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對皮牙子愛得深沉!
▲皮牙子(piyz),即是波斯語中洋蔥的意思。
可能連新疆人都沒意識到,「皮牙子」,也就是洋蔥,才是新疆菜裡雷打不動的角色。這也難怪,誰叫新疆美食太太太過驚豔呢?饢,那是新疆人的主食之光;羊肉,也足以笑傲天下;還有豪氣沖天的抓飯、別有風情的拉條子、小巧玲瓏的烤包子……每一樣都讓人寧可體重瘋長,也願沉迷其中。
然而,這些在「吃貨界」家喻戶曉的美食,其實都離不開皮牙子的配合——饢要用皮牙子調味,羊肉靠皮牙子解膩,烤包子以皮牙子碎為餡料,在抓飯和拉條子裡,皮牙子更是不可或缺的食材。甚至連烏魯木齊的新疆大劇院,也因為形狀類似,被親切地稱作「皮牙子大劇院」。
皮牙子在某道菜裡,或許只是曇花一現的配角;然而放眼整個新疆風味大舞臺,卻堪稱是響噹噹的主角!
01 離開皮牙子,手裡的羊肉都不香了!
皮牙子之於新疆人,正如大蒜之於北方人,大蔥之於山東人,做菜自然是不可或缺,生吃則更為狂野奔放。所謂「吃肉不吃蒜,味道少一半」,對於最喜羊肉的新疆人來說,皮牙子取代了生蒜,成為消食解膩、提升風味的「佐肉聖品」,更有著降低血脂的功效。因而一「皮」在手,大可放開肚腩、大口吃肉,痛痛快快地來場肉食者的狂歡。
▲ 皮牙子是蔬菜,那麼吃頓羊肉就著皮牙子,四捨五入也算減肥了。
在新疆,最家常的羊肉做法無疑是清燉。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採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大塊羊肉入鍋燉煮到肉爛,其間蔥、姜、鹽、花椒等調味料任憑個人口味適量投放,然而出鍋之後,一大把皮牙子條必不可少。
原味燉煮的羊肉細膩綿軟,帶有濃鬱的肉香;皮牙子則辛辣爽脆,入口卻有回甘。兩者的口感互補,風味相合,當清燉羊肉的鮮嫩多汁,遇上皮牙子的甘甜爽辣,便是「金風玉露一相逢」,足以勝卻人間無數。
喀什人發明的缸子肉,則是清燉羊肉的袖珍版。火爐上排布著復古的搪瓷茶缸,在其中加入羊肉、胡蘿蔔、皮牙子等食材,有的地方還會放些新疆特產的「恰瑪古」。這一次,羊肉和皮牙子在小小的茶缸裡「促膝長談」,在持續燉煮中融為一體,皮牙子消失無蹤,化作了肉的清香和湯的鮮甜。
而新疆最出名的烤肉,更需要皮牙子來助攻。烤肉的做法堪稱是「極簡風格」:食材上,羊肉往往是「三瘦一肥」,不需要額外刷油,肥肉中的羊油自然會滋滋地冒出來,滲透進瘦肉之中;調味上,只需要往上撒一把鹽,或者在盤子裡滴一灘鹽水,最多再來一把孜然,烤肉的風情就展露無遺。待到時機成熟,把油光發亮的肉串鋪到饢上,切幾片皮牙子一口肉一口「皮」地吃,油脂帶來的膩味被皮牙子完全消解,只剩下迷人的煙火氣和持久的烤肉香。
在北疆的烏魯木齊等地,還有一種名叫「塞皮」(讀音類似於「CP」)的烤串,即將羊的脾臟掏空,往裡塞入皮牙子碎、碎肥羊肉、碎羊肝等,再封口上架烤制。當肥油和皮牙子一起融化,油脂的濃香和皮牙子的芳香交織纏繞,誕生的口感不輸極為鮮嫩的烤腰子。
除了羊肉,皮牙子同樣是馬肉、牛肉等食材的伴侶。哈薩克族的納仁,一般來說下層鋪面,上層則排布著大量馬肉和皮牙子,再煮一壺奶茶解膩消食;還有種「馬腸子」,把馬肉塞進馬腸中,製成後切做薄片,配合皮牙子條食用也是風味奇佳。
因而對於新疆人來說,羊肉的確是餐桌上無可替代的霸主,皮牙子則是羊肉無可替代的夥伴,新疆是「羊肉味兒」的,同樣也是「皮牙子味兒」的。
02 皮牙子:其實我和主食也很配
如果說面對羊肉,皮牙子還只是打打輔助,那麼在主食裡,它則是左右風味的核心食材,在新疆的三大主食——饢、抓飯、拉條子中,皮牙子都能「C位出道」,掌控全場。
饢,穩坐著新疆人主食的頭一把交椅。然而很少有外地人知道,香脆的饢餅,在烤制之前往往會用鹽水和洋蔥碎在表面塗抹一層,之後再放入饢坑烤制。在熱力的催化下,麵餅膨脹,變作一片焦黃,皮牙子則會變作焦黑的顆粒附著其上,辛辣又微甜的風味滲入饢中,讓其口感變得更為豐富,具有了層次感。
等到烤饢出坑,饢餅的麥香混雜著皮牙子的清香悠悠飄出,一口咬下,讓人仿佛置身深秋的農場,風吹麥浪,土地清新,眼前儘是一片成熟的金黃。
而在新疆的抓飯裡,根本不會加醬油和咖喱添色,也不加姜、八角、花椒粒等香料調味,只有原汁原味的大米、羊肉、胡蘿蔔、黃蘿蔔,以及我們的主角皮牙子,一同在大鍋裡翻炒、融合、交織,散發出的只有羊肉、蔬菜和米飯本身的香氣。
新疆人做抓飯,大多會用一口極為厚實的大鐵鍋,為的是導熱慢,能夠讓熱力緩步而持續地散發,完成「燜」這道工序。久燜之後終於上桌,食客們卻很難在飯裡找到皮牙子的行蹤——它在完成調味後,已然「事了拂衣去」,把自己融化在了炙熱的抓飯裡,你看不見它的身影,抓飯裡卻處處有它的痕跡。
相比於在抓飯裡的低調,皮牙子在新疆人的拉條子裡,卻顯得大張旗鼓、橫掃四方。新疆到底有多少種拉條子?碎肉拌麵、西辣蛋拌麵、茄子肉拌麵、韭菜肉拌麵、過油肉拌麵……少說也有幾十種,根本數不過來,乃至於新疆人家常吃拉條子不挑食材,大盤在手,有什麼放什麼,不同地區也風格迥異。然而,只有皮牙子雷打不動,在麵食界幾乎是百搭的存在。
▲ 據新疆朋友說,只有菜、面分開裝,才是新疆拉條子的地道吃法。
拉條子的「扛鼎之作」過油肉拌麵,精髓在油,無論是大片的肉、筋道的面還是色澤亮眼的菜,都被油渲染得滿堂紅亮。然而油能成就一盤面,也能讓面過於油膩,皮牙子的登場則使油膩感被中和大半,再掰上幾瓣大蒜,強強聯合,讓人食慾大開。
03 皮牙子,是新疆人剝開了的鄉愁
新疆人對家鄉的愛,是要辣到流淚才夠味。
在華燈初上的夜市裡,搬開幾個塑料凳,在等待烤肉上場之前,新疆人往往會要上一盤「皮辣紅」——皮牙子+辣椒+西紅柿,算是餐前的開胃小菜。這三樣食材或酸或辣或甜中帶辣,都是激發食慾的好手,再咕嘟咕嘟灌上幾口「奪命大烏蘇」,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夜晚就此開場。
▲ 「皮辣紅」,又叫「老虎菜」,顧名思義,就是皮牙子、辣椒和西紅柿的組合。
等到烤肉登臺,新疆人還得再要上一盤皮牙子條,一手持肉——可以是烤肉,也可以是烤羊腿、烤腰子、烤羊排、烤肝子等等,另一手則隨便抓幾縷皮牙子往嘴裡塞,讓口腔成為肉與菜針鋒相對的戰場,鳴金收兵之時再舉杯飲酒,胸懷大暢。
而另一樣以皮牙子碎為主材料的新疆烤包子,則既可以是早餐,也能是下午茶,連作為夜宵也備受追捧。
新疆許多地方都有烤包子,唯獨和田烤包子是圓的,風味上也享譽全疆。別看包子個頭不大,薄薄的麵皮裡幾乎塞滿了肉餡,其中羊腿肉丁、羊油丁和皮牙子碎「三分天下」,尤其是羊油和皮牙子共同發力,讓烤包子極為鮮嫩多汁,且層次豐富、口感清甜。
剛出爐的烤包子風味最佳,可通體堅硬圓潤,無從下口。新疆人往往都會端一碗本地的藥茶,先把扁平的那頭扣下去,等到麵皮酥軟了,用小刀從底部撬開,形成一個盛滿濃縮肉湯的「可食用小碗」,趁熱吃完肉和湯,再把被肉汁浸潤的麵皮吃進肚裡,最後連藥茶也不放過,啜飲而盡,瀟灑而去。
就像反感外地人只說「烤羊肉串」,而不知烤肉一樣,新疆人漂泊異鄉,也總是為同桌之人無法理解「生吃皮牙子」的美好而無奈。畢竟,當它作為洋蔥時,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調味品;然而當它變成了皮牙子,則足以成為讓一餐活色生香的理由。
因此在想家的時候,每一個皮牙子都代表著新疆人對故土的思念,剝開一層一層的鄉愁,有時回味甘甜,有時淚流滿面。
「你被洋蔥嗆到了嗎?」
「不,我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