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03:36:59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從荒涼海島走向東海綠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福建東山:「生態+」煉成脫貧「調色盤」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潤釗 許嫣妮 朱少文
翅膀鑲著一條「玉帶」,外緣嵌著一道「銀環」,從空中俯瞰福建省東山島,猶如在藍色海岸邊展翅的綠蝴蝶,「銀環」和「玉帶」就是綿延的沙灘和蔥鬱的木麻黃。
「舉手不見禿頭山,下看不見飛沙灘,上路不被太陽曬,樹林裡面找村莊。」當年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的生態願景已在這片土地上長成了千叢萬株巍立海邊的防風林。而在這片樹林的保護下,東山以「生態+」理念讓海島上百姓們的「小康夢」有了更鮮亮的色彩。
「生態+漁業」藍色灣區魚自來
日前,年逾古稀的福建東山島水產公司退休職工朱受,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魚票。1982年的票據早已發黃,但朱受關於海洋的記憶就從這一張張發黃的魚票開始。
東山自古就是全國知名的重點漁區,老百姓世世代代以討海為生。可當年在縣水產公司工作的朱受,在改革開放前也沒能吃上多少海鮮。
據他回憶,直到1982年的新年,東山海鮮還和很多日用品一樣要憑票供應,每人每月僅能定量購買凍魚1市斤。朱受記得,那時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拿著魚票,冒著寒風去水產公司門口排隊,有時為了幾條被凍得硬邦邦的巴浪魚,要排隊一個多小時。
縣海洋漁業局局長何偉派告訴記者,以前東山漁船多、近海捕撈多,漁業資源受限於傳統的討海方式,近海生態遭到破壞,這便造成了「漁島百姓沒魚吃、盼吃魚」的局面。
如今,朱受曾經工作過的海產公司在海邊建起了長達數公裡的「海田」,一大片排列整齊的漁排下,深水網箱的長度達到了7米,是傳統漁排網箱深度的兩倍多。朱受告訴記者:「漁排每年還要定期接受生態考評。」
據何偉派介紹,近年來東山堅決守護好海岸、海灣、海島、海灘、海水「五海」資源,下大力氣推進海洋生態綜合整治,率先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並重拳開展鮑魚、蝦池等無序養殖亂象整治,3年來累計清退或遷移無人島周邊漁排超3.5萬格、筏式吊養約4000畝。
「伴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現在不僅海島百姓有魚吃,東山的漁業還通達全球。」何偉派說,當地打通了「生態+水產」的藍色通道,向遠洋要資源,組建了遠洋捕撈船隊,扶持發展遠洋漁業,年產量達3.4萬噸。
在這些世代以漁為生的「討海人」身後,還有129家電商企業、近千家網店、3500多人組成的「水產電商大軍」。今年即便是在疫情衝擊下,東山漁業依舊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後勁,上半年電商交易額突破了11億元,增長幅度達到了33.98%。
「生態+農業」荒灘變綠飄果香
臨近中秋,位於東山縣陳城鎮山口村的臺灣黑珍珠觀光果園裡一片繁忙,果農們正忙著採摘蓮霧,準備供應節日市場。在採摘現場,果園技術顧問高啟東感嘆:「終於在這片荒灘上盼來了收穫。」
20世紀90年代,臺商蘇明家來到東山,在山口村風口位置的沙地上試種了200多畝臺灣黑珍珠蓮霧。但由於風沙大,種植技術和管理沒到位,蓮霧產量並不理想。那段時間,蘇明家只能眼巴巴看著空蕩蕩的果園,從高啟東在臺灣的果園裡跨海峽調運蓮霧來福建售賣。
2011年5月,蘇明家聘請高啟東到東山對果園進行「會診」。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果園周邊種上了防風林,原本沙化的荒灘上搭起了遮陽網,果園裡的土壤也得到了改良。現在,東山蓮霧不僅可以配合市場需求四季上市,還在保有臺灣風味的同時,實現了品質和產量上的提升,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蘇明家感嘆:「搞好生態,荒灘上也能飄出瓜果香。」
近年來,成功在荒灘上結果的不僅僅是蘇明家的蓮霧。依靠東山良好的土質、水質優勢,當地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引入了臺灣青棗、百香果、鳳梨釋迦等優新水果,湧現了一批新型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先後建成了2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擁有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2萬畝。這些基地也有力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增收,2019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24萬元。
「生態+文旅」全域旅遊成金色產業
漫步在東山島濱海木棧道,朵朵白色的浪花向潔淨的沙灘湧來。海岸上,鬱鬱蔥蔥的木麻黃高低錯落迎風矗立,長達十餘公裡的海灣公園,像一條串珠的線,串起南門灣、馬鑾灣、金鑾灣、蘇峰山等沿海景點,在海的湛藍與木麻黃的翠綠之間延展,蜿蜒出迷人線條。
海灣公園三期項目徵遷負責人林旭敏告訴記者:「多年前,在這裡看不到這樣的美景!」
為保護海灣生態環境,從2013年起,東山縣對金鑾灣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打擊非法佔用土地、林地、灘涂等違法建設行為,相繼拆除沿海鮑魚場、網寮、大排檔等違規建築上百處。與此同時,把海灣高潮位內側200米劃定為限建區,讓海灣回歸自然,生態先行也逐步成為了東山縣發展濱海旅遊經濟的理念。
「以前不理解,現在理解了。」康美鎮東沈村鮑魚場拆遷戶沈海燕感嘆,「海灣整治讓家鄉海島變漂亮了,遊客也就來了!」2018年沈海燕一家轉型開起了民宿,把以前捕魚的工具小艇變成了渡船,家裡的孩子們用無人機為遊客製作紀念視頻,她也變成了「漁家樂」的大廚。
在康美,像沈海燕這樣「半路出家」的民宿經營者並不少,當地成立了全市首家村級鄉村旅遊合作社,打造集民宿預定、餐飲服務、特產銷售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金鑾農家民宿平臺,現已吸收20多家民宿抱團發展。僅去年,遊客們就為合作社帶來了200多萬元收入。
編輯: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