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專業滷肉十餘年,下面以我的真實經驗詳細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一定要看到最後,乾貨滿滿)。
我國的滷肉技術源遠流長,各個地區的名菜名餚,猶如百花園中的奇花異草,品種繁多,其中滷雞肉類產品應該是這座百花園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品種,因為餐桌上有雞,有著「大吉大利」之寓意,特別是在山東地區,還有「無雞不成宴」之說。至此在雞肉類產品中,已慢慢形成了以道口燒雞、德州扒雞、溝幫子燻雞以及符離集燒雞為代表的四大名雞。
說到滷雞,可能有一些小夥伴們比較陌生,但是也有一部分小夥伴們覺得雞都是從滷水中滷製而成,滷雞應該是所有燒雞扒雞類的統稱。其實在我看來,滷雞和燒雞扒雞是有一定區別的,特別是在上色時,燒雞扒雞需要抹蜂蜜水或者麥芽糖水,然後進行油炸上色,而滷雞上色是不需要過油的,而是在滷製過程中進行的。滷雞的代表可能沒有燒雞,扒雞的名聲那麼大,都是一些小地方性的名餚,比如河北保定的清真滷雞以及山東高青的醬油雞。那麼下面木子就以這兩種滷雞為例,說一說「滷雞是冷水下鍋嗎?需要注意什麼?」這個問題。
滷雞是冷水下鍋嗎?
題主提到了冷水下鍋,並沒有說明是焯水時或者是在正式滷煮時,在這裡我兩方面都講解一下,一個是滷雞焯水時需要涼水下鍋,另一個是滷雞正式滷製時需要開水(開鍋的滷湯)下鍋。
●滷雞焯水時需要涼水下鍋。(註:上面也說了滷雞上色是在滷製過程中進行的,所以滷雞之前都會有一個焯水的過程。在一些製作滷雞的老配方中,以前使用的雞是不需要焯水的,可直接下鍋滷,而現在的雞原料產品自上世紀80年代後,養殖業引進了國外的一些雞品種,這些品種的引進,使老百姓大口吃肉的日子變成了現實。但是這些品種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肉質腥燥,香味不足。並且後來又使用飼料餵養,餵養的周期變短了,肉質和80年代以前本地土雞有很大區別,所以現在製作滷雞,一般都會進行提前焯水)。
●滷雞焯水不僅可以去除一部分雞肉的腥異味,還能使雞皮緊縮,避免正式滷製下鍋時因擠壓而破皮,滷雞焯水時選擇涼水下鍋的原因只有一條,那就是更有利於腥異味的析出:
雞肉類產品雖然經過泡水,去除了一部分血水雜質,但是並不會特別乾淨,通過焯水還會進一步去除。焯水時涼水下鍋隨著水溫的上升,雞肉中殘餘的血水雜質以及腥異味會慢慢從食材中析出,更起到去腥除異作用。如果用開水下鍋雞肉乍一遇熱收縮,血水鎖在肉裡面,便無法析出,可造成成品腥味重。
●滷雞焯水時涼水下鍋的注意點:1.水要多,必須沒過雞皮:這樣有利於開鍋後輕鬆撇去上層的浮沫。2.量大儘量分多次焯水:整雞焯水忌勤翻動,可以選擇多次焯水的方法,這也是為了避免破皮,影響外形的美觀。
3.焯水過程中可以加入蔥姜、料酒進一步起到去腥作用。4.焯水撈出後要立即放入涼水中,一方面使雞皮遇冷,使其緊縮,另一方面可以清洗去除附在雞皮表面的浮沫。
5.可以借鑑高清醬油雞的做法,將焯水並清理後的雞掛在晾條上,用風扇吹兩個小時後然後再滷,這樣的做法會使成品口感更加的筋道,並且風味比較獨特,香度高。
●滷雞正式滷製時必須要開水下鍋。開水(高湯)燒開鍋後再下入雞的原因有四個:1.可以使滷水儘快開鍋計時:滷雞的時間決定了口感和味道,所以時間必須要卡死,我們在滷製時一般以開鍋後開始計時的方式,如果涼水下鍋,那麼時間不好把握(有很長的燒開過程),所以要等滷水燒開以後再下雞,可以有效縮短開鍋時間。
2.避免糊鍋底:在商用做法中,這種糊鍋底的機率很少,但並不是沒有。如果滷雞冷水下鍋,長時間滷水燒不開,火力又那麼旺,就有可能使雞皮粘鍋底而出現糊鍋。
3.有利於調顏色調味道:特別是使用三黃雞這種原料時,三黃雞滷製的時間很短,如果滷製的量很大,涼水下鍋滷水燒開時雞就基本熟了,無法上色或者調味道,並且這樣的雞肉是靠燜熟的,很難吃的並不會有滷肉的香味。
4.有利於味道的保持:上面提到焯水冷水下鍋,雖然可以去除一部分血水雜質,但是也會有少量的鮮香味流失,像製作三黃雞這種原料,如果冷滷水下鍋,鮮香味物質就全部流出到滷水中了,雞肉本身的鮮香味就很少了。
●滷雞正式滷製時必須要開水下鍋的注意點:1.滷雞並不像燒雞或者扒雞那樣進行油炸上色,雞皮也比較結實一些,所以滷雞不需要特別的盤鍋,但是滷水也一定要多。當老滷水燒開以後,放入初處理的雞,待湯再次燒沸後,調好味道並上色,再用鐵箅子壓住雞身,改微火保持湯麵起小泡的狀態燜煮。
2.在燜煮的過程中,要勤轉動或者抬起鐵箅子,鐵壁子抬起後,鍋內的雞會趁勢浮起,並隨著湯麵翻滾轉動,從而使每隻雞都受熱均勻,但是要注意抬箅子時動作要輕,避免碰破雞皮。
3.滷雞如果是熱出鍋,在出鍋時候要保持湯麵微沸,從開鍋的部位撈起,可以保持雞身乾淨美觀。●最後分享一款滷雞的香料配方,以供參考:良姜30克,肉蔻20克,肉桂20克,八角20克,草果15克,白芷10克,陳皮10克,白豆蔻10克,花椒10克,丁香3克,香葉4克,篳撥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