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思考:誰還需要塔可夫斯基?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犧牲》劇照

  編者按

  北京國際電影節雖已落幕數周,但其展映的塔可夫斯基電影作品,以及北京觀眾對這些作品截然不同的反應,卻值得細細玩味。日前已故導演吳天明的《百鳥朝鳳》以製片人方勵的「一跪」求得更多院線排片,影市的過度單一化引起了人們的警惕:我們的電影市場是否為了票房,過於容忍垃圾快餐?過於苛待詩意表達、個體探索和真誠拷問?過於壓縮後者的生存和展示空間?僅僅因為後者的觀眾比前者的數量少嗎?那麼這種「少」的觀眾,是怎樣的觀眾?為了這樣的觀眾、這樣的電影,建立專門的藝術院線是否已需列上日程?

  冗長晦澀的大師?

  電影導演塔可夫斯基在他某一天的日記中寫道:「晚上我看了科克託的《奧菲斯歸來》(電視)。大師都到哪去了?羅西裡尼、科克託、雷諾瓦、維果在哪裡?大師們——他們的精神貧乏嗎?詩歌到哪去了?錢,錢,錢,還有懼怕……費裡尼害怕了,安東尼奧尼害怕了……無所畏懼的只有布列松。」他熱愛布列松的《鄉村牧師日記》、《少女穆謝特》,伯格曼的《冬之光》、《野草莓》、《假面》,還有黑澤明、卓別林,和溝口健二。他書寫著「精神」、記憶與「詩」,而與他的「精神」、記憶與「詩」的語言相反的,是「錢」與「懼怕」。他說,「電影從來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道德行為」。

  天哪,在「藝術無關道德」的言語邏輯中,在「電影工業」的資本邏輯中,在「極權社會」的懼怕邏輯中,塔可夫斯基簡直是反藝術、反電影、反社會的典範。我的一個電影朋友在看完塔可夫斯基一生中的最後一個作品《犧牲》(1986年)後小聲跟我說,「這也算大師嗎?冗長晦澀的大師?」這個提問式的表達非常坦誠,正像那些中途就離場的人,忠實於自己的內心,選擇承認心中神壇的潰散。

  這已經不再是那個排著隊購買西方文藝論叢的「八十年代」了,人們不再驚慌於那些未可知的精神深度,不再掩飾自身與「殺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弗洛伊德的隔膜。那個51000人手捧《存在與時間》精神極度貧乏的時代景觀已消弭於參差多態的此刻世界。儘管於這片土地,參差多態的此刻是艱難的,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從這不安的土地裡長出自身的語言,選擇忠於自心的真實,坦承一種物的躁動。在此刻,塔可夫斯基那裡的物與精神的緊張對峙已漸次模糊。而「大師」,這個最初是尊稱佛祖、敬稱德高之僧人的名號,本就與實在界的眾生擁有著現實的間距,無論落在哪個活人身上,都是可怖的神話。好在,塔可夫斯基已經逝去。這個名字,在他獨有的時光與時間中,已承得起任何世代的不屑、不恭,甚或忽視。

  精神與詩的單獨者,在現實中相遇

  塔可夫斯基,讓那些偏執於精神與詩的單獨者,在現實中相遇。他們數量不多,但也足夠了。這裡,我也沒法掩飾我對《犧牲》的喜愛。這是一部讓我通徹、清醒的片子。北京國際電影節非常規的密集放映讓我有著生理性的睏倦,怪異的是,塔可夫斯基的《鏡子》是對我的一次叫醒,而《犧牲》讓我全然醒來。我喜悅於坐在那些安靜的、留下來的人群中間。大片林地,是最初的時間。風通過草地的聲響,純粹。火裂木質,脆響細索如神諭。六歲的小兒子躺在他們一起栽種的枯樹下,望著天,問:「開始的時候就是語言,為什麼呢,爸爸?」這是《創世記》的「太初有言」,這是約伯或者亞伯拉罕的獻祭,也是塔可夫斯基留給這個充斥著核爆與戰爭的世界「最後的信」。他在「信」的結尾說:獻給我的兒子,希望他擁有希望和信心。

  在豆瓣電影《犧牲》的條目下,有3035人做了標記,其中約有2600人喜歡這個有著149分鐘的電影。在1013條短評中,看見我的朋友圍馬說:「大師級悶片是用來催眠的。偶爾看部,足以自窺局限和無知。第一次看老塔最後一部作品《犧牲》,難以企及的有力道。深沉的鐫刻詩化,將人類傷痛浣洗成孩童和永恆的初生。天地融於水火之間,生滅輪迴始於人心。留著這一份遺言,足以迴光返照。」而觀看《犧牲》,之於圍馬,更私人的結果竟是,他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有了一個神奇的觸動,那就是下周要請他爸媽來京,帶他們一起玩。他說,「這份告別信太有力量了。」他感到整個影院都在震動。

  而更多震動人心的記錄來自陌生人,那些字句標記著每一個真實的個體與塔可夫斯基《犧牲》相遇的那些令人震顫的時刻。通過閱讀,我與他們凝結,彼此照見:

  「那些美哪去了?自然的魅力哪去了?花園裡留下的,只有被侵犯過後的痕跡。」這是主人公亞歷山大在林地中的絮語,他把人類生活描述為「侵犯」。

  「所有為生活所不必須的就是罪惡。這是對安逸的宣判。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全部的文明,由始至終就是建立在罪惡之上。我們達到一種不和諧,一種物質發展與精神發展的極不平衡…… 你明白,我們可憐的文化,或是說,我們的文明,它患病了。」塔可夫斯基留給世界的診療書在林地的風聲中開散。

  「燒完房子後,看著他被送進白色十字車自己爬出來,又進去,又出來,自己又進去,很是不忍。最後看到孩子安好,去淋樹,能開聲說話,總算還有希望。」這個不斷從車裡爬進爬出的場景,我也記憶深刻。揪心,再一次。

  「《犧牲》像是一份禮物,同時也是一份祭品。」是的,也感到被饋贈。

  「默祭:面對世界,應不發一言,以往祭生。」不發一言,此刻。

  「好看得要瘋了。……晦暗,光線被一點點抽走。天要黑了。天亮了。葫蘆廟著火了。時間開始時是水。」知覺意識如此準確地抵達,想必是個細膩的姑娘吧。

  「如果每天做同一件事,世界會悄悄地變化。」「不斷地給一棵快要枯死的樹澆水,這棵枯樹必會重生。」這是信的力量,如同箴言。

  「對於表達不可表達之物、之情不容置疑的精準和篤定,我確信這就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永垂不朽的能耐。」不可表達之物,不可表達之情,在言說與不可言說之間。

  「自然光攝影令人驚豔,而故事本身更像是一個慢速講述的隱喻。高度弱化的情節似乎被美學特質所壓制,有些困惑這是更接近還是更遠離電影的本體呢?」這個問題本身的精神性就讓人愉悅。

  「鏡頭運動嚴肅聖潔得一塌糊塗,置身太初之境,場面調度形式感強得更像戲劇。屋子燒空後女人癱在水窪邊,頓時代入一種獻祭的哀傷。馬太受難曲。」嚴肅聖潔,對,就是這樣。於今世,「嚴肅聖潔」,到底還有沒有自身的位置?內心的莊嚴,因稀少而珍貴。

  「水,既是生命也是死亡,或者其實它什麼也不是,它只是一種密集,一種流動,一種寧靜,一種最根本的期望。它是墓穴也是子宮,它是柔軟,是睡,是安息本身。犧牲或獻祭,能否讓一切回到原初?能否讓恐懼和荒唐熄滅,重歸初誕時的寧靜?無論如何,最後的光芒並不來自於太陽,而是粼粼波光,這就說明一切了。」塔可夫式躍動的句子,也在閃光。

  「這是創造者的末日情節,也是哲學論文——尼採式的絕望,自由意志的沉淪(日本、澳洲都像是逃走和示弱),語言學轉向。最驚人的還是他用這麼高的強度堅持自己認為必要的藝術形式,神聖的戲劇感,就像結尾用椅子搭出的積木,以及大火。這是創造者的自由,是他給出的希望和安慰,像宗教和酒一樣。」激動人心的揭示,如酒神宣諭。

  「三博士來朝、約翰福音、核戰。80年代末的患病導演將疾病的隱喻投射到世界戰爭的擔憂……」宗教畫,經文,人類共有的困境照見命運。

  「鏡頭從(達文西畫作)託舉乳香的博士一路向上,略過聖嬰和聖母,最終落在一棵樹的樹冠上,正與正片第一個鏡頭中亞歷山大和他的兒子手植一棵枯樹相連。伴隨著鏡頭移動的,是巴赫最著名的作品《馬太受難曲》中的女中音詠嘆調《我的神,由於我所流的眼淚,請垂憐我》。通過展現這樣一幅圖景,影片的意味其實已經在隱約之間漸而明朗起來:《犧牲》所講述的,其實是一個現代背景下的古老故事,一個視受難與救贖為一體兩面的信仰寓言。」以言語描述鏡頭連接起的畫作中的樹冠與父子二人手植的枯樹,還有巴赫的音樂,意義在這些言語的描述中再次降臨。

  這些由塔可夫斯基的《犧牲》帶來的匯聚,擁有著精神的通路。這樣的連接也近於詩。這次匯聚使我明白,對言語深度的偏執,對精神性的迷戀,雖稀見,卻並不單獨。在此刻世界,在資本的邏輯與懼怕的邏輯之外,總有一些人,正源源不斷地,匯聚於塔可夫斯基的精神、記憶與詩的邏輯之中,像那些在影院中睡眠的人一樣,安然於塔可夫斯基所創製的時間。他們在「索拉裡斯星」上,彼此需要。

    孟瀟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塔可夫斯基 | 偉大的浪漫是不需要親吻的
    在這部早期的實驗電影中,就已蘊釀了塔可夫斯基一生電影創作所有豐富的感性因素。塔可夫斯基努力尋求一種「階級寬容」的可能性,以不到35句的臺詞,幾乎毫不顧及必要的電影要素,打破一切傳統敘事的標準框架,從一場莫斯科古老街道的偶遇,逐步推進到兩個對立階級之間友誼的增長和終了,打破社會主義階級矛盾的政治迷思。
  • 以《伊凡的童年》為例,解析塔可夫斯基電影中貫穿始終的三大主題
    很多人對於這位繼愛森斯坦導演之後最偉大的蘇聯導演並不熟悉,我先簡單介紹一下他的生平:塔可夫斯基出生於1932年,他的父母都畢業於莫斯科文學院,在家庭文化的薰陶下,塔可夫斯基就讀於音樂學院和電影學院,並於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導演系,1962年的《伊萬的童年》是他第一部長片電影,並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由此奠定了國家電影大師的地位,隨後拍攝了四部電影:《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天才立法者
    這些鬼魅的地名,提醒著蘇聯巨大的倒影還投射在俄羅斯大地。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剛好位於三環外的西南近郊,距離公寓僅幾公裡,於是,我感到這幾天是住在離藝術電影的心臟最近的地方。雖然,塔可夫斯基早在1982年就離開了蘇聯,1986年客死巴黎。但這顆心臟,還在撲撲跳動。房東是個哈雷摩託黨,他有事,委託朋友過來迎接我們。亞歷山德拉,一個微胖的年輕女性,隨手拿一本黑皮書。
  • 雕刻時空的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紀念展再現詩意蒙太奇
    他的電影以其詩意和視覺力量打動觀眾,電影中極具前瞻性和精神性的主題也成為了塔可夫斯基的顯要特徵。對於塔可夫斯基來說,電影是一種詩歌形式。他確信人類存在的某些方面只能通過詩意表達形式呈現,為此他發展了一種高度個性化和獨特的電影製作風格。他的電影標誌是缺乏任何傳統的情節或明確的敘事結構的。他使用長而複雜的拍攝、慢動作、彩色和黑白序列、電影和紀錄片技術以及歷史電影膠片來創作圖像。
  • 我給信眾講電影:走向塔可夫斯基之路
    初級階段:現成的福音電影這個任務開始很簡單,豆瓣上直接有一個「福音電影」的列表,我只需要找到一些諸如《面對巨人》( Facing the Giants ) 、《像土豆一樣的信仰》(Faith.Like.Potatoes )、《寫給上帝的信》( Letters to God )等低成本製作就能交差了
  • 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中文新版首發
    恰逢雕刻時光咖啡館五道口旗艦店開幕,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雕刻時光咖啡館創始人莊崧冽與讀者齊聚此地,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並詳細介紹了本書作者,前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所述所思,以及他對中國藝術電影的影響。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中國影迷奉為現代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之一(另兩位為: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導演費裡尼),他的電影世界曾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從業人員及文藝青年。
  • 塔可夫斯基:請不要用庸俗的詩意定義他
    1986年,《犧牲》榮獲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塔可夫斯基則因肺癌同年在巴黎病逝。彌留之際,蘇聯當局終於批准他的兒子來巴黎見他。這一幕被法國電影大師克裡斯·馬克記錄在《告別塔可夫斯基》中。它是虐心的,已經病得脫相的電影大師看著兒子,流露出溫情,而孩子似乎有些茫然。這一幕當然是創傷性的,也最容易被用來當作控訴,對塔可夫斯基電影做一種單向度的解讀。
  • 《鄉愁》,塔可夫斯基與前蘇聯詩電影(贈送老塔電影資源全集)
    受到斯拉夫民族的神秘主義、法國和義大利的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影響,誕生了以塔可夫斯基為代表的詩電影學派。本文通過分析塔可夫斯基代表影片《鄉愁》,來簡單梳理前蘇聯詩電影的發展和美學特徵。以丘赫萊依的《士兵之歌》和卡拉託佐夫的《雁南飛》等,成為了第二代「多語義」的詩電影復甦的開端。而後,同一時期的導演裡,雖然帕拉傑諾夫、布列松、帕索尼裡等導演都不同的對「詩電影」的概念有了認知和發展,但在影史上,只有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和他的創作理論成為了詩電影的典範。而《鄉愁》,是他電影詩意美學的一個集中體現。
  • 詩意塔可夫斯基:一位被大師尊為大師的人
    塔可夫斯基當然,也存在大師間惺惺相惜的珍重,被被譽為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注】之一的伯格曼,對塔可夫斯基不吝讚美之詞——初看塔可夫斯基的影片彷佛是個奇蹟。我認為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他創作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夢境。
  • 塔可夫斯基和坎城電影節之間的一些內幕
    一九六七年,坎城電影節的代表在莫斯科看過影片拷貝後,正式向塔可夫斯基發出了參賽邀請,但是國家電影委員會以需要重新剪輯為由,承諾影片會在一九六八年參展。但是到了一九六八年,影片沒有被送過來。直到一九六九年,《安德烈·盧布寥夫》製作完成兩年後才被送到坎城電影節,而在蘇聯官方要求下,影片不能參加競賽單元,而只能參加「非競賽單元」。
  • 塔可夫斯基十佳手稿,鏡子裡看鄉愁
    那是1972年,潮溼、灰暗的一天,塔可夫斯基和舞蹈家裡奧尼德·科茲洛夫在一扇開著的窗邊長談。當談到喬治亞導演奧塔·埃索裡亞尼的《曾經的雲雀》時,塔可夫斯基表達了自己由衷的讚賞。科茲洛夫順勢請求他,在紙上寫下最愛的那幾部電影的名字。塔可夫斯基弓著身子思考了很久,腦袋幾乎要貼在紙上。
  • 電影《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面對藝術及生命的哲思與信念
    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編導,由導演父親塔可夫斯基的寶貴自述貫穿全片,並與詩人祖父阿爾謝尼的詩作相互照應,婉轉道出電影詩人面臨藝術及生命的哲思與信念。片中更罕見地透露塔可夫斯基對部分 著作的詮釋,為其如夢的印象世界留下注解。
  • 如果能見到塔可夫斯基,你會問什麼問題?
    ——英格瑪·伯格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可能是電影史上最值得熱愛的導演之一了。筆者十幾歲的時候,在大學選修課堂第一次看到《鏡子》,看到那一幕風在草原上吹過的戲,當下無比疑惑和驚訝,完全沒有想到電影還可以這麼拍。「捕捉生命」這個說法被深深刻入幼小的心靈。
  • 塔可夫斯基:要是光景好,我早就成為百萬富翁了……
    塔可夫斯基與伯格曼、費裡尼一起被譽為歐洲藝術電影「三位一體」之一。他也許不是三人中最好的,但絕對是最具有詩意的導演,所以有人評價伯格曼是經,費裡尼是文,而只有塔可夫斯基是詩,一生用光影捕捉編織到生命的柔軟與時光的感動。
  • 《潛行者》,解析塔可夫斯基構建寓言式故事的三大維度及精神內涵
    在蘇聯隨後多年對塔可夫斯基作品的研究中證實了種種猜測的不合理,也終於還給了塔可夫斯基一個清白之身。塔可夫斯基對於電影的執著追求讓他更像個「天真的兒童」,他說「什麼是電影?對我來說,電影始終是個謎。當我從電影學院畢業後,我已經完全糊塗了,我開始拍電影《伊萬的童年》,並不知道什麼是導演。我在尋找與詩歌的聯繫,拍完這個電影我感到通過電影可以觸及某些精神本體。
  • 讓小李子得獎的《荒野獵人》 其實是導演在向塔可夫斯基致敬
    電影《荒野獵人》讓小李子圓夢的同時,還一舉拿下最佳攝影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可以說是本屆奧斯卡的大贏家。不過,今天小編要說的不是《荒野獵人》,不是奧斯卡,更不是小李子,而是前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有啥關係?咱們先看個視頻。
  • 塔可夫斯基說:「他若有罪,無人能免」
    而把他視為異端的政府為了防患於未然,不讓他借電影亂發揮,《薩雅·諾瓦》經別人操刀剪輯更名為《石榴的顏色》才被允許上映,同時剝奪他從事電影相關工作的機會長達15年。直到1984年,他才被再度賦予拍電影的權利,執導了《蘇拉姆城堡的傳說》。四年之後紀念已逝的塔可夫斯基的《吟遊詩人》,成為他最後的絕唱。
  • 塔可夫斯基的遺產:直覺超越理性,神性超越凡間
    我們甚至有理由認為塔可夫斯基的全部電影手法都源自他始終尋找著在電影中實現詩歌寫作對於自然、風景與元素的使用方式。在他1986年出版的關於電影實踐的著作《雕刻時光》之中,塔可夫斯基說道:「詩意的聯結在我看來完美地讓電影成為最真實、最具詩意的藝術形式… 生命的形式要遠比自然主義倡導者所認定的詩意得多。」
  • 塔可夫斯基:《伊萬的童年》
    他一生只拍了七部電影,但每一部都讓他名留影史。他以詩意的思考和充滿聖經末世般的想像,創造了令人震驚的電影形象。然而,這位天才導演的一生卻充滿了悲劇和坎坷。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仇視他的作品,影片在國內經常不被公映,蘇聯當局甚至在坎城電影節阻止他的作品獲獎。最後,他不得不被迫離開蘇聯,開始義大利的流亡生涯。1986年,塔可夫斯基在巴黎因病去世,享年54歲。
  • 詩意鄉愁: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塔可夫斯基對電影語言的傑出貢獻具有公認的典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