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心觀察|面對疫情,如何走出心理焦慮?

2020-12-21 SZNEWS

總第18期 戳連結查看專題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疫情的防控成為了萬眾關注的焦點。為防止疫情擴散,全國各地紛紛制定對策嚴防死守。疫情考驗著我們的防控能力,同樣也考驗著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隨著各類信息的多渠道、快速度地傳播,很多人因為共情和同理心,間接導致身心出現睡眠障礙、食慾不佳嚴重甚至精神崩潰的症狀。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慧心心理的汪圓圓老師,請她談談如何走出疫情心理焦慮。

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現狀,你了解嗎?一起參與我們的調查吧!



汪圓圓講師

汪圓圓

深圳慧心心理教育服務有限公司諮詢師及專業導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中科院心理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碩士

擅長:

家庭教育輔導、家庭關係治療、父母成長課堂、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諮詢、中小學生學習規劃教練;職場情緒與壓力管理;


出品人:唐亞明

監製:周海斌

製作:肖剛

文字:劉婷

主持:劉婷

編輯:施冰冰

校審:肖剛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編輯:施冰冰]

相關焦點

  • 面對疫情,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
    面對洶湧而來的疫情,緊張、焦慮乃至恐慌,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 然而,過度的焦慮和緊張,卻會增加不必要的心理症狀,乃至影響生理狀況。一方面,當一個人長時間處在焦慮的情緒裡,會導致失眠、身體內分泌紊亂,進而導致免疫力下降,不利於對病毒的自我抵抗。
  •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焦慮?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
    其實不然,孩子因為與家人分離所表現現出的哭泣就是一種焦慮心理的表達。作為家長,如果您想要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遠離焦慮,那麼《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這本書將為我們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方法與指導。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大體可以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焦慮的根源是什麼?2.哪些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焦慮?
  • ...隔離觀察、準備返工人群 疫情當前這樣來紓解所遇到的心理問題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危機,市民該如何紓解自己壓抑的情緒呢?大年初一,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杭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開設了專門針對疫情的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以供有需要的市民來電諮詢。據該院防治科科長宋海東介紹,自熱線開通後,每天來電諮詢與疫情相關的市民不下50個。
  • 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心理調適指南」幫10類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群聊裡真假難辨的轉發信息、實時更新的疫情數據、社交平臺上的疫情求助帖……當這些消息大量湧進視野,焦慮、憋悶、同情、恐慌,壓得人一下子喘不過氣來。逐漸積累的負面情緒,把很多人困在了疫情下的「心理牢籠」裡。
  • 溫暖陪伴愛在線上|聽心理專家談如何化解緊張焦慮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陳彥仿)作為首府「溫暖陪伴愛在線上」心理諮詢志願者,他們所在的心理諮詢志願者團隊從疫情開始至今,已經進行了14.5萬人次心理諮詢,通過在線公益課堂、心理科普視頻、心理問答等多種形式為諮詢者提供服務3.9萬餘次。
  • 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如何走出焦慮怪圈?看看這篇文章就懂了
    ,適度的焦慮有時使人有動力,有幹勁兒,若過度焦慮,又得不到緩解,就會導致焦慮症,給健康帶來危害。焦慮症是現代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會出現強烈、過度和持續的擔憂及恐懼,除精神症狀外常累及神經、呼吸、消化、循環等多個系統,臨床症狀複雜。不僅幹擾日常生活,而且難以控制。
  • 如何靠自己走出抑鬱和焦慮?
    首先需要弄明白抑鬱的心理機制,它就像一種過濾器,讓我們容易忽略掉積極開心的好消息,反倒去關注那些消極悲觀的壞消息,這樣就證明,我的抑鬱是有道理的。這種心理機制,可以稱為選擇性注意,這是自我實現的預言的關鍵機制。
  • 面對疫情如何管理情緒?這款心理小遊戲等你來做
    戰「疫」心理小遊戲⑤|「畫」說情緒疫情來襲,有時情緒就像「過山車」,看到好的消息會輕鬆樂觀,看到不好的消息會恐慌不安。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呢?讓我們一起把藏在身體裡的情緒「畫」出來,嘗試和情緒這個朋友好好相處吧!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下如何做好心理健康的防護
    目前累計追蹤到密切接觸者113579人(北京市核減21例),當日解除醫學觀察4201人,共有102427人正在接受醫學觀察。累計收到港澳臺地區通報確診病例28例:香港特別行政區12例,澳門特別行政區7例,臺灣地區9例。
  • 新冠病毒疫情在家隔離期間如何緩解和消除心理恐懼和焦慮
    原創首發:知行心理教育 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原因,相信朋友們都在家隔離,沒有特殊情況是不會離家出門的。目前我已經在家隔離兩個月了,相信讀者朋友們也一定是類似的情況。個別的出現了嚴重的恐懼、焦慮、煩躁,失眠等情況。鑑於以上朋友反映的問題,在此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鑑於網友反饋的問題現進行一下整理歸納,直接的原因大致如下:1、每天關注疫情相關新聞,各地受感染確定的人數還在逐漸增加,特別擔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的擔心和恐懼。
  • 疫情下,如何讓心理遠離病毒?訪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首任部長劉嘉
    新冠病毒疫情仍在國際上蔓延,我國個別地區也偶有暴發。由於新冠病毒具有潛伏期長、傳染性高、來源複雜等特點,在全世界範圍內徹底根除新冠病毒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因此,公眾必須在心理上做好長期抗疫的準備。 疫情之下,如何讓心理遠離病毒?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首任部長、博士生導師,國家監委特約監察員劉嘉。
  • 紅雨傘心語 | 第7期 上班族如何做好疫情期間的心理建設
    紅雨傘心語 | 第7期 上班族如何做好疫情期間的心理建設 2020-03-09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理危機幹預專家分享典型疫情焦慮案例:千萬注意不要批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在1月12日召開的石家莊市第8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石家莊市第八醫院心理危機幹預中心主任張煒分享了一個典型的焦慮案例:石家莊市心理援助熱線接到一位居民的諮詢電話,表示自己有一點發熱現象,家人考慮他沒有接觸史,就勸他在家裡多喝水、吃藥,
  • 面對新冠肺炎:心理問題的幹預策略
    &nbsp&nbsp&nbsp&nbsp演講人:李佔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 &nbsp&nbsp&nbsp&nbsp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在心理衛生領域,我們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又該如何妥善解決這些問題?
  • 疫情防控發布會 | 心理專家支招:一二三四五六七 抗擊疫情勿焦慮
    新民晚報記者周馨 攝   【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下午2時,上海市政府舉行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上海市教委主任陸靖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表示,在疫情階段,適當焦慮有好處,這樣有助於大家在心理上有高度的防範,採取很好的措施,但是不能過度。如果說焦慮或者是恐慌過度的話,就需要注意了。
  • 「戰疫心理服務臺」疫情期間如何處理負面情緒
    面對疫情,人們有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負性情緒1、漠視,不相信事實在最初得知疫情信息時,會對事件的嚴重程度予以漠視或否認,或者認為沒那麼嚴重,毫不在乎,就算有病毒也不會傳染到自己身上,與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不做任何個人防護,有些人還會出現「樂觀偏差」。
  • 疫情來襲,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撐一把「守護傘」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無論男女老少都屬於易感人群。但對於有基礎疾病、抵抗力差的老年人來說,更是首當其衝。疫情期間,老年人遇到心理上的焦慮恐慌,該如何排解?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健康開始走下坡路,身邊的一些年紀相仿的親友、同事相繼離世,這些對他們的心理都會造成不小的打擊。面對疫情,不同的老年人所表現的狀態也是各式各樣。有些老年人認為只要身體好就不用擔心,病毒感染不了,不願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這時候家人該怎麼勸?有些老年人則是過度緊張,在家裡頻繁測量體溫,怕感染病毒什麼都不敢碰,總是反覆洗手,是不是得了強迫症?
  • 減少外出出現煩躁,必須外出產生焦慮,怎麼辦?心理疏導來了!
    如何緩解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心理壓力 如何緩解減少外出後出現煩躁恐慌等情緒如何舒緩一線工作人員情緒和心理返程和外出工作人員的焦慮如何緩解多數人經歷了危機後變得更為理性,在心理和行為上變得較為成熟,開始通過一定的途徑獲得積極的應付技巧。第二,面對壓力可以採取一些積極的應對措施。1.增加對自身狀態的理解度。現在很多的反應是對突發事件的正常反應,要認識到每個人在經歷重大負性事件後都會有一些焦慮、擔心等負性情緒,這些是正常反應,接納並允許自己有這些情緒,並適度宣洩情緒。2.保持穩定狀態。
  • 疫情應激狀態過後心理問題或集中爆發,枸杞原漿解決心理創傷
    疫情中,很多人都可能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或創傷性再體驗等症狀,焦慮、失眠、記憶閃回等情況也是心理問題的徵兆。對於突然失去親人,甚至沒能正式告別的人們來說,心理創傷的修復將是一場持久戰。
  • 抗疫心理防護 |《控制焦慮》:把焦慮控制在健康有益的水平,而不是...
    面對突如而來的疫情,除了科學的身體防護外,心理防護同樣重要。科學證明,積極穩定的情緒狀態,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所以,當下,如何控制焦慮,不被負面情緒佔據心靈,保持理性樂觀的心態至關重要。那麼,我們來看看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被稱為認知行為療法鼻祖的阿爾伯特·埃利斯的經典著作《控制焦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