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早年照片結集出版,回到夢想開始的格林尼治村

2021-01-11 澎湃新聞

今天的鮑勃·迪倫,早已是舉世矚目的文化偶像,他對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的影響超過50年,幾近被奉若神明。然而在1961年,他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20歲小夥,背著一把吉他,從美國中西部的明尼蘇達州的家鄉只身前往紐約的格林尼治村——這裡是「垮掉的一代」誕生地與波西米亞主義的首都,孕育了無數藝術家的夢想,也是鮑勃·迪倫夢想開始的地方。多年後,他在自傳中深情懷念這段時光,稱其為「紐約,一座將要造就我命運的城市」。

當這位日後蜚聲國際的大師,作為一名年輕民謠歌手在格林尼治村嶄露頭角時,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攝影師特德·羅素的鏡頭。在演出中、公寓裡、湯姆·潘恩公民權利獎的頒獎現場……羅素為鮑勃·迪倫拍下一組組照片。這批照片沉眠了30多年,其中的一些從未公開發表,直到近期才結集出版,重見天日。

今年3月,羅素拍攝的這本迪倫影像集終於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命名為《鮑勃·迪倫在紐約:1961-1964》,將記載了鮑勃·迪倫青春與傳奇的百餘幅塵封多年的珍貴圖片收入其中。

成名後的迪倫以對媒體的冷漠刻薄與不合作著稱,在歌迷和公眾視野中一直保有一份神秘感;然而彼時對民謠一無所知的羅素,卻在種種機緣巧合下獲得了一個不設限制的許可,去拍攝一位初生的創作天才。年輕的迪倫也在他的鏡頭下毫不設防地袒露出自己最自然真實的一面。除了演出現場上口琴配吉他的經典造型,羅素更別具視角地攝下了迪倫在公寓中的日常生活:鞋也不脫地躺在床上悠然撥弄吉他,在打字機上敲打歌詞,與當時女友蘇西·羅託洛甜蜜互動,與友人一起練琴……在羅素精湛的抓拍下,照片展示了日後百變的迪倫極為本真自然的狀態,定格了他追逐音樂夢想、無所拘束的青春歲月,直觀地告訴人們一些撼動人心的歌曲很可能是在怎樣的精神狀態、怎樣的環境中孕育的,為未來大師鮑勃·迪倫這一青春生澀階段留下了最為珍貴的圖像記錄。

「特德·羅素的這部攝影集是對經典的一個獨特貢獻:它記錄了迪倫作為一個音樂藝術家在格林尼治村起步的最初歲月,」美國戈文達畫廊創建者克裡斯·默裡如是評價道,「鮑勃·迪倫,一位不羈的詩人,在許多人看來,將成為我們時代最具原創性、最有影響力的歌曲作者,而這位藝術家年輕時的肖像豐富了我們的認知。」

蘇西·羅託洛是迪倫在1961-1964年期間的女友,她與迪倫手挽手走在格林尼治村街頭的畫面印在了迪倫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的封面上,而他們親密相擁與談笑的情景也出現在了羅素的鏡頭下,甜蜜與幸福一覽無餘。熱愛詩歌和戲劇、少年時代即積極投身民權運動的蘇西遠不止是封面女孩那麼簡單,她是迪倫一些最偉大情歌背後的「繆斯女神」,亦深遠地影響了迪倫的創作方式,更被西方樂評界普遍認為在迪倫蛻變為「時代代言人」的過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蘇西曾寫作《放任自流的時光》一書,回顧她與迪倫在格林尼治村一起走過的激蕩歲月,這本書是人們了解早期的迪倫及其創作的重要文本,並以個人視角展現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與文藝思潮。

有趣的是,羅素所攝的部分照片的一角,還映入了迪倫房中懸掛的中國書法——「誠實謙遜,愛情是基,生命使現」——顯露出迪倫對東方文化的好奇;而1963年11月,迪倫領取了湯姆·潘恩公民權利獎,羅素也前往頒獎現場攝下了這一難忘的歷史畫面,這則折射出了迪倫關注社會問題、獨立思考的一面。

除了出色的影像,羅素還在本書中記述了拍攝迪倫的奇妙機緣,回憶了他所見到的年輕迪倫,他的親和與熱情周到,令羅素印象深刻。美國戈文達畫廊創建者克裡斯·默裡則為羅素寫下小傳,記錄這位一流攝影師的成長之路,書中亦收錄了相關的珍貴照片。

相關焦點

  • 我們把鮑勃·迪倫的詩寫在襯衣上,與他20歲照片一起送給你
    透過攝影師羅素手中35mm的尼康鏡頭,我們得以慢慢走進迪倫的世界:在演出中、在公寓裡、在初戀女友蘇西懷中、在湯姆·潘恩公民權利獎頒獎現場上……這批珍貴照片此後沉眠了三十多年(其中一些從未公開發表),才最終收入《鮑勃·迪倫在紐約:1961—1964》一書中,重見天日。
  • 來「鮑勃·迪倫藝術大展」,了解更多關於迪倫的秘密
    —— 鮑勃·迪倫首先,讓我們一起發現不一樣的鮑勃·迪倫吧!▲1975年,專輯Blood On the Tracks歌詞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迪倫傾向於獻出自己的遺產,如2004年出版的回憶錄第一卷「編年史」和2005年馬丁·斯科塞斯拍出的紀錄片《沒有家的方向》。
  • RDV時間·北京|有待*楊海崧*荔枝:為什麼鮑勃·迪倫的影響力無處不在?
    《生活筆記,以及我們如何找到被拒絕的幻覺》作者: 楊海崧出版社:未讀·文藝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生活筆記,以及我們如何找到被拒絕的幻覺》是知名音樂人楊海崧對生活的書寫,全書共收錄此前從未出版過的105首詩,展現了105個意識碎片。他的詩歌極富音樂性與象徵性,帶有韻律的文字搭配一系列值得細細體味的意象,細膩而不失敏銳。
  •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Retrospectrum Bob Dylan
    說起鮑勃·迪倫,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只是對這個名字熟悉,至於他是歌手還是畫家,還是有別的身份,就不得而知了。展覽一開始,就給出這樣一個定義:一位歷久彌新的藝術家 An Artist for the Ages。鮑勃·迪倫(1941-)是一個啟發世界六十載的文化符號。
  • 鮑勃·迪倫:我是個流浪者,我是個賭徒,我離家千裡
    他離家越來越遠,一步一步去往更大的城市,最後抵達了紐約——這座鮑勃·迪倫眼中的「世界的首都」。下了車,鮑勃·迪倫坐上地鐵,直奔格林尼治村的哇咖啡(Café Wha?)。▲我在「鮑勃·迪倫藝術大展」的Café Wha?展廳格林尼治村是紐約一處特別的存在,這裡聚集了各種爵士和民謠樂隊,以及作家、藝術家。
  • 搖滾教父鮑勃·迪倫「光/譜」藝術全球首展來啦!
    這不僅是鮑勃·迪倫的視覺藝術作品首次在國內亮相,更是鮑勃·迪倫目前為止最為全面的綜合性大展。別急著逛,「朝聖之旅」就從這支影片開始,耐心看完,相信你會對這位藝術大師鮑勃·迪倫有更深入的理解~ - 格林尼治村和民謠舞臺 -
  • 德媒評鮑勃·迪倫:最偉大的歌手、無與倫比的作家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導 德媒稱,老爺子鮑勃·迪倫(Bob Dylan)成為了今年諾貝爾獎的大冷門,現年75歲的他摘下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不想做偶像    據德國之聲中文網10月14日報導,「沒有好嗓子的最偉大歌手」,有人曾經這樣評價他。這用來解讀不尋常的鮑勃·迪倫並不合適,就像描述他是民謠搖滾歌手一樣不合適。
  • 梁曉聲20年間隨筆結集出版:我是兩支筆在寫作
    梁曉聲20年間隨筆結集出版:我是兩支筆在寫作   著名作家梁曉聲思想隨筆精選《中國人,你缺了什麼》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據出版方介紹,該書收錄梁曉聲1993年到2013年二十年間隨筆43篇,其中《當「交管」撞上「人文」 》等新作是首次結集出版。
  • 鮑勃·迪倫的「秘密英雄」 湯姆·威茲國內首部訪談錄出版
    當很多同時代的創作歌手,如鮑勃·迪倫、尼爾·楊等,紛紛迷失於 1980年代,他一爪一爪地剖開自己的靈魂,以音樂才華燉成沸騰的湯,填補留下的空洞,用一張又一張專輯,構築一整個聽覺宇宙。《醉鋼琴與地下藍調:湯姆·威茲談湯姆·威茲》著者:[美]小保羅·馬赫 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湯姆·威茲不僅是鮑勃·迪倫心中的「秘密英雄」、石黑一雄代表作品《長日留痕》
  • 美國唱作人鮑勃·迪倫個人簡介資料照片 代表作品(圖)
    美國唱作人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獎官網於當地時間10月13日下午1點(北京時間晚上7點)公布了這一消息。  鮑勃·迪倫(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
  • 鮑勃·迪倫: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取悅自己
    歌曲名叫《別猶豫,沒關係》(Don'tthinktwice,it'sallright),歌手是鮑勃·迪倫。從那一天起,我開始不斷了解關於這個陌生歌手的一切。我和當時高中的同學們談起這個人,他們已經帶領我領略介紹了不少搖滾先鋒的魅力:EddieCochran、BuddyHolly、ChuckBerry等等,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聽說過鮑勃·迪倫。於是我只好日復一日地等待,盼望廣播裡再次播放那首歌。
  • 鮑勃·迪倫的答案
    夏秋時節,《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迎接音樂迷與藝術愛好者,展覽將持續到10月18日。展覽以「書寫世界」「早期作品」「填繪留白」「鐵藝」「紐奧良」「平凡之路」6大主題,將鮑勃·迪倫的成長曆程與創作脈絡串聯起來,參觀者能看到他的畫作、手稿、鐵藝裝置、影像記錄等,以及他一直在用的一把吉他。  恍惚間,不知該如何定義鮑勃·迪倫——音樂家?詩人?還是藝術家?
  • 鮑勃·迪倫的夏天,樂隊的夏天
    當然,搖滾夏曲裡也不能少了鮑勃·迪倫的《夏日》,在新世紀裡,老鮑勃莫名其妙的又火了一回,憑藉的就是收錄這首《夏日》的《愛與偷竊》(2001)和《摩登時代》(2006)兩張專輯。我們不聊中國樂隊的夏天,也不說21世紀的老鮑勃,而是把時間撥回55年,回到1965年的夏天,回到《重返61號公路》問世的夏天。
  • 鮑勃·迪倫:吟唱之上有詩歌
    鮑勃·迪倫部分專輯鮑勃·迪倫在法國西部的 Carhaix演出。北京時間10月13日19時,瑞典文學院宣布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消息顯然讓人們有些錯愕。在孫孟晉看來,鮑勃•迪倫是「一位很有智慧、很怪異的老傢伙」,也是西方反主流文化的活標本,「早年的鮑勃•迪倫有些嬉皮的東西,但他會不斷對這些產生懷疑,他甚至對搖滾、嬉皮都懷疑過。在26歲之前,他就已經把一個時代的背面看得十分通透。」
  • 鮑勃·迪倫要來北京?北京人要開始報復性看展了!
    ↓↓↓鮑勃·迪倫(Bob Dylan),他是美國唱作人、民謠歌手、詩人,並於2016年摘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他是歌者亦是詩人,他詩一樣的歌詞是無法超越的經典。鮑勃·迪倫1941年出生於明尼蘇達州,1962年發布首張同名專輯《Bob Dylan》,至今他已售出超過1億張唱片,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音樂藝術家之一,被人們譽為「後現代的遊吟詩人」。
  • 《史記》學的第四次「結集」
    這套皇皇大作的出版,必定對推進「《史記》學」的發展、對拓展《史記》研究空間產生巨大影響,發揮重要作用。    有幸先睹為快,茲將初讀的感悟,略述如下。    一、體例的「集成」與「創新」    「《史記》學」在我國的學術史上有獨具特色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