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NHK製作了一檔《平成網絡史》的紀錄片,從「Windows95」的發售開始,到「テキストサイト」(文字網站)、「2ちゃんねる」(2ch)、以及「寫メール」(圖片簡訊)、「フェイクニュース」(假新聞)的出現,演播室還邀請了在活躍於日本網際網路的人物,一邊回顧當時的影像,一邊解讀日本的網際網路歷史。
在前篇中,我們介紹了日本網際網路發展初期的歷史,人們對網際網路的狂熱,對網絡新事物的追捧,讓人印象深刻。
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和社交網絡的流行,日本網際網路文化又有怎樣的變化?今天將為大家進行介紹。
回顧前篇👉 你第一次「網上衝浪」是什麼時候?
關鍵詞 1
emoji(顏文字)
1999年,在iPhone登陸日本的9年前,世界最初的行動網路服務在日本誕生,由NTT docomo提供的行動網路服務「i-mode」,讓人們實現用手機上網。
i-mode 的開發者夏野剛說,
「由於電腦的價格昂貴,windows 系統設定的複雜,為手機開發上網服務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事。」
2005年左右,日本手機端的上網用戶首次反超了電腦端用戶。
關於利用翻蓋手機,也有好多讓人記憶猶新的故事,
比如將喜歡的人設定特別的來電鈴聲,在電池後蓋裡偷偷放上喜歡的人的照片等。
而在日本也率先誕生了圖片簡訊(寫メール)的服務。
除此之外,現在已經成為大家使用習慣的顏文字,也率先在日本誕生。
i-mode 在開始提供手機上網服務時,就提供了176種「繪文字」(emoji,日文中的讀音與顏文字相同)。
i-mode 繪文字的開發者是慄田穣崇,他根據bp機中的心形繪文字,開發了i-mode 最初的176種繪文字。
由於日本人對交流中表達感情的重視,最初在bp機中的心型文字非常流行,
慄田穣崇在最初開發的繪文字中,也首先將心型繪文字做了變形。
由於顏文字對現代人交流方式的貢獻,2016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將慄田穣崇設計的最初的顏文字納入了展覽。
這成為日本的技術,影響世界的一個代表。隨後這種東亞漢字文化圈的交流文化,逐漸進化,知道出現了可以動的表情等。
平成年代手機歷史
(有你用過的機型嗎?)
關鍵詞 2
黑船襲來
在日本翻蓋手機文化發展地如火如荼的時候,2008年,iPhone登陸日本,智慧型手機開始強勢席捲全球。
「在手機上就能體驗到和電腦相同的世界,感動。」
「驚了,沒有說明書也能明白,太好用了。」
率先在日本販賣iPhone的是softbank。
在iPhone發售前兩年,softbank社長孫正義曾經拜訪過賈伯斯,想他講述了將當時大熱的音樂播放器iPod與手機結合的想法,沒想到賈伯斯早已有了iPhone的計劃,於是兩人一拍即合,softbank也率先得到了iPhone在日本的首發權。
為了售賣iPhone,2016年孫正義買下了通信公司日本Vodafone。
Google也開發了安卓智慧型手機。
智慧型手機開始迅速佔領市場。
2014年,日本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數首次超過翻蓋手機。
2016年,i-mode停止了服務,對此「i-mode之父」夏野剛感慨道:
「其實不是iPhone的出現驅逐了i-mode,而是iPhone實現了i-mode想要實現的東西。」
「電子郵件、APP、音樂下載,都在日本的翻蓋手機上實現過,但iPhone將我們思考的原型實現了。」
關於iPhone的出現帶來的創新,節目嘉賓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其一是,將電話、音樂、上網、GPS等各種機能融為一體,讓智慧型手機成為了萬能的工具。
其二是,由於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與大量生產,帶來了技術成本的降低,從而推動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等的大眾化的革命。
節目中還提到,在日本在iPhone出現之前,已經誕生過擁有部分智慧型手機功能的手機。
智慧型手機的技術其實並不新鮮,但在對技術的運用方面,堀江貴文認為:
「即便有了這些技術,如果沒有iPhone,在日本也絕對誕生不了iPhone,技術本位主義的眼中,開發者是站在擁有了某種先端技術而去開發產品的思維,而非站在用戶角度,去思考能為他們帶來什麼。」
關鍵詞 3
NOW(なう)
在iPhone出現之前,社交網絡(SNS)黎明期的社交網站mixi誕生了。
用回答問題也自我介紹的前略profile、個人空間等,形成了最初的社交網絡。
mixi的創始人笠原健治開發了共同興趣者的在線交流功能、以及訪問足跡等功能,增加了用戶的交流感。在上線2年後,註冊用戶超過了300萬人。
當時甚至出現了mixi網友的線下見面現象,也促成了不少姻緣。
2008年左右,新的社交網絡開始出現。Facebook、twitter、iPhone、智慧型手機一起襲來,mixi迅速成為了古舊的代名詞。
在推特上的簡短的文字發言,成為社交媒體的新語法。
現在(Now)在滿員的電車裡。
起晚了,不過現在(Now)在學校!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代替通信工具,很多人都通過推特向家人朋友報平安。
當時,也有很多知名人士通過推特發布關於受災地的信息。
記者津田大介開始在推特上做東京電力公司採訪的文字直播(tsudaる)。
「相信很多人都意識到了,平常用來消遣的道具,也能成為及時傳達個人情報的工具。」
當時推特有一天投稿2400條以下的限制,超過限制就會被當作機器人(bot),被暫停帳號的使用。
關鍵詞 4
屋島作戰(ヤシマ作戦)
東日本大地震後,東京電力公司發布了由於電力不足,可能造成大規模停電可能的通知。
「節電」一時間成為了日本上下的熱議話題。
當時推特上出現了這樣一個話題——「屋島作戰」。
「屋島作戰」是在在1995年的經典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EVA)中,為了集中能源,擊敗使徒,而實施在全日本停電的計劃。
「『18點開始屋島作戰!』用這樣的口號代替『請求大家節電!』一半的日本人應該都會馬上響應吧。」
推特上關於屋島作戰的話題不斷擴散開來,響應節電。
將屋島作戰的話題擴散開來的源頭,就是這個叫作「特務機關NERV」的推特帳號。借用《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登場的組織,在推特上不斷發布關於節電的信息。
這一帳號的發起者石森大貴,當時還是一個大學生。由於家鄉也是受災地,他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發起了這一運動。
隨後,街頭商家也開始張貼海報等,以「屋島作戰」為代號的節電行動,逐漸發展成社會運動。
在SNS上也出現了#PrayforJapan的應援話題,
在日本各大IT企業就職的工程師們也發起了「Hack for Japan」的運動,集結各方力量,開發各種支援災區的技術。
另外,網絡通信APP「LINE」也是在災後興起的。
LINE的已讀功能,其實是為了人身安全確認開發的。
當年,桝田淳率領LINE團隊,在1個半月之內開發出針對iPhone系統、安卓系統等的APP。
「這也是在時代背景的推動下,為了民眾的需求,而做出的決斷。」
不知不覺中,社交網絡已經創造了另一個世界,將網絡與人們的現實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比起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參與與體驗。」
關鍵詞 5
炎上
當然,社交網絡也其「黑暗」的一面。
所謂「炎上」,就是由於自身行為,被網民聲討,不管是發言不當、還是行為超出常理,不管是普通人還是知名人士,都有可能成為「炎上」的目標。
除此之外,隨著關注人數的增加,每天在SNS上看到他人的現充投稿,由羨慕嫉妒恨,引發社交網絡憂鬱症(SNS鬱)的人也不在少數。
關鍵詞 6
FAKE
2016年的熊本地震後,推特上一則「動物園的獅子被放出來了」的消息被大量轉發。
事後證明,這則消息是假消息。但隨著社交網絡用戶的增加,消息的真假也變得越來越模糊。
專門利用社交網絡散布假消息謀取利益的人也增多了。
同時也有數據顯示,謊言越大,其散播的範圍越廣。
但網際網路上的假消息,很難100%地識別。節目也友情提醒大家,比把網際網路上的一切都當真,所有信息都有作假的可能,對於信息也需要用各種判斷的角度來衡量。
關鍵詞 7
魔貫光沙炮(マカンコウサッポウ)
在東京獲得2020奧運會主辦權的2013年,一張照片在網際網路上大量傳播,一群女高中生模仿日本動漫中的魔法魔貫光沙炮(マカンコウサッポウ)的照片,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來模仿的熱潮,不斷有新的模仿照片上傳到社交網絡上。
個人利用社交網絡,用照片或是視頻進行各種創意的展現,隨著推特、YouTube等世界範圍內的社交平臺的普及,日本網民們也進入了「一億總創造者社會」。
隨著pico太郎、hikakin等通過視頻投稿走紅的網紅的出現,網絡創作者也逐漸職業化。Yotuber甚至成為了很多十幾歲的學生嚮往的職業。
在網絡上的走紅,轉化為現實收益的時代,已經到來。
在網際網路發展加速的現在,網際網路連接著我們的現在,作為數字世界的住民未來的網際網路歷史,也將由我們塑造。
yamaha ✎ edit
NHK ✎ photo courtesy
mu xing ✎ graphic design
(視頻資源感謝up主:RCN放送中心)
知日ZHIJAPAN 北京站&成都站
2019 招募指南
內容編輯/視頻製作/社交媒體運營…click!
石田徹也/坂元裕二/諫山創/坂本龍一/樹木希林 /BGM之魂/拉麵/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源氏物語/東京 /日本製造 /優良設計獎 /枯山水/櫻花入魂/是枝裕和/增田宗昭/蔦屋書店/beams/昭和顏/日本酒/山口組/庵野秀明/ 腦洞 / 小野洋子 / 天明屋尚 /火花 / 現代霓虹藝術力 /上田義彥/ 岡崎京子/ 樹木希林/雜誌研究所/J-POP進化論/日式笑點/富士山攻略/工匠達人/吃茶店/字體設計/動畫與卡通的區別/太宰治/是枝裕和/天野喜孝/川上量生/橫濱瑪麗/志村健/北野武/三谷幸喜/倫敦靴子/又吉直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