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塔可夫斯基:一位被大師尊為大師的人

2021-03-02 取走


《犧牲》劇照

藝術家的重要特徵就是他們的獨特性,這也成為他們之間並不那麼友好的原因。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的導演訪談錄裡曾經諷刺了費裡尼和其他一些人:

他們在電影廠裡建街道、房子、甚至人造海,這樣很多人就看不到那些導演工作的慚愧與渺小了。

今年在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向大師致敬」單元裡,費裡尼與維斯康蒂兩位義大利導演的電影交相輝映,在他們生前,二人關係勢如水火。


塔可夫斯基

當然,也存在大師間惺惺相惜的珍重,被被譽為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注】之一的伯格曼,對塔可夫斯基不吝讚美之詞——

初看塔可夫斯基的影片彷佛是個奇蹟。驀然我發覺自己置身於一間房間門口,過去從未有人把這房間的鑰匙交給我。這房間我一直都渴望能進去一窺堂奧,而他卻能在其中行動自如遊刃有餘。我感到鼓舞和激勵:竟然有人將我長久以來不知如何表達的種種都展現出來。我認為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他創作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夢境。


《飛向太空》劇照


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母親希望塔可夫斯基從事藝術工作,讓他接受了完整的音樂教育和美術教育,並將俄羅斯文學當中最為精粹的部分——《戰爭與和平》介紹給了他,數次指出託爾斯泰文章當中的精緻之處,以至於《戰爭與和平》成為塔可夫斯基品味與藝術深度的標準,使得他以後對「垃圾作品」有強烈的嫌惡感。


《安德烈•盧布廖夫》劇照

評論界公認塔氏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

塔可夫斯基對於既有的電影套路、符號化的影像暗示深惡痛絕,也對將中世紀以來的舞臺劇傳統無縫連結到電影中來無法忍受。在他的藝術實踐與理論養成中,詩意的邏輯成為他創作的軸心。在他看來,詩歌並不完全是與散文、小說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而更像是一種感受,詩人對世界最為直觀的感受,因而他認為,詩歌是一種哲學,不是在發現世界,而是在創造世界。


《鏡子》劇照

 

在這樣的理論體系裡,他認為將電影與其他藝術、尤其是文學完全割裂,是順利成章的事情,如果因此在一部拍攝夢境的影片裡,只出現夢境的景象,不用出現做夢的人,就沒什麼值得質疑的。影片《鏡子》中的長鏡頭完美詮釋了塔氏的詩意與意象。


《壓路機與小提琴》劇照


塔可夫斯基從來不掩飾對電影可以留住時間、記錄時間的喜悅,而在這樣的「大塊時光」裡取捨,就是導演的工作本質——雕刻時光。他談到過他心目種的理想影片:

作者去拍攝數百萬英尺的底片,有系統地追蹤、記錄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每一年的生活,然後從這些底片中剪出兩千五百公尺的影片,或是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


《潛行者》劇照


從1960年《壓路機與小提琴》算起,26年的導演生涯,塔可夫斯基一共執導了七部長片和一部短片,屬於十分不高產的導演。但不僅僅是因為導演精益求精「雕刻時光」造成的,他澎湃的創作動力經常會被當時的電影主管當局扼殺。在第一部長片《伊萬的童年》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後,《安德烈•盧布廖夫》《飛向太空》《鏡子》的拍攝都不順利,尤其在《鏡子》之後,他被禁拍了五年。儘管塔氏儘可能地選擇了科幻題材等與政治距離較遠的領域進行創作,甚至以反科幻(反智)的角度拍攝了一部科幻電影:《潛行者》。因為他的影像帶有強烈個人風格,電影當局以觀眾為藉口,認為他拍攝的不是那種沒有冷場、一氣呵成的影片。因此,他的工作依舊阻力重重。


《鄉愁》劇照

同其他一些導演一樣,1983年,塔可夫斯基在義大利拍攝《鄉愁》時,決定終生不再重返蘇聯。這與來自波蘭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一樣,最終,他們都離開了自己的母國,來到了電影的發源地法國,並在那裡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



《伊萬的童年》劇照

儘管如此,塔可夫斯基從未忘記自己的來路,知識分子的良知,使得他對苦難沉重的俄羅斯民族的思考與救贖,不曾缺席。《伊萬的童年》裡以兒童視角展現的二戰殘酷,拓展了戰爭題材的表現方式,並從一開始就奠定了塔式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在《鄉愁》裡,詩人安德烈,遊走在支離破碎的現實與超現實的夢境中不能自拔。他對祖國的思念、與家人的分離……種種情愫混雜在一起,彼此糾纏,化為終生對故鄉的惆悵。是電影,也是塔可夫斯基的內心化不開的鄉愁。

 

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理論自述《雕刻時光》裡,他援引了《哥多林前書》第13章的部分內容,既能準確反映他的創作觀,也呼應了《洛杉磯時報•書評》對塔可夫斯基及創作理念的評價:「對於任何藝術家和藝術形式而言,內涵和良知都應先於技巧」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及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

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

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

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

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

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

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

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

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注】聖三位一體是指:塔可夫斯基,費裡尼和伯格曼。


► 歡迎加我個人微信號「小趣」( xiaoqu-a),來表達出你自己的觀點。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取走」所有。

轉載請通過後臺與「取走」取得授權。

相關焦點

  • 雕刻時空的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紀念展再現詩意蒙太奇
    作為前蘇聯著名詩人的兒子,塔可夫斯基自成一派的先鋒鏡頭語言被稱為「詩意蒙太奇」。他的作品將夢境與記憶、過去與現實編織在一起,如夢如幻,若虛若實,被譽為「最像詩的電影」。近日,位於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電影博物館(Eye Filmmuseum)展出了這位前蘇聯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專題展覽以及配套的電影節目,專注於塔可夫斯基對存在主義真理的追求。
  • 塔可夫斯基:請不要用庸俗的詩意定義他
    塔可夫斯基生命最後的幾年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拍攝他的最後一部電影《犧牲》。他的工作室和瑞典大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在同一座大樓裡。事實上,他們互相仰慕,對對方的電影都讚賞有加(塔可夫斯基看得起的導演可以說寥寥無幾),然而,兩個大神卻從未見面。他們似乎小心翼翼地避開了對方,仿佛他們的會面會帶來災難似的。齊澤克對此的解釋是:兩位電影大師發明並尊重了他們自己的「審慎守則」。
  • 詩意鄉愁: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塔可夫斯基對電影語言的傑出貢獻具有公認的典範意義。他開創了自己獨特而完整的藝術風格,使博大深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作品)邃的精神主題在莊重沉鬱的詩性敘事中展開,獲得完美的表達。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IngmarBergman)曾經予以這樣的讚譽:」初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蹟。驀然間,我感到自己佇立於房門前,卻從未獲得開門的鑰匙。那是我一直渴望進入的房間,而他卻能在其中自由漫步。
  • 以《鏡子》為例,從四個層面探討塔可夫斯基作品的詩意表達
    電影,軌道為你而來 在20世紀20年代,前蘇聯誕生了「詩」電影流派,以大膽脫離真實生活的寫意性影像為主,強調畫面的象徵作用和寄予思想的表徵作用,塔可夫斯基就曾被冠以「詩電影」作者稱號,但特立獨行的塔可夫斯基卻對此嗤之以鼻,他認為詩意氛圍的營造只是意識的容器
  • 以《伊凡的童年》為例,解析塔可夫斯基電影中貫穿始終的三大主題
    在世界導演之中,僅靠七部電影就揚名影壇,至今不朽的只有一位:前蘇聯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他的電影總是呈現出詩意化朦朧的意境和對永恆時間的不斷拆解。在隨後的文章中,我將對他的七部作品進行一一的拆解,今天先來解析他的第一部作品《伊萬的童年》。
  • 塔可夫斯基:要是光景好,我早就成為百萬富翁了……
    公號《經濟人》:清明是懷念往生之人的時間,貼一篇舊文吧。
  • 塔可夫斯基:天才立法者
    塔可夫斯基說,正是因為工業革命以來社會分工的日趨專業化,讓人開始活得更加自閉,嚴格按其經驗來制定日程。電影的誕生恰好回應了人類日漸封閉、孤立、信息千篇一律的危機。塔可夫斯基:天才立法者黎衡/文戈達爾在他的實驗紀錄片《電影史》裡說:「俄國人拍攝殉難電影。美國人拍攝商業電影。英國人在電影裡做了他們一貫所做的:什麼都不做。
  • 去不了電影節看塔可夫斯基,讀讀他的日記好了
    房子冬天也得住人了。」三十多年前,一個中年男子在蘇聯伏案寫下如是字句,傾訴完這些生活細碎之後,他又轉身就馬上投入《索拉裡斯星》的準備中。    這就是他——「世上只有一個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於蘇聯,1983年離開蘇聯,1986年逝於巴黎,享年54歲。塔可夫斯基與伯格曼、費裡尼一起被譽為歐洲藝術電影「三位一體」之一。
  • 宛若夢境 前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的寶麗來日記
    已故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在電影藝術方面與大師費裡尼、伯格曼並稱為「聖三位一體」。他有不少著名電影作品,如《潛行者》、《鄉愁》、《犧牲》等,曾獲康城影展最佳導演、康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等殊榮。塔氏作品以如詩如夢的意境著稱,主題宏大,流連於對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評價「他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把生命像倒影、像夢境一般捕捉下來」。
  • 塔可夫斯基的遺產:直覺超越理性,神性超越凡間
    雖然究竟哪些電影人應被歸入「真正偉大」之列尚無權威共識,但就眾多當代電影人傳達的信息來看,得出塔可夫斯基應該位列其中這一論斷顯然並不過分。一位電影人的影響力究竟為何變得如此具有文化滲透性?影評人們非常喜歡使用「塔可夫斯基式」一詞。每當出現一部具有哀歌氣質的影片——擁有諸如單機位長鏡頭和有意模糊的真實時間、夢境與記憶,並醉心於展現自然風景等特質時,這個詞便隨處可聞。
  • 中國電影思考:誰還需要塔可夫斯基?
    過於苛待詩意表達、個體探索和真誠拷問?過於壓縮後者的生存和展示空間?僅僅因為後者的觀眾比前者的數量少嗎?那麼這種「少」的觀眾,是怎樣的觀眾?為了這樣的觀眾、這樣的電影,建立專門的藝術院線是否已需列上日程?  冗長晦澀的大師?  電影導演塔可夫斯基在他某一天的日記中寫道:「晚上我看了科克託的《奧菲斯歸來》(電視)。大師都到哪去了?羅西裡尼、科克託、雷諾瓦、維果在哪裡?
  • 塔可夫斯基說:「他若有罪,無人能免」
    「他有罪,因為他的獨一無二;我們更有罪,因為我們沒有發現一位大師的重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3年12月寫給烏克蘭中央委員會的一封信中,如此請求當局不要逮捕他藝術上的摯友謝爾蓋·帕拉傑諾夫。上述分屬兩個時代,連接他的多次人生劫難的四部電影,是帕拉傑諾夫高度風格化的「詩電影」的代表作,以飽和鮮豔的色彩、均衡虔誠的構圖、古典莊重的造型、自由跳切的敘事,以及散落其間閃爍光芒的詩句,為影迷津津樂道,也讓它們與同被譽為「電影詩人」的塔可夫斯基的影片作出區分。塔可夫斯基的鏡頭很多時候是為製造詩意時刻的出現服務。
  • 塔可夫斯基 | 偉大的浪漫是不需要親吻的
    而「太空」對塔可夫斯基來說,實際上並無科學探險的涵意,而是一處用來充當倫理辯論的「純粹場域」,它以一種荒原性、孤絕性、浩瀚的飄浮性為象徵,使人得以直接面對自己的內心深處。1975年的《鏡子》,是塔可夫斯基電影生涯的顛峰之作,這是一部集記錄性、自傳體、新聞史實和詩意於一體的「作者電影」,是塔可夫斯基一生電影理念最完整的表達。
  • 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中文新版首發
    成為熱愛文學、熱愛電影、熱愛塔可夫斯基、關注藝術、關注世界的人們珍藏的書籍。  電影皆是哲思,大師卻不「高冷」  許多人說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晦澀難懂,不易進入。與觀影帶給觀眾「高冷」感覺不一樣的是,《雕刻時光》這本書裡的大師卻給人一種親切之感。
  • 《流亡在別處》:關於索拉納斯和塔可夫斯基的濃濃鄉愁
    他,在義大利的古老村落尋找十八世紀流亡音樂家的一生,在白色的霧氣中,塔可夫斯基用長鏡頭記錄手持蠟燭過聖水的詩人永遠縈繞的孤獨和憂傷。這兩部影片,出自兩位極有個人風格的大師之手,每一幀每一鏡都流淌著獨屬於一片土地一脈相承的詩性。都是被放逐異地的導演在異鄉的動人之作,都寄託了一片無法化解的濃濃鄉愁。
  • 《鄉愁》,塔可夫斯基與前蘇聯詩電影(贈送老塔電影資源全集)
    受到斯拉夫民族的神秘主義、法國和義大利的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影響,誕生了以塔可夫斯基為代表的詩電影學派。本文通過分析塔可夫斯基代表影片《鄉愁》,來簡單梳理前蘇聯詩電影的發展和美學特徵。而後,同一時期的導演裡,雖然帕拉傑諾夫、布列松、帕索尼裡等導演都不同的對「詩電影」的概念有了認知和發展,但在影史上,只有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和他的創作理論成為了詩電影的典範。而《鄉愁》,是他電影詩意美學的一個集中體現。
  • 塔可夫斯基和坎城電影節之間的一些內幕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是公認的電影大師,也是冷戰後期最為典型受到政治壓迫的藝術家,他的創作生涯與坎城電影節有著複雜的歷史淵源,對於分析坎城電影節在歷史上的文化策略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塔可夫斯基不斷聽到來自坎城的讚譽,尤其是應觀眾、評委會和影評人的要求,《潛行者》在坎城進行了加映。正式由於坎城的成功,義大利製片人克裡斯塔蒂決定做《鄉愁》的製片人,《鄉愁》(Nostalghia)才得以很快拍攝。《鄉愁》由義大利人製片,影片在義大利拍攝,蘇聯政府批准了塔可夫斯基去義大利長期拍攝的申請。
  • 畢贛的《路邊野餐》是致敬了塔可夫斯基,是長鏡頭和詩的交響曲
    假如塔可夫斯基以線性時序處理《鏡子》的話,無疑應該是先有童年第一眼見到母親的手,再有成年後黑夜夢境中的依次閃現。然而,這是一部偉大的塔可夫斯基電影,敘事邏輯永遠不該遭受日常的掌控,所有記憶、夢境、幻想、白日夢,如水流般彼此交織融合,早已無法明確區分開,唯有吉光片羽的生命體驗是活生生的。英年早逝的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了七部半電影。所幸,長鏡頭拯救了他。
  • 讓小李子得獎的《荒野獵人》 其實是導演在向塔可夫斯基致敬
    上邊視頻的素材主要來自塔可夫斯基指導的電影《鄉愁》、《潛行者》和《伊萬的童年》。 1984年上映的《鄉愁》描寫一個俄國詩人到義大利尋找一位失傳音樂家的蹤跡,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跟周遭幾乎無法溝通,即便是身旁的女翻譯也於事無補,但他後來遇見了一名當地隱士,大家都把他當成瘋子,但詩人卻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如果能見到塔可夫斯基,你會問什麼問題?
    需要怎樣的虔誠和耐心,才能捕捉下如此靈動和觸及無數人「回憶與詩意聯想」的一幕,可以在漫長的電影歷史中一遍又一遍地回放?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裡俯拾即是這樣的瑰寶。橫移的鏡頭拍攝樹林中雨幕裡燃燒的房屋、流動的水草、被水波紋翻起的跳動光影……正如《巫山雲雨》的導演章明所說,「他完全重新製造一種真實,決不讓任何一點日常生活的平庸狀態進入他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