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家衛的電影,很容易就掉進一種情緒中。
它緩緩流動著,流進觀眾的眉間心頭,遠遠看去明明靜默無聲,卻又往往在影片快要結束時,在所有的情緒都需要奔湧而出時又無可奈何地歸於一種平靜。以至於他的電影常常讓觀眾久久不能釋懷,甚至在多年過後仍舊念念不忘。
《花樣年華》是王家衛在20世紀執導的最後一部影片,它呈現了一個欲言又止、含蓄壓抑的情感故事。
1960年代的香港,已婚的報館編輯周慕雲(梁朝偉 飾)和已婚太太蘇麗珍(張曼玉 飾)在同一天來到一家多是上海人的公寓尋求租房,又在同一天搬入,自此成了鄰居。
在之後的日子裡,蘇麗珍經常一個人穿著各種款式的旗袍,畫著精緻的妝容,梳著一絲不亂的雲鬢去買面。周慕雲則是經常一個人在那間麵館吃完了面後,再頗顯落寞地回家。二人在狹窄的過道一次次相遇,也僅僅只是禮貌性地打個招呼而已。
直到他們發現自己的配偶和對方的配偶有了婚外情,周慕雲和蘇麗珍才真正坐下來有了交談。
為了探求「他們是怎麼開始的」這個秘密,他們開始模擬對方出軌伴侶調情、模擬出軌被發現的攤牌對話、虛擬兩人的分手與告別,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也有了自己的秘密。
周慕雲和蘇麗珍都很喜愛武俠小說,得知周慕雲曾經寫過武俠小說後來又放棄後,蘇麗珍鼓勵他再次拿起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相處之中,他們在模擬對方出軌伴侶和真情實感間出現了動搖。那種呼之欲出的情感,卻難以開口說明。
這雲山霧罩、曖昧不清的關係即使沒辦法用語言去證明,也可以在畫面多變的色彩中窺得一二。
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一共換了26套旗袍。她平常穿的旗袍顏色多是淡雅、肅靜,甚至有些沉悶。
可是在和周慕雲漸漸熟悉後,她的旗袍顏色開始變得鮮豔起來。影片中有一個特別能證明這一點的地方就是,即使是同一身旗袍,她在見完老闆後,願意為了去見周慕雲穿上一件大紅的風衣。
身穿旗袍的蘇麗珍,她既擁有端莊華貴的氣質,也有著挑逗人心的誘惑。
這些旗袍無時無刻不在展現著她玲瓏有致的曲線美,當她和周慕雲站在一起,那些精簡的對白、細微的肢體語言都能生發出一股混雜著曖昧和情慾的氣息。
蘇麗珍的道德感讓她認定「丈夫背叛了她,但她不能背叛丈夫」。在她察覺到自己對周慕雲動心之後,內心更加痛苦。
可以說,蘇麗珍和周慕雲的關係越是曖昧不清,這種痛苦就越強烈。
更何況,作為一個體面的女人,儘管她知道自己和周慕雲並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事,但周圍人的閒言碎語她不能不顧及。
同時,電影《花樣年華》中有三對人物關係非常耐人尋味。分別是周慕雲和蘇麗珍、那對從來沒有出現過正臉的「出軌戀人」、蘇麗珍的老闆和他的太太與情人。
身為秘書的蘇麗珍幫著老闆瞞著他太太討好情人,自己是一個被丈夫出軌傷害的女人,而她又不由自主地精神出軌了周慕雲。
換句話說,她正在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人,她所做的事情正在傷害她自己。
因為內心的道德感,她羞於更不敢直面周慕雲的感情。
所以她總是面色平靜地低著頭,不敢去看周慕雲炙熱而又深情的目光,把胸中滔天的愛戀強行壓抑在喉口。
在她和周慕雲之間有一道高高的藩籬,它既紮根在公序良俗中,也紮根在蘇麗珍的心底。
儘管蘇麗珍一次次提醒自己他們不會像「他們」一樣。
可那愛已經在心底生了根,發了芽,它已經脫離了她的控制。
所以當周慕雲在臨去新加坡之前問她:「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時,蘇麗珍在愣怔之後,飛奔下樓梯去找周慕雲。
只是,就像他們許多次在那狹窄的過道擦肩而過一樣,沒等到她回答的周慕雲已經離開了。
蘇麗珍身處在空空蕩蕩的房間,自言自語地問出了那個還沒有來得及說出口的問題:
「是我,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帶我一起走?」
那是一種難堪的相對,她一直羞低著頭,給他一個接近的機會, 他沒有勇氣接近 ,她調轉身,走了。——《花樣年華》
蘇麗珍沒有等來他的勇氣,可當她自己衝破藩籬之後去找他時,他們又錯過了。此後經年,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錯過.
在影片的結尾處,通過演員的臺詞暗示蘇麗珍生下了一個叫「庸生」的小男孩,這不免讓人聯想起他們最喜歡的那個寫武俠小說的作家金庸。
據說王家衛在電影上映前刪掉了一部分劇情,也許,就在那某個分不清是演戲還是真情實感的夜晚,他們失控了。
這段從不曾宣之於眾的感情,處處透漏著一股子小心翼翼。它們糾纏在昏暗的走廊、樓梯、房間、街道,像一團霧氣,縹緲模糊,隱隱約約又欲說還休。
看王家衛的電影,就像掉進了一種情緒中,如夢如幻如囈語。處處藏著纖細的情感波動,惹得觀眾躁動不已,卻直到最後也說不清、道不明、抓不住,只能不了了之。
《花樣年華》是含蓄的,它既是一個故事,也是一首抒情詩,就連「痛苦」都被王家衛拍得很美。
免責聲明:圖片及部分文字引用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寧 / 靜 / 致 / 遠 百 / 川 / 歸 /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