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劇照
藝術家的重要特徵就是他們的獨特性,這也成為他們之間並不那麼友好的原因。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的導演訪談錄裡曾經諷刺了費裡尼和其他一些人:
他們在電影廠裡建街道、房子、甚至人造海,這樣很多人就看不到那些導演工作的慚愧與渺小了。
今年在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向大師致敬」單元裡,費裡尼與維斯康蒂兩位義大利導演的電影交相輝映,在他們生前,二人關係勢如水火。
塔可夫斯基
當然,也存在大師間惺惺相惜的珍重,被被譽為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注】之一的伯格曼,對塔可夫斯基不吝讚美之詞——
初看塔可夫斯基的影片彷佛是個奇蹟。驀然我發覺自己置身於一間房間門口,過去從未有人把這房間的鑰匙交給我。這房間我一直都渴望能進去一窺堂奧,而他卻能在其中行動自如遊刃有餘。我感到鼓舞和激勵:竟然有人將我長久以來不知如何表達的種種都展現出來。我認為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他創作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夢境。
《飛向太空》劇照
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母親希望塔可夫斯基從事藝術工作,讓他接受了完整的音樂教育和美術教育,並將俄羅斯文學當中最為精粹的部分——《戰爭與和平》介紹給了他,數次指出託爾斯泰文章當中的精緻之處,以至於《戰爭與和平》成為塔可夫斯基品味與藝術深度的標準,使得他以後對「垃圾作品」有強烈的嫌惡感。
《安德烈•盧布廖夫》劇照
評論界公認塔氏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
塔可夫斯基對於既有的電影套路、符號化的影像暗示深惡痛絕,也對將中世紀以來的舞臺劇傳統無縫連結到電影中來無法忍受。在他的藝術實踐與理論養成中,詩意的邏輯成為他創作的軸心。在他看來,詩歌並不完全是與散文、小說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而更像是一種感受,詩人對世界最為直觀的感受,因而他認為,詩歌是一種哲學,不是在發現世界,而是在創造世界。
《鏡子》劇照
在這樣的理論體系裡,他認為將電影與其他藝術、尤其是文學完全割裂,是順利成章的事情,如果因此在一部拍攝夢境的影片裡,只出現夢境的景象,不用出現做夢的人,就沒什麼值得質疑的。影片《鏡子》中的長鏡頭完美詮釋了塔氏的詩意與意象。
《壓路機與小提琴》劇照
塔可夫斯基從來不掩飾對電影可以留住時間、記錄時間的喜悅,而在這樣的「大塊時光」裡取捨,就是導演的工作本質——雕刻時光。他談到過他心目種的理想影片:
作者去拍攝數百萬英尺的底片,有系統地追蹤、記錄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每一年的生活,然後從這些底片中剪出兩千五百公尺的影片,或是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
《潛行者》劇照
從1960年《壓路機與小提琴》算起,26年的導演生涯,塔可夫斯基一共執導了七部長片和一部短片,屬於十分不高產的導演。但不僅僅是因為導演精益求精「雕刻時光」造成的,他澎湃的創作動力經常會被當時的電影主管當局扼殺。在第一部長片《伊萬的童年》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後,《安德烈•盧布廖夫》《飛向太空》《鏡子》的拍攝都不順利,尤其在《鏡子》之後,他被禁拍了五年。儘管塔氏儘可能地選擇了科幻題材等與政治距離較遠的領域進行創作,甚至以反科幻(反智)的角度拍攝了一部科幻電影:《潛行者》。因為他的影像帶有強烈個人風格,電影當局以觀眾為藉口,認為他拍攝的不是那種沒有冷場、一氣呵成的影片。因此,他的工作依舊阻力重重。
《鄉愁》劇照
同其他一些導演一樣,1983年,塔可夫斯基在義大利拍攝《鄉愁》時,決定終生不再重返蘇聯。這與來自波蘭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一樣,最終,他們都離開了自己的母國,來到了電影的發源地法國,並在那裡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
《伊萬的童年》劇照
儘管如此,塔可夫斯基從未忘記自己的來路,知識分子的良知,使得他對苦難沉重的俄羅斯民族的思考與救贖,不曾缺席。《伊萬的童年》裡以兒童視角展現的二戰殘酷,拓展了戰爭題材的表現方式,並從一開始就奠定了塔式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在《鄉愁》裡,詩人安德烈,遊走在支離破碎的現實與超現實的夢境中不能自拔。他對祖國的思念、與家人的分離……種種情愫混雜在一起,彼此糾纏,化為終生對故鄉的惆悵。是電影,也是塔可夫斯基的內心化不開的鄉愁。
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理論自述《雕刻時光》裡,他援引了《哥多林前書》第13章的部分內容,既能準確反映他的創作觀,也呼應了《洛杉磯時報•書評》對塔可夫斯基及創作理念的評價:「對於任何藝術家和藝術形式而言,內涵和良知都應先於技巧」。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及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
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
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
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
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
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
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
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
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注】聖三位一體是指:塔可夫斯基,費裡尼和伯格曼。
► 歡迎加我個人微信號「小趣」( xiaoqu-a),來表達出你自己的觀點。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取走」所有。
轉載請通過後臺與「取走」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