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模子開出「致富花」

2020-12-26 澎湃新聞

面花模子開出「致富花」

2020-12-25 0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塊木板,經直刻、斜刻、平搶等刀法雕刻,便呈現出了花、鳥、魚等圖案,這是傳承了上百年的民間傳統技藝——面花模子的製作過程。黃驊市黃驊鎮樓西村村民李世成傳承著這項技藝,已有20多年。在他的一雙巧手下,一塊普通的木板「開」出栩栩如生的「面花」,他的生活也開出了「致富花」。

夜幕降臨,李世成仍在自己的工作室裡忙碌。黃驊盛行過年做面花,每年這個時候,面花模子的需求量增加,李世成的訂單自然也多了起來。

他的工作室不大,桌子上擺放著鑿子、圓弧刻刀、斜刀、紙刀等20多種雕刻製作工具。「不同的工序,需要的工具也不一樣,不然出來的效果就不好。」對於工具的使用,李世成要求非常嚴格,這樣才能確保雕刻出的面花模子圖案足夠真切,製作出的面花足夠漂亮。

李世成的手藝師從父親。說起製作面花模子,他滔滔不絕:「做一個模子,要經過選料、刨板、畫外殼、鑿形狀、截板、修殼、挖膛、刻花、淨板等近10道工序,所以這門技藝需要足夠的耐心、細心、精心。」

模子的花樣造型取材於農村生活,多以寓意吉祥、富貴、喜慶的動植物為代表,像雞、魚、壽桃、石榴等。眾多的圖案中,李世成最喜歡做「魚」,寓意好,也深受大眾喜愛。他起初做的模子幾乎都是各種各樣的魚,有歡騰的大鯉魚,也有小金魚,還有雙魚圖案等。細膩的木質,清晰的紋理,這樣的面花模子拿在手裡,怎麼看都是一件藝術品。

隨著技藝不斷精深,李世成不再滿足於傳統的面花模子製作,開始創新樣式。

「看這個魚模子,就是我研究出的一種新的製作技藝。」李世成邊展示邊說道,傳統的面花模子是平面的,這是一個立體圖案的魚,魚身上的每一個鱗片都清晰可見,栩栩如生。「這個製作技藝和傳統的模子不同,首先需要在木板上畫上輪廓,卡好尺寸大小……」李世成說,製作一個傳統圖案的面花模子只需1到2個小時,但是立體魚模子由於工序複雜,需要花費半天時間。

除了立體魚模子,李世成還創作出了鐵獅子、帆船、長城等各種新型圖案。「這些面花模子製作的時候需要反覆修改小細節,才能保障圖案做得更加精美。」在李世成眼中,面花模子並不是一個普通的製作面花的模具,而是應該不斷推陳出新的藝術品。對待每一個紋理、每一個凹凸面,他都做得精細清晰,惟妙惟肖;每一次刀鋒的運、搶、轉、刻,他都用心打造。

李世成的面花模子憑藉著圖案新穎、製作精良,在市場上變得小有名氣,當地很多生產面花的企業紛紛前來訂購。

一次偶然機會,李世成在網上看見有人直播展示傳統技藝製作,他動了心,何不也開個直播,展示面花模子製作過程?於是,他便和妻子著手準備。一開始就是想通過直播,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面花模子製作技藝。沒想到,很多觀眾對面花模子非常感興趣,紛紛購買。這便開啟了他的直播帶貨路。

從最初的幾十名粉絲到現在的6000多名粉絲,李世成的面花模子製作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網絡訂單也越來越多。「妻子做客服,負責和顧客進行模子定製相關內容的溝通。」李世成說,通過直播帶貨,他的面花模子銷往了山東、四川、遼寧、雲南等全國多個省市。他還希望藉助網絡平臺,讓更多人能夠了解、愛上面花模子製作技藝。

來源:滄州日報

原標題:《面花模子開出「致富花」》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靖州:芍藥開出「致富花」
    芍藥開出「致富花」。紅網時刻4月15日訊(通訊員 劉傑華 雷丹)「艮山紅藥染,國色比牡丹。靄靄春日晚,訝訝小兒歡。」三三兩兩,立在怒放的花叢中,愛花的遊客們掏出手機爭相拍著與花相伴時最靚的瞬間。賞花之餘,熱情的苗家阿妹端上熱氣騰騰的油茶讓遊客大飽口福。「芍藥花開了,農民致富的路就不遠了。」安邦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梁經才興奮地說。
  • 林雨:紮根故土,開出致富之花
    有些人就覺得這東西(鐵皮石斛)沒人種過,你敢來開這個頭,還是很厲害的。」事實證明,林雨給大家交出了一份很好的答卷。「未來我很有信心」「未來我很有信心。」提到對未來的展望,林雨信心十足。林雨說:「去年我們公司的產品一共賣了一百二十多萬,其中鮮條賣了兩萬多斤,鐵皮石斛苗賣了三十多萬枝。」
  • 千畝黃蜀葵 開出致富花
    黃蜀葵作為一種中藥材,它的根、葉、花和種子都能入藥,有清熱解毒等功效。小小的黃蜀葵,不僅讓採花的農民每天收入很不錯,也讓種植戶獲益頗豐。趙威就是這片黃蜀葵的主人,他在朋友的介紹下第一年試種就嘗到了甜頭。趙威告訴記者,採下的鮮花過秤、打包、裝車,僅一天的時間,便能換來兩萬多元現金。「從8月10日開始採,一直要採到10月中旬,這塊地正常每天都會出這麼多花。」
  • 泰順彭溪西關村黃梔子開出「致富花」
    黃梔子已真正發展成為村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在西關村開出了「致富花」。當年梔子花開季節,西關村舉辦了首屆泰順縣彭溪梔子花旅遊文化節。2017年,西關村又得到縣財政「一事一議」項目支持,建設、完善了穆寨小長城等旅遊基礎設施,並於2018年、2019年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梔子花旅遊文化節。藉助「抖音」等傳播渠道,西關的梔子花海、穆寨小長城等亮點成為網絡熱點,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打卡」。每逢梔子花旅遊文化節舉辦,由於遊客擁擠,入村道路甚至不得不限流。
  • 淄川區下端士村:開荒山種花海 百畝萬壽菊開出「致富花」
    大眾報業·魯中晨報8月11日訊 今天上午,記者在淄川區太河鎮下端士村看到,眼下這個古村落漫山金菊伴青山,一些村民正在花海裡辛勤的施肥、除草、澆水。雖然天氣炎熱,但想到待花朵在金秋採摘後就能有一筆收入,村民們頂著酷暑也要精心養護他們種下的這頭茬「花寶寶」。
  • 和布克賽爾縣那木德格社區「庭院經濟+菜籃子」開出致富花
    連日來,社區黨支部組織社區志願者結合農戶的實際情況,幫助打造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的三小「庭院經濟」,使「庭院經濟」成為群眾增收的渠道,使「菜籃子」解決群眾對副食品的需求,讓庭院經濟開出「致富花」,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添一份力。  「在老百姓的房前屋後庭院裡種上經濟作物,既實現綠化又幫助居民致富增收。」社區書記劉光芳介紹。「美麗庭院,應該既好看,又實惠。
  • 「石頭地」裡開出致富花——靈石縣吳莊村的整村脫貧紀實
    「當年,我也想為鄉親們多做些事情,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想要讓村民致富真的很難。」田乃文說。田乃文告訴記者,他上任後總想做些什麼,但村裡老人多,底子差,沒產業,加上土地貧瘠,他能做的也只有幫村民們運送一下地裡收回來的玉米。久而久之,不僅村民們的致富信心缺失嚴重,鄉親們還勸他,趁著能幹動,也外出謀「生活」,別總是耗在這片「窮地裡」。
  • 一顆無花果開出「致富花」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鄭志浩種出特色果 無花果產業做大做強  12月19日,威遠縣新店鎮,四川省美源潤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內,員工正在照料大棚內的無花果。以往,無花果主要在夏季收穫,現在,通過大棚營造的溫室環境,收穫季可以延續到12月。
  • 這個「姐妹團」將麵食做出新「花」樣
    「蒸面花過大年」的傳統習俗,有著團圓美滿、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在滄州黃驊官莊鄉葛沽塘村,孔令潤和街坊鄰裡5人組成的「面花姐妹團」創新面花製作方式,將麵食捏成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
  • 這個「姐妹團」將麵食做出新「花」樣
    在官莊鄉葛沽塘村,孔令潤和街坊鄰裡5人組成的「面花姐妹團」創新面花製作方式,將麵食捏成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 「這面花製作的手藝是跟老一輩人學的,自己也比較感興趣,因為面花最重要的是做造型,設計要花心思,除了閒暇時『姐妹』幾個自己琢磨新花樣外,還會從網上借鑑面花樣式。」孔令潤說道。
  • 淄川區下端士村:荒山變花田,百畝萬壽菊開出「致富」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於小菲 劉峰 8月11日的清晨,太陽從淄川區太河鎮下端士村的鳳凰山上緩緩升起,陽光輕輕滑落在山下的百畝萬壽菊種植園上,灑向從晨露中醒來的下端士村,溫暖著下端士村的安居樂業、致富奔康夢。
  • 黃驊官莊這個「姐妹團」將麵食做出新「花」樣
    「蒸面花過大年」的傳統習俗,有著團圓美滿、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在官莊鄉葛沽塘村,孔令潤和街坊鄰裡5人組成的「面花姐妹團」創新面花製作方式,將麵食捏成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這面花製作的手藝是跟老一輩人學的,自己也比較感興趣,因為面花最重要的是做造型,設計要花心思,除了閒暇時『姐妹』幾個自己琢磨新花樣外,還會從網上借鑑面花樣式。」
  • 大哥大打樁模子
    周立波在海派清口裡講到過打樁模子,不過,他講的是華僑商店門口調換外幣的打樁模子,把打樁模子的「腔調」演繹得惟妙惟肖。至於,大哥大打樁模子,周立波並不熟悉。而我是跑電信條線的記者,人頭熟悉,人脈廣泛,採訪這類題材得心應手,具備有利條件。一機在手,萬事不愁。
  • 祿豐:大山裡種出「洋果子」 敲開群眾「致富門」
    祿豐:大山裡種出「洋果子」 敲開群眾「致富門」 2020-10-23 16:5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包頭市東河區:「蒜」出致富路 「種」出好日子
    (來源:包頭市東河區融媒體中心)郭二生口中幫他「蒜」出致富路、「種」出好日子的正是「土專家」「田秀才」尚全民。2012年的初冬,土生土長的尚全民被選舉為海岱村的村主任,憑著一腔濃厚的鄉情,他一上任就馬不停蹄地召開「兩委會」,跟村民們商量著如何能把有著100多年種植歷史的海岱蒜種出規模,增大市場佔有份額。
  • 致富花!感恩花!一句誓言 一生作答特別節目8(視頻+文稿)
    致富花!感恩花!黃花讓這裡金針變真金忘憂草給他們帶來幸福路致富花 感恩花講述人:楊旗(大同市雲州區黃花種植戶) 我叫楊旗,是大同市雲州區一個種黃花、賣黃花的普通農民。
  • 大哥大打樁模子(作者:楊錫高)
    周立波在海派清口裡講到過打樁模子,不過,他講的是華僑商店門口調換外幣的打樁模子,把打樁模子的「腔調」演繹得惟妙惟肖。至於,大哥大打樁模子,周立波並不熟悉。而我是跑電信條線的記者,人頭熟悉,人脈廣泛,採訪這類題材得心應手,具備有利條件。
  • 女叫「模特」,男叫「模子」
    Model上海灘向有「選美」的傳統,熱衷海選長相標緻、身材窈窕和氣質端莊優雅的女子當「花國王后」、「上海小姐」。選美這些出了名的美女,乘馬車兜風,坐露臺喝咖啡,拋頭露面「扎臺型」, 她們的髮飾、服裝、舉止和談吐方式,常常被女學生、小家碧玉甚至大家閨秀們模仿,引領成上海時尚的摩登潮流。
  • 涉縣後池村:深山裡「開」出生態致富路
    終於,探討有了結果,村「兩委」班子決定組織黨員幹部帶頭出義工,修通上山路,搞活山上的千畝梯田。當年12月8日,一支平均年齡在65歲左右的7人修路隊伍扛著鐵鍬、钁頭,自帶乾糧和水上山修路。受到鼓舞的村民,也自發參與到修路隊伍中來,到了第6天,義務修路隊伍擴展到130餘人……當年修路時的情景。
  • 畫說兵團|從拾花工到致富帶頭人
    從拾花工到致富帶頭人——兵團故事連環畫之一六四1. 王世濤自幼家境一般。高中畢業後,他了解到國家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省份將迎來大發展,於是,他把大西北當作了追尋夢想的嚮往之地。2000年秋天,王世濤瞞著父母從河南開封出發,跟隨大批拾花工,來到五師九〇團九連摘棉花。2. 當年年底,拾花工陸續返鄉,王世濤選擇留在連隊工作。他先後做過拾花工、電焊工、修理工,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一個偶然的機會,王世濤結識了十連職工張新國,向他學習開農用機車。在張新國的指導下,王世濤很快開始獨自進行農機作業,一幹就是4個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