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通: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首次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本月滿一周年,重慶官方宣示未來五年將成渝經濟圈打造成帶動全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受訪學者則擔憂成渝未來發展速度不均,提醒應加強統籌,確保兩地發展差異化並能互補。
中國官方去年12月初發布《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為重慶未來5至15年的經濟定下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及提升國際影響兩大發展方向。
對於成渝(四川省會成都及重慶)經濟圈建設,《建議》指出,到2025年,成渝經濟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將大幅提升,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展望2035年,成渝經濟圈屆時將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中共重慶市委常委、秘書長王賦在12月2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推動成渝經濟圈建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雙循環」)的重大舉措,重慶將其作為「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
王賦並介紹,重慶未來五年將在五方面推動成渝經濟圈建設,包括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等。具體而言,重慶將加快出渝出川大通道建設,「米」字型高鐵網預計基本形成,同時規劃研究重慶新機場建設。重慶也將以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吸引創新人才,激發創新活力,營造鼓勵創新的生態環境。
重慶理工大學MBA中心主任邱冬陽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國提出打造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際,《建議》這回針對成渝經濟圈端出比之前更具體可視的藍圖。其定位也已從之前的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第四極,轉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及動力源。
邱冬陽解讀,這預示成渝將是發動中國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也是內循環的重中之重。「源泉不是外來的,而是我們內部通過內循環自身產生的。」
成渝在上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中,曾作為大後方提供中國戰略腹地,具備以國防工業為代表的產業鏈。邱冬陽說,成渝因此有一定工業基礎,生產設施相對齊全,具備成為內循環增長極的條件。他也說,成渝聯手打造中國西部科學城驅動創新,這一標誌性項目有望集聚全國各地人才,提升成渝發展的後勁和基礎。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蒲勇健受訪時則說,中國十四五期間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實現「雙循環」,內循環取決於成渝經濟圈的構建,估計須經數年才能真正運轉起來。
蒲勇健預期,成渝未來至少五年重點任務將是承接東部原來生產出口的企業轉移,讓其國內生產成本下降。同時,主要通過成渝國有企業投資組建高科技公司生產國內所需的晶片、高端產品材料等,以提升產業結構層級。
「五年以後,內循環的機制就形成了。到那個時候,對中國的經濟,成渝這一塊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國經濟不再依賴國際經濟國際市場,而是自己的一個內生的推動……十四五如果把這個事情(成渝經濟圈的打造)做起來,以後的2035年遠景大的目標實現也就不是太難。」
蒲勇健也說,成渝經濟圈將不會重複過去東部沿海的模式,將在發展之初就對轉移當地的企業設立很高的生態環保門檻,比照發達經濟體,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儘管如此,邱冬陽也表達了對成渝兩地未來發展速度不均的擔憂。「從重慶的角度,我特別擔心變成兩極這個問題,長期發展會顯出一個不平衡,導致北京和天津那種模式……如果出現了這個模式,成渝經濟圈也沒有符合中央的發展定位。」
他建議成渝官方針對這個可能出現的問題統籌,保證成渝兩個極發展中有差異化及互補性,不相上下的增長。
據民航通了解,重慶與四川同時也已建立包括川渝中共黨政聯席會議等四級合作工作機制,協調推進成渝經濟圈建設。王賦形容四級機制一年來運行順暢,下一步還將不斷健全完善。川渝目前也共同編製成渝經濟圈建設項目庫,共推兩地重大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