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夢巴黎》回到1968

2020-08-29 艾克兒影視

1968年的巴黎是一個充滿理想和迷失的地方,那是整個歐洲大陸都在風起雲湧,追求理想和解放的時代。在回望過去時,單憑文字描述可能不太能讓人感受到那個年代撲面而來的變革氣息,但好在有電影將這段時間重新組合、演繹,讓後來的人或者經歷過的人能夠回憶那個年代的本真面貌。

《戲夢巴黎》帶我們回到1968年的&34;運動期間,通過兩男一女三個年輕人之間的微妙關係表現出那個年代的理想與迷失。這三個年輕人懷著對革命的理想主義和對青春的迷茫在巴黎渡過了一段自由自在的時光,折射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導演貝託魯奇曾經拍出過《末代皇帝》這樣的傑作,也因為《巴黎最後的探戈》違背常理的影片遭到質疑。在他沉寂多年後,整個仿佛世界也在不斷地沉寂,人們仿佛已經忘記了當年為理想拋頭顱灑熱血,為自己的自由和解放所做的努力,沉寂在資本主義與消費社會的糖衣炮彈中。

而在2003年,寶刀未老的貝託魯奇帶著他對那個年代的懷念和理解,憑藉吉爾伯特·阿戴爾的小說重新鍛造了這部關於時間的影像。

電影包含了貝託魯奇對法國留學的青年時代的懷念,訴說著他年少未盡的對理想的追求。導演用電影回憶那個年代,帶著自己的感慨和身為義大利共產黨人的一點溫柔的批判,更多的是對電影和對時間的尊重。

走進那段歷史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部電影我們有必要重溫那段歷史,儘管它發生在地球的另一邊,但卻跟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李大釗所預言的&34;雖然沒有達成,但是共產主義的思想已經深深紮根在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中,正如現在所說的&34;。

1968年無論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是外國人來說都具有深遠的意義。當我們掀起破四舊,立四新的文化改革風潮的時候,遠在地球另一邊的人們也深受觸動,甚至把東方發生的事情當做偉大的理想主義運動進行效仿。

這時候同樣是以青年學生為主體,在西方世界中爆發了許多大規模的文化變革運動。一場場運動在法國、聯邦德國、英國、美國、義大利等西方國家發生,各地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共同塑造了那個充滿理想主義的年代。

當時的運動影響最廣的當時發生在法國的&34;。這場運動以學生為主體,各界知識分子、藝術家也參與到了這場運動中。當時的左翼知識分子領袖薩特站在街壘上拿著擴音器發出具有號召力的聲音:&34;

五月風暴的發生背景是,二戰後歐洲受到巨大創傷,發展需要經過緩慢的重建。而在1964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經歷了戰後第三次經濟危機,1967年又爆發了世界經濟危機。失業問題與社會階級矛盾不斷凸顯,整個社會充滿著不確定因素。

戰後的法國生育率激增,到了60年代出現了大批大學生,這些大學生大多對當時的教育制度和方法感到不滿,對於自己所學的東西和將來進入消費社會的命運感到迷茫和擔憂。作為學生往往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學生的行動力也是社會人群中最強的。此時他們的精神危機比起物質問題來顯得更為重要,急需迎來一種改變。

當時世界各地興起的民族解放運動、美國反越南戰爭運動和中國的文化運動的消息傳到法國令他們激動不已,於是法國的年輕人以中國同齡人為榜樣,以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想武裝自己,希望破舊迎新,建立新的秩序。

風暴最初在大學裡出現,最後蔓延至社會各界。5月13日八十萬法國人舉行了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群眾遊行。短短四五天時間法國就有一千萬人參與了鬥爭,幾乎癱瘓了國家的正常運作。隨著暴力流血衝突的發生,社會危機不斷演變成為了政治危機。

五月風暴的餘溫

雖然五月風暴運動最後隨著革命激情的退卻和人們的互相妥協很快就結束,這場運動似乎也沒有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改變,但實際上卻意義深遠。

《新觀察家》的主編吉達對此次事件評論道:&34;重要的是這次運動使法國的左派放棄了烏託邦的狂想,而是真正參與到一些事件當中希望帶來改變,在催淚彈的煙霧中新一代的以社會治理為己任的左派脫穎而出。

達·文西雕像

西方學術界有人把20世紀60年代與文藝復興運動相比較,稱其為&34;。在六十年代人們重新宣揚人本主義、個人主義和文化自由主義,仿佛文藝復興重回人類歷史一般。

與文藝復興不同的是,六十年代的文化運動是對文藝復興以來所建立的文化的批判之批判。六十年代把人性從文藝復興以來建立的現代理性社會的壓迫和束縛中再次解放出來,讓個人主義得到發揚。

正如五月風暴的那句口號:&34;20世紀60年代,&34;重新得到尊重和高揚,再次被放到世界中心位置與現代社會中的理性建制進行對抗。

如果沒有西方六十年代這一場浪潮,現在的世界可能會比現在更糟糕,更進一步進入資本主義晚期社會的泥沼。這個年代發生的運動雖然很快就過去,但是其留下的思潮改變深刻影響著我們當下。

首先是左派的思想和運動得以延續和改變,他們放棄了以往烏託邦的夢想,著力於做真正有利於社會的事情。對於資本主義帶來的人的異化和束縛,他們一直起到制約和警示的作用。左派承襲了共產主義思想,為維護普通人權利、提倡解放、平等在當今時代做出貢獻。

現如今影響西方種種社會運動,比如種族平等、女權運動、環保運動,都是60年代左派思想延續下來具體改變。雖然這些運動的結果可不盡人意,就像女權運動和種族平等運動給今天所帶來的政治正確,給予人們許多的困擾,也在建構著一種後現代的身份政治格局。而環保運動可能帶來的是過度追求環保而忽略了現實條件的因素。

結語

如今六十年代離我們遠去了,對於親身經歷者來說那個時代實在是不可思議,人們既充滿著理想的激情也因此犯了不少錯誤。我作為一個根本沒有經歷過那個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後生只能憑藉一些資料得以一窺當時的面貌,而導演貝託魯奇把這段時光雕刻成了一部電影,我對此非常感激。

相關焦點

  • 戲夢巴黎|電影亂推
    hi~~~超級久沒見今天就來給大家推一部文藝「小清新」電影吧《戲夢巴黎而我更願意叫它《The Dreamers》影片的情節很簡單講述了一個很自由的故事在巴黎留學的美國學生馬休很喜歡電影,因為電影所以與裡奧和伊薩貝拉這對孿生兄妹結緣
  • 戲夢巴黎,戲夢人生
    在法國人的骨子裡自由,浪漫個性從未消去過,本篇我們將從村上老師的《戲夢人生》中一起回顧1925年那多姿多彩的巴黎        村上紀香老師系列的第二彈介紹的《戲夢人生》的舞臺就發生在1925年一片欣欣向榮的巴黎。    同年,舉辦的世博會,可以說是集當時流行的美術,建築和服飾的大成。
  • 戲夢巴黎,未曾破碎的理想主義之夢
    顏值能讓邪君舔一輩子的伊娃·格林出生於法國巴黎,父親是一名瑞典牙醫,母親是一位法裔猶太演員,這讓她身上混合了北歐的冰冷神秘與地中海沿岸的狂野不羈。江湖人稱「綠娃」,必殺技是一雙馬裡亞納海溝一般深邃的綠色眼眸。再感受一下這卓越的身姿:除了迷人的容貌與火辣的身材,演起戲來的伊娃也是風味獨特。
  • 電影推薦 | 《戲夢巴黎》百度雲資源觀看連結
    戲夢巴黎  The Dreamers            (2003)   導演: 貝納爾多
  • 《戲夢巴黎》時代精神下的年輕人
    電影《戲夢巴黎》將時間放在了1968年的巴黎,那是一個充滿著夢想與變革的時代。而在電影的發生地巴黎,人民走上街壘與警察對峙,掀起了在歷史上被稱為&34;的運動。年輕時脆弱的夢湊巧的是,這次發生在巴黎的&34
  • 戲夢巴黎百度雲網盤資源,高清中字未刪減
    戲夢巴黎百度雲網盤資源戲夢巴黎 The Dreamers (2003
  • 《戲夢巴黎》巴黎一女兩男的初體驗
    > 點擊↑↑上方關注「kdyget」,最新、經典電影等著你戲夢巴黎的劇情簡介
  • 不辱使命,如肉汁一樣鮮美的電影《戲夢巴黎》
    這就是根據轟動世界的法國68年文化大遊行為背景改編的電影《戲夢巴黎》,作為那場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人,義大利大師級導演貝爾託魯奇為觀眾奉獻了一部誠意滿滿的視覺盛宴。今天,就為大家帶來這部貨真價實的電影!1968年絕對是法國電影史上很重要的一年,那年一群年輕人折騰出一件大事,更重要的是這件大事是由電影引起的。
  • 經典影視《戲夢巴黎》:含未刪減百度雲在線資源
    來都來了不關注下嗎~《戲夢巴黎》
  • 戲夢巴黎:去愛,去愛,他們在雨中吶喊
    」1968年的法國巴黎,跟隨著一個來自異鄉的青年影痴,戲夢巴黎兩男一女,戲夢人間,經典的三人行,構建出自己的光影世界。它是少年時代的幻夢,羽毛一般脆弱的質地,尚未和外部世界交鋒,又何來力量抵抗。它仰仗著年輕的激情和愛意,也會被同樣的激情拋棄。
  • 《戲夢巴黎》裡還有很多你不了解的樂趣!
    此外,貝託魯奇的代表作還有《巴黎最後的探戈》《1900》《偷香》《同流者》和《戲夢巴黎》。有些導演有時可能會把自己的作品與另一部作品聯繫起來,比如在《巴黎最後的探戈》中,男主人公保羅臨死前,走到陽臺,把嘴裡的口香糖黏在欄杆底,然後倒地死去;同樣在貝託魯奇的《月神》開場不久,喬的繼父臨死前也走到陽臺,發現欄杆底粘了一塊幹了的口香糖,一邊罵著一邊把它揪出來。
  • 為什麼《戲夢巴黎》的評價很高?
    上面的一段話,完全可以概括《戲夢巴黎》的全部劇情。法國人的浪漫情懷與美國人的理智沉穩,最終碰撞出這樣的一部電影。它有著夢幻的一面,也有著現實的一面,它充斥著鮮血,卻又高舉著和諧。伊娃·格林的肉體不斷呈現,給影片加上了情慾的標籤。學生遊行示威的畫面,又指引著法國自由意志的呈現。當來自美國的馬休最終消失在人群中,電影的主題也便呼之欲出。原來不是每個人都會義無反顧,即使他曾享受過自由而忘掉孤獨。
  • 《戲夢巴黎》好於98%情色片,好於87%的愛情片
    電影如電影名字一樣,如夢,如戲,人們腦中的浪漫的巴黎,實則不然,那是如痴如醉糜爛的青春。黑手套,白紗布,伊娃格林那令人窒息的美麗。我看過的電影也不算太少,但讓我欣賞和震撼的,《戲夢巴黎》算一部。我本來不打算推薦,因為它太過暴露。但是《戲夢巴黎》是非常經典和獨特的一部作品。從歷史角度看,它是紀錄片。
  • 電影 |《戲夢巴黎》:這應該是一部禁片
    《戲夢巴黎》是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Gilbert Adair編劇,麥可·皮特、路易斯·加瑞爾、伊娃·格林主演的愛情倫理片,於2004年2月6日法國上映。1968年法國學運前夕,孿生姐弟伊莎貝拉(伊娃·格林)和雷奧(路易斯·加瑞爾)因為電影,與來自美國的留學生馬休(麥可·皮特)成為好朋友。
  • 《戲夢巴黎》——致所有偉大或失敗的夢想家
    每一個時代的狂熱裡都有無數青年人投入自己的青春,1968年的法國青年被壓迫的欲望和爆發的夢想在任何時代都不曾停歇。在這一意義上,《戲夢巴黎》給我們帶來最深刻的東西便是那永不消亡的夢想,這種夢想關乎著青年人在現實社會尋求一個定位的生存問題:當這個世界不符合我們的理想時,我們精神歸屬應從何尋找。
  • 二次看情色片《戲夢巴黎》
    《戲夢巴黎但是它同時具有比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並不僅停留在肉體的表層,當然了——「是否停留在肉體表層」這也是情色片和色情片的區別,但是《戲夢巴黎》這部影片所表達的東西,確認了它在情色片中的地位。《戲夢巴黎》我看了兩次。它不是很容易被看懂的一部片子,但很容易就被香豔的青春肉體和離奇的劇情所帶入一種虛幻的狀態,不知它在表達什麼。
  • 電影《戲夢巴黎(2003)》Part1-中英文對照臺詞劇本
    更多內容請百度搜索:可小果戲夢巴黎茵茵綠草如此美麗Strange beautiful grass of green...銀色海洋如此壯麗with your majestic silver seas.It was the late '60s,我已經在巴黎學了一年法語and I'd come to Paris for a year to study French.我在這裡得到了真正的教育But it was here that I got my real education.
  • 再看一遍《戲夢巴黎》
    每年五月我都會把《戲夢巴黎》翻出來重看一遍。好幾年了。不為別的,純粹紀念。
  • 深讀丨戲夢巴黎:貝託魯奇一個人的獨白
    1968年,當硝煙散盡,當「五月風暴」過後,革命再度由實踐蛻縮為書齋裡的理論,由巴黎街頭的壁壘退避到了校園裡,進入話語領域,進入本文研究,進入文字遊戲。同一年,巴黎的學者克裡斯丁·麥茨發表了他的重要論著《電影語言》。是為電影符號學的開端。
  • 青春的烈火與激情:《戲夢巴黎》
    劇情介紹 1968年的巴黎雖然瀰漫著狂熱的革命氣息,但電影卻作為青年人的夢想悄悄綻放在各種沙龍和興趣小組裡。20歲的美國男孩馬修來到了巴黎,在這裡,他看到了大量的地下電影和先鋒電影,並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洗禮。 在一次對政府查封電影局的抗議活動中,馬修認識了伊莎貝爾,一個身材修長、眼神敏銳而性感的女孩。伊莎貝爾告訴他「我們已經注意你很久了」。我們,指的是伊莎貝爾和她的孿生哥哥裡奧。裡奧是一個黑頭髮的英俊青年,他的神情時常是冷峻的,他似笑非笑地和馬修打了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