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發展歷史,假期和文化復興,真有一套

2020-12-27 明天有你會更好呀

1970年開始的新農村運動使韓國由農業社會步入現代社會的同時,也對秋夕習俗造成較大影響。20世紀60年代,樸正熙的經濟開發計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等,而且樸正熙政權也遭到城市知識分子階層及其他黨派的抵抗。

為推動韓國農村的經濟發展,平衡城鄉差距,鞏固自己的統治,全面推進韓國的現代化建設,樸正熙在70年代發起了新農村運動。這一運動雖然對韓國農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對韓國農村節日民俗活動衝擊不小。

樸正熙雖然自稱信奉孔子學說,但他更傾向於西化思想,對韓國的民族傳統否定的比較多。在新農村運動中,樸正熙提倡新的價值觀和理念,即"勤勉、自助、協作"精神,並以此對國民進行精神啟蒙,在新農村運動的裹挾之下,韓國民眾認為要走向近代,必須與傳統的舊的風俗習慣一刀兩斷,而且運動的官方色彩極濃。"

由於是在總統閣下的特別指示下推行的運動,所有國民不分老幼必須全部參與,不參與是絕對不允許的,幾天之前,總統閣下曾經提到,對牴觸新農村運動的人不分職位高低都要嚴肅處理。"

由於得到強有力的官方支持,新農村運動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了整個韓國,而給韓國的民俗和傳統文化則帶來了消極影響,使農村社會從個性化走向一般化、共同化。

該變化對歲時風俗有很大影響,原本認為對農業有絕對必要的民俗儀式,被冠以迷信之名,加之農業技術的進步和普及,這些民俗逐漸走向消失。

金光億先生曾評價說:"這個新村運動都是政府在推動,表達的是政府的意識形態,把韓國傳統文化貶得一文不值,把傳統文化視為現代化的障礙。"

例如當時有一個口號"消滅草房,拓寬農村道路",使大批韓國傳統民居及一些歷史遺蹟不見蹤影,一些巫戲等傳統民俗也在打倒迷信的聲音中消逝,一些秋夕的活動如拔河等也在農村難覓蹤影。

20世紀80年代中期,韓國與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一起被譽為"亞洲四小龍",實現了經濟騰飛,被視為新崛起的現代化工業強國。但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向西方學習的國家導向,產業化所導致的標準化,也使韓國傳統文化受到排擠和打壓,一些傳統文化面臨著衰敗和消亡的危機。

所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韓國軍人獨裁政治的結束及民主主義的高漲,韓國復興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政府也轉變了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其具體措施將在第四章詳細闡述。單就對秋夕的影響而言,其地位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大提升。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韓國日益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韓國的節假日體系也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增加了傳統節日的數量,提升了秋夕等重要的傳統節日在節假日體系中的地位。

1986年,韓國《有關政府機構假日的案件》進行了第12次修改,將秋夕假期由一天改為兩天。1989年2月1日又進行了第13次改定,由原來的兩天改為三天假期。同時,在1985年,另一個傳統節日春節也被韓國政府宣布為國家法定節日,放假一天,後在1989年改為三天。

而公曆1月1日的新年假期則在1989年由原來的三天改為兩天,到1998年第15次改定案中減少到一天。總而言之,這一時期,韓國的傳統節日在節日體系中所佔的分量越來越重。

這一階段,傳統文化復興和保護運動在韓國大規模鋪展開來,韓國政府將發展文化提升為國家戰略。1986年,在韓國的第六個經濟發展五年計劃中,明確提出了"文化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同步化"的戰略目標,這一目標為後來的"文化立國"戰略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後的1990年,韓國政府制定並頒布了《文化發展十年規劃》,進一步提出"文化要面向全體國民"。1993年,在"文化繁榮五年計劃"中,把文化產業開發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目標。

1994年,韓國文化體育部下設文化產業政策局,倡導觀光商品化與鄉土傳統節日的結合,以突出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1998年,韓國製定"文化立國"戰略,並於同年2月份將文體部改為文化觀光部,致力於在國內外弘揚韓國傳統文化。由此,韓國政府加大了對傳統節日的保護力度,秋夕、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文化都被冠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義得到認定,並作為重要的文化觀光產業受到重視。

秋夕期間,在韓國民俗村、國立民俗博物館、南山韓屋村、首爾大公園等地可以看到各種傳統活動。由於得到國家的支持,秋夕的傳統遊戲"羌羌水越來"在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機器是進行政治統治的工具,相對於韌性十足的民間風俗,它是一種實施社會控制的剛性系統。而諸如秋夕之類的節日是長時期延續下來的具有調節和規範人們思想和行為功能的民間風俗。

從官方的角度看,民間風俗不啻為一種極為有效的權力資源,加以利用,就會變成不亞於法律的一種規範人民行為、進行社會控制的有效手段,而且這種柔性的權力資源所起的作用是潛移默化、持久彌堅而且無處不在的,其威力不可小覷。

儒家文化歷來重視通過國家調控民風禮俗,力圖使民俗為之所用。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儒家學者應劭就明確提出,"為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而韓國自古深受儒家文化浸淫,故而深諳此道,即使在當代,韓國也極為重視國家對民俗文化的調控。

因此,韓國節日民俗的變革始終帶有濃烈的官方色彩,作為塑造秋夕文化的重要外部力量,官方在秋夕發展演變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縱觀韓國官方對民俗事象所施加的作用力,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通過節假日體系和曆法的變更以實施對秋夕的調控。"直接地看,節日文化通常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文化之精粹的集中展示。

間接地看,現代國家的節假日體系是反映一個國家根本的價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狀態的風向標,是反映政府與人民、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重要指標。

"以秋夕為例,在高麗時期就被列為九大俗節之一併給所有官員放假一日;1518年,朝鮮中宗李懌將春節、端午、秋夕確定為朝鮮的三大民族節日;甲午更張時期實施西化,改行公曆;日本殖民時代殖民者通過抹殺秋夕等節日民俗以圖同化朝鮮;現代化時期通過更改節日體系以實現各屆政府的政策目標等。

秋夕隨著這一系列的措施和目的而盛衰起伏。這種現象在世界其他國家也不鮮見。如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封建君主專制被推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於1792年9月22日成立。

雅各賓派執政後,革命者認為原有的曆法基督教色彩太濃,推出了新的共和曆,廢除了舊曆基督教的格里曆法(即公曆)。共和曆規定,革命成功的1792年9月22日為共和國元年元旦,以後的年份依次為共和二年、三年等延續。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共12個月。

為了顯示革命後取消封建等級制人人平等的新氣象,共和曆取消了舊曆的大小月之分,每個月都是30天。10天為一旬,每一旬的最後一日即旬日為休息日。剩餘下來的5天則作為革命功臣城市平民無套褲漢的節日(閏年為6天)。

劉易斯·科塞在其著作《理念人》中對此做過具體的分析:"於是過去和現在的連續性被打破了;新共和國的公民將總是受到提醒,他們是生活在一個全新的社會正在誕生、過去的罪惡正在被清除的令人振奮的時刻。

"實際上,縱觀世界歷史,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任何一個新政權取代舊有的政權時,因為其權威並不具有先賦性,上層階級一般依靠法令的形式規定新的節期、確定新的儀式,或者是更改曆法等,按照中國古代的說法,即"定正朔",以示與舊有的秩序一刀兩斷,劃清明界限,從而彰顯自己與舊政權的決裂,以期在短期內使自己的政權統治的合法權威得以樹立和強化。

相關焦點

  • 【地評線】金羊網評:保護傳承弘揚歷史文化遺產 為偉大復興凝聚...
    走在民族復興偉大徵程上,當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者、傳承者、弘揚者,不僅是對歷史負責、對時代負責、對人民負責,也可以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自信心、獲得感,更能夠為續寫中華文明新輝煌作出更大貢獻。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
  • 進入新發展階段,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大跨越(人民觀點)
    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徵程,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從歷史上看,中國共產黨建立近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一切奮鬥,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使命與復興 ---韓國朝聖之旅(3)
    正文共:3512 字 19 圖預計閱讀時間: 9 分鐘文轉自使命與復興劉德寵修士原創三、關注韓國基督新教的發展和復興:   基督新教進入韓國是在1884 年(比天主教遲100年),由兩位美國人傳入:衛理公會教徒Henry Apenzeller和長老會教徒Horace
  • 看看他們是怎麼看漢服的:當代漢服復興運動的文化反思
    對待漢服運動社會應該給予寬容和理解,我們現在的文化發展呈現多元的狀況,各種文化現象紛然雜出,在繁榮中顯得有些混亂,在追求中表現些許迷茫,這都是缺乏文化整合的結果。我們應在反思基礎上促使漢服運動的發展方向與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合拍,使漢服運動參與到中國文化的當代整合當中,為中國文化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 看看他們是怎麼看漢服的:當代漢服復興運動的文化反思!
    漢服運動是當代中國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涉及服裝、民族、歷史、信仰、禮儀等許多方面。對待漢服運動社會應該給予寬容和理解,我們現在的文化發展呈現多元的狀況,各種文化現象紛然雜出,在繁榮中顯得有些混亂,在追求中表現些許迷茫,這都是缺乏文化整合的結果。
  • 韓國小學都不教歷史的嗎?
    為此,於正專門找來了明代古畫,找出韓國官服造型來源於中國的證據,並「很不客氣」告訴缺乏歷史常識的韓國年輕人。真相是:韓國官服與中國明代官服不只是相似這麼簡單,而是真真正正的明代官服。01韓國官服漢化的歷史背景唐代以前,韓國與日本一樣,屬於半開化的地方。沒有統一的服飾和文字,後來日本和高麗在唐代都派了遣唐史到中國學習文官、禮儀、服飾等民俗文化。
  • 從《唐宮夜宴》,看傳統文化復興「國潮」!
    河南春晚的導演陳雷覺得這臺晚會能夠出圈是他意想不到的事情,但看到網友說,看完晚會想去河南博物院轉一轉,還是會覺得很欣慰,「我們為傳統文化的復興貢獻了一點點力量。」雖然河南電視臺無論商業價值還是影響力,在衛視裡都排不上號,但在弘揚傳統文化領域一直一枝獨秀,《漢字英雄》、《成語大會》都是河南臺首辦,《華豫之門》則是央視《鑑寶》欄目的原型,有著近20年歷史的《梨園春》則是戲曲綜藝的旗艦之作。
  • 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 闡揚中華歷史文化
    一、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認識考古和歷史研究  越是偉大的時代,就越重視對歷史的總結和傳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研究,始終強調要從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來看待歷史和歷史科學。考古和歷史研究要認清這一大勢,自覺順應時代潮流,服務民族復興。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科學闡明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淵源和嬗變,準確解讀中華文明的精髓和內涵,深刻闡釋中華文明的歷史必然和基因譜系,努力建構中華文明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凝練中華文明獨特的標識性概念和表達方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 韓國剽竊中國文化的背後,一段不堪直視的歷史
    這兩年,韓國有無數個民間組織,打著文化交流的旗號,想把很多中國傳統文化據為己有。我的經濟學教授,平時上課感覺她因為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而對中國稍微有一絲絲敵意。這是背景。確實,同為有過不堪回首歷史的東亞國家,文化傳承跟歷史因素密不可分。
  •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幸福感;要求堅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為人民昭示更加美好前景,展現更加光明未來,溫潤心靈、啟迪心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更好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激發人民為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而奮鬥開拓的磅礴力量。
  • 金元浦紐約訪談—— 作客ICN國際衛視 暢談中國文化復興
    金元浦: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正在和平崛起,一頭睡獅正在醒來,中華民族正走在復興的道路上。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復興,一是必然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否則談何復興?二是一個大國的崛起,最終是文化的崛起,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源泉。
  • 都說要復興漢服!到底復興的是「當代網紅」,還是「傳統文化」?
    網際網路上,有一些人提倡「復興漢服」。據說漢服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服裝,不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被完全拋棄。可以在人群中漫步,我們還發現身邊真正穿漢服的人,實在太少了。就像這件衣服,只存在於網絡裡,存在於一群人的聚會裡。穿上華麗的服裝,走在街上就會引人注目。
  • 假期「嘆文化」,文旅「雲端秀」很圈粉
    五一假期第二天,廣州市民「嘆文化」「文化遊」繼續升溫,各大文藝院團、文博機構推出的涵蓋線上線下的眾多活動忙「圈粉」,而藉助多媒體平臺傳播帶來的互動性的加強,觀眾參與熱情的高漲以及公共服務邊界的擴展、精細化的提升,讓這個假期的文化活動多了技術含量,也給人很多啟發。
  • 【張瑋珊】文化自信與中華復興── 認識中國、認識臺灣、認識自己
    這次受邀參與12月17至19日於廈門舉行的「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中華文化傳承與當代青年擔當」盛會,其主軸設定在三大背景下──全球化浪潮、新媒體時代及兩岸新形勢──中華文化傳承發展面臨的挑戰,以下為我對這一主題的看法。「全球化」不是新現象、「新媒體」不是真問題在論及中華文化所面臨的挑戰時,一般以為與全球化的浪潮及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有關。
  • 烏鎮戲劇節五周年,五年一瞬文化復興夢
    以厚德載物,明心開拓為原則,第五屆烏鎮戲劇節夢想再續,順應文化復興的歷史潮流,全力打造極具中國文化底蘊的戲劇節。《生動的肖像》:一個人,一盞燈,還原看戲的至純至真;《在雲端》:世界病了,你還好嗎?烏鎮戲劇節始終關注國內戲劇發展,為促進國內戲劇水平提高而努力,本屆烏鎮戲劇節邀請的10部國內劇目,有國家級劇院和導演帶來的扛鼎之作;有將國外經典劇本進行重現的中國式演繹;有國內戲劇屆青年新星導演帶來的驚豔作品……這些劇目類型不一,同樣引人入勝,代表了中國戲劇力量的現狀和發展。同時,烏鎮戲劇節放眼國際視野,不遺餘力地將國外優秀劇目引進中國,展現在國內的舞臺上。
  • 團團小課堂丨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
    當前,我國「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
  • 王啟元︱晚明唯識學復興的歷史與價值
    十六世紀中葉,中國佛教發展迎來一次久違的復興,高僧大德與檀越護法在此時頻繁出現,成為後人重點關注的對象。其中關於「晚明四高僧」這一僧史的建構最為突出,也最為成功,後世影響亦為重大;後世學者對晚明佛教復興的敘述,很大程度上是依託了歷史上的四高僧及其成就影響,逐漸展開的。所謂的晚明「四高僧」世所共知,指的是明末清初四位佛法精深的高僧大德;他們依照年齒分別是雲棲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於蕅益智旭。
  • 漢字文化在韓國再起爭議,韓國為什麼禁不掉漢字?
    《訓民正音》的發布,並沒有使得朝鮮民族拋棄漢字,它只是標記漢字的另一種方式,意味著朝鮮文字的誕生,讓漢字在朝鮮有了韓文的特色發音和寫法。李祹時代發展至今,韓國人幾欲廢掉漢字,但是摒棄漢字所承載的文化,形同否定了自己的歷史。畢竟直至現在,韓國很多史書古籍都是用漢字編寫的,禁掉漢字,會造成很多年輕一輩無法讀懂本國史書。
  • 紀錄片《尋找手藝》引發的思考——怎樣發揚和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路歷經曲折,途中有人員退出,但傳統文化有著穿越歷史,穿越時光的感染力和藝術魅力,這令拍攝者無法抗拒,才有了呈現在我們面前這部評分如此之高,反響如此熱烈的紀錄佳片《尋找手藝》。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拍攝者的心也沉靜下來,這便是傳統文化作為精神食糧,所給予我們內心篤定的力量。▲《尋找手藝》第二集:從新疆到西藏文化是什麼?
  • 「漢服復興」是什麼意思?佩戴它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嗎?
    在功能上,有正裝、正裝、軍裝等;從中國服飾形態的變化可以看出,服飾話語服飾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個民族符號最直接的文化。然而,服飾的變化並不是因為服飾本身,而是與上層建築的變化密切相關,即政治權力的爭奪和意識形態的轉變。服裝形態的變化表現改變了服裝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