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成龍的新片《功夫瑜伽》大賣,以17.2億的票房登頂春節檔冠軍。影片的故事背景取材於初唐,主角是一個叫王玄策的中國男兒。
大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經過勵精圖治、休養生息,大唐國力恢復。昔日宿敵如東突厥、吐谷渾、高句麗、吐蕃等或被滅國絕嗣,或淪為藩屬,年年上貢、歲歲來朝。這一年,天竺戒日王(印度歷史上一位較有作為的國王)遣使朝貢長安示好,唐太宗下令王玄策作為副使跟隨朝散大夫、護軍李義表護送天竺國使節回國,由此開始了王玄策數次出使天竺的傳奇故事。
在這兒,有些背景知識需要說明一下。雖然印度是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前的數千年中,印度實際上從來沒有中國那樣的統一。印度歷史比較著名的一些國家,如戒日王朝、孔雀王朝,實際上僅僅是封建城邦聯盟罷了,他們的國王相當於被眾多邦國推選出來的一個代表罷了,對邦國基本沒有約束力。
所以在二戰前,「印度」一詞僅僅是個地理概念罷了,南亞次大陸歷史上沒有一個統一國家叫做印度。現在印度不過是英國人東拼西湊造出來的國家罷了。在唐朝時,中國將南亞統稱為天竺,那時的南亞邦國林立,比較強大的國家主要三個。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再次派遣使團出使吐蕃和天竺,這次王玄策做了使團正使,副使叫蔣師仁,而此時的印度正處於戒日王統治的後期。戒日王在他四十餘年的執政生涯當中,名義上統一了恆河流域、旁遮普地區和拉其普特大部。他的王朝是印度歷史上少有的強大國家,國土面積廣大,國力也相當雄厚。
當王玄策一行三十餘人穿過青藏高原越過喜馬拉雅山經過泥婆羅(現尼泊爾)向天竺進發之際,戒日王病逝,權臣阿羅那順發動政變自立為王,他驅逐了原先戒日國王室,佔有了戒日王朝的一切。
也許是擔心唐王朝會幹預政變,幫助戒日國復國。阿羅那順派兵偷襲王玄策一行人。敵我力量懸殊,使團三十餘人力戰而亡,各國貢品、冊封文件等全部被搶奪,只有王玄策和蔣師仁兩人倖免於難。漢唐之際的中國男兒,血未冷刀未鈍,他們沒有灰溜溜的回國,而是踐行著「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錚錚誓言,揚國威於異域,用刀槍教印度人的祖先們怎樣做人。
王玄策返回大唐藩屬國泥婆羅(今尼泊爾),徵兵七千,又派蔣師仁去向吐蕃王松贊幹布借兵一千餘。就這樣,兩人率領著臨時拼湊起來的八千兵馬揮軍撲向印度,開始上演他們滅國擒王的傳奇故事。
兩人帶領軍隊如天降雄獅、所向披靡,從北向南橫掃一切阻擋力量,秋風掃落葉一般直取阿羅那順所在的北印度茶博和羅城。648年,茶博和羅城戰役爆發。
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固守不出,王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投石車、火攻,猛攻該城。
三天後,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斬首三千級,溺水四萬人,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並發誓要盡滅印度。中印度軍隊與唐軍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那順不得已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尸鳩摩援兵,接著再招集散兵殘將準備反攻唐軍。王玄策、蔣師仁設分兵兩路用計引阿羅那順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那順殘部,活捉了阿羅那順,跟隨叛亂者全部坑殺。
《舊唐書》中這樣記載這件事:「五月庚子,右衛率長史王玄策擊帝那伏帝國,大破之,獲其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以詣闕……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及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上地圖,請老子象。玄策執阿羅那順獻闕下。有司告宗廟,帝曰:『夫人耳目玩聲色,口鼻耽臭味,此敗德之原也。婆羅門不劫吾使者,寧至俘虜邪?』擢玄策朝散大夫」。
鐵騎踏破極樂土,揚鞭異域蔑沙場。那時大唐,湧現出無數的豪傑,在他們帶領下唐軍戰士揮舞著陌刀、帶著強弩、伴隨著無畏的鐵騎,開疆拓土、鞭笞不臣。與突厥、吐蕃、大食這些敵人相比,印度人的祖先實在是太弱了,也由於某些時期「中印友好」的緣故,所以歷史教科書對這段歷史(包括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等)都是春秋筆法、避而不談,所以王玄策的事跡也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了。
彈指間,千餘年的時光匆匆而逝。今天的印度,拜殖民者英國人所賜,終於勉強建立了一個統一國家,開始了做起了大國夢。當今的阿三,如果不出意外,十年內人口數量就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發展也很迅速,GDP增速近些年都在世界前列,經濟實力已經達到中國的五分之一;科技文化產業發展勢頭也不錯,美國的碼農們大部分都是印度人,寶萊塢的一部《摔跤吧!爸爸》讓中國的白領們如痴如醉,竟然拿下了近13億票房;軍事上,就不說了,奇葩事太多……
現在,國際上將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關係比作「龍象之爭」,許多西方和印度的磚家們每年都會耗費巨資去研究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差距到底還有多大,什麼時候印度可以超過中國。實際上,拋開各種數據資料不談,僅從中印兩國文明史的角度而言,印度和中國的差距就是數千年的文明史。下面就從四個方面談談相比中國,印度文明史上到底有多少欠帳。
其一,人定勝天,不信邪、不認命的民族性格。在遠古時代,洪水肆虐,西方宗教根深蒂固,認為洪水是上帝懲罰人類,反抗無用只能逃避,所以他們建造了諾亞方舟。
而咱們中國人呢?
老天發大水要滅世,我就到處鑿渠洩洪;
在東海被淹死,就把東海填了;
被太陽曝曬,就把太陽射了;
山擋著我的路了,就把山移了;
疾病襲擊,不求鬼神,自己嘗試百藥,哪怕毒死也無怨無悔;
天破了就自己鍊石頭來補,天塌了就斬下玄武神龜的四肢,重立天柱;
天帝不公,哪怕是死了,腦袋都沒有了,中國人也要以乳為目、臍為口、操幹戚,殺上九重天,絕不妥協。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這就是我們的民族性格。反觀印度人呢,簡直是個乖寶寶、小綿羊。同為文明古國,印度基本上被歷史上周邊文明輪姦了一遍,到今日,就連印度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本源應該是怎樣的。從古至今,任何外來侵略者,無論其實力大小,只要進入印度,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統治阿三,三哥們就如同一隻只溫順的羊羔,從來不知反抗、恥辱和尊嚴為何物?近代印度在「聖雄」甘地的領導下從英國人那兒求得了獨立,印度人也是運氣好,碰上了自詡為文明紳士又實力衰弱的英國人。要是遇上日本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就是個笑話,鬼子們分分鐘就教會三哥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奴才。
中國也曾經被徵服過,但是每個徵服者最終都會被中國徵服、同化。五胡亂華,漢人百不存一,冉閔一紙《殺胡令》,漢人與胡人「無月不戰」、屍野遍地,幾百萬羯族、匈奴、羌、氐等胡人滅亡,近百萬胡人士兵被斬殺,羯族更是被滅族;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所向披靡,歐亞大陸上不知多少國家被其席捲。但是遇到史上最弱中國王朝的南宋,耗費半個世紀、蒙古大汗蒙哥戰死釣魚城下、死傷無數才剿滅南宋,宋亡之日,十萬士民跳海自殺;之後不到一個世紀,淮上布衣(朱元璋)便趁勢而起,橫掃蒙元、刻石燕然、封狼居胥……
其二,擔當意識和強烈的家國情懷。每一個中國男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理想。也許是統帥千軍萬馬,縱橫沙場、開疆拓土;也許是經過自己的奮鬥,登臨九重寶塔、主宰億萬炎黃命運,按照自己的意志建設這個國家;也許是在某個領域取得突出成就,讓整個世界因為有了自己的存在而有所不同……經過生活的磨礪,絕大多數人都會將自己曾經的理想掩埋心中,但是每一個有理想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這些理想不是妄想、不是野心、不是意淫,而是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賦予每個人的使命擔當、是對自己國家民族的一份深切情感。人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數千年前,中國和印度實際上沒有多少區別,但是為什麼走上了不同的路,中國文明現在仍在頑強傳續著,而印度早己經面目全非?「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拗相公王安石的「三不足」論斷就是答案。蘇東坡晚年曾作詩回顧自己被貶謫的一生:「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平安度過一生,於是他們替後代承擔了許多、謀劃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那一個個改革者、革命者,也莫不如此。
世界上不存在所謂的「萬世之法」,改革實際永遠在路上沒有終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通過不斷變革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應對各種新的挑戰,才能長盛不衰。但是改革必然意味著衝突、必然會有人利益受損、必然會有犧牲。改革者們實際上就是站在刀尖上戴著腳鐐跳舞,稍有不慎就是毀滅。但是從古至今,卻依然有那麼多人,商鞅、王安石、張居正、雍正……,前赴後繼去推動那一個個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變革,正是有了這些敢於擔當的勇者,才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每當到了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際,總是會有無數的中國人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方式去拯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為恢復河山奮鬥了一生的陸遊,臨別之際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家庭而是民族未來;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民族危亡之際,總有周總理這樣的人用他們稚嫩的肩膀擔負起不屬於他們這個年紀的責任;
毛主席亦是如此,他若與陶斯詠結合(註:這段感情是否存在有爭議)那數十年後登上天安門、拯救了中華民族的必將不是毛潤之,其人也許早已被歷史的長河所淹沒。
而今日的我們也就沒有機會,去品評主席最為珍重那首詩詞《賀新郎·別友》,去憑弔那「身無分文、心懷天下」的青年訣別他那風華絕代的戀人,背井離鄉毅然投身於革命洪流時的惆悵與擔當。
作為佛教發源地的印度,雖然佛教在印度已經沒落,但是佛教的精神卻頑強根植印度人之中。對許多印度人來說,他們在乎的不是現世,而是虛無縹緲的來世,所以現世的一切都與他們無關,他們就是紅塵中過客,那就別提他們會有什麼使命和擔當了。對印度的統治階層、精英階層來說,保證他們自己的特權和奢靡生活就是自己的使命,試問,印度歷史上有偉大的改革嗎?中國歷史課本上將所謂「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地位抬的很高,實際上這場大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英國人為了整合印度侵犯了印度王公們的利益罷了,「民族大起義」印度人聽到這個詞都呵呵了,他們根本沒有過統一的民族和文化。
到了近現代,隨著西方思想傳入印度,三哥們總算有了一點人的意識,但是印度精英們回頭來看自己的文明史,發現自己的老祖宗真的很不給力。他們沒有過「商鞅變法」、「三武滅佛」,讓世俗權力力壓宗教權力,建立起強大的負責政府;他們沒有司馬遷和《二十四史》,讓祖先的榮耀萬古流芳;他們沒有諸子百家和孔孟之道,形成一個完全不同於西方的文明體系……
其三,制度要件。提起制度,印度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種姓制度和民主制度。種姓制度是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制度,人分四等,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種姓制度規定的身份世代傳承不能改變,不同種姓之間不能通婚。如果按照中國的標準,這就是一種極為變態的世襲制和賤籍制度。雖然現在印度已經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廢而不止。
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佔據印度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位。如果你有幸生活在婆羅門家庭中,那麼恭喜你,你上完廁所後屁股都有人幫著擦。但是其他種姓的人尤其是「賤民」就沒有這麼幸福了。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印度目前有1.67億「賤民」,佔總人口的16.2%。也就是說,如果你幸運地出生在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那麼你大概有六分之一的可能性成為「賤民」中的一員。
賤民從事著最骯髒低賤的工作,他們被認為是最骯髒、最不潔的,被稱為「不可觸摸者」。他們走在路上需要佩帶鈴鐺,以發出聲音讓別人避開。如果哪個印度人不小心碰到了賤民,會被認為受了「汙染」,要請祭祀做法式來消除。在村落中,賤民只能生活在下風口,以避免風將他們的不潔吹到高種姓人乾淨的生活環境中。在遇到天災時,「賤民」也很難得到援助。2008年8月,印度比哈省的阿拉裡亞發生水災,由於阿拉裡亞為「賤民」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救助,令大量災民死於非命。
印度種姓制度實行種姓內部通婚。在特定情況下允許「順婚」,但嚴格禁止「逆婚」的宗教教規。也就是說,高等種姓男子娶低等種姓女子稱為「順婚」,反過來就是「逆婚」了。在中國,不發達地區的農村貧困青年娶了大上海的中產小姐,頂多落得一個年夜飯摔門而走的結局。但是在印度,「逆婚」的後果可是相當嚴重。一旦發生,可以不通過政府就直接虐待致死。
在印度,女性的地位低到令人髮指。女性出嫁女方必須準備豐厚的嫁妝,否則女孩子就嫁不出去;許多賤民家庭出身的女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就被迫賣身於寺院,成為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的性奴隸,被稱為「印度聖女」。還有這些年印度大規模爆發的強·奸事件……
(活得還不如一頭牛的印度女性)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這就是我們中國,雖然我們有種種的社會不公,但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各種上升渠道,至少努力了,就有可能跳出原生階層,實現逆襲,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婦女能頂半邊天」,建國後毛主席大手一揮,中國婦女們從此和男性們有了平等的地位、相同的權利。
印度被譽為亞洲「最大的民主國家」,這個「榮譽」常常被西方和國內某些公知們拿來教訓中國。可就是這個「最大的民主國家」,中央政府毫無威信和權力可言、地方政府各行其是、國內基礎設施就是個笑話、有兩億人的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是世界上飢餓人數最多的國家、42%的兒童體重過輕營養極度不良、文盲率高達29%……
西方自由主義的旗手、提出「文明終結論」的福山也不得不哀嘆:「印度的民主,就像香腸的製作,越是近距離觀察,其吸引力越是下降。舉例來說,幾乎三分之一的印度立法委員,現正遭受各式的犯罪起訴,有些甚至是重罪,像謀殺和強·奸。印度政·治家經常從事公開的政·治交易,以政·治恩惠來交換選票。印度民主的爛攪難纏,令政府在重大的基礎設施投資上很難做出決策……印度民主明顯的混亂和腐敗,經常與中國快速和有效的決策形成強烈對比。」
最後,大國崛起的必備條件。當今世界有一個基本共識,未來的超級大國只能有三個,他們就是中、美、俄。為什麼呢?我們看一看當今成為強國的必要條件:廣袤的國土、強大穩定團結的主體民族、強力且能進行有效統治的政府、獨特的文明體系、完整先進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
看完這些必要條件,我們可以得出的一個基本結論就是:只要我們中國自己內部不生亂、不發生顛覆性錯誤,少則二十年,多則半個世紀,我們中國絕對會成為地球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印度呢?我不說,大家懂得,除了第一條,筆者再找不出印度在未來能夠成為超級大國的佐證。
所以綜合上述,中印差距不是多少年,而是整個文明史。印度想要超過中國,它除非將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經歷一遍,修煉好自己內功,但是可能嗎?印度的炎帝黃帝、百家爭鳴、商鞅變法、秦皇漢武、三武滅佛、科舉制、大一統中央集權體制、儒家文明、毛主席、土地改革、改革開放、強力反·腐……在哪兒呢?
最近,印度越過邊界屢屢挑釁,作為一個中國人筆者非常憤慨,恨不能核彈洗地,將印度從地球抹去。但是,軍國大事,豈能不慎。憑我們當前的實力,在軍事戰勝印度比較容易,但是戰爭,不但軍事上要贏,政·治和經濟也不能虧本,國家大戰略也絕對不能受到影響。現實中,鍵盤治國、嘴炮興邦是要不得的,戰爭始終應該是最後的選項。勿謂言之不預也,如果印度一意孤行,解放軍不介意出來松松筋骨。
畢竟,哪個大國的崛起不是伴隨著血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