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國名畫背後的故事,知道?

2021-02-27 美術史知識大全

《64幅中國名畫背後的故事》所展示的64幅中國歷史頂級名畫,是中國美術史的豐碑,華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動的歷史、無聲的樂章!她展示著古老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氣質!用色彩記錄了中華綿延的悠久歷史和橫亙萬裡的錦繡河山。

《64幅中國名畫背後的故事》皆為中國各朝歷代不二至寶!雖歷經戰火紛繁,流散四海,如今皆為各大博物院、館鎮館之寶,可見其價值無法估量…… 她向世人展示中國藝術瑰寶的真正魅力。

中國歷史上國寶級名畫非常之多,篇幅限制,今天給大家簡介64幅中國歷史頂級不二名畫 。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花點時間,清楚一下這些歷史頂級名畫是十分必要而有意義的……

《龍鳳仕女圖》

《龍鳳仕女圖》,是東周戰國中晚期的帛畫精品,1949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東南郊楚墓,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2002年公布的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發現了一件「非衣」帛畫。畫面完整,形象清晰,呈T 字形,畫面內容也依T 字形的橫幅和豎幅劃分為天國、人間、地府3 個部分。橫幅部分描繪的是天界。帛畫中段畫人間世界。華蓋與翼鳥之下,是一年老貴夫人的側面像,老婦人身著錦衣,在小吏侍女的跪迎服侍下,拄杖前行。

《女史箴圖》•局部•顧愷之

《女史箴圖》,東晉繪畫作品。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女史箴圖》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縱24.8釐米、橫348.2釐米。此圖依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節,所畫亦為十二段,現存自「馮媛擋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態的表現,用筆細勁聯綿,色彩典麗、秀潤。故宮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遜,而多出樊姬、衛女2段,亦有研究價值。

《洛神賦圖》•局部 • 顧愷之

《洛神賦圖》,是著名的東晉畫家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內容畫的作品,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職貢圖》·局部•蕭繹

《職貢圖》是南朝梁代蕭繹所繪的繪畫作品,原作已失,現存宋人摹本,絹本設色,縱26.7cm,橫200.7cm(原為402.6cm),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部闢用外域職貢人物為作畫題材的工筆人物捲軸畫,亦是現存最早的職貢圖。同時也為後世研究繪畫和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史證材料。該摹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西方淨土變》•莫高窟壁畫

《西方淨土變》是唐代的敦煌壁畫中的一壁。這一場面恢宏,色彩絢爛的佛國景象,是宗教美術依據《無量壽經》內容,為信眾們構想出來的《西方淨土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西方極樂世界。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局部•敦煌壁畫中最大、最經典的出行圖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在中國美術史中是一幅非常著名的「出行」作品,它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還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一幅珍貴的歷史畫卷。《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描繪的是唐朝敦煌地區最高統治者張議潮接受唐朝廷敕封為河西節度使後統軍出行的浩大場面。此圖繪於敦煌156窟的南壁和與南壁相接的部分東壁之上,性質是供養畫出行圖。

《遊春圖》·展子虔

展子虔是北齊至隋之間(約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畫家,他擅長畫山水人物,這幅經宋徽宗題寫為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卷,是畫家唯一的傳世作品,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存世最古老的畫卷。

《遊春圖》長卷,絹本,設色,縱43釐米,橫80.5釐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此圖描繪了江南二月桃杏爭豔時人們春遊情景。全畫以自然景色為主,放目遠眺:青山聳峙,江流無際,花團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點綴其間。筆法細勁流利。在設色和用筆上,頗為古意盎然, 山巒樹石皆空勾無皴,但線條已有輕重、頓挫的變化。以濃烈色彩渲染,烘託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機。

《歷代帝王圖》

《歷代帝王圖》·局部•閻立本

現今我們所能見到的《歷代帝王圖》為後人的摹本,又名《列帝圖》、《十三帝圖》、《古列帝圖卷》。畫中刻畫了歷史上漢至隋間有不同作為的13位帝王的形象,這13位帝王按歷史順序依次是:前漢昭帝劉弗陵,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廢帝陳伯宗,陳宣帝陳頊,陳後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

《步輦圖》·局部•閻立本《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

步輦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現存畫作被認為是宋朝摹本。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縱38.5釐米,橫129.6釐米。

《虢國夫人遊春圖》·局部•張萱

虢國夫人遊春圖,絹本,設色,縱51.8釐米,橫148釐米,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原作已佚,現存的是宋徽宗摹的摹本,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此圖描繪的是天寶十一年,再現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

《搗練圖》·張萱《搗練圖》是中國唐代名畫,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系盛唐時的一幅重要的風俗畫,對後世繪畫風格有重大影響,是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致的作品,系唐代畫家張萱之作。

畫作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簪花仕女圖》·周昉

簪花仕女圖》傳為唐代周昉繪製的一幅畫,粗絹本,設色,縱46釐米,橫180釐米。卷無作者款印,亦無歷代題跋及觀款。作品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畫中描寫了六位衣著豔麗的貴族婦女及其侍女於春夏之交賞花遊園……

《江帆樓閣圖》·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為立軸絹本,為唐代李思訓畫作,青綠設色,縱101.9釐米,橫54.7釐米,現存宋人摹本,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江帆樓閣圖》是描繪春天遊人踏春的景象,作者俯瞰的角度,將山、樹、江水和遊人融匯一處,江上泛舟、山中樹木茂盛,遊人穿梭其中。讓春天那種欣欣向榮、萬物生發的和遊人寄情於山水之中的感覺躍然紙上。遠景江水蕩漾,幾葉扁舟凌駕於萬頃茫然之上,近景中江岸錯落有致,桃、松、竹等樹木鬱鬱蔥蔥,樓閣庭院在山石樹木間若現,樓閣中和岸邊遊人自然生動。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該幅構圖以山水為主,人物鞍馬為輔,山水畫的比重在構圖上明顯增強,對於後世山水畫成為獨立畫科,在構圖意識上可謂居於轉化時期的產物。軸,絹本,55.9×81公分。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輞川圖》·王維《輞川圖》是傳為唐朝王維創作的一幅畫,主畫面亭臺樓榭掩映於群山綠水之中,古樸端莊。別墅外,山下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呈現出一派超塵悠然的意境。《輞川圖》裡的人物,弈棋飲酒。投壺流觴。一個個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態蕭然,作者所用筆觸強勁潤滑,人物雖小卻描繪得栩栩如生。

在王維的山水畫中,尤其這幅《輞川圖》所創造的淡泊超塵的意境,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審美愉悅,曠古馳譽……

現藏於日本國聖福寺

《五牛圖》·韓滉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重屏會棋圖》• 周文矩《重屏會棋圖》描繪南唐中主李璟與其弟景遂,景達,景過會棋情景。頭戴高帽,手持盤盒,居中觀棋者為中主李景,對弈者是齊王景達和江王景過,人物容貌寫實,個性迥異。衣紋細勁曲折,略帶頓挫抖動。四人身後屏風上畫白居易「偶眠」詩意,其間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風。故畫名日「重屏」。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韓熙載夜宴圖》·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的作品,現存宋摹本,絹本設色,寬28.7釐米,長335.5釐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設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此畫繪寫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韓府夜宴過程,即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整幅作品線條遒勁流暢,工整精細,構圖富有想像力。

《照夜白圖》·韓幹

《照夜白圖》是唐代著名畫家韓幹的代表作。這幅畫是用水墨線描完成的,描繪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騎「照夜白」的形象,充滿了豐富的情節和感受,反映了當時時代的審美觀念。現存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珍禽圖》·黃筌

五代黃筌傳世的重要作品。畫家用細密的線條和濃麗的色彩描繪了大自然中的眾多生靈,在尺幅不大的絹素上畫了昆蟲、鳥雀及龜類共24隻,均以細勁的線條畫出輪廓,然後賦以色彩。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匡廬圖》·荊浩

《匡廬圖》傳為五代時期荊浩創作立軸畫作,縱185.8釐米,橫106.8釐米,絹本墨筆,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其中有宋高宗所書「荊浩真跡神品」六個字,一般認為是其真跡。

《夏山圖》·局部•董源
《五代董源夏山圖卷》為五代時期畫家董源的書畫作品。縱49.4釐米,橫313.2釐米。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夏山圖》構圖從高遠取景, 整幅重嵐疊岡, 淵渚煙汀, 樹木華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鄉氣象。畫中樹木、山石, 全用墨點簇皴而成, 樹木濃重厚實, 有蔥鬱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點皴法, 幹筆、溼筆、破筆、濃淡相參, 極盡變幻莫測之奇……

《關山行旅圖》·關仝

《關山行旅圖》是五代關仝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林處隱藏古寺,近處則有板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雲,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此畫布景兼「高遠」與「平遠」二法,樹木有枝無幹,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筆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畫家在落墨時漬染生動,墨韻跌宕起伏,足見關仝山水畫道之精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鷓棘雀圖》·黃居寀

黃居寀,宋初著名畫家,花鳥畫名家黃筌的兒子。

《山鷓棘雀圖》是花鳥畫名家黃筌的之子黃居寀所創作,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畫中的鳥鵲與竹石,布滿畫面,空白很少。設色淳厚無華,描法穩健,略帶稚拙之感,有著早期花鳥畫的裝飾意味,及古樸風韻。

《雙喜圖》·崔白

《雙喜圖》·北宋畫家崔白作品。

《雙喜圖》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佳作。可見宋人的寫實,並非只是簡單地寫形、求真,而是通過對形的細微刻畫以營造出一種特定的意境。畫面以扣人心弦之情節抓住觀者,無論是騰空展翅還是雀躍枝頭的二鵲與樹下玄兔都為不期而遇在秋風中各顯其態,古木槎櫟與隨風搖曳的翠竹有機結合。章法開闊、布置運迷入疏,而細者不滯物態,秀挺用力的調筆恰到好處地塑造出不同質地的物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早春圖》·郭熙

《早春圖》,宋代/1072年,郭熙,絹本設色,立軸,縱158.3釐米,橫108.1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以粗闊扭曲的線條,描繪山石輪廓,再用乾濕濃淡不同的墨色,層層皴擦出巖石表面的紋理,因為形狀像捲曲的雲塊,所以稱為「捲雲皴」……

畫面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信息……

《溪山樓觀圖》·燕文貴

宋燕文貴溪山樓觀圖》是宋代畫家燕文貴所創作,是一幅描繪江景山巒的山水畫,氣勢開闊曠遠。文物現狀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庭戲嬰圖》·蘇漢臣

蘇漢臣,南北宋之交時期的畫家,曾在宣和畫院當過待詔。

秋庭戲嬰圖」以細膩的筆法,描繪兩個錦衣孩童在庭院玩著一種推棗磨的遊戲。兄妹兩人無論從頭髮、眉目,衣飾,都精心刻畫,絲染兼備,而且變化極為豐富,以長而圓潤的線條,畫出衣紋,再仔細點染衣服上的花紋,不僅畫出質料的柔軟細緻,更賦予衣服華麗的質感,這些細微的處理,使得子孩豐潤、柔軟、細緻的模樣,躍然於紙上……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讀碑窠石圖》·李成《讀碑窠石圖》,捲軸,絹本,墨色,縱:126.3cm,橫:104.9cm。現存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為五代時期李成與王曉合作。

《讀碑窠石圖》為雙拼絹繪製的大幅山水畫,表現冬日田野上,一位騎騾的老人正停駐在一座古碑前觀看碑文,近處陂陀上 生長著木葉盡脫的寒樹……

《清明上河圖》· 局部 ·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寬25.2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墨竹圖》·文同北宋畫家文同是湖州竹派的開山鼻祖。文同重寫生,尤長於畫竹,注重對竹自然形態的描繪。他能熟練運用行草書法的筆勢盡情揮灑,借水墨的淋漓酣暢和竹枝的挺拔瀟灑來抒發意興。他畫竹葉,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下筆「能兼眾妙」,有「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的美譽。他主張畫竹必先「胸有成竹」,把中國書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畫中,使墨竹畫脫離了工筆設色花鳥畫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畫寫實而不繁瑣,形神兼備。代表作有《墨竹圖》等。

《芙蓉錦雞圖》·宋徽宗趙佶《芙蓉錦雞圖》,絹本設色,縱81.5釐米,橫53.6釐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全圖設色豔麗,繪芙蓉及菊花,芙蓉枝頭微微下垂,枝上立一五彩錦雞,扭首顧望花叢上的雙蝶,比較生動地描寫了錦雞的動態。這種表現形式,在宋代花鳥畫中很是流行。五彩錦雞、芙蓉、蝴蝶雖然均為華麗的題材,但如此構圖便不同於一般裝飾,而充滿了活趣。加以雙勾筆力挺拔,色調秀雅,線條工細沉著;渲染填色薄豔嬌嫩,細緻入微。……

畫上有趙佶瘦金書題詩一首,並有落款。

《採薇圖》·李唐《採薇圖》為絹本,淡設色,縱27.5釐米,橫91釐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李唐此幅水墨人物畫《採薇圖》是藉此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對苟且偷安、艦顏事敵的北宋臣子們進行了一番辛辣諷刺。畫中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 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顯得堅定沉著。叔齊則上身前傾,表示願意相隨。伯夷、叔齊均面容清癯,身體瘦弱,肉體上由於生活野外而飽受折磨,但其在精神 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李唐採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之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之時,可謂借古諷今,用心良苦。

《瀟湘奇觀圖》·米友仁

《瀟湘奇觀圖》是宋代米友仁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之一。用淋灕水墨畫江上雲山、雲霧變幻的奇境,山峰、江水、樹木並未作具體細緻的描寫,追求的是蒼茫雨霧中自然界的特殊韻致……

該畫卷材質為繭紙本、墨筆,縱19.8cm,橫289cm。該圖繪瀟湘奇觀的景物,運用潑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暈染來塑造形象。

《四景山水圖》·劉松年《四景山水圖》分四幅繪春、夏、秋、冬四景,描繪了幽居於山湖樓閣中的大夫閒逸的生活。

全卷畫風巧,彩繪清潤,季節渲染十分得體,筆墨蒼逸勁健。其中界畫屋宇絲毫不爽, 山石多用小斧劈皴,秀潤過之。

《踏歌圖》· 馬遠

《踏歌圖》· 局部

《踏歌圖》是南宋畫家馬遠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畫,實際卻是風俗畫。它的上半部描繪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現了南宋首都臨安郊區農家「踏歌」的歡樂場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協調地統一在同一畫面裡。畫家表現雨後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時也反映出豐收之年,農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

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溪山清遠圖》·局部·夏圭

《溪山清遠圖》是夏圭的傳世佳作,紙本長卷,墨色,縱46.5釐米,橫889.1釐米。《溪山清遠圖》描繪的是山色空濛、水光瀲灩的清遠秀麗的景色。畫面從霧景開始,近處的巨崖大石清晰可見。一片茂盛的松林在陽光之下茁壯成長,密林深處的樓閣院落若隱若現,院前有小橋流水和往來行人。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千裡江山圖》· 局部 · 王希孟

北宋青年畫家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卷,絹本青綠設色,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千裡江山圖》系北宋王希孟所作,也是唯一傳世的作品,更是中國第一個古畫長卷郵票。畫作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於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

《江山秋色圖》·局部·趙伯駒
《江山秋色圖》是北宋後期青綠重彩山水畫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為趙伯駒所畫。圖中所繪顯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綿密,層巒疊嶂,僅在卷之前部有一條長河曲折蜿蜒而遠逝,後卷但見崇山峻岭,錯落連綿而如龍脈,起伏顧盼,開合揖讓,虛實相生,盤桓而上。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寫生蛺蝶圖》·趙昌

《寫生蛺蝶圖》年代:宋 ,作者:趙昌,紙本、設色,大小:縱27.7釐米,橫91釐米。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在《寫生蛺蝶圖》題詩「青蟲出菜甲,起復化為蝶;蝶已不復蟲,生滅迅交睫。翮栩飄秋煙,迷離貼露葉;煉得長生術,金丹了無涉。」前四句感慨生命變化(微弱與強盛)的迅速、生滅轉瞬,後四句是希帝王常有的希求長生之慨。

有趣的是此圖複製品曾作為國禮贈送歐巴馬,《寫生蛺蝶圖》也因此而名聲大震。國禮向來意義重於形式。此圖被選擇顯然看中前四句的含義……

《歲寒三友圖》·趙孟堅

畫中的梅花以淡墨襯染著用細筆,濃墨所圈鉤的花瓣、松針用筆尖挺勁拔,墨竹以中鋒運使,挺勁有力。松、竹、梅畫法各異,充滿韻致,是幅極具精神的南宋小品。趙孟堅的作品一筆一畫都注意書法與畫法的結合,可以代表宋末文人畫的藝術特色。

宋代趙孟堅歲寒三友圖

收藏上海博物館

《鵲華秋色圖》·局部•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由元代趙孟頫所作,原故宮舊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該圖為圖卷、紙本、設色畫,縱:28.4 釐米,橫:90.2 釐米。在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的超然樓中有一幅「動」的《鵲華秋色圖》

《鵲華秋色圖》是趙孟於一二九五年回到故鄉浙江時為周密(字公謹,1232~1298)所畫。周氏原籍山東,卻生長在趙孟畹募蟻縹廡耍遊吹焦蕉U允霞任苊蓯鏊導媚戲綣庵潰滄鞔送枷嘣A衫江水沼澤地上,極目遠處,地平線上,矗立著兩座山,右方雙峰突起,尖峭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此幅向為畫史上認定為文人畫風式青綠設色山水。兩座主峰以花青雜以石青,呈深藍色。這與州渚的淺淡、樹葉的各種深淺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調的變化;斜坡、近水邊處,染赭,屋頂、樹幹、樹葉又以紅、黃、赭。這些暖色系的顏色,與花青正形成色彩學上補色作用法。運用得非常恰當。此卷畫齊州(今山東濟南)名山華不注和鵲山的秋天景色,畫中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漁舟出沒,房舍隱現。綠蔭叢中,兩山突起,山勢峻峭,遙遙相對。作者用寫意筆法畫山石樹木,脫去精勾密皴之習,而參以董源筆意 ,樹幹只作簡略的雙鉤,枝葉用墨點草草而成。山巒用細密柔和的皴線畫出山體的凹凸層次,然後用淡彩,水墨渾染,使之顯得溼潤融,草木華滋。可見趙氏筆法靈活,畫風蒼秀簡逸,學董源而又有創新。

《鵲華秋色圖》不愧是一幅名畫:長汀層迭,漁舟出沒,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兩山突起;林木紅綠相間,枯潤相雜,樹姿高低變化豐富,疏朗有致;房舍人畜、蘆荻舟網均精描細點,諸多景物安排錯落有致。這幅圖在元、明兩朝一直收藏於民間,到了清朝,被收入皇宮,成了乾隆皇帝心愛的寶貝,乾隆親筆以大字「鵲華秋色」題於引首,題跋九則,鈐印眾多。

趙孟釵裁炊約媚系納剿鞝聳煜つ?原來這「才氣英邁」的藝術家仕元不久即升為集賢直學士,後又被任命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任職3年有餘。趙孟釷慮寮潁κ掠蟹劍錄ㄗ恐K墓偕嵩詡媚隙鄭飫鎘餚怠⒒繳較嗤T凇鄂勞蝗芬皇興吹:「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由此,他能畫出傳世名畫《鵲華秋色圖》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傳,《鵲華秋色圖》曾被乾隆皇帝二次打入冷宮。

第一次,是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巡狩濟南,閒暇裡登上城門樓賞景,四下一看,覺得這一帶景色似曾相識,他欣然一笑,回想起這是《鵲華秋色圖》中的景色。他急命飛騎去京城禁中取來,對著鵲、華二山展卷對觀,開始時讚嘆不絕,仔細對照卻又覺得有點不對勁兒,原來,趙孟所畫《鵲華秋色圖》的鵲、華二山方位有誤,本應鵲在黃河北,華在黃河南,可畫中兩座山卻在同一岸邊。對此乾隆十分生氣,他想:兩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沒搞清楚,若打起仗來還不敗下陣來,這可不是小事。隨即下旨:朕發現古人之畫有失實之處,本該將此畫焚毀,以免誤我大清之戰事,但念此畫流傳幾百年,得來不易,權且將此畫收入大內,任何人不得觀賞。就這樣,《鵲華秋色圖》被打入冷宮。

第二次,相傳他遊覽濟南大明湖,登上鵲華橋,觀賞眼前如畫景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又一次想起了宮中的《鵲華秋色圖》。面對美景,念及名畫,他早已把上次打入冷宮的事忘得一乾二淨,於是下旨又一次派人回宮取畫。乾隆皇帝真是遐思妙想,由鵲華橋想到了《鵲華秋色圖》,又想到了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感慨他們天各一方不能相見的傷感愛情。揮筆寫下了《題鵲華橋》詩一首:長堤數裡亙雙湖,夾鏡波光入畫圖。望見鵲華山色好,石橋名亦與凡殊。大明豈是銀河畔,何事居然架鵲橋?秋月春風初較量,白榆應讓柳千條。榆煙杏火接空濛,穩度芳堤飲練虹。李杜詩情天水畫,都教神會片帆中。不巧的是,乾隆寫完此詩後僅五天,就得到了皇后去世的消息。他認為是寫這首詩招致的禍端,悔恨自己不該亂用銀河鵲橋的典故。傷心之餘,他更是大為懊惱,認為是自己在鵲華橋上寫的詩不吉利,應了牛郎、織女相愛卻分離的事,而勾起他詩興的就是《鵲華秋色圖》,此畫是罪魁禍首。乾隆當即下令焚燒《鵲華秋色圖》!可就在火盆端上來的一霎時,他反悔了。他明白,這幅傳世名畫失而不可再得,若依自己的性子燒了,自己會被後人指責!想到此,他恢復了理智,打消了燒畫的念頭,但他還是再次下旨將《鵲華秋色圖》打入倉庫,貼上封條,任何人不許再碰。

從此以後,乾隆皇帝也就再沒看過《鵲華秋色圖》,更不肯再登鵲華橋了。不論傳說是否真實,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鵲華秋色圖》的確是深藏皇宮,不為外人所見的。直到1949年初,國民黨政府撤離南京,退踞臺灣,他們將故宮藏品連同南京博物院等地共5500多箱珍貴文物運往臺灣,傳說中被乾隆皇帝下旨封存的《鵲花秋色圖》,也被迫離開深宮,和這批國寶一起,越過海峽到了寶島臺灣,被珍藏在臺北故宮。為了讓更多的人能欣賞到這一思鄉名畫,1989年10月5日,臺灣以橫四連形式印發了趙孟頫的《鵲花秋色圖》。

《雲橫秀嶺圖》·高克恭

橫秀嶺圖是「元初三家」之一高克恭晚年的代表作品,清代著名鑑藏家安岐曾評此畫為「房山(高克恭)所作第一,當不為過」,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局部·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家黃公望為鄭樗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富春山居圖》2011年6月在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幽澗寒松圖》· 倪瓚

《幽澗寒松圖》是元代畫家倪瓚創作的一幅中國古畫,該作品是為友人周遜學所作,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四清圖》 · 李衎

《四清圖》· 局部

畫首段繪二石,用筆含而不露,清潤渾圓。數竿秀竹立於石後,清健瀟灑,濃淡相間,石下一蘭草疏影橫斜,飄逸柔和,欲斷還連,接下來又是竹影婆娑,竹間兩株梧桐,筆墨淋漓,緲緲如煙,極富韻味。此畫應是李衎墨竹畫的代表作。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

《墨梅圖》·王冕

墨梅圖軸為元代王冕的書畫作品。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這一幅「墨梅圖」是繁花的代表作。此圖作倒掛梅。枝條茂密,前後錯落。枝頭綴滿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綻瓣盛開,或殘英點點。正側偃仰,千姿百態,猶如萬斛玉珠撒落在銀枝上。白潔的花朵與鐵骨錚錚的幹枝相映照,清氣襲人,深得梅花清韻。

《風雨歸舟圖》•蘇顯祖南宋宮廷畫家蘇顯祖《風雨歸舟圖》為立幅絹本,通高96釐米、寬49釐米。圖繪近處巨崗高樹,中部為廣漠的江河,並置沙渚、坡岸、板橋、行舟、人物等,遠處山巒聳峙,景色具有江南水鄉山崇水闊的特點。現由馬樂平收藏

《江山漁樂圖》·吳偉

《江山漁樂圖》為明代「浙派」畫家吳偉所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江山漁樂圖》縱高約270釐米,橫寬約170釐米,描述的是江南秀麗的山水景色與漁民閒適、安逸的生活。吳偉用筆酣暢、粗獷,使得畫面極富氣勢。這幅畫的空間感也十分寫實。近處細畫遠處粗描,近實遠虛,讓畫面顯得有深度,因此適宜掛在客廳處,顯得空間得到拓展。

《廬山高圖》·沈周

《廬山高圖》是明代傑出畫家沈周41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70歲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秋風紈扇圖》·唐寅

《秋風紈扇圖》由唐寅創作,畫中描繪了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執紈扇,側身凝望,眉宇間微露幽怨悵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蕭瑟秋風中飄動,身旁襯雙勾叢竹。作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桃源仙境圖》·仇英桃源仙境圖》,明代,仇英,立軸,絹本青綠設色,縱175釐米,橫66.7釐米,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仇英此《桃源仙境圖》描繪遠處峰巒起伏,幽深高遠,山間雲蒸霧漫,遠山深處廟臺亭閣在雲霧中時隱時現,若仙若幻。前景是流水木橋,奇松虯曲,景致幽雅。在藝術表現上,畫家勾勒精工,不論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還是人物的動態和表情都描繪的細緻入微,嚴謹工細。通幅青綠著色,色彩妍麗雅美。顯示了仇英精深的人物和山水錶現能力。

《漢宮春曉圖》• 仇英

《漢宮春曉圖》•局部•仇英

《漢宮春曉圖》是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絹本重彩,尺幅很大,縱30.6釐米,橫574.1釐米,作為裝飾性繪畫來說屬於巨製。漢宮春曉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統題材,主要描繪宮中繽妃生活。

《漢宮春曉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作品。

《漢宮春曉圖》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時節宮闈之中的日常瑣事:妝扮、澆灌、折枝、插花、飼養、歌舞、彈唱、圍爐、下棋、讀書、鬥草、對鏡、觀畫、圖像、戲嬰、送食、揮扇,畫后妃、宮娥、皇子、太監、畫師凡一百一十五人,個個衣著鮮麗,姿態各異,既無所事事又忙忙碌碌,顯示了畫家過人的觀察能力與精湛的寫實功力。人物皆唐以來衣飾,取名漢宮,是當時對宮室的泛指。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收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湘君湘夫人圖》·文徵明

《湘君湘夫人圖》· 局部

明代畫家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圖》畫幅的中間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後。此圖畫法簡潔明快,無背景襯託。人物的衣紋作高古遊絲描,細勁而舒暢,有益表現湘君、湘夫人在空中款款而行的動態,給人以飄飄若仙之感。

湘君湘夫人圖是明朝的作品,作者是文徵明,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葡萄圖》·徐渭

水墨葡萄一枝,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法語形似,代表了徐渭大寫意花卉的風格,也是明代寫意花卉高水平的傑作《葡萄圖》作 者:徐渭  創作時間:明

收 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秋興八景圖》·董其昌

《秋興八景圖》,明代,董其昌,紙本設色,公8開,每段均縱53.8釐米,橫31.7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秋興八景圖》是董其昌的山水畫與書法相結合的精品之作,畫冊8開,作於萬曆四十八年。《秋興八景圖》為董其昌的精品之作,共八開,所寫為作者泛舟吳門、京口途中所見景色。

每幅皆構圖精巧,意境高遠,韻味充足。筆墨則集宋元諸家之長,形成蒼秀雅逸的畫風。所寫為作者泛舟吳門、京口途中所見景色。圖中峻拔的山頭,沉重的石塊,深邃的溪谷,瀰漫的煙霧,各盡其態。既有草木蔥茂、風雨迷濛的江南丘陵特點,又有沙汀蘆荻、遠岫橫亙的水鄉情調, 亦有江天樓閣、彩舟競發的江上景色。

《南山積翠圖》·•局部•王時敏

《南山積翠圖》為畫家清代王時敏晚年所作的一副圖,畫面布置有序,層次井然,筆墨清雋秀潤,沉靜淡雅,毫無躁氣,具有溫厚而博大之美。此作題「壬子長夏寫南山積翠圖,奉祝蓉翁太老親臺七襄大壽並祈粲正。弟王時敏時年八十有一」。由此題款可知,這是畫家為人賀壽之作。

南山積翠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642年作     款識:空山寂寂罨遙青,石作屏風樹作扃。晝永幽人無個事,餐芝飲澗讀黃庭。壬午九秋仿子久南山積翠圖,奉祝匯翁年先生七十大壽並題請正。……

《康熙南巡圖》·局部·王翬、楊晉等

《康熙南巡圖》是中國清代宮廷繪畫作品,1691年繪,歷時3年完成。其展現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年)從離開京師到沿途所經過的山川城池、名勝古蹟等。康熙南巡圖總體設計及畫中的山、水、樹、石均出自王翬手筆,人物及牛馬等為楊晉所畫,房屋、舟車等由供奉內廷的其他畫家繪製,整個畫面宏大,人物逾萬,形形色色,牛馬牲畜過千,姿態各異,充分展示了康熙南巡時的盛況。《康熙南巡圖》絹本,重設色,共12卷,每卷縱67.8釐米、橫1555~2612.5釐米不等。

康熙南巡圖卷所在地一覽

該畫原藏清宮,後散佚,

今第一卷、第九卷、第十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第二、第四卷現收藏於巴黎Guimet博物館,

第三卷現收藏於紐約MMA,

第六卷現收藏於美國鳳凰城,

第七卷現收藏於加拿大Alberta大學。

《錦石秋花圖》 清代 惲壽
《錦石秋花圖》是清代惲壽平創作的花鳥畫,作品創作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該作品是作者50歲時所畫,此時正是作者精力充沛、藝術上極為成熟的時期,也可以說是展示作者較高繪畫水準的代表作。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蒼翠凌天圖》清 髡殘《蒼翠凌天圖》是清髡殘創作的山水水墨畫,作品創作於清代。作品尺寸為縱向85釐米,橫向40.5釐米。該作品是清代山水畫的代表作,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天都峰圖軸》• 弘仁是由清代弘仁創作的畫作;描繪了懸崖峭壁古松虯曲,松針茂密,枝幹如盤龍蛟出。遠處主峰直指雲霄,危崖之上奇松點點,山腰又有流泉,直瀉而下的情景。作品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淮揚潔秋圖》• 石濤《淮揚潔秋圖》是清朝的一部古畫,作 者:石濤

此圖滿幅灑落的濃墨苔點,吸收採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點土石,配合著尖筆剔出草叢,使整個畫面蕭森鬱茂,蒼莽幽邃,體現了一種豪情奔放的壯美。

《積書巖圖》• 趙之謙上海博物館所藏的《積書巖圖》是趙之謙山水畫中的集大成者。本幅為紙本設色,縱69.5釐米,橫39釐米。此圖取材於河北層山積書嚴的景色。崖腳下碧波蕩漾,陡直的峭壁險峻無路,石崖間青松盤曲,蒼翠欲滴。山腰上綴有洞窟一穴,洞內有天然橫堅交錯的石紋,遠望狀如堆積書卷的藏書庫,賦予無限的生機和情趣。

相關焦點

  • 每日英語:名畫背後的愛情故事
    ●英語對白選自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名畫·愛情·少女 是該電影的標籤●如果明知道結局,少女還會不會戴上耳環?The finest in Delft.●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上映後便風靡全球,通過電影,導演彼得·韋伯讓我們領略到了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
  • 《藝術的歷史:名畫背後的世界史》:破譯名畫背後的「摩斯密碼」
    不僅文字可以記錄歷史,其實在一幅幅名畫的背後,也組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世界史。蔣勳先生在《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中曾寫到過這樣一句話:「美是人類一路走來艱難的記憶」,這種美在很多時候就是體現在藝術上的,藝術背後的那些記憶,有艱難困苦,有矛盾和割裂,也有走向和諧統一的時候。
  • 影評:《金衣女人》天價名畫背後的故事
    說到世界名畫,大概第一個能想到的就是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在奧地利,也曾經有一幅名畫,被稱為「奧地利的蒙娜麗莎」——克裡姆特的《金衣女人》(Woman in Gold),但是,它還有另一個名字——《艾蒂兒·布洛赫-鮑爾畫像一號》(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 辛普森亂入名畫,學名畫背後的故事,嗯……這些名畫都可愛極了!
    這是一個以經典動畫劇集《辛普森一家》*和知名美術作品為主題的「惡搞名畫」系列。*《辛普森一家》:美國動畫情景喜劇,該劇主要講述了霍默、瑪姬、巴特、麗莎和麥琪一家五口的生活的故事,諷刺性地勾勒出了居住在美國心臟地帶人們的生活方式。
  • 川普在波蘭:一幅名畫背後的歷史故事 | 世相
    圖/白宮名畫的故事:川普訪波蘭/《雷伊坦——
  • 《千裡江山圖》能夠被譽為十大傳世名畫,只因它背後故事令人尊重
    中國的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無論什麼時期,作畫都是文人墨客非常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流傳下來的畫作非常多,國家文物局組織著名的專家學者跟藝術大師,經過了認真點餓挑選研究,最終挑選出了十幅稀世珍品,他們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而《千裡江山圖》就是其中之一。
  • 畢卡索名畫被撕背後:人心總是那麼的難以捉摸!
    一:名畫背後可能太另類了,放眼全世界你也找不到如此風格的畫作,所以畢卡索才有點貴!國外的月亮還是沒有中國的圓!外國人的藝術值錢,而我們泱泱大國的藝術比他們更值錢!藝術是不分國界的!往往許多傾其一生獻身藝術的人生前並沒有衣食富足,有的甚至食不果腹,而百年之後他的價值才被重新認可,多麼諷刺!
  • 名畫《祈禱的手》背後的故事
    德國藝術大師亞爾伯•杜勒有一幅名畫「祈禱的手」,這幅畫的背後有一則愛與犧牲的故事。
  • 《三十而已》中被錯認的名畫《睡蓮》,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特別是主人翁顧佳勇闖魔都頂級富婆圈子,結識的那些土豪,裡面的情節真的是令人感慨: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比如,劇中有一幕是顧佳在王太太家中,看到了王太太買來的世界名畫,見多識廣的顧佳都驚掉了下巴。王太太沾沾自喜地向顧佳介紹:這是她在拍賣會上拍下的梵谷的《睡蓮》。梵谷的《睡蓮》?原來這個土豪王太太,豪是真的豪,土也是真的土。
  • 來看看那些名畫改編的電影(上)
    事實上,除了文學作品改編的大熱電影之外,還有一些大家不那麼熟悉但非常經典的電影,它們都與名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你有時間,不妨嘗試早電影中尋找那些可能會出現的名畫, 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劇照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講述了17世紀荷蘭肖像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以家中的一名女傭為模特,創作出了世界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故事。
  • 達文西創作世界名畫的背後故事
    這是取材於《聖經》的一個故事。畫面講述的是耶穌在餐桌上對他的12個門徒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話音剛落,全場震驚。餐桌上坐著的12個門徒,有的大驚失色,有的義憤填膺,有的感到絕望,有的則想為自己申辯,只有一個門徒神情緊張,身體後仰,右手緊握著錢袋,他就是收受統治者30塊銀幣後將耶穌出賣的叛徒猶大。再猶大的背後是黑暗的陰影,而在耶穌的背後卻是開啟的窗戶,一片陽光照射進來。
  • 那些你不知道的歌曲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那些你不知道的歌曲背後的故事   導語  聽說,每個人都有一首單曲循環的歌,在夜深人靜時撥動你的心弦,在人潮喧囂時安撫你的靈魂。你可否知,那些經典曲目背後正承載著一個感人的故事。四首歌,讓我們一起去體悟音樂帶來的,關於親情、友情、愛情、信仰的力量。
  • 看世界名畫對孩子一生的好處,你的孩子看名畫了嗎?
    而看名畫,是接觸藝術最近的方式,孩子看到每一張名畫的顏色和筆觸,都能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通過名畫認識藝術,通過藝術改變自己,讓孩子的內心潛移默化的得到一種幸福感。教室適合教書,而博物館更適合育人!/【2】# 讓孩子吸收藝術知識的營養 #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故事可以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 臺灣民謠背後的那些故事,再不講就沒人知道了
    《耳朵借我》講得都是華文歌曲背後的故事。李泰祥、伍佰、李宗盛、羅大佑……除了一代人集體記憶中的臺灣音樂人,還寫了大陸的魔巖三傑、周雲蓬、萬能青年旅店。他講自己對民謠、獨立音樂的理解,用平淡的筆調寫他看到的音樂人背後的故事和努力。這片島嶼剛剛歷經七〇年代的一連串顛簸,正搖搖晃晃迎向一波波更為激烈的大浪。許多人殷切等待足以描述、解釋這一切的全新語言,於是一首歌也可以是啟蒙的神諭,一張唱片也可以是一樁文化事件。一個音樂人不但可以是藝術家,更可以是革命家、思想家。
  • 咪畫館公益雲課堂,讓你秒變名畫小百科!
    世界名畫裡的所有東西,都會折射到孩子的眼睛裡。 讓孩子為世界名畫代言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故事可以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數千年的藝術史,是一個藝術故事的寶庫。每一張世界名畫的背後,都會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 中國名畫《潑墨仙人》梁楷
    >潑墨仙人 能入選中國名畫理由:⊙現存最早的一幅潑墨寫意人物畫;⊙梁楷潑墨畫法的代表作;⊙最能體現梁楷「飄逸」的繪畫風格。代表作品有《六祖斫竹圖》《八高僧故事圖》《潑墨仙人圖》等。名畫解讀《潑墨仙人圖》畫的是一位仙人袒胸露懷,寬衣大肚,步履蹣跚,憨態可掬的形象。
  • 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背後的那些事兒
    (一組《夜宴圖》,局部)在北京故宮浩如煙海的書畫收藏品中,有一幅一定不會被忽略,它就是被譽為傳世名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二)夜宴背後,另有玄機關於這畫的作者,史傳為顧閎中。顧又是何許人也呢?他是江南人士,擅人物畫,為畫院中高手,這卷夜宴圖原是出自他的手筆。這就令人有些奇怪了。韓熙載在南唐也任要職,但一個臣下家中宴會,為何值得宮中畫師來畫呢?沒錯,這是一幅奉旨做的畫。
  • 原來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背後,藏著這樣一段秘不可宣的愛情故事
    奇蹟的是,導演彼得·韋伯看過這本根據名畫改編的書後,又立刻將其改編為感人至深的愛情電影,並大獲好評。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上映後便風靡全球,通過電影,導演彼得·韋伯讓我們領略到了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電影中飾演少女葛麗葉的斯嘉麗·詹森,更是把少女的姿態還原到了極致
  • 名畫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北宋繪畫大師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也是一幅迷霧重重的寫實風俗畫。失去了未婚妻,卻碰上了李師師這個才貌雙全的知己,李師師勸張擇端畫下這個時代的世間百態,從相國寺畫作到汴京畫作——《清明上河圖》,可以說,這幅世界名畫的誕生,李師師功不可沒。
  • 中國名畫《清明上河圖》張擇端
    中國名畫《清明上河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能入選中國名畫理由:⊙我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中國名畫《清明上河圖》張擇端 畫芯局中國名畫《清明上河圖》張擇端 畫芯局中國名畫《清明上河圖》張擇端 畫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