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貼近時代生活 推動融合創新 深化豐富內涵

2020-12-20 央廣網

圖為《國家寶藏》節目

圖為《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首期節目《扶貧路上》劇照,演員在舞臺上再現犧牲在扶貧一線的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

核心閱讀

綜藝節目從內容題材、參與者、引發效應等方面,都更加貼近時代生活。鮮活的社會現實和普通人背後不凡的故事,是綜藝節目生長的肥沃土壤

新媒介、新技術不僅帶來節目傳播方式變革,而且成為節目內容和形態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催生出新的綜藝類型和內容形態,推動新技術與新綜藝的融合創新

綜藝節目不斷拓展行業邊界,與藝術、影視、旅遊、文博、科技、教育、體育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有效推動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實現綜藝+產業的聯動效應

綜藝節目既要從優秀文化中汲取文化資源和精神力量,又要不斷探索優秀文化融入人民生活的新方式、新路徑

隨著《國家寶藏》《我就是演員》《這!就是街舞》等節目成功出海,國產綜藝節目自主創新受到各界關注。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國產綜藝節目不斷探索適合觀眾的有意思、有意義的節目形式。在新媒介、新技術帶來的環境變化以及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下,國產綜藝節目積極應對,強化節目內涵、探求模式創新、推動跨域合作、實現價值創造,產生一批涵蓋不同類型的優秀綜藝節目。國產綜藝節目在節目形態、制播模式、內容形式、價值創造和精神引領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貼近時代生活,提升原創能力

綜藝節目無論從內容題材、參與者、討論話題和引發效應等方面,都更加貼近時代生活。鮮活的社會現實和普通人背後不凡的故事,是綜藝節目生長的肥沃土壤。只有紮根生活、紮根現實,綜藝節目才能獲得持續不斷的創新活力。過去某個階段,一些綜藝節目由於對市場和觀眾的誤讀,曾出現過度娛樂化傾向,對節目現實內涵與價值導向重視不夠。

近年來,國產綜藝節目明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立足現實、貼近時代,以普通人視角,聚焦時代大變革下的新境遇與新問題;多角度多層次探討家庭、婚姻、情感、職場、心理、教育等社會話題,拓展綜藝節目表現社會現實的廣度、深度和厚度。

一大批觀察類綜藝節目蓬勃興起,它們採用「紀實+綜藝」的形式,圍繞多種社會關係,聚焦家庭、職場和社會,力圖再現生活本來形態,在觀察和體驗中,引發觀眾對人生價值及意義的討論與思考。《忘不了餐廳》以患有認知障礙的老年人為節目主角,傳遞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我家那閨女》深度解讀青年生活與代際交流現狀,引導公眾思考;《令人心動的offer》等職場類節目在還原職場生活基礎上,與觀眾共同探討就業、個人發展等話題。在正確創作導向下,綜藝節目不斷提升原創能力,不僅開發出生活中不同領域的觀察類、體驗類等節目類型,而且推動《極限挑戰》《奔跑吧》等節目通過強調體驗社會生活、表現普通人故事,實現節目創新。

此外,國產綜藝節目通過強化社會服務功能,推動節目類型出新出彩。《我們在行動》關注扶貧攻堅,打造小而美的公益紀實節目。《夢想改造家》《暖暖的新家》等創新節目模式,聚焦家居改造服務。此外,談話類、論辯類節目也是綜藝節目創新的亮點。這些節目圍繞時事熱點,取材當下人們普遍關切的社會現象,以多樣化視角、精彩論辯和有趣的語言風格,倡導積極正向的社會價值,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

利用新媒介技術,創新節目表達方式

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趨勢下,國產綜藝節目適時求變,主動擁抱新媒介、新技術,積極謀求創新。綜藝節目在選題策劃、內容製作、推廣營銷和節目推送等層面,利用大數據技術繪製節目觀眾畫像,分析用戶觀看行為和參與行為特徵,從而實現內容精準推送,並通過彈幕、微博等即時互動的技術和多屏互動媒介,不斷增強觀眾參與節目的互動效果。

在這一過程中,網絡綜藝充分利用「網生」優勢,深入開發網絡資源,構建網絡文化IP體系。傳統電視綜藝則積極借鑑網絡綜藝經驗,通過在年輕人聚集的視頻網站開設頻道等方式,探索符合年輕受眾觀看興趣和互動需求的融合方式,積極實現價值引領。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家電視臺開創「雲綜藝」,盡力為居家觀眾提供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產品。

新媒介、新技術不僅帶來節目傳播方式的變革,而且成為節目內容和形態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全息投影、虛擬技術和人工智慧應用到綜藝節目的創作生產中,不僅大大提升節目呈現效果、創新表達方式,而且催生出新的綜藝類型和內容形態。比如,《國家寶藏》採用全息式舞臺,實現文物的虛擬展示,創設沉浸式主體舞臺;《明日之子》中虛擬歌手的加入,打開虛擬與真實同臺競技的新模式;《最強大腦》《這!就是鐵甲》等節目中,人工智慧與真實人類進行人機競賽,展現智能科技時代的文化新特徵;《跨次元新星》首創將CG引擎、實時3D渲染、數字孿生等多項技術應用於綜藝節目,打造虛擬偶像選秀新模式,為觀眾帶來全新視聽體驗。

拓展行業邊界,實現協同創新

跨界融合有利於實現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價值的重新編碼,是文化創新的重要方式。近年來,伴隨文化產業加快融合發展,綜藝節目以「文化+」為路徑,不斷拓展綜藝行業的邊界。綜藝節目與藝術、影視、旅遊、文博、科技、教育、體育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不僅拓展綜藝節目的內容類型和文化空間、構建新的商業模式,而且藉助綜藝節目的傳播力和創新力,有效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協同創新和聯動效應。

《聲入人心》《這!就是街舞》《樂隊的夏天》等節目,藉助綜藝節目傳播效應,發揮了文化培育之用。《我就是演員》《聲臨其境》等節目,充分展示演員專業能力,倡導影視行業注重專業、提升本領。文博文創、運動競技、旅遊生活、音樂選秀等類型節目,帶動文創開發、旅遊產業、運動健身、音樂培訓等行業聯動發展,形成以版權開發為中心,不斷拓展產業鏈和價值鏈的產業協同創新模式。

在專業、縱深和融合發展中,綜藝節目突破單一的娛樂功能,成為促進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動載體。《嚮往的生活》《親愛的·客棧》等節目倡導「慢生活」理念,在令觀眾放鬆身心的同時,宣傳節目拍攝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幫助所在地農業發展和扶貧項目建設。綜藝節目以故事化、情節化、人格化的方式,重新整合文化資源、歷史資源和旅遊資源,以更接近當下年輕受眾情感和心理需求的方式進行轉化和表達,實現文化形象的立體化建構和多層次展示。

當前,越來越多的城市和旅遊目的地加入到綜藝節目製作中,以多種方式講述人文與風物故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在拓展產業邊界、進行跨界融合的過程中,綜藝節目本身也獲得通向當代生活的廣闊空間,構築內生發展動力,不斷實現價值創造和功能拓展。

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時代精神

綜藝節目在觀眾中的影響越來越大。通過發揮自身文化創新力、傳播力,成為傳承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時代精神的重要載體,是綜藝節目提升品質和豐富內容的必然選擇。這就要求綜藝節目立足文化自信,進行多維度創新:既要從優秀文化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創意資源,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吸收精神力量,又要借力新技術、新媒介和新形式,不斷探索優秀文化融入人民生活的新方式、新路徑。

近年來,綜藝節目深入挖掘文化寶庫,充分利用新技術,積極吸收年輕人潮流文化和創意文化的經驗,系統立體地展現中華優秀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國家寶藏》挖掘國寶文物背後的民族精神,通過歷史再現與表現當下守護場景的聯結,弘揚民族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新了·故宮》以文創開發為切口,挖掘故宮建築與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與精神資源,探討文化轉化創新方式;《故事裡的中國》搭建「戲劇+影視+綜藝」節目形式,通過親歷者和見證者講述、經典文藝重新演繹、專家學者點評等方式,實現綜藝節目對時代精神的創新表達。在尊重文化傳承傳播規律基礎上,這些節目以其儀式感、厚重感和創新性受到觀眾喜愛,成為綜藝節目創新的重要類型。

既立足現實,以此為節目創新的土壤,又紮根傳統,探尋創新靈感;既跨界融合,激活持續創新的動力,又借力媒介技術提升節目品質,這是國產綜藝節目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經驗。

相關焦點

  • 貼近時代生活 推動融合創新 深化豐富內涵
    核心閱讀綜藝節目從內容題材、參與者、引發效應等方面,都更加貼近時代生活。鮮活的社會現實和普通人背後不凡的故事,是綜藝節目生長的肥沃土壤新媒介、新技術不僅帶來節目傳播方式變革,而且成為節目內容和形態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催生出新的綜藝類型和內容形態,推動新技術與新綜藝的融合創新綜藝節目不斷拓展行業邊界,與藝術、影視、旅遊、文博、科技、教育、體育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有效推動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實現綜藝+產業的聯動效應綜藝節目既要從優秀文化中汲取文化資源和精神力量
  • 以系統觀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創新
    同濟大學深入貫徹落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系統觀全面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創新,深化「育人」和「質量」內涵,取得明顯成效。一、抓好「導向」這個全局變量。一是班子成員帶頭推動。這學期,學校主要領導領銜推動「中國道路」品牌課程升級,班子成員結合各自學科專業,以身示範推動全校課程思政改革守正創新。二是與時俱進因勢而新。學校堅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手抓、兩手硬」,既同向同行,也貼近實際、富有時代氣息。三是以「網際網路+」賦能。學校大力推進智慧教室建設,鼓勵教師用新技術、新媒體吸引大學生,提升教學導向性、親和力。
  • 【「十三五」成就巡禮】在改革創新中推進文旅融合
    「十三五」以來,格爾木市把發展文化和旅遊業作為促進經濟增長、加快產業轉型的重要途徑,全力推動「一縱一橫兩點兩環」文旅產業布局落地。深化文旅融合,聚焦改革創新,全市文化和旅遊業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
  • 創新合作,開拓未來!央視綜藝頻道創新節目招投會在京召開
    在媒體競爭日益加劇、融合發展逐步深入的最近幾年裡,央視綜藝頻道更是勇於創新、敢於突破,打造出了《朗讀者》、《國家寶藏》等一系列「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節目,成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融合發展的強大生力軍。如今,在迭代迅速的媒介生態下,綜藝頻道又如何在被追趕與保持領先的道路上繼續踏浪而行?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綜藝節目,貼近生活大眾文化是硬道理
    綜藝節目一方面比晚會和其他藝術節目更像生活,更貼近人們的生活。例如,真人秀是對生命的微妙模仿。他看起來很像我們日常生活的縮影,但他也包含著對生活不熟悉的戲劇。我相信當我們談論節目時,我們對他很熟悉,也非常喜歡,當剛開始播出第一季時,已經吸引了很多觀眾,節目的人氣也很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明星大偵探第一季》五位居民嘉賓分別是何炅、撒貝寧、王鷗、吳映潔(鬼鬼)、白敬亭、節目於在芒果TV上首映。憑藉強大的陣容和兩位優秀的教師,何先生和撒貝寧無敵。
  •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深化5G+融合創新,繪就精彩超清視界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出席大會並作了題為《深化5G+融合創新,繪就精彩超清視界》的演講。  楊傑表示,中國移動把握髮展機遇,提出了「5G+」 計劃,通過強化5G+4G協同發展、5G+AICDE融合創新、5G+ Ecology生態共建、5G+X應用延展,充分釋放5G效能,推動5G融入百業、服務大眾。
  • 多維度深化大運河文化內涵認知
    推進大運河文化建設,保護是基礎,傳承是方向,利用是動能;而一切的邏輯起點,是對其文化內涵的深刻認知。近幾年來的實踐也表明,只有多層次、全方位、不間斷地深化對大運河文化的內涵認知,讀懂大運河的文化含義,凝聚發展共識,推進價值共創,才能做好大運河這篇大文章,讓古老的大運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
  • 《極限挑戰》開啟第六季 揭秘老牌節目如何變常青樹
    《極限挑戰》第六季秉承「一起拼,一定贏」的「極挑精神」,在後疫情時代敏銳地把握住了社會心態和受眾訴求。節目呼應全民奮鬥、全民拼搏的時代精神,探索新的立意角度和內容表達方式,使得綜藝節目更深入的關聯現實生活,開啟了具有時代感、社會性、人生感的現實主義表達方法。
  • 豐富年節文化,推動年畫創新——2021中國年畫傳承發展大會成功舉辦
    2021中國年畫傳承發展大會宣傳片為推動傳統年畫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營造年節氛圍,走進千家萬戶,賦予其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12月16日,「中國年畫·美好生活」——2021年畫傳承發展大會在山東省濰坊市舉行。
  • 音樂類綜藝節目:從簡單模仿到改良創新
    對音樂類節目來說,音樂是作用於聽覺器官的曲調旋律,要對其進行可視化呈現,必然用其他表現元素加以輔助。上述作品在豐富節目形態、探索類型外延的基礎上,對音樂內涵深度挖掘,讓觀眾在眼前一亮的同時,獲得審美享受和情操陶冶。  原創是藝術生態系統保持健康的基礎  樂壇人士曾發出感慨:「很多音樂類節目只是和音樂相關的節目。
  • 央視綜藝節目在創新中實現提質升級
    節目模式創新讓經典故事煥發動人光彩《故事裡的中國》是總臺全面啟動高質量發展改版以來創新實踐的代表之作。作為一檔完全自主原創的節目模式,《故事裡的中國》系統梳理了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現實主義題材文藝作品,從中選取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優秀人物和故事,融合影視、戲劇、綜藝等藝術手法,串聯起新中國的「影像藝術博物館」。
  • 國產音樂類綜藝節目:從簡單模仿到改良創新
    對音樂類節目來說,音樂是作用於聽覺器官的曲調旋律,要對其進行可視化呈現,必然用其他表現元素加以輔助。上述作品在豐富節目形態、探索類型外延的基礎上,對音樂內涵深度挖掘,讓觀眾在眼前一亮的同時,獲得審美享受和情操陶冶。   原創是藝術生態系統保持健康的基礎   樂壇人士曾發出感慨:「很多音樂類節目只是和音樂相關的節目。
  • 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橫店探索」
    截至目前,橫店影視城共開發出旅遊演藝秀120餘臺,節目幾乎囊括了目前中國旅遊演藝的所有種類,並且每天都在演出,有「中國旅遊演藝之都」之稱。橫店影視城的旅遊演藝不僅類型多樣,在文化內涵的挖掘上也極盡所能。
  • 立足融合創新 深化智慧內涵——記蘇州市教育局領導赴星洋學校信息...
    會場葉鵬松校長以「融合創新 辦一所預見未來的智慧學校」為題,向調研領導專家匯報了學校的發展歷程,結合學校智慧校園發展目標、實施路徑,重點圍繞規劃領航,項目驅動,創優智慧環境、豐富數字資源、課堂融合創新,促進共建共享等學校方面校本化實踐案例做了詳細匯報。
  • 以民宿生活引領綜藝創新,以星素歡聚響應時代精神——東方衛視《青春旅社》的原創性解析
    ,如此則為電視節目創新帶來了「價值觀」與「原創性」上的雙重挑戰。在此背景下,負載著文化氣質和綜藝情調的「慢綜藝」「暖綜藝」逐漸崛起。近期,一檔全新原創的節目《青春旅社》以其「生態民宿場景」、「原生經營競爭」、「星素歡聚融合」、「多屏愛國傳播」成為2017年國慶期間影響力最大、美譽度最高的真人秀。
  • 暑期檔觀察 | 愛奇藝綜藝「創造流行」,描繪年輕人的娛樂、生活、消費場景
    傳媒內參導讀:今年暑期檔,愛優騰芒四大視頻平臺上線了30檔自製綜藝,愛奇藝推出十檔節目,深耕音樂和生活兩大領域,憑藉內容豐富度、話題高熱度,實現潮流文化、生活方式、消費場景的多元引領。今年暑期檔,愛優騰芒四大視頻平臺上線了30檔自製綜藝,愛奇藝推出十檔節目,深耕音樂和生活兩大領域,憑藉內容豐富度、話題高熱度,實現潮流文化、生活方式、消費場景的多元引領;騰訊視頻試水多檔創新綜藝,拓展偶像和喜劇題材;優酷力推的《這!就是街舞3》集結流量偶像和不老男神,明星效應顯著;芒果TV手握「姐姐」和「密逃」兩大IP,爭得暑期檔一席之地。
  • 深化學校教育改革創新
    各級各類學校的校長對於深化學校教育改革的創新探索與成果分享,對於學生發展與育人方式、信息化與智慧教育、智能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等熱門議題的探討,都是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生動實踐。在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創新的過程中,要堅守如下四個原則。
  • 總臺《喜劇+》拓寬喜劇類節目創新新邊界
    2014年開始,國內喜劇類節目便開始進入「井噴期」,素人選拔、喜劇競技、明星跨界等不同形態的喜劇節目模式層出不窮,導致中國的原創喜劇節目逐漸陷入到了固有套路之中。面對喜劇類「綜N代」回歸,南北方「笑點」差異等問題,想要製作出高質量、有內涵、有品位,且能跨進大眾門檻的精品喜劇類節目實屬不易。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唯有堅持創新,才是喜劇綜藝的唯一出路。
  • 「媒體深度融合」十一談:央視網創新「三部曲」為深度融合賦能
    《意見》指出,要以先進技術引領驅動融合發展,用好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加強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由此,打造全場景「智能+」體系,成為央視網不得不面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