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地」在五月斷了個更,因為已經過去的這個月實在是看似無事,卻瑣碎事扎堆得讓筆者頭疼。。。
具體都是些什麼事在這裡就不佔用大家的流量了,因為它們和我們熱愛的模玩無關,但願這個月能讓我騰出手來多完成點「舊帳新仇」。
另外,雖然2020年的兒童節剛剛過去,但在這裡還是要對各位大朋友們補上一句節日的問候!
英文名詞的漢語音譯還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同樣是音譯Walker這個詞,「沃克」 顯得平淡無奇,但換成「華克」,卻莫名有種高大上的感覺,例如坐落於韓國首爾的華克山莊(Walkerhill villa),筆者雖然至今還沒有機會進去看看設施到底有多豪華,但這個名字從韓國偶像劇風靡的年代刷到今天一直都讓人感覺是氣派十足。華克山莊當年的命名由來和今天本文的主角都來自於一位聲名顯赫的美國將軍——沃爾頓•沃克,這個驍勇倔強的德州佬同時也把自己在士兵中傳開了的綽號「鬥牛犬」,賦予了這輛美軍二戰後第一代輕型坦克。
▲沃爾頓•哈裡斯•沃克(Walton Harris Walker) , 美國陸軍中將,1889年12月3日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1907年進入維吉尼亞軍事協會,1912年於西點軍校畢業之後被委以步兵少尉軍銜,1914年參加了美墨戰爭,隨部隊攻佔韋拉科魯茲城,並一路進銜至陸軍上尉,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他隨美國陸軍第5師第13機槍營於大戰即將結束的1918年4月被派往歐洲,官至臨時少校,擔任機槍連連長職務,後因戰績突出在9月被破格提升到臨時上校,1919年末回到美國本土時又恢復了固定的上尉軍銜,1920年於錫爾堡炮兵學院進修完畢後正式升為少校,1930年至1933年期間曾隨陸軍第15步兵團在中國天津駐紮,大名鼎鼎的喬治•馬歇爾五星上將當時是他的團長,一代美軍名將約瑟夫•史迪威和阿爾伯特•魏德邁都是他的同僚,1936年沃克繼續在陸軍戰爭學院進修學習,後被分派到美國陸軍參謀本部戰爭計劃處供職,於二戰爆發後的1941年7月被提升為準將,並被任命為第2裝甲旅旅長。從1942年1月指揮第3裝甲師並晉升少將,一直到1944年2月接到命令率領重組之後的第20軍開赴英國準備開闢西歐第二戰場,這整整兩年時間都是在美國內陸的各個訓練場度過,著實是把沃克憋壞了,7月,作為喬治•巴頓將軍的美國第3集團軍的一部分,沃克的第20軍終於在法國登陸,並很快在橫貫法蘭西中部的進軍作戰中揚名,第20軍也由於進軍速度快如雷霆而被冠以「幽靈軍」,12月巴頓的第3集團軍其他二部(第3軍和第12軍)在阿登地區向德軍發起反攻之時,沃克的第20軍授命掩護整個集團軍的原先陣地,1945年2月第20軍突破了齊格飛防線並於3月跨過了萊茵河殺入德國腹地,4月9日解放布痕瓦爾德集中營,4月25日穿過多瑙河谷地進入奧地利,5月中旬歐洲戰事結束之後被提升為中將,在長期擔任裝甲部隊指揮官的過程中,沃克以兇猛強悍聞名,他的坦克部隊是巴頓的第3集團軍麾下最尖利的一張王牌,這種敢打敢衝,鎮定無畏的作風恰好對上了他的直屬上司巴頓的胃口,頗受後者的器重賞識,巴頓常用極為粗魯的話語稱沃克為「我那個最棒的狗娘養的雜種小子」!作為裝甲進攻戰術專家,沃克在歐洲戰場曾獲得「攻勢權威」的美譽,私底下他的綽號「鬥牛犬」便在士兵當中廣泛傳開,於是連同他的名字一起「沃克鬥牛犬」名震軍界,也就是今天熟知的「華克猛犬」的最初由來。戰後的幾年當中沃克先後回到老家德克薩斯擔任過預備役集團軍司令,又赴日本出任第8集團軍指揮官,這是當時美軍遠東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的地面武裝部隊的一部分。1950年韓戰爆發,沃克的戰爭生涯再次啟動,7月,沃克率司令部前往韓國釜山,指揮駐朝鮮半島美軍,同時被授權指揮韓軍。作為美國陸軍最優秀將軍之一的沃克頗負盛名,加上體態敦實,大腹便便,面部線條分明,談吐上夾雜著濃厚的德州鄉音,使得他在美軍中下階層士兵,特別是南方士兵當中廣受擁戴。由於起初美軍兵力不足,加上韓軍士氣低落且極度缺乏重型裝備,因此沃克的部隊在當時朝鮮半島東南部保持釜山周圍225公裡範圍內的戰鬥是艱苦和疲憊的,儘管來自朝鮮人民軍的進攻壓力非常大,但在8月初至9月中旬沃克依然盡遣手中的各預備隊挫敗了朝鮮人民軍的所有攻勢,9月中下旬沃克的部隊開始反攻,一路繞防線外延向北進攻,與在仁川登陸的美軍第10軍一起發起行動,並連續向北攻佔了元山和平壤,在朝鮮半島西北部作戰。由於擔心側翼安全和中國志願軍隨時有可能帶來的潛在還擊威脅,他主張在戰略部署上小心前進,但麥克阿瑟將軍此時指揮失誤,犯下了輕敵冒進之弊,11月下旬志願軍以33個師共38萬人的優勢兵力發起銳利反擊,第一波攻擊就打穿了位於戰線中部韓軍第2軍防線,東西兩線的美軍側翼暴露,只得倉皇后撤,於12月5日放棄平壤南下,12月23日正當沃克試圖在北緯38度線附近建立一條新的防線時,他在漢城北部的一場吉普車交通事故中不幸意外喪生,當時正值午餐過後,沃克和隨從一起正準備趕往美軍第25步兵師駐地,他的兒子山姆•沃克上尉剛剛獲得一枚勳章。沃克陣亡之前,總統杜魯門就已經向國會提名授予他四星上將的軍銜,最終在不久後的1951年1月2日,沃克正式被追晉為陸軍上將。
▲經典網遊《坦克世界》中的M41輕型坦克公式圖。
✪ 一條好狗
作為一款性能在當時極為優良的輕型坦克,M41被美軍以高人氣將領「華克猛犬」的名號冠之,足見對M41坦克服役的高預期。該型坦克的最初技術立案目的是為了替代二戰末期美軍才開始列裝的M24型霞飛輕型坦克,研製計劃於二戰結束後不久便開始啟動,按照當時美國軍械委員會所發布的#33476號命令,新的以火力來劃分重、中、輕型三個檔次的坦克標準中,輕型坦克的火力配置需達到76mm口徑火炮,顯然M24霞飛裝備的M6型75mm坦克炮正好處在「及格線」以下,且中短身管的徑倍也嚴重製約了對敵方裝甲的殺傷能力,這一弱勢在接下來的朝鮮戰場上暴露無遺,初期被派往朝鮮半島的美軍裝甲部隊只能依靠M24霞飛和M4A3E8謝爾曼這樣的歐戰未退役裝備,對抗朝鮮人民軍裝備的T-34/85坦克,火力上明顯出於下風,深入到敵軍縱深地帶的美軍裝甲偵察部隊急需一款裝備有更可靠性能的長身管,較大口徑坦克炮的輕型戰車解決燃眉之急。
軍方對於新型坦克的要求是:在強於M24霞飛的火力基礎上,防護能力不能亞於霞飛,且最好還能滿足大型運輸機空運的要求,於是從1947年起,美軍開始了對新型T37原型車的研發,這款原型車的開發奠定了後來M41輕型坦克的開發基礎:設計上可以滿足空中運輸抵達前線並裝備有76毫米長身管主炮以及先進測距裝置,以期擁有更加優秀的反坦克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戰場生存質量。
▲M41輕型坦克的直系前輩M24霞飛輕型坦克,實際上M24霞飛真正投入到實戰都已經是1944年末了,到1945年初春的萊茵河戰役時才有了相關的實戰記錄報告,所以到1945年5月戰爭結束,滿打滿算差不多半年的時間就已經是這款坦克二戰歲月的全部,結果到1950年韓戰爆發之初,短短不到6年的時間裡,M24的性能已顯得落伍於時代,使得這款服役生涯短暫的輕型坦克徵戰歷程匆匆畫上了句號。
▲對M41系列輕型坦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奠基作用的T37坦克原型車項目,此時炮塔頂部左右兩側碩大的外露式新型火炮測距儀還顯得非常突兀。
▲T37原型車正在進行泥濘條件下的越野測試。
但T37原型車由於經費預算上的原因,研發進度相當緩慢,到1949年時才生產出樣車,但此時軍方認為一款輕型坦克配備最先進的火炮測距儀太過於雄心勃勃,且造價成本高的同時也提升了維護難度,性價比上大打折扣,於是T37原型車的計劃在此胎死腹中。不過很快,在對測距裝置降低要求之後,T37計劃重啟並更名為T41計劃,其中更多的原因恐怕還是在於當時朝鮮半島的局勢已經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態,陸軍在研判雙方武器性能對比之後得出結論:基層部隊對於新型坦克的需求已迫在眉睫。於是在美國陸軍軍械部門的倉促推動之下,1951年,先前有過輕型坦克製造經驗的著名汽車生產商凱迪拉克公司的克利夫蘭工廠被選中,開始了T41坦克的先期量產工作。
投產定型後的T41項目被正式命名為M41輕型坦克,起初美軍士兵用"小鬥牛犬」(little bulldog)的名稱來給新的坦克命名,但很快,為了紀念在朝鮮戰場上剛剛意外陣亡的沃克將軍,M41被正式授名「沃克鬥牛犬」(Walker Bulldog),也就是「華克猛犬」這個非常響亮的外號。
作為M24霞飛的合格繼任者,M41幾乎在所有方面都做出了改進:
從整體尺寸上來看,M41幾乎是典型意義上的二戰時期中型坦克的大小規格,新型主炮和發動機的安裝使得M41的底盤和炮塔都比M24要大上了一圈,車長8.2米,寬3.2米,車高2.7米(至指揮塔頂部),相比較於蘇聯同一時期的T-55中型坦克的尺寸都基本上沒小多少,車高甚至還略高於後者,使得該型戰車執行偵查任務時的真實隱蔽性要打一個問號。
戰鬥全重狀態下的M41較M24要重了足足5噸,達到了23.5噸,由於全重的增加,超過了美軍空中運輸能力的限制(20噸),使得軍方一開始通過大規模空中投送方式進行部署的設想無法得以實施,美軍戰術體系下的輕型坦克作戰思路在M41身上就失去了部分重要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即便總體性能上M41系列輕型坦克如此靠譜,但依然服役期剛過10年左右便陸續開始被『』後浪」M551謝裡登輕型坦克取代的原因。
M41安裝了一門M32(T91E3)型76mm坦克炮,火力相較M24的M6坦克炮有了顯著的提升。該型火炮採用立式滑動炮閂,液壓同心式反後坐裝置,慣性撞擊射擊機構,發射各種定裝式炮彈如榴彈、穿甲彈、破甲彈、榴霰彈,黃磷發煙彈等,彈藥基數57發,後期版本型號增加到65發。1982年,美國AAI公司曾為這門後來被證明是非常優秀的輕型坦克主炮研製了一種新型的76mm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更加大幅度提升了該炮的穿甲能力,但此時M41系列輕型坦克早已從美軍現役裝備庫中退役了十多年。
輔助武器方面為一門M1919A4E1型7.62mm同軸並列機槍,以及炮塔頂部的一門M2HB型12.7mm高射機槍。
M41的車體首上裝甲傾角為60度,厚度25.4mm,炮塔正面裝甲厚度31.7mm,火炮防盾厚38mm,早期版本的M41無任何額外的三防裝置。用更直白的話來概括就是:在當時,M41的這一系列裝甲厚度幾乎等於沒有一樣,典型的「蛋殼車」,僅僅能抵禦單兵輕型武器和機槍的遠距離射擊,但這對於以戰場偵查為主要任務的高速輕型坦克來說,並不重要。
動力方面採用了大陸公司生產的AOS-895-3型6缸風冷汽油機,功率為500匹馬力,功重比達到了2:1,應該說已經非常優良,公路最大時速可達72公裡/小時,但燃油消耗率偏高,最大行程只有160公裡。
車組人員4人。
需要指出的是,M41輕型坦克的裝備目的仍然是用來充當裝甲部隊的偵察兵斥候,而非裝甲師中作為主力的主戰坦克,所以它執行的任務多是在敵軍的側翼縱深地帶實施突破,進行火力偵查用途,而非硬扛敵軍的主力坦克集團火力。但即便如此,M41的M32型76mm長身管坦克炮仍然在那個年代的坦克主武器譜上佔據有一席之地,在較遠的距離上,該炮對同一時期的蘇制T-54/55中型坦克的正面裝甲仍能造成實際威脅,這對於一款當時的輕型坦克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火力體現,後期針對坦克炮彈裝藥技術,穿甲方式等方面的研製改進,使得該型火炮具備了更大的威力,這也是為什麼即便M41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便陸續退出美軍裝甲部隊現役,但仍然有很多國家在繼續使用和採購這款坦克,甚至在其基礎上不斷修改升級,又使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經典的M41「華克猛犬」的畫冊封繪宣傳圖。
▲從1966年之後陸續開始替代M41成為美軍裝甲部隊中主力輕型坦克地位的M551謝裡登,即使到今天,在美軍基層部隊中對於謝裡登系列坦克的評價也並不高,但由於整車的重量控制在了16噸左右,使得它可以便於被空投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僅這一點就使得它比前輩M41更受美國軍方高層的垂傾。
M41還在量產期間,朝鮮半島的戰事已經日趨吃緊,被強行拉上生產線的「猛犬」此時還沒有摘掉T41這個試驗車名稱的帽子,第一批少量(一說為7輛)的新型坦克很快被送往朝鮮戰場,軍方最開始的設想是邊打邊測試。相信至少有一輛「猛犬」被送交給了前線的部隊,但該車在運達朝鮮之前甚至都沒有進行過一次試車!到1952年春天時,M41的產量達到了900輛,當韓戰籤訂停火協議時,已經生產了1802輛M41,但這其中有1631輛仍然被存放在位於俄亥俄州萊馬的倉庫中,這是因為過於倉促的批量生產使得早期批次的量產車都有若干技術配件上的缺失,只能邊產邊改,從1951年7月到1952年7月短短一年時間裡,美國陸軍要求M41坦克實施了4000餘項生產設計變更。所以這些還在倉庫中留守的M41還等待著進一步的缺失修正,儘管部分M41在韓戰休戰前就已經運送到了東亞地區,但至始至終都沒有任何資料顯示它們有在朝鮮戰場上作戰的資料記錄。雖然M41系列坦克從始至終在美國人自家高層眼裡顯得並不受器重,但在世界範圍內,還有軍售市場上卻是知名度很高的輕型坦克,可靠度較高,可謂是「牆內開花牆外香」,廣受各國軍隊士兵的青睞,不愧為一代常青樹名車。按照車體技術升級的子型號劃分,M41輕型坦克可分為原型號、A1、A2和A3型(不包括各種衍生型號和底盤變形車版本),這幾個型號之間的技術工藝區別並不是很大,其中M41A3的整體數量最多,且服役量最大,最大的不同在於更換了耗油率更經濟的新型汽油機,在不少國家服役的M41A3甚至都更換為了柴油發動機。1961年時,有150輛M41"華克猛犬」被轉交給了日本陸上自衛隊使用,作為日本戰後第一代國產坦克61式中型戰車的補助戰力。
▲日本陸上自衛隊所使用的M41「華克猛犬"輕型坦克,時至今日,日本陸上自衛隊的戰車教練單位中還保存有少量這種型號充當學員訓練車使用。
1961年「豬灣事件」的爆發震驚了全世界,在此之前,美國CIA提議建立一支由古巴反共流放者組成的坦克排,用來對流放者步兵進行火力支援和後期巡邏任務,此時古巴政府的陸軍中裝備的坦克絕大多數都還是蘇聯當初援助的T-34/85中型坦克。CIA從美國陸軍後備庫存中採購了5輛M41來組建這支小型獨立坦克部隊,1961年3月,美軍坦克作戰講師們在諾克斯堡基地培訓了執行任務的古巴流放人員,教他們駕駛和炮兵基礎知識。這5輛坦克在4月17日由一艘登陸艇秘密運送到古巴西南部海岸,靠近古巴中部的拉斯維利亞斯省南部的海灘,然後在步兵的支援下對吉隆灘進行了兩棲登陸攻擊,由於缺乏足夠的空中支援,這些M41不得不冒著盤旋在上空的古巴空軍戰機不斷掃射攻擊下搶灘登陸,最終全部都完好無損地登上了海灘,這5輛M41迅速襲擊了當地的簡易機場以便阻止古巴空軍利用機場組織空中打擊,守備在機場周圍的古巴民兵沒有足夠的反坦克武器,在叛軍的坦克突襲中傷亡慘重。
得知這一消息後,感到震驚的卡斯楚下令軍隊集中力量消滅這支叛軍部隊,4個古巴步兵營和2個古巴坦克連被命令重新奪回機場和灘頭,但他們的無線電傳輸被叛軍截獲,行動布署被識破,叛軍得以提前做好防禦準備。古巴軍隊在午夜時分用重炮轟擊了吉隆灘和周邊地區,然後通過公路向村莊前進,裝甲部隊首當其衝。早已得到古巴軍隊攻擊動向的叛軍3輛M41坦克在古巴軍隊的必經之路上佔據了有利位置,進行了近距離伏擊。第一輪攻擊中M41趁夜色昏暗直接催毀了2輛T-34/85,第3輛T-34/85因為履帶受損而癱瘓,第4輛在其車組人員投降之後被叛軍完整俘獲,緊接著這幾輛M41又接連成功擊毀了幾輛趕來攻擊它們的T-34/85,雙方坦克的戰鬥性能上幾乎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這些蘇制坦克被困在狹窄的道路上進退兩難,在M41的長身管76mm主炮面前顯得十分脆弱。雖然蒙受了相當大的損失,但古巴的裝甲部隊仍然在民兵的掩護下向叛軍的M41坦克陣地發起了數次衝擊,圍繞在海灘和機場周圍的戰鬥一直持續不停,到了第二天的下午,所有的叛軍M41坦克都用完了炮彈甚至是車載機槍的子彈,入侵行動宣告失敗,全部5輛M41都被遺棄在了海灘上。
▲被叛軍遺棄在了吉隆海灘上的M41輕型坦克。
▲如今,古巴政府在吉隆海灘邊樹立起了紀念碑,並建造了一個博物館來紀念當年的「豬灣事件」,博物館分內外部分,當年遺棄在海灘上的其中一輛M41還靜靜的趴在博物館外館的沙石上,供遊客們參觀。
1964年,吳庭豔的南越政權陸軍決定以M41坦克取代自法國殖民統治時期以來遺留下來的老式M24霞飛坦克。1965年1月,第一輛經過升級成M41A3型的「華克猛犬」在越南上岸,南越陸軍一口氣在這一年的年底裝備了5個全部列裝M41A3的坦克連。1971年,南越陸軍和美軍對北越共同發動宋朗戰役,試圖在寮國境內截斷北越陸軍的補給線,機械化縱隊沿著三條進攻路線進入到北越軍隊的控制區範圍內,南越第1裝甲師在兩個空降營和兩個騎兵團的伴隨下於2月8日深入寮國境內4英裡,北越陸軍迅速組織裝甲力量對該部隊實施反擊,在這場南北越之間首次坦克遭遇戰中,南越陸軍的17輛M41A3一共擊毀了北越的6輛蘇制T-54中型坦克和16輛PT-76水陸兩用坦克,己方共折損了5輛M41A3和25輛裝甲運兵車,算是基本打了個平手。至1973年時,至少還有200輛M41系列坦克在越南服役,但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在後來落入到了北越軍隊的手中。
▲「援助「」到越南戰場的M41A3,可以看到此時標示著美軍使用的白色五星標識還沒有去除,它們將在這裡被轉交給南越方面的陸軍裝甲部隊。
▲越南戰爭期間著名的一張反戰照片,騎單車的越南小女孩在路上玩耍,背景處是南越陸軍的M41A3坦克。
▲南越陸軍使用的M41A3,東南亞的炎熱潮溼氣候下,「很會享受」的南越裝甲兵在炮塔頂上還精心設計布置了一個專門的「遮陽棚」,實在是非常接地氣!
▲越南南部城市街頭停靠的M41A3。
▲1975年4月30日,一群北越士兵開著繳獲自南越陸軍的M41A3行駛在西貢市的街道上並最終攻佔了該城,長達10年之久的越南戰爭至此結束,越南得到了和平統一,從此成為了社會主義陣營中的一員。
整個冷戰時期,中國臺灣是接收M41系列坦克最多的地區,早在1958年,中國臺灣陸軍便開始接收來自美國軍援的M41,而後陸續接收了總計700餘輛之多,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這些來到寶島的M41後來都陸續得到了升級維護,在這期間,絕大部分都升級為了M41A3,在歷次島內軍演和大規模訓練中都得以登場亮相。不過時至今日這些陳舊的裝備仍服役於中國臺灣的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中,其中海軍陸戰隊方面的裝備保有量在200輛左右,2011年的漢光軍事演習中,海軍陸戰隊方面出動的M41A3仍有大量出鏡,2011年6月中菲南海爭端升級之時,中國臺灣方面曾派遣一定數量的M41A3乘登陸艇前往太平島礁駐守。
▲退出現役被當作陳列參觀使用的中國臺灣陸軍M41坦克。
▲在臺灣南部地區進行調動中的中國臺灣海軍陸戰隊M41A3縱隊。
▲金門島附近海灘上正在進行炮術操演的海軍陸戰隊的裝甲縱隊,可以看到同樣已經屬於過氣裝備的M60巴頓坦克和M41A3坦克組成混合編隊。
二戰歐洲戰事結束之後,美軍駐紮了為數不少的裝甲部隊在西歐各地的軍事基地中,M41系列坦克自然也跟隨著美國大兵的腳步來到這裡,而後在幾十年的冷戰歲月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軍援和軍售項目,很多歐洲國家也將這種廣受好評的輕型坦克裝備到了自己的軍隊裡,聯邦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奧地利等一些國家是較早裝備M41系列坦克的國家,主要也是裝備了其中最後的改進型也就是M41A3,這些國家不僅裝備此款坦克,並且也依靠自身不錯的工業研發基礎在不斷改造升級這款輕型坦克,其中比較有顯著提升的改進方案是針對M41的汽油機能耗大,最大行程短的缺點,改進了動力心臟部分,首先是美國本土的NAPCO公司採用8V-71T柴油機匹配原傳動裝置,更換了新型發動機的該坦克在泰國、西班牙和丹麥進行試驗,使M41坦克的公路最大行程由原來的160千米大幅提高到450千米。加拿大的利維(Levy)公司在該坦克上安裝VTA-903T柴油機,在泰國和丹麥進行試驗,使車輛最大行程達到563千米。聯邦德國採用英國羅爾斯-羅伊斯(Rolls-Royce)公司的CV-8柴油機,也在丹麥進行了試驗。直到今天,仍有一定數量的「華克猛犬」效力於歐洲以及中東等國家的軍隊當中,他們或是經過了各種後期的技術裝備升級,或還是保留著當初純正的血統,跨越了近70年的時光,依舊在發揮自己的餘熱。
▲聯邦德國陸軍裝備的M41A3輕型坦克,邊上還停著一輛豹I主戰坦克。
▲閱兵式上沙烏地阿拉伯陸軍早期裝備的M41輕型坦克。
✪ 製作比利時國防軍M41A3輕型坦克
比利時國防軍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中期就開始裝備M41A3,在北約早期的各次軍事演習行動,六十年代的「剛果事件」行動,以及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時期都有被投入。本次製作的1/72模型採用HM成品的原鋼模重塗舊化處理。
中國臺灣海軍陸戰隊版本的M41A3較以前臺灣陸軍的早期型號最大的不同就是塗裝方面,採用了類似北約三色迷彩的式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41A3在九十年代之後即被臺灣軍方陸續回收到裝備武器庫中封存,但到了本世紀一零年代之後又被批次拉上了戰陣,其中海軍陸戰隊是將其作為主力配置的大戶。
這裡依舊是採用HM成品的原鋼模重塗舊化處理,並且根據實際情況對車體的車首上部等位置做出修改,同時也追加製作了一些車體掛載補品。
▲HM的成品原模沒有底盤前牽引掛鈎環和承重杆,這裡需要自制。
▲炮塔頂部的M2HB高射機槍握手部分需要自制件替代來追加細節。
▲車載補品使用了T-MODEL的A72001現代美軍車載裝備套件組合。
✪ 資料篇:「終極猛犬」知多少
隨著M41系列坦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從美國人的軍械庫裡被陸續送往全球各地,不同國家的武器工程師開始對這些「小狗」進行適合本國軍隊實際情況的現代化升級改裝。
在巴西,M41衍生出了M41B和M41C兩個型號:其中M41B換裝了薩布-薩卡尼亞DS-14A04型八缸柴油機,可產生405匹的馬力。還安裝了一套新的冷卻系統,包括一個散熱器和兩個大型風扇。這種設備的尺寸要求最終構造成了一個全新的車尾。不過最大的改進還是將原來的76mm主炮更換成了90mm主炮,但由於炮塔的內部尺寸沒有任何擴容的改造,於是只能縮短炮身的長度,在後膛處裝有扭力杆補償器,所以這門新型90mm炮的實際威力是增加得十分有限的。M41C型則是巴西海軍陸戰隊採用的版本,換裝了DS-12OA型柴油機和雷射測距儀,主炮也同樣更換成了90mm新型坦克炮。
▲M41B型坦克,巴西陸軍的偵查部隊主力。
▲M41C型坦克,巴西海軍陸戰隊專用版本的「猛犬」。
1996年前後,迫於當時的國際環境和軍備資金緊張的雙重壓力,中國臺灣軍方開始考慮在現有甚至已經封存的武器裝備上進行升級改造,其中庫存量大的M41坦克便是其中之一,軍方將M41現代化改裝的任務交給了「軍械戰備發展中心(ORDC),升級改裝後的型號稱為M41D,該型號坦克換裝了一臺功率為405馬力的美國底特律8V-71T型柴油發動機、新型轉動底環和改進的火控系統,火控系統安裝了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的戰鬥車輛熱導向系統,它將雷射測距儀、熱成像瞄準器、彈道計算機和橫風傳感器融合在一起。該坦克換裝了一門M32K1式76毫米火炮(M32A1的改造型),從它的排煙口和仿照俄羅斯的M46式火炮的帶有多孔炮口制退器的錐形炮管,易於識別。M32K1式火炮能以1433米/秒的初速發射M464尾翼穩定硬芯穿甲彈(APFSDS),並能穿透1200米處的A級洛氏硬度(RHA)的250毫米厚的裝甲板,也能發射高速穿甲彈,高爆反坦克榴彈和白磷彈等種類彈藥。還有的M41D火炮被更換為口徑為90毫米新型主炮,能夠使用更新的高爆曳光破甲彈、白磷曳光煙幕彈、人員殺傷霰彈等彈藥。
▲中國臺灣陸軍的M41D型坦克,首批50輛M41被升級改裝為M41D,後期預計還有350輛M41D被升級改造完成。
▲M41D型坦克的MK32K1型76mm主炮的炮口排煙口採用了新型網窩式設計。
1986年聯邦德國陸軍將M41改造成M41GTI輕型坦克,並在泰國試驗。該坦克保留原來的76mm主炮,但安裝有數字式計算機,雷射測距儀以及耳軸傾斜、俯仰傳感器等的MDLF41火控系統,能在行進間對活動目標發起精確瞄準射擊。
該型坦克的其他改進項目還包括採用MTU公司的MB833Aa-501柴油機代替原來高油耗的汽油機,功率為450馬力;安裝1個中間變速箱,再驅動液力傳動裝置,以便快速拆卸發動機;燃料箱容量從530升增加到800升,坦克最大行程從160公裡增加到600公裡;行走部分裝有新型扭杆、筒式液壓減振器、液壓限制器和迪爾(Diehl)公司的雙銷帶橡膠襯墊的履帶板。坦克還安裝集體三防裝置,炮塔兩側各裝6個煙幕彈發射器。為了減少泥汙,車體兩側附加有裙板。車內安裝新型駕駛儀錶板、哈隆(Halon)滅火系統、新型跳頻電臺等。比利時陸軍在後期將M41輕型坦克原先的76mm主炮換裝為歐洲軍工大廠柯克裡爾公司生產的90mm MKIV型坦克炮,可以發射榴彈、破甲彈、碎甲彈、煙幕彈及榴霰彈。有資料顯示烏拉圭陸軍已經裝備了該款坦克。目前真正意義上的「終極版華克猛犬」存在於丹麥陸軍,也就是丹麥的M41DK型坦克,八十年代中期,丹麥軍方的工程師在原有的基礎上為M41換裝了美國康明斯公司的VTA-903T型柴油機,可輸出465匹的馬力,安裝了煙幕彈發射器,在炮塔中安裝了NBC系統(無人駕駛權)以及自動化滅火設備,炮手瞄準儀升級為熱成像式,駕駛員和車長均配備了夜視儀,並且安裝了和德國豹I主戰坦克極為相似的側裙板。在目前所有已知的M41系列坦克衍生版本中,M41DK無疑應該是各項係數最均衡的一個升級改造版本,所以被稱之為「終極」是有其道理的。
▲演習訓練中的丹麥陸軍M41DK型坦克。
▲停放在戰車博物館裡的M41DK型坦克。
傳聞中更高初速度的90mm坦克主炮有安裝在M41系列坦克沒有任何改造的炮塔上,當然這種可能性從理論上說是不太可能的,也許目前來說,這種終極形態的版本只存在於遊戲當中,比如《坦克世界》裡的M41-90GF輕型坦克。
▲《坦克世界》遊戲裡登場的M41-90GF輕型坦克,就遊戲中虛擬出來的戰鬥性能而言,又是生龍活虎的一款輕坦之王,對面無頭TD和火炮的噩夢。
更有甚者相信,裝備更大口徑和更長徑倍身管105mm坦克炮的M41也存在,沒錯,就是那門一代神器之稱的L7型105mm線膛炮。傳聞製造M41系列坦克的老東家凱迪拉克公司曾經對M41進行過搭載105mm主炮的試驗研究,但最終放棄了M41-105型坦克的開發計劃,連同資料一起也石沉大海,但筆者認為,就M41這個級別底盤的極限承受能力而言,需要安裝一門L7型105mm線膛炮,並且要實現新型炮塔的正常轉動射擊,其可能性實在是微乎其微。
▲網上目前唯一能找到的一張M41-105的圖片,這PS痕跡應該說還是比較明顯的!
當然最後的本文彩蛋不能不放,下面的視頻能讓各位更直觀的了解原裝版M41「華克猛犬」車體內外構造上的方方面面!
-FIN-
喜歡,就長按下面的二維碼訂閱我吧!
CHAR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