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銳 日前,「日本擬出資協助在華日企搬離中國」因外媒報導引起廣泛討論。但這種說法遭到了日本政府機構在華人士的反駁,稱日方原始文件中並未特指中國,且認為諸如彭博社的報導「有惡意」。
4月16日,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小慄道明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彭博社的報導是有所誤解的。他說,「我們日本政府完全沒有說在中國的企業要轉移到日本國內或者東南亞。」
小慄道明所在的機構正是上述報導關於推出供應鏈回遷計劃的日本經濟產業省下屬機構,亦屬於日本政府機構。該機構主要支持外國企業對日投資和日本企業開展海外業務等,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有8個辦事處。
小慄道明向記者表示,根據他所了解到的信息,日本政府的意思是將一些在海外重要的產業引回日本國內,比如說醫療器械、口罩生產等,但並沒有說從哪裡引回,更沒有針對在中國的企業。他指,彭博社的報導是錯誤的。
小慄道明向記者提供關於該項計劃的原始文件,並聲明稱,「(文件中)沒有提從中國回國內」。根據這份文件所指,該項計劃屬於日本建立強大的經濟結構內容部分。當中,外媒提及的令和2年(2020年度)的2200億日元和235億日元計劃,分別是關於為了改善供應鏈的國內促進投資用的補助金和海外供應鏈多元化支持項目。
關於2200億日元的計劃提到,隨著新的冠狀病毒感染的蔓延,日本供應鏈的脆弱性日益凸顯,日本將推進生產基地回歸國內。具體而言,對於計劃在日本國內設置生產基地、設備導入等,製造國家必需品、零部件或者與國民健康生活相關的重要製品,政府會予以支援。
日本希望,通過推進在國內建立生產基地等,以降低供應鏈分散的風險,構建日本製造業的穩定運營並建立穩健的經濟結構。
(上圖從小慄道明提供的文件中截取)
在關於235億日元的計劃中,為了構建日本企業不過度依賴特定國家的供應鏈,在東協和其他國家/地區支持建生產基地實現多元化,政府支持設備導入、演示測試、FS調查等,除汽車、電機產品等供應鏈外,還支持衛生用品的多個供應系統。
日本希望,通過支持日本公司引進設施以多樣化供應鏈,使其不過度依賴任何特定國家的關乎日本整體產業的牢固供應鏈。
同時,為了加強日本的供應鏈,日本公司將對海外製造基地從替代來源國到替代目的地國進行雙重跟蹤,並進行設備安裝,演示,FS調查等,以升級生產基地和網絡。
(上圖從小慄道明提供的文件中截取)
此外,日本亦推出關於稀有金屬庫存的計劃,涉及預算額2.6億日元。該計劃主要是考慮隨著新的冠狀病毒傳染病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高度依賴特定國家且難以替代的稀有金屬在該特定國家的供應中斷,從而導致對日本和工業活動的供應中斷,可能會造成麻煩。
目前,為了確保穩定的稀有金屬供應,日本天然氣和金屬與礦產資源組織(JOGMEC)正在實施一項國家儲備項目。在長期情況下,例如由於全球傳染病蔓延而限制人員和貨物流動的情況下,日本將增加對具有高供應中斷風險的礦物質的國家庫存。
小慄道明表示,該機構在今年關於華東地區日企的問卷調查中,的確有涵蓋針對零件和原料採購、企業轉移計劃等設置問題。
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華東地區日企廣泛上的數字大約是2萬家,但實際運營的並沒有那麼多,參與回答的大約有700家。他稱,華東地區的日企主要是針對國內市場,比例大約在7、8成,而他們超過40%與日本國內的產業鏈聯繫比較密切,這部分企業在疫情期間受到影響表明顯,有大約36%的企業的供應鏈在國內,疫情期間並無太明顯影響。
因此,從產業轉移方面的意願來講,華東的製造日企86%是沒有計劃的,有7%的企業計劃回到日本,5%的企業考慮還是在中國,1%-2%的企業對東協有意向。
小慄道明認為,華南地區,由於是針對出口市場,與東協國的聯繫會更密切,受影響程度會高於華東。不過,根據華南此前的調查,在2月初時,有大約八成的企業表示沒有轉移計劃,但在4月初,這一數字佔比上升,約9成企業表示沒有計劃。
小慄道明認為,新冠疫情引發的全球產業鏈的討論無可避免,也相信會造成一定的改變,但現在還不太好估計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