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鮑勃·迪倫,早已是舉世矚目的文化偶像,他對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的影響超過50年,幾近被奉若神明。然而在1961年,他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20歲小夥,背著一把吉他,從美國中西部的明尼蘇達州的家鄉只身前往紐約的格林尼治村——這裡是「垮掉的一代」誕生地與波西米亞主義的首都,孕育了無數藝術家的夢想,也是鮑勃·迪倫夢想開始的地方。多年後,他在自傳中深情懷念這段時光,稱其為「紐約,一座將要造就我命運的城市」。
當這位日後蜚聲國際的大師,作為一名年輕民謠歌手在格林尼治村嶄露頭角時,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攝影師特德·羅素的鏡頭。在演出中、公寓裡、湯姆·潘恩公民權利獎的頒獎現場……羅素為鮑勃·迪倫拍下一組組照片。這批照片沉眠了30多年,其中的一些從未公開發表,直到近期才結集出版,重見天日。
今年3月,羅素拍攝的這本迪倫影像集終於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命名為《鮑勃·迪倫在紐約:1961-1964》,將記載了鮑勃·迪倫青春與傳奇的百餘幅塵封多年的珍貴圖片收入其中。
成名後的迪倫以對媒體的冷漠刻薄與不合作著稱,在歌迷和公眾視野中一直保有一份神秘感;然而彼時對民謠一無所知的羅素,卻在種種機緣巧合下獲得了一個不設限制的許可,去拍攝一位初生的創作天才。年輕的迪倫也在他的鏡頭下毫不設防地袒露出自己最自然真實的一面。除了演出現場上口琴配吉他的經典造型,羅素更別具視角地攝下了迪倫在公寓中的日常生活:鞋也不脫地躺在床上悠然撥弄吉他,在打字機上敲打歌詞,與當時女友蘇西·羅託洛甜蜜互動,與友人一起練琴……在羅素精湛的抓拍下,照片展示了日後百變的迪倫極為本真自然的狀態,定格了他追逐音樂夢想、無所拘束的青春歲月,直觀地告訴人們一些撼動人心的歌曲很可能是在怎樣的精神狀態、怎樣的環境中孕育的,為未來大師鮑勃·迪倫這一青春生澀階段留下了最為珍貴的圖像記錄。
「特德·羅素的這部攝影集是對經典的一個獨特貢獻:它記錄了迪倫作為一個音樂藝術家在格林尼治村起步的最初歲月,」美國戈文達畫廊創建者克裡斯·默裡如是評價道,「鮑勃·迪倫,一位不羈的詩人,在許多人看來,將成為我們時代最具原創性、最有影響力的歌曲作者,而這位藝術家年輕時的肖像豐富了我們的認知。」
蘇西·羅託洛是迪倫在1961-1964年期間的女友,她與迪倫手挽手走在格林尼治村街頭的畫面印在了迪倫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的封面上,而他們親密相擁與談笑的情景也出現在了羅素的鏡頭下,甜蜜與幸福一覽無餘。熱愛詩歌和戲劇、少年時代即積極投身民權運動的蘇西遠不止是封面女孩那麼簡單,她是迪倫一些最偉大情歌背後的「繆斯女神」,亦深遠地影響了迪倫的創作方式,更被西方樂評界普遍認為在迪倫蛻變為「時代代言人」的過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蘇西曾寫作《放任自流的時光》一書,回顧她與迪倫在格林尼治村一起走過的激蕩歲月,這本書是人們了解早期的迪倫及其創作的重要文本,並以個人視角展現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與文藝思潮。
有趣的是,羅素所攝的部分照片的一角,還映入了迪倫房中懸掛的中國書法——「誠實謙遜,愛情是基,生命使現」——顯露出迪倫對東方文化的好奇;而1963年11月,迪倫領取了湯姆·潘恩公民權利獎,羅素也前往頒獎現場攝下了這一難忘的歷史畫面,這則折射出了迪倫關注社會問題、獨立思考的一面。
除了出色的影像,羅素還在本書中記述了拍攝迪倫的奇妙機緣,回憶了他所見到的年輕迪倫,他的親和與熱情周到,令羅素印象深刻。美國戈文達畫廊創建者克裡斯·默裡則為羅素寫下小傳,記錄這位一流攝影師的成長之路,書中亦收錄了相關的珍貴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