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傳統賢妻成為新潮流,這是女性主義的進步還是倒退呢?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譯言 譯言

譯言·譯眼看世界

當國內因為張桂梅的一席話而對「全職太太」口誅筆伐時,另一些聲音「挺身而出」,聲稱當不當全職太太是女性自己的選擇,這樣的權利別人無法幹涉。面對這些看似正當,甚至帶有些女性主義色彩的聲音,有人評論這是「女權」的另一種反叛和變體,也有人感嘆,這不過是守舊思想改頭換面,實際上體現了女性平權的倒退。

回到家庭,像傳統婦女一樣當全職太太,在國外,近幾年甚至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潮流:大眾稱她們為「傳統賢妻」(「tradwife」,由英文單詞「traditional」(傳統)與「wife」(妻子)結合而成)。這些女性,不以獨立自強為旨,而宣揚「賢妻良母」的女性身份,支持「男主外,女主內」的婚姻關係,而且還聲稱這才是真正的「女權」;與傳統主婦相比,「利用網絡」對自己的身份進行高調宣傳和鼓吹,是她們更「進步」的一點。

舊觀念成了新潮流,究竟是女性主義的進步還是倒退?或許「傳統賢妻」的迷惑邏輯與黑暗內核,會給我們一個答案。

01

傳統變得如此「摩登」,誰能說清楚為什麼?

家庭主婦中一些「特別分子」已經瞄準了社交媒體,她們秀出與女權主義者的鬥爭細節,藉此耀武揚威——但或許她們應該放低調一點。

讓人精神為之「一振」的新的趨勢已經出現,與美國40年代颳起的「新面貌」風潮、或是90年代英國興起「地中海式烹飪」風尚相比,這種趨勢的強勁程度也毫不遜色,那就是:做「傳統賢妻」(tradwives)。

你可能會想:「呃,我感覺這聽起來也沒那麼新鮮嘛。」但要知道的是,所有的時尚都是一種老調重彈,如今被稱為「傳統賢妻」的婦女們,指的也是家庭主婦,但多了社交網絡這一附加屬性。這就像回到了90年代的美妝潮流,但把當時流行的棕色的眼線換成了其他化妝技術。和傳統相比,這種說法只是更具有時代精神了一點而已。

因此,「傳統賢妻」指的就是那些一邊不上班、在家相夫教子,一邊在網上誇耀這多麼多麼好的那些家庭主婦。誰能說清楚,她們是怎麼做到一邊那麼「傳統」,一邊又那麼「摩登」的?而且還忙得很呢!就我所知,一周之內,《每日郵報》《泰晤士報》、英國廣播公司、《今日早晨》等等都對「傳統賢妻」們進行了採訪。這樣下去,我擔心既不「傳統」,也非「賢妻」的我,恐怕還不如這些女人趕得上潮流。

但是,傳統賢妻當中,有一位吸引了我的注意。她叫艾蕾娜. 凱特. 佩蒂特(Alena Kate Pettitt),在向攝製組展示她如何滿懷熱情地為丈夫熨平襯衫、如何興衝衝地去店裡買菜之餘,佩蒂特還運營著一個名為Darling Academy的刊物及其對應的油管欄目,旨在「發揚英式禮儀」。

最初,我以為她在一昧支持「返古」——有啥說啥,作為一個典型的美國「趕潮人」,我對此非常失望。但事實不是這樣,佩蒂特 「正在對曾使得英國偉大的精髓進行利用。鼎盛時期的大英,家家即使夜不閉戶,也不會感到絲毫危險;人們對陌生人也不必警惕,因為即使你不認識他,也心知肚明他並非品性不良之輩。」呃,其實每個人在回憶對「偉大的英國」的那段時期的記憶時,他們喚起的,總是那還未被壓力與焦慮困擾的、他們自己的童年,這很有意思吧?

老實說,每次佩蒂特談論她的丈夫如何「照顧」她——而這幾乎是她最主要的話題——聽起來她說的更像是她爸爸,而不是她丈夫。

這些傳統賢妻一直熱衷於接受各種採訪,然後在採訪裡大誇像自己這種不選擇工作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權主義者。對此,那些半吊子女權主義者們肯定會附和道:「我們給了女性選擇權——這就是重點!切香蕉、烤麵包,每天起得比太陽早——只要你樂意!」 正如佩蒂特在推特中說的:「若想婚姻幸福,必須把丈夫放在第一位」,持有這些主張的她們,到底是不是真的女權主義者,還有待商討。

「不工作就是她們的反叛」——傳統賢妻們的這一觀點這並不能說服公眾。同樣不為大眾所承認,但又為傳統賢妻們所堅持的另一觀點是,她們的反叛的基礎,正是「丈夫要掙足錢來養活整個家」。嗚呼,多麼「反叛」啊。

實際上,這一切與婦女同社會體系作鬥爭無關,而與婦女同自己的生活不安全感作鬥爭有關。因為這些不安全感,她們堅稱自己總是那個被壓迫者,是勇敢地講出真理的人。換句話說,這不過是又一次在網上吵過來吵過去、卻又毫無意義的文化大戰。

02

「傳統賢妻」的黑暗內核

對於宣稱自己的平權「運動」就是穿著名牌、讓丈夫決定去哪裡度假的英國傳統賢妻而言,稍微有些尷尬的是,美國和其他地區的「平權」運動也有這樣的現象,特別是在持白人至上觀念的女人中。雖然她們宣傳極其反對「女人應該乖乖聽丈夫的話、待在家生很多白人寶寶」這樣的觀點,但在行動上,與將「穿名牌,聽安排」稱為「運動」的英國「傳統賢妻」相比,她們別無二致。

而英國的「傳統婦女」們卻堅持認為這一切都與她們沒有干係。

「甚至有人說,是第三帝國(1933 至 1945 年間的德國納粹政權)助長了這類家庭主婦的產生。」

『真的嗎?我都不知道那是啥!」 回答BBC問題的佩蒂特,一面坐在英國國旗之下,一面卻為 「我們現在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國家的身份」而發笑。

看來,顯然,當一位幸福的家庭主婦並不代表你就是一個納粹分子。但現在是不是該收斂一點了,傳統賢妻們,就當為了你自己?

畢竟,如果你老是在YouTube上發布你如何給丈夫疊衣服的視頻,老是對著主持人說你怎麼跟你丈夫調情,那麼您哪還有時間當您的「傳統賢妻」呢?

原文連結:

https://www.theguardian.com/fashion/2020/jan/27/tradwives-new-trend-submissive-women-dark-heart-history?CMP=twt_gu&utm_medium=&utm_source=Twitter#Echobox=1580147645

原文標題:『Tradwives』: The New Trend For Submissive Women Has A Dark Heart And History

原文作者: Hadley Freeman

譯者: Chaoci

版權說明

本譯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非商業轉載請註明譯者、出處,並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連結。商業合作請聯繫editor@yeeyan.com

原標題:《英國傳統賢妻成為新潮流,這是女性主義的進步還是倒退呢?》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女性主義藝術 Feminist Art (之六)
    60年代的反文化潮流,啟發了創新與進步的社會分析,主流再也不被認為是中性的。女性主義理論家的特殊關注是藝術史上對精緻藝術與工藝的偏見。對傳統上被貶為最卑微的藝術形式,包括花布、波斯地毯、美式那瓦喬毛毯產生的新興趣,最終造成了「圖案與裝飾」運動。至1969年女性主義藝術作品開始出現,女性主義的各種議題也紛紛被提出。主導70年代的是以各種媒介創作的自傳性作品與儀式性的表演。
  • 近年流行英劇和女性主義政治
    在進入思蒂薇執掌的女性主義研究中心之前,我雖然聽說過女性主義這個詞, 卻對此一無所知。作為一名女性,尤其是一個來自一個有悠久的重男輕女傳統的國度的女性,我當然地就成為了一個女性主義者。離開英國之後,我陰差陽錯地漂流到蒙特婁,一住就是十幾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我結識了更多的北美的女性主義學者和積極行動主義者。我繼續成為一個女性主義者,同時也發展了好些閒暇愛好。
  • 女性主義不等於「女性的」主義
    女性主義不論是作為一種社會思潮,還是一種價值追求目標,在當今中國學界都已被越來越多學者所關注。當前它已跳出爭取與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權、參政權、工作權或就業權的階段,而在世界範圍內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 女性主義
    賽博格女性主義就是說女性要想提高自己的地位,要靠科技的進步,讓機器跟女性相互結合,比如說讓機器來承擔女性的某些功能,然後讓機器來提高女性,比如說身體機能。這樣身高力量等方面,女性跟男性就能達到絕對持平了。
  • 近年流行英劇和女性主義政治丨微思客
    在進入思蒂薇執掌的女性主義研究中心之前,我雖然聽說過女性主義這個詞, 卻對此一無所知。作為一名女性,尤其是一個來自一個有悠久的重男輕女傳統的國度的女性,我當然地就成為了一個女性主義者。離開英國之後,我陰差陽錯地漂流到蒙特婁,一住就是十幾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我結識了更多的北美的女性主義學者和積極行動主義者。我繼續成為一個女性主義者,同時也發展了好些閒暇愛好。
  • 第二波女性主義是新自由主義的共謀嗎?
    在這被後世稱作「新左派」(New Left)的浪潮中,「女性解放運動」應運而生;這波女性主義很快就成為相對獨立、強悍的社會運動,挑戰了所有形式的男性宰制。集結了所有女人——不分階級、年齡、族裔、膚色、性傾向、國籍——超越同期其他激進主義(radicalism),成功改變了社會圖景,深遠影響著一代人對自我的定義與理解。
  • 《小婦人》上映:我們為什麼需要「新女性主義」?
    好萊塢用「新女性主義」重塑了經典名著《小婦人》,而我們近年來的影視劇也塑造出一批新女性。在整個社會對女性主義還未形成共識前,我們要和女性創作者——《上海女子圖鑑》女演員王真兒、《送我上青雲》編劇兼導演滕叢叢、《找到你》編劇秦海燕,一起聊聊中國的女性主義究竟是什麼。V:女性何以成為母親?你覺得女性的母性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長成的?
  • 女性主義藝術 Feminist Art (之一)
    她們的作品即非陳述女性在歷史上的情況,也無法辨識出是女性所做的作品。60年代的反文化潮流,啟發了創新與進步的社會分析,主流再也不被認為是中性的。女性主義理論家的特殊關注是藝術史上對精緻藝術與工藝的偏見。對傳統上被貶為最卑微的藝術形式,包括花布、波斯地毯、美式那瓦喬毛毯產生的新興趣,最終造成了「圖案與裝飾」運動。至1969年女性主義藝術作品開始出現,女性主義的各種議題也紛紛被提出。
  • 家務勞動何以成為女性天職?我們和女性主義學者聊了聊
    但另一方面,家務勞動沒有薪酬、永無止境,更得不到傳統工作所獲得的社會認可。當我們談起這項時隔多年的研究,奧克利依舊感慨萬千。在她看來,過去幾十年的女權運動雖然在許多領域推進了性別平等的議程,但男女在無償家務勞動和照顧家庭中的投入佔比變化依舊十分有限。安·奧克利,英國社會學家、作家。長期從事性和性別、家務、分娩、身體社會學、女權主義研究。
  • 文化歌利亞:社會進步主義,是什麼來頭?
    可能還有許多社會進步主義,只是我不知道而已,暫時舉例如此。他們來自一個共同的有猶太思想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即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把達爾文的進化論從生物界引入社會界。影響中國知識分子的兩個代表人物,左翼的魯迅,右翼的胡適,共同點都是相信社會是不斷進步的。
  • 大膽去愛 頒獎季美劇女性主義題材收穫頗豐
    從《使女的故事》到《大小謊言》  頒獎季,女性主義題材收穫頗豐  劉靈淵  又到一年一度的頒獎季,今年,美劇圈主打女性主義。《使女的故事》、《大小謊言》、《了不起麥瑟爾夫人》、《單親辣媽》……這些以女性為主角的作品紛紛收穫提名或獎項。
  • 日版《傲骨賢妻》:顯性「賢妻」,隱性「傲骨」
    日本版《傲骨賢妻》海報儘管日本觀眾對這部電視劇的評價整體不錯,認為電視劇雖在原版基礎上做了較大改動,貼近日本文化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也能感知法庭部分對抗的激戰感,可是對於中國的日劇觀眾而言,可能沒辦法在裡面準確地找到那根「傲骨」。日本版《傲骨賢妻》放到日本法庭劇裡,也算是表現得相對平且溫和的,何況還要在美國原版光環的照射下求生存。
  • 赫本時代的女性主義詩人
    而本文僅想談赫本時代的女性主義詩人。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是同一個英語單詞(feminism)兩種譯法,源起相同,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用語,然而使用時有所側重。兩者側重點不同1、女性主義則側重打破性別霸權,打破男性中心主義,女性主義則很側重性,女性主義用法上更加平和,也更加學術,跟女權主義相比,女性主義算是微觀敘事(關於個體),性別平等,二者缺一不可。2、而女權主義主要指爭取男女社會平等地位,女權主義一般不涉及到性,換言之,女權主義算是宏大敘事(關於國家、歷史)。
  • 原來「美女與野獸」是一場女性主義大戲
    主演艾瑪•沃森在影片開拍前就高調宣稱這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又讓該片早早獲得了女性受眾群體的八方呼應。驚人的高投入、暗示的高品質、張揚的高姿態,先不說其它,高回報是穩穩噹噹的。可以這麼說,女性主宰著這個世界的消費。不管有心還是無意,用女性主義來引領女性消費主義,不得不說是順天應時的絕妙舉措。
  • 後女性主義語境下的女性文學研究
    在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交鋒碰撞、交流、對話的過程中,後女性主義思潮開始風靡並引領著當代女性主義的發展潮流。在思潮交鋒的大潮之中,女性寫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後女性主義的特徵。  消解傳統女權主義  理論主張  1928年,在名為《後女性主義一代的聲音》一文中,蘇珊·博洛廷首次提出了「後女性主義」(postfeminism)這一術語,聲稱女性已取得了爭取兩性平等之戰的勝利
  • 海外影壇女性主義題材電影的崛起
    ①粉紅浪潮如果必須要為這一現象起個名字,你可以稱之為粉紅浪潮。但是毋庸置疑,一系列女性主義題材影片成為好萊塢奪獎熱門。 雖然這些電影中潛在的女權主義政治,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但它們的同時出現更多地應歸因於電影製作的異想天開,而不應被視為是受MeToo運動或唐納·川普的影響。它們的孕育時間已有8-20年之久。
  • 女性主義影評:《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
    由中國國際女性影展主辦,美國駐華大使館贊助,英國著名影評人Clara Bradbury-Rance博士授課的為期五周的女性主義影評寫作班成功舉辦
  • 從《穿Prada的女王》到《實習生》:新女性主義的十年進化之路
    這一切,可以說是一個奇妙的輪迴。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即使經過了十年時光的演變,女性,在商業社會的境地依舊如此艱難,想要突破男權社會天花板的女性們,依舊面臨著撕裂般的抉擇和痛苦。從女權到平權,再到新女性主義,從米蘭達到安迪,再到今天的朱利安,這是女性的成長之路,也可以看做是一條女性主義的探索之路。
  • 女性主義影評:女性的自我認知——從《時時刻刻》談起
    事實上,這並不僅僅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也是對人生永恆的問題,生存還是毀滅,對於死亡的思考和抗爭。 「她要自己去買花」,這不僅僅是一句內心獨白,更像是一句女性主義的宣言。在《時時刻刻》這部電影中,生產影像的場域,事實上這是一部完全的男性作者電影,導演史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與編劇戴維·黑爾(David Hare)均為男性,但其仍被看作女性主義電影的力作以及傳記片的一種新探索;在影像自身的場域,電影完全滿足貝克德爾測驗(Bechdel Test)的三個基本要求(必須出現兩個女人;這兩個女人有交談;談論除男人以外的話題),女主人公皆以主體身份進行講述
  • 《乘風破浪的姐姐》: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
    這種諷刺不僅源於寫出這樣歌詞的樂隊面對主流規訓時徹底的繳械投降,也在於這一幕讓我們清楚地認領了自己的失望:這個夏天的狂歡,無非是一個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讓我們來一一打破《浪姐》營造出來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