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歲末,《讓子彈飛》終於搬上了銀幕。而當時與他同期角逐賀歲檔的一眾競爭對手中,有09年演完春晚紅的發紫的趙家班師徒,有本就以賀歲檔而聞名馮導,手握金棕櫚、金熊、金獅三座大獎的陳凱歌導演……於是乎,雖然有周潤發、葛優等的加盟,但仍然,這部電影在一眾電影中並沒有引起觀眾的太多期待。更要命的是,姜導是出了名的只認藝術不認錢。
然而千呼萬喚始出來,前三部票房撲街的撲街,評分區淪陷的淪陷。眾片廝殺火藥味兒十足的賀歲檔,戰罷,竟是姜文獨一人站著笑到了最後。豆瓣上,參與這部電影評價的人數超過了百萬,而一向以挑剔著稱的豆瓣,最終給這部電影給出了高達8.8分的最終評分。而最終,這部電影也創造了當時6.3億元的票房神話。
那麼,究竟是什麼,一手讓姜文這個票房毒藥,在不失口碑的情況下,轉身成為了票房神話?這一切,不禁要提到他身邊的另一個男人——馬珂。當然,這一切,都要從1992年的那個冬天說起。
那時的姜文,真的可以用&34;來形容。彼時,年僅二三十歲,卻手握&34;&34;&34;一眾大獎。在他手握田壯壯、張藝謀這些大導演邀約的時候,要知道,所有和他同期剛畢業的學生,基本都還在一般的劇組靠&34;討飯吃。於是乎,在他姜文的世界裡,似乎沒有什麼是做不成的。
在平時,姜文喜歡一個人靜靜地揣摩角色。他喜歡這種感覺,從他自己的緯度,去思考每個角色背後的每個世界。然而,這些故事,終究是他們的,不是他姜文自己的。
然而,就是在那年冬天的一個普通的下午,正當他準備繼續研究劇本時,一部書卻出意料抓住了他的目光——《動物兇猛》。他在徹夜翻看這部小說時,竟激動的毫無睡意,在這部小說裡,姜文看到了同為自己的青春的記憶。
之後的一天下午,姜文找到了書的原作者。當時王朔也苦悶於沒有導演可以把這部小說翻拍成電影,於是,在劉曉慶家裡,他和姜文一拍即合。由姜文自編自導,他本人出任顧問。後來,他們又找來一位資金充足的金主。不多久,於是乎,這部小說正式翻拍。
他將這部自己執導的電影處女作命名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在他的那些歲月裡,似乎,總是陽光明媚。他一邊拍,一邊改,原著小說6萬字最後被他改成了長達9萬字,因為在故事中的那段時光裡,他的話太多,說不完。
可是,隨之便是問題的到來了。可能是於藝術過於執著的追求,他總是渴望拍到最好的,他對電影有著最理想化的存在。這樣的資金總是入不敷出,投資人因為此幾度退出,拍攝資金的供應似乎成了他一個噩夢般的存在。據王朔後來回憶,因劇組的資金問題,那時姜文有段時間很憔悴。有次吃飯見姜文,問道大概何時殺青時,姜文自嘲道:&34;
之後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國際上廣受好評,在威尼斯電影節飽受青睞。可是,這部在國際上廣受好評的片子在國內上映時卻遇到了麻煩,當時找廣電反覆送了幾十次審,才最終得以上映。可國內觀眾,卻普遍反應,看不太懂。
看不太懂,似乎成了姜文導演的一貫毛病。之後,姜文的片子總是在國際上大獲成功,可是,在國內,卻沒幾個觀眾能看懂。因此,票房慘澹也是理所應當。姜文似乎走上了一條讓投資人虧本的不歸路,投資他電影的製片人,沒一個是體無完膚的出來的。接著,一部《鬼子來了》,全國禁止公映,還讓姜文禁拍五年,直接讓整個投資人虧得血本無歸。
就這樣,他不斷地挑戰著市場和票房敏感的神經,不斷地挑戰著政府的認知和權威。那段時間長時間的虧損,讓他人生一下走到低谷。當時那個世界上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投資他的電影了,這樣下去,他將沒有電影可以拍。
這時,一個投資人出現在他身旁,他叫馬珂。那時的馬珂年紀很輕,可身為製片人的他,在電視機領域早已獲得了多項大獎。但是,他一直有個電影夢。他找到了姜文,希望尋求合作。他始終相信,姜文不是不能拿高票房,他只是不願意。幾經波折,在2007年,兩人終於達成協議。馬珂入股,姜文的不亦樂乎電影工作室正式改組為不亦樂乎影業公司,馬珂擔任製片人。
那段《讓子彈飛》的拍攝經歷,在姜文腦海裡,總是會顯得彌足珍貴:&34;原因是,馬珂不斷地給他砸錢,卻不幹涉他的創作。他比姜文小10歲,但在這件事上,他卻像個哥哥一樣&34;著他,在藝術創作上由他&34;。姜文負責電影的創作加工,而他只負責錢。
不過,這的確和之前的製片人沒什麼兩樣。在姜文《讓子彈飛》的拍攝現場,姜文多次拒絕了廣告贊助商的邀約,馬珂當時無論怎麼苦苦哀求,姜文就是三個字不答應。姜文只是會從藝術的角度思考問題;對於市場,他始終是個&34;的導演。
好在電影最後賺得盆滿缽滿,兩人的不快也就一拍而散了。直到今天,這部電影仍然是姜文導演賺了最多的電影。在電影上映時,有一回接受記者採訪,馬珂說了一句:&34;。於是,&34;這個詞霎時間傳遍了江湖。
《讓子彈飛》大獲成功以後,趁熱打鐵,隨即推出了《一步之遙》,可這部就沒那麼順風順水了。一開始,馬和姜還帶著它到坎城去遊了一圈,可收穫實難說是豐碩。回頭再到國內,市場和觀眾又不認帳了,看過的人紛紛表示&34;。
在上部電影的刺激下,這部電影的製作成本有小三個億,可最後收穫不過區區五個億。什麼概念,從字面上看,就小虧了兩個億。賺錢了還好說,導演創作時任性就任性一點,製片人也沒話可說。但虧了這幾個億,明顯,馬珂不願意了。畢竟,姜文這個不按市場規矩出牌的導演,本就令無數製片人討厭。
在《一步之遙》後,雖然不亦樂乎影業公司還在,但江湖早已沒了&34;的傳說。這次,這位製片人再一次被活活逼走了。或許,在中國電影史的書冊上可以記上這麼一筆,姜文和馬珂,在閏生甲午年,最終分道揚鑣。從張藝謀到張偉平,從馮小剛到王中軍,說&34;,難道都是中國製片人和導演的最終宿命嗎?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