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開始的新農村運動使韓國由農業社會步入現代社會的同時,也對秋夕習俗造成較大影響。20世紀60年代,樸正熙的經濟開發計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等,而且樸正熙政權也遭到城市知識分子階層及其他黨派的抵抗。
為推動韓國農村的經濟發展,平衡城鄉差距,鞏固自己的統治,全面推進韓國的現代化建設,樸正熙在70年代發起了新農村運動。這一運動雖然對韓國農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對韓國農村節日民俗活動衝擊不小。
樸正熙雖然自稱信奉孔子學說,但他更傾向於西化思想,對韓國的民族傳統否定的比較多。在新農村運動中,樸正熙提倡新的價值觀和理念,即"勤勉、自助、協作"精神,並以此對國民進行精神啟蒙,在新農村運動的裹挾之下,韓國民眾認為要走向近代,必須與傳統的舊的風俗習慣一刀兩斷,而且運動的官方色彩極濃。"
由於是在總統閣下的特別指示下推行的運動,所有國民不分老幼必須全部參與,不參與是絕對不允許的,幾天之前,總統閣下曾經提到,對牴觸新農村運動的人不分職位高低都要嚴肅處理。"
由於得到強有力的官方支持,新農村運動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了整個韓國,而給韓國的民俗和傳統文化則帶來了消極影響,使農村社會從個性化走向一般化、共同化。
該變化對歲時風俗有很大影響,原本認為對農業有絕對必要的民俗儀式,被冠以迷信之名,加之農業技術的進步和普及,這些民俗逐漸走向消失。
金光億先生曾評價說:"這個新村運動都是政府在推動,表達的是政府的意識形態,把韓國傳統文化貶得一文不值,把傳統文化視為現代化的障礙。"
例如當時有一個口號"消滅草房,拓寬農村道路",使大批韓國傳統民居及一些歷史遺蹟不見蹤影,一些巫戲等傳統民俗也在打倒迷信的聲音中消逝,一些秋夕的活動如拔河等也在農村難覓蹤影。
20世紀80年代中期,韓國與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一起被譽為"亞洲四小龍",實現了經濟騰飛,被視為新崛起的現代化工業強國。但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向西方學習的國家導向,產業化所導致的標準化,也使韓國傳統文化受到排擠和打壓,一些傳統文化面臨著衰敗和消亡的危機。
所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韓國軍人獨裁政治的結束及民主主義的高漲,韓國復興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政府也轉變了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其具體措施將在第四章詳細闡述。單就對秋夕的影響而言,其地位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大提升。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韓國日益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韓國的節假日體系也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增加了傳統節日的數量,提升了秋夕等重要的傳統節日在節假日體系中的地位。
1986年,韓國《有關政府機構假日的案件》進行了第12次修改,將秋夕假期由一天改為兩天。1989年2月1日又進行了第13次改定,由原來的兩天改為三天假期。同時,在1985年,另一個傳統節日春節也被韓國政府宣布為國家法定節日,放假一天,後在1989年改為三天。
而公曆1月1日的新年假期則在1989年由原來的三天改為兩天,到1998年第15次改定案中減少到一天。總而言之,這一時期,韓國的傳統節日在節日體系中所佔的分量越來越重。
這一階段,傳統文化復興和保護運動在韓國大規模鋪展開來,韓國政府將發展文化提升為國家戰略。1986年,在韓國的第六個經濟發展五年計劃中,明確提出了"文化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同步化"的戰略目標,這一目標為後來的"文化立國"戰略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後的1990年,韓國政府制定並頒布了《文化發展十年規劃》,進一步提出"文化要面向全體國民"。1993年,在"文化繁榮五年計劃"中,把文化產業開發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目標。
1994年,韓國文化體育部下設文化產業政策局,倡導觀光商品化與鄉土傳統節日的結合,以突出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1998年,韓國製定"文化立國"戰略,並於同年2月份將文體部改為文化觀光部,致力於在國內外弘揚韓國傳統文化。由此,韓國政府加大了對傳統節日的保護力度,秋夕、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文化都被冠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義得到認定,並作為重要的文化觀光產業受到重視。
秋夕期間,在韓國民俗村、國立民俗博物館、南山韓屋村、首爾大公園等地可以看到各種傳統活動。由於得到國家的支持,秋夕的傳統遊戲"羌羌水越來"在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機器是進行政治統治的工具,相對於韌性十足的民間風俗,它是一種實施社會控制的剛性系統。而諸如秋夕之類的節日是長時期延續下來的具有調節和規範人們思想和行為功能的民間風俗。
從官方的角度看,民間風俗不啻為一種極為有效的權力資源,加以利用,就會變成不亞於法律的一種規範人民行為、進行社會控制的有效手段,而且這種柔性的權力資源所起的作用是潛移默化、持久彌堅而且無處不在的,其威力不可小覷。
儒家文化歷來重視通過國家調控民風禮俗,力圖使民俗為之所用。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儒家學者應劭就明確提出,"為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而韓國自古深受儒家文化浸淫,故而深諳此道,即使在當代,韓國也極為重視國家對民俗文化的調控。
因此,韓國節日民俗的變革始終帶有濃烈的官方色彩,作為塑造秋夕文化的重要外部力量,官方在秋夕發展演變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縱觀韓國官方對民俗事象所施加的作用力,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通過節假日體系和曆法的變更以實施對秋夕的調控。"直接地看,節日文化通常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文化之精粹的集中展示。
間接地看,現代國家的節假日體系是反映一個國家根本的價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狀態的風向標,是反映政府與人民、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重要指標。
"以秋夕為例,在高麗時期就被列為九大俗節之一併給所有官員放假一日;1518年,朝鮮中宗李懌將春節、端午、秋夕確定為朝鮮的三大民族節日;甲午更張時期實施西化,改行公曆;日本殖民時代殖民者通過抹殺秋夕等節日民俗以圖同化朝鮮;現代化時期通過更改節日體系以實現各屆政府的政策目標等。
秋夕隨著這一系列的措施和目的而盛衰起伏。這種現象在世界其他國家也不鮮見。如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封建君主專制被推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於1792年9月22日成立。
雅各賓派執政後,革命者認為原有的曆法基督教色彩太濃,推出了新的共和曆,廢除了舊曆基督教的格里曆法(即公曆)。共和曆規定,革命成功的1792年9月22日為共和國元年元旦,以後的年份依次為共和二年、三年等延續。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共12個月。
為了顯示革命後取消封建等級制人人平等的新氣象,共和曆取消了舊曆的大小月之分,每個月都是30天。10天為一旬,每一旬的最後一日即旬日為休息日。剩餘下來的5天則作為革命功臣城市平民無套褲漢的節日(閏年為6天)。
劉易斯·科塞在其著作《理念人》中對此做過具體的分析:"於是過去和現在的連續性被打破了;新共和國的公民將總是受到提醒,他們是生活在一個全新的社會正在誕生、過去的罪惡正在被清除的令人振奮的時刻。
"實際上,縱觀世界歷史,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任何一個新政權取代舊有的政權時,因為其權威並不具有先賦性,上層階級一般依靠法令的形式規定新的節期、確定新的儀式,或者是更改曆法等,按照中國古代的說法,即"定正朔",以示與舊有的秩序一刀兩斷,劃清明界限,從而彰顯自己與舊政權的決裂,以期在短期內使自己的政權統治的合法權威得以樹立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