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歌利亞:社會進步主義,是什麼來頭?

2021-03-02 培養敬虔的後裔

社會進步主義是當代文化的歌利亞

在自然界,人們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地球形成-原始單細胞動物-一步步進化——靈長目動物——人!而人呢?

人會繼續會進化,變成「超人」(參考尼採的《扎拉斯圖特拉如此說》)!我們現在只是過渡性「人」而已。為此,好萊塢拍了好多關於超人的電影。

人們把達爾文的學說,自然進化論,運用到人類社會,叫「社會進化論」,又叫「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反義詞,叫保守主義(Conservatism),相信或者默認:人類社會是不斷進化的——

其影響力非常地廣大,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到宗教思潮,鮮有人能抗拒其風俗,今天,我從竭力從思想史的角度,簡略分析:

1、教會外的四種風俗

第一種調子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天下大同,那時候「各盡所能,按需分配」!誰是代表?有什麼特色?我不說,你都知道,教科書都寫著,即階級鬥爭推動論;

第二種調子是:從封建社會,到帝制社會,從帝制社會到民權社會,即中國歷史的三峽,歷史學家唐德剛是代表,以政治權力歸屬為特色,極大地影響華人;

第三種調子是:從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進入同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由同喻文化進入後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為代表,即文化決定論。

第四種調子是:社會從採集狩獵,過渡到畜牧業、農業社會,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過渡到服務業社會(俗稱第三產業),而信息產業是服務業社會的最高形式.即著名的經濟決定論。

可能還有許多社會進步主義,只是我不知道而已,暫時舉例如此。

他們來自一個共同的有猶太思想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即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把達爾文的進化論從生物界引入社會界。

影響中國知識分子的兩個代表人物,左翼的魯迅,右翼的胡適,共同點都是相信社會是不斷進步的。

所謂進步主義,是指在19世紀末到如今,從北美開始的一種政治運動和意識形態,進步主義者支持勞動人權和社會正義的進步,他們是福利國家的倡導者,也是反大企業(託拉斯)的最早擁護者。倡導國際聯盟的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總統,胡適的老師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都是其中出名的代表(參考:維基百科)

民主制度和極權制度,都是人類自我治理的經驗,但小布希等人當做信仰對象,放置於埃及等地,幹掉獨裁者之後,讓民間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風起雲湧,直到埃及軍隊發動政變,恢復極權政治,才改變了這個錯誤,但中東難民和混雜其中的恐怖主義活動成為歐美國家的苦果:

對於長期生活在官僚主義社會的人,看到民權社會的臺灣:《蔡英文災區坐車,被群眾趕下來趟水走,哈哈哈》,肯定是很爽的,但我們不妨深思,如果您是基督徒的話:

當亂搞變態(LGBT)遊行,廁所平權時,領導人也會滿足群眾呼聲,趟水走!

當群眾高呼把耶穌釘死十字架時,彼拉多,也無怨地趟水而走!

民主,法治是制度,工具性的,正如一把刀,屠夫用來殺豬,流氓用來砍人!

當然,這種潮流,也影響到基督教界:

2、教會界的三種風俗


第一種就是神導進化論(theistic evolution):社會是進化或進步的,不過是上帝在導演而已!

他們不相信上帝是六天創造天地萬物,神不是直接創造萬物,而是引導其進化,著名人物就是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

「我相信創世紀1-11章和亞當夏娃的歷史性,但我不相信年輕地球創造論和6天24小時的創造法。」(資料來源https://servantmoses.wordpress.com/2019/06/02)!

他們不願意照著字面解釋大多數聖經,他們對於《創世記》,更樂意按照寓言的方式理解。「我認為,創世記第一章是詩歌,是為了歌頌上帝創造的奇蹟和意義而被記錄下來的。」(資料來源:同上)

他們只對理性的教義感興趣,對聖經文本,冷淡!維基百科列舉例:美國聖公會、英國聖公會、羅馬天主教、衛理公會支持或認可神導進化論,著名的葛培理牧師也是對此持開放態度。

1978年,基督教中的基要派人士,發布《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和這部分人決裂的宣言,認為:這些混入教會的人,只相信聖經中有真理,而不是相信聖經就是真理,聖經的教導是全備的、充足的、清晰的、無誤的。

第二種論調是「千禧年後論」:又稱呼為後千禧年觀,就是主耶穌來之前,地球上有一千年特別美好的日子,福音廣傳,社會文明發達,人民自由幸福,撒旦被捆綁.然後基督再臨!首先由英國神學家惠特比(Daniel Whitby,1638—1726)提出,後在英美一些較小宗派中流(百度百科)。

第二種衍生出第三種教會界思潮是:「重建主義」

這類基督教徒認為教會有文化使命,但是如果地球要被烈火焚燒,那麼文化使命豈不是白搞了:環境保護運動、社會權益運動..豈不是沒有永恆的意義了?

重建主義者通常是千禧年後論者。華人教會中比較有名的人是王志勇,他們認為挪亞之後,上帝不會用洪水滅掉世界,整個世界會更新,更新,直到耶穌再來的時候,特別地更新美好!他們基本上屬於改革宗長老會的人,我親耳聽過他們的解經:

他們相信「上帝不會再毀滅整個世界」,理由是:

「耶和華聞那馨香之氣,就心裡說,我不再因人的緣故咒詛地(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也不再按著我才行的,滅各種的活物了。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創 8:21-22)

注意:上帝不再用洪水滅世界,但和神用火毀滅世界並不矛盾。

他們使用另外一處經文:

「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享原文作入)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嘆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 8:21-22)

證明萬物不會被毀滅,注意:保羅是用「比擬」方式形容的,萬物怎麼會勞苦嘆息呢?這只是形容在罪中轄制的人而已!

他們故意忽略,以下聖經中非常清楚的經文:

「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彼後 3:10、11)

於是,他們迎合了世界的進化論思潮,教會節外生枝的文化使命的追求!

他們另外一個解釋聖經錯誤是《啟示錄》第二十章:

我又看見一位天使從天降下,手裡拿著無底坑的鑰匙,和一條大鏈子。他捉住那龍,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它捆綁一千年,扔在無底坑裡,將無底坑關閉,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國,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後必須暫時釋放它。我又看見幾個寶座,也有坐在上面的,並有審判的權柄賜給他們。我又看見那些因為給耶穌作見證,並為神之道被斬者的靈魂,和那沒有拜過獸與獸像,也沒有在額上和手上受過它印記之人的靈魂,他們都復活了,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這是頭一次的復活。其餘的死人還沒有復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在頭一次復活有分的,有福了,聖潔了。第二次的死在他們身上沒有權柄。他們必作神和基督的祭司,並要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從監牢裡被釋放(啟 20:1-7)

他們認為地球在主耶穌來之前,有1000年好得無比日子,因為他們根據「字面」解釋聖經《啟示錄》。

朋友,這是啟示文學,啟示文學常用的修辭是比喻和象徵。

①撒旦是靈體,怎麼可能用「鐵鏈」捆住呢?我們能用鐵鏈捆住颱風嗎?顯然是比喻!

②千年就是一千年嗎?這是一個泛指,即漫長一段時間,比如「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後 3:8 )

③我們用清楚經文解釋模糊經文或比喻象徵問題

我們可以用比較清楚聖經解釋啟示錄:

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 4:17-19)

這說明什麼呢?主耶穌開始傳道的時候,千禧年就已經來臨了,現在是第三千禧年期間。經上記錄:「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 4:21 )

《啟示錄》第二十章論述的千禧年已經呈現在地上了,而不是在未來某個點開始。

 

備註:

這是系列文章中的一篇,曾經被和諧過,不得已,剪成短文發給大家。後續文章的主題內容還有,歡迎關注:

第一篇:《社會進步主義者,是什麼來頭?》

1、教會外的四種風俗

2、教會界的三種風俗

第二篇:《社會道德秩序不會進步,而是罪惡累加!》

1、社會追加對神兒女的逼迫

2、真教會和社會潮流形成鮮明對比

3、真信徒被周圍的人厭惡,與其他教徒格格不入

第三篇:《什麼是神賜給人的公義?聖徒如何行公義呢?》

第四篇:《基督徒的良心何處安放?做主的綿羊!》

第五篇:《世界如何讓人絕望,唯一的希望(藥)是什麼?》

「大同思想」,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夢想,從來沒有散去: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

更多的交流,歡迎加個人微信:

 

相關焦點

  • 女性主義|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關鍵詞 社會性別 女性主義 唯物主義 後現代主義一、什麼是社會性別社會性別在英文中是「gender」,這個詞的詞義本身為「性」,英文詞典中,它的第一解釋是指語言學中名詞和代詞的詞性。然而「gender」這個詞作為女性主義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所具有的含義就絕不僅僅是這麼簡單了。
  • 《三十而已》中梁正賢的「不婚主義」是否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
    電視劇《三十而已》是講述三個女人在三十歲遇到的各種問題與困惑,在不斷堅持與改變之中,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現在劇集已經更新到了三十集,他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特點,每一個也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同的影子,在最近的一集中,梁正賢提到了不婚主義,引起了許多人的討論,有人說這將會是未來社會的主流。
  • 從跨學科的文化研究到介入社會的文化行動主義
    正如陳光興所指出:「文化研究在臺灣會是意味著一種進步、開放、有生命力、創造力、批判力、歷史解釋力、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學術場域,但是文化研究在臺灣到底意味著什麼?其實取決於與這個符號相關連多元主體的欲望與其具體實踐。」[7](P22)對於人文知識分子而言,文化研究以問題為導向,是一個能夠體現批判精神的論述場域,一個表述各種介入欲望和思想的話語平臺。
  • 利己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利他是社會進步的階梯
    我們甚至可以討論如何審慎地培植純粹的、無私的利他主義——這種利他主義在自然界裡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在整個世界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因子的暴政。
  • 邵宇 陳達飛:拜登新政與白宮幕僚-05拜登戴琦的進步主義貿易願景
    所謂「進步價值觀」,就是以勞工階層的利益為核心,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至一戰前夕的進步主義運動,並可延續到羅斯福新政和詹森的「偉大社會」構想。戴琦是民主黨中較為溫和的進步主義者,她的貿易政策主張離不開進步主義的核心訴求,那就是為美國勞動階層營造一個有利於公平競爭的貿易環境。
  • 社會在進步
    在我的認知範圍之內,古時候的書生讀來讀去也就讀幾套從左讀到右或從右讀到左都差不多的聖賢書,或者什麼經、書、記等。今天的小學生除了奧數和生理衛生,還有拉二胡笛吹子英語校外補習班等等科目,比死去一百、數百或數千年的讀書人博學多了。最讓我莫名其妙的是,古時候有些著作整部不過數千或萬餘字,書生們倒背如流沒啥難度,只是連猜帶蒙都未必理解其意,要不然就沒有數不清的注釋本了。
  • 女性主義不等於「女性的」主義
    20世紀70年代以後,女性主義與其他各種社會思潮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從其學術流派來講,目前學界有幾十種乃至成百種定義,如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文化女性主義等等。單從這一系列概念的命名就可看出女性主義與其他學術思潮的關聯,以及對現實社會未來發展走向的關注立場和價值取向。
  • 韓國社會的「大男子主義」是否依然存在?
    韓劇中的「大男子主義」一定令不少觀眾印象深刻。現實中的韓國社會是否依然存在「大男子主義」呢?韓國統計廳1月7日發表的《2014年韓國社會動向》報告顯示,研究人員對來自韓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法國、瑞典、挪威、芬蘭、丹麥、墨西哥、菲律賓和臺灣等12個國家及地區年滿20歲以上的已婚男女進行了調查,發現韓國夫婦公平分擔家務活的比率只及北歐的一半。
  • 消費主義是與非
    在消費主義中,人們沉迷於獲取商品的過程,將此作為自身認同的基礎,而社會經濟制度也服務於消費主義,例如專門負責增強產品吸引力的設計師,以及鋪天蓋地無所不在的廣告等等——他將此稱為「消費體制」(consumer apparatus)。儘管消費主義可以視為當代社會的特徵,但其歷史可以回溯到現代西方商業社會產生之初,所以其意義與影響必須從歷史的考察中呈現。
  • 女性主義
    由於各學科之間有壁壘,一些基本概念我還是簡單囉嗦一下吧,大學學文科社科的同學會覺得太淺顯了,反正我整理這個就權當是自己的學習筆記啦,有什麼問題也歡迎指出。我們一般常說的有這樣兩個概念,一個叫做女性主義,一個叫做女權主義。
  • 英國傳統賢妻成為新潮流,這是女性主義的進步還是倒退呢?
    面對這些看似正當,甚至帶有些女性主義色彩的聲音,有人評論這是「女權」的另一種反叛和變體,也有人感嘆,這不過是守舊思想改頭換面,實際上體現了女性平權的倒退。回到家庭,像傳統婦女一樣當全職太太,在國外,近幾年甚至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潮流:大眾稱她們為「傳統賢妻」(「tradwife」,由英文單詞「traditional」(傳統)與「wife」(妻子)結合而成)。
  • 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
    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長輩們卻勸導這完全不算什麼,常有的事兒,作為女人該看開點;當丈夫突然來了性致,他可以隨手關掉店門,把自己的妻子放倒在冰涼的玻璃面上,而妻子是無法反抗的...諸如此類,數不勝數,何其悲哀!
  • 接連被翻牌的「陰陽師」,在日本到底是什麼來頭?
    接連被翻牌的「陰陽師」,在日本到底是什麼來頭?日本歷史上真正的陰陽師,並沒有那麼不可論的神秘主義色彩。甚至帶有某種科學的精神。陰陽師在日本曾是風靡一個時代的職業,類似於中國古代欽天監一樣的機構。平時主要負責佔卜、天文、時刻、曆法的觀察與判斷及其相關教育的機構。
  • 麥卡錫主義:籠罩在二戰後美國上空的陰影
    麥卡錫主義是1950年至1954年間,在美國出現的極端反共、反民主的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1950年2月9日,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在西維吉尼亞州惠林市發表演說,指責國務院中充斥著「共產黨人」。受攻擊的人從政府官員到好萊塢電影演員的廣大社會階層,當時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是不不能被懷疑的,而受到懷疑就等於有罪。對許多人來說,受麥卡錫委員會傳訊就意味著被解僱,喪失社會地位和被列入「黑名單」,很多美國人天天擔心忽然禍從天降。麥卡錫主義的出現,遭到了美國共產黨、一些勞工組織和進步團體的有力揭露和堅決鬥爭。
  • 爸爸》中的女權主義
    從電影的角度而言,帶有女性主義色彩,往往會給其口碑和票房奠定一定的基礎,真正的女權主義電影都會存在一些毫不妥協的批判主義色彩,在故事情節的設定以及主人公的表現張力等方面都會有充分的體現。 《摔跤吧! 印度獨立運動的發起,本身也具有反對社會出現巨大變革的保守思想特點,很多女性在女權主義以及「男女都一樣」的思想引導之下,思想覺醒進而組織女權主義的維權行為,但是仍然沒有得到社會主流的廣泛認可。
  • 《小婦人》上映:我們為什麼需要「新女性主義」?
    好萊塢用「新女性主義」重塑了經典名著《小婦人》,而我們近年來的影視劇也塑造出一批新女性。在整個社會對女性主義還未形成共識前,我們要和女性創作者——《上海女子圖鑑》女演員王真兒、《送我上青雲》編劇兼導演滕叢叢、《找到你》編劇秦海燕,一起聊聊中國的女性主義究竟是什麼。V:女性何以成為母親?你覺得女性的母性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長成的?
  • 馮侖:女性的獨立意識不夠強會助長大男子主義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來源:馮侖風馬牛   在新一期《共識》節目中,馮侖與洪晃就「女權主義」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以下為對話實錄:  大男子主義是貶義的?馮侖:這個當然是貶義的,現在。洪晃:所以我要說你是大男子主義的話,你就覺得是批評你。那就說明社會還是進步了。馮侖:其實並沒有準確的定義或者具體說啥叫大男子主義。可能我們經常說的大男子主義是指在公共議題上公開歧視女性。其實從農業社會來,男權社會,男性的權力達到了極致。
  • 奧斯卡獎歷史上的八個女性時刻:「她」們推動了社會進步
    奧斯卡獎歷史上的八個女性時刻:「她」們推動了社會進步 澎湃新聞記者 王芊霓 實習生 馮仕亮 綜合編譯 2019-02-26 07:48 來源:澎湃新聞
  • 楊笠,女權主義?胡說
    >大家因為她的什麼段子而吵架楊笠是「女權主義」?胡說!於是,很多人說楊笠是「女流氓」,是「女權主義」,產生兩個極端,喜歡她的人無限痴迷,不喜歡她的人無限攻擊,口水戰也是一波接著一波。而她卻將這些攻擊記錄下來,成為下一次演出的素材。
  • 明星人手一隻的Goyard到底什麼來頭?
    明星人手一隻的Goyard到底什麼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