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在想一個問題,痛點要以什麼形式表達,才既有痛快淋漓感而又有置死地而後生的效果?
時代的痛點、階層的痛點、男人的痛點、女人的痛點、不同年齡群體的痛點、某一類型人群的痛點……
等等等等,要怎麼表達才同時具備剖析和積極的意義?
電影《送我上青雲》的宣傳海報出來時,我真是被這部電影的名字和海報給迷到了。
明亮又濃烈的色彩,舒適又希望的笑容,加上典故出自《紅樓夢》的詩句「送我上青雲」,讓我覺得這部電影無論要表達怎樣的痛,它一定會有一種明麗的東西。
是希望也好,是信念也好,甚至僅僅只是主角的海報上的笑容也好,都會讓人想看。
然而,待到上映日,隨即出來的一些為博眼球的評論是,「中國女性終於敢直面某種需求了」「尺度放大了」「未刪節版」……
突然地,就讓人不是那麼期待了,至少完全沒了想去電影院看的念頭。
昨天得到資源,於是便看了。
說實話,看了十分鐘我就不想看了。
整個電影的基調,都是陰暗的。
雖然我不是一味地喜歡勵志片,但是這麼好的電影名,為什麼從頭到尾看不到一絲明麗的東西?
全部都是很喪氣的感覺,而且有些畫面和鏡頭,還是真喪氣。
也許製作方想要表達出一種張力,但是是失敗的,不僅沒有張力,而讓人覺得極其壓抑。
有幾句臺詞倒是讓人心頭一亮。
那人拍雲的攝影師對盛男說,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的距離,是直上雲天的距離,甚至是直上宇宙的距離。
滿以為這個攝影師後來會有更出彩或是更深刻的推動故事,但是逃路和跳樓,都來得莫名其妙,一個嘴上說著精神,行動上全是醜陋懦弱的男人。
還有盛男的媽,怎麼看怎麼彆扭。
盛男的男閨蜜,那到底是個什麼人物啊,看著跟噎著一口氣似的。
那個要被寫自傳的畫家,像個幽靈,一出來就冷嗖嗖的讓人難受,卻偏偏對盛男媽一見鍾情,而且,他跟盛男媽解釋說中風後右手不便的理由,居然那麼萎瑣。
幾乎所有的人物,都圍繞一個喪字在發揮著讓人難受的作用。導致人物和故事情節都戲劇化得極其做作。
電影是想呈現一個身患卵巢癌的大齡剩女在種種困境面前最終認識自我並與自己和解。
其實也有偏差,盛男的人設,盛男的性格,一直都是認識自我的,而且身為博士未讀完學歷的記者,她對社會、命運、人性的思考,肯定是要遠遠多於平常人的。
當她面對不幸時,她迷失的可能性並不大,而且因為常識和閱歷,她也一定能夠以最精準的方式去確定接下來的路。
電影故事刻意地將她生病後所面臨的所有人的冷漠或是奇怪集中表現,也是一種做作,以盛男本身的氣場,她周圍的人不應該全是這樣。
而且作為點題的攝影師的出現倒是蠻驚豔,但是後來卻是那麼萎瑣搞笑,真是可惜是他引出來的「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盛男在人生最艱難甚至最風險的時刻,再遇到一堆喪氣的人,這種巧合極其沒有現實意義。
在這個時候,她該遇到正常的或冷漠或溫暖或無情的人們,而不是一個集中營的喪。
因為正常的人生百態已經足夠一個歷難者去成長或是認識更多。
這部電影中,最沉重的痛點是人面對死亡時的態度。
每個生命都害怕面對死亡,每個生命在面對死亡時的態度和周圍也都不一樣,有的人或許因為害怕而更接近死亡,有的人或許因為豁達而遠離死亡,有的人或許直達死亡。
不管是哪一種,其實都不會在這個時候,要去面對一大堆身邊的喪氣的,加上盛男的性格和常識人,她本不該是那樣的人,因為自己生病而離死不遠了,以至於看到身邊的人都是喪氣的,盛男不是那樣的人設。在生活中,在周圍的生命中,其實也不太可能是這樣的狀況,人們大多數是同情那結遇到不幸的人,而冷漠的人性,常常是在看不到清晰的痛點時表現出來的。
而《送我上青雲》中,似乎除了盛男,全都是不在正常的人,父母是這樣、男閨密是這樣、畫家是這樣、攝影師是這樣、企業家也是這樣,都跟開頭出現的那個頂著一口鍋接收信號的放火的瘋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