:你們吃的不過是「披著」新疆外衣的水果罷了。
常年的少雲遮擋,充足的日照,活躍的光合作用,讓新疆的各種水果積累了豐富的糖分。
新疆最甜水果的秘密,就隱藏在那極大的晝夜溫差之間。
而外運出去的水果,都會被提前摘下,水果成熟的過程變了,味道自然而然也就變了。
有時候,不經意間瞧見超市水果區標籤上標著「庫爾勒香梨」「阿克蘇蘋果」「新疆葡萄乾」等字樣,會十分驚喜,趕忙拿個袋子,精心挑選那些大小與新疆本土並不一樣大的水果。
回到住所,洗乾淨,連忙咬一口卻儘是失望。
口味沒有家那邊的香甜可口,甚至有些許酸澀,分量也不盡人意。
最重要的是,不光水果的味兒變了,關鍵它的「錢味兒」也變了。
離開了生活十幾年的家,家鄉也就變成了故鄉,但身處異地,根扎得再深,骨子裡的那份感情還是不會變。
想念媽媽姥姥做的飯菜,想念溫柔淳厚的鄉音,想念地道美味的鄉味。
沒有他們,家的味道也會變。
寒假、春節將至,手機上的倒計時一天天縮短,正宗美食的味道在遠方召喚,回家的日子也不遠啦!
那麼身處異鄉的你有吃過哪些「變味兒」「差點兒意思」的家鄉菜呢?
回家最期待的第一頓是什麼呢?不妨把你的奇葩經歷也說與我們聽聽~
主 編:魏曉磊
副 主 編:阿布德吾力、艾克拜爾
版 塊:香料廚房
版 主:高騰
作 者:譚亞茜
主 播:賈李元
校 對:賽比熱
排 版:祖白代
圖 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