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萬
摘要:國產最新型的15式輕型坦克,被譽為世界輕型坦克之王,這個讚譽是不是誇大了?究竟性能怎樣,到底算不算先進?
國產最新型的15式輕型坦克,被譽為世界輕型坦克之王,這個讚譽是不是誇大了?究竟性能怎樣,到底算不算先進?
15輕型坦克開始似乎就是用來替換已經老舊不堪的62式輕型坦克的,等研製出來以後,感覺布局有點大。就目前這波新武器研發生產大潮的整體布局看,以及15式輕型坦克幾乎同步推出的外貿版VT5輕型坦克,那麼15式的研發重點應該還是在為今後的坦克發展打基礎,並不是準備當看家寶貝的,只是62式確實太老了,15式目前也有填補62式退役空白的任務。
當前的國際形勢,對於我們國家來說,還是以和平為主流的難得的發展時期,面對西方發達國家,我們也依然處於一個追趕的狀態,不過即使是這種狀態下,我們近幾年爆發的這一波新裝備大潮,也是大多數國家難以追趕的。
15式輕型坦克在我們自己裝備配置當中,是主要用於雪域高原,這才有了「打的過我的上不來,上得來的打不過我」的說法,所以15式為什麼要強調「輕」?就是要為了可以快速部署,雪域高原的特殊地形氣候,和高海拔問題限制,目前有能力對其做針對性坦克研發的國家,都沒有這種需求,單單為了在軍火市場為我們哪個鄰居研發一款坦克,又沒有多少利潤—— 我們的15式輕型坦克已經上去了,難道發展就停步了?雖然沒有什麼風聲,但怎麼也能想像後發產品研究必然也在繼續。那邊難道還有誰同樣不停的研發新產品賣給我們鄰居?另外外貿版VT4、VT5輕型坦克面對東南亞銷售,很多人覺得應該是減低配置的「猴版」,這個我覺得是慣性思維,就不能是15式原本就有多種配套版本?
可能涉及我軍整體通信指揮的電子信息設備,當然不會安裝,不過東南亞地區畢竟是低海拔熱帶雨林地區,水網縱橫,到這一地區服役的15式輕型坦克,配置跟雪域高原服役的15式肯定也有所不同。還有15式輕型坦克的這個「輕」,是不是有點故意誤導的意思?近三十噸的戰鬥全重無論按什麼標準看,其實都可以算是中型坦克了,現在還有15式到底是三十幾噸的小爭議,這幾噸重量的爭議,又有什麼意義?
只是目前環境下,無論是東南亞,還是雪域高原,三十幾噸的車體,基礎防禦加複合外掛裝甲配置、反應裝甲配置,應該足夠對應可能面對的威脅,鈦合金版本的無論有沒有,也還犯不上拿出來用,這種材料的成本還是昂貴了些。15輕型坦克對我們來說,應該還是一種過渡坦克,沒必要採用這種材料。
關於15式輕型坦克,我覺得沒必要去探究其細節,除非是專業人員,一般的關注,我們是一個有自己獨立作戰體系的國家,一款武器要看它在整個武器裝備體系中的布局,比如現在可以看出,我國北方將以99A型主戰坦克為主,依託山地控制廣袤的平原,這是保持傳統意義上的重裝裝甲集團,一個是我國北方地形特點所決定的,一個也是北方鄰國即使在衰退中,也依然是周邊競爭力最強的國家,這種情況下,北方保持重裝集團也是目前最靠譜的突擊力量,這個級別的較量,靠陸航為主過於飄忽。南方多水網地區,多山地地區,就將以15式輕型坦克和其後更新型來布置,對內這也是南方地區需要更靈活機動的坦克,對外,這一方向上沒有能對我國構成實質威脅的國家,而且未來戰爭當中,坦克進城恐怕是無法避免的局面,現在即使東南亞國家,城市化進程也在加速,未來戰爭中,坦克戰圍繞城市的爭奪,可能性顯然已經比以前那種野戰要大得多,15式應該就是我國應對未來城市遊擊戰格局,需要進行測試探索的,以機動靈活為主的坦克類型。
我們很多年沒有經歷實戰了,不過可以觀察美軍的軍事行動,近些年美軍對一些弱勢小國的戰爭,以前是覺得重裝集團過於浪費,試圖用陸航直升機解決問題,又缺乏穩定性,所以美軍最近有重新重視重裝部隊的趨勢。我們的輕15,恐怕就還要擔負探索填補重裝部隊與陸航部隊之間這塊空白的任務,目前已經確定的,應該是防禦不需要重裝部隊那麼厚重,速度也無需像陸航那樣趕。重點應該是外掛裝甲和主動反應裝甲防護上。
15式輕型坦克是我國未來二十年的主力坦克之一,性能自然而然是非常先進的,不然怎麼能入世界第一陸軍的法眼?說起15式輕型坦克,先進之處是以下幾點。
首先是快速反應能力強。15式輕型坦克可以通過鐵路、公路、空運快速投送,而且由於自身重量輕,只有30噸左右,因此運輸的適應性很強,一架運-20運輸機,一次就能運輸2輛15式輕型坦克,而在只運輸1輛15式坦克的情況下,運-20還能發揮出較大的航程,可以將其投送到7000公裡之外。在滿載時,則能運送到4000公裡之外,具備較為遠程和快速的投送能力,而且一次投送量可以很大,能夠快速支援前線作戰。
同樣,由於車體重量較輕,因此也很適應公路運輸,不但能夠依靠卡車拖載,也可以自行機動,其公路時速高達80公裡/小時以上,這主要得益於15式裝備了一臺1000馬力的發動機,要知道,我國的96A型主戰坦克也才僅僅裝備900馬力左右的發動機,15式在重量上要比96A型輕15噸的情況下,發動機動力更強,因此加速更快,可以迅速依靠自身動力機動到前線。
快速反應只是一個方面,同樣由於車體較小、車重較輕、速度較快、機動靈活,15式輕型坦克還非常適應高原山地作戰,成為我國在山地作戰中的重要支援裝備。要知道,15式輕型坦克配備了液壓懸掛系統,可以輕易的改變車身姿態,也可以在越野過程中減輕車身對懸掛系統的壓力,這樣坦克就可以在各種崎嶇路面,甚至是溝壕路面行駛,而不必擔心受損,同時可以靈活調整車身俯仰角度,換取更有利的射擊角度優勢。
在今年邊境衝突中,15式坦克就被調到了高原地區,展開了多次軍事演習,有效震懾了對手,展現出非常好的高原適應性,相比而言,印度方面的T-72坦克和T-90坦克雖然上了高原,卻開不進道路狹窄的山區,導致15式坦克成為一種在高原山地特殊地形環境下,全球唯一可以使用的坦克。
其次,15式坦克的防禦性能也不錯。採用全焊接式炮塔和尾艙裝彈,車體外形非常時尚新潮,和西方新型坦克比起來也毫不「土氣」。使用了楔形炮塔裝甲,在車體正面附加了反應裝甲,根據公開數據,他的炮塔正面防穿能力在400毫米以上,能夠抵擋105毫米坦克炮在1500米距離以上的直接射擊,車體正面能抵擋100毫米炮在1500米距離的直接射擊,車體側面則只能抵擋30毫米穿甲彈的攻擊,炮塔側面能抵擋57毫米炮在1500米距離的穿甲彈攻擊。
雖然說,這個防禦力在全球主戰坦克重看上去不怎麼樣,但是要考慮到這只是一種正常戰鬥重量28噸,戰鬥全重30噸左右的輕量化坦克,就算相當不錯了。要知道,在15式能夠到達的高原山地上,基本沒有口徑超過100毫米的直射火力,最多也就是面對BMP-2步兵戰車,就算是遇到T-72坦克也不怵,所以這個防禦力對於15式坦克來說是足夠了。況且山地作戰戰場狹小,經常是轉過彎就要面對近距離作戰,這個距離上,重要的還是火力。
那麼,15式輕型坦克的火力如何呢?裝備105毫米線膛炮,依然是改進自英國著名的L7型坦克炮,可以發射二期穿甲彈,在1500米距離可以取得超過500毫米的穿甲深度,在1000米距離能穿甲600毫米,這個穿甲能力可以確保15式坦克輕易擊穿印度陸軍的T-72B主戰坦克前裝甲,也可以擊穿T-90主戰坦克裝甲。雖然擊穿距離要比對手近一些,但是考慮到15式才28噸正常重量,這個能力已經非常了得,何況遭遇主戰坦克的概率也不大,15式坦克炮的這個穿甲水平,能把BMP-2/3、「布雷德利」、「斯特賴克」等步兵戰車打個對穿,算是很強了。
15式坦克還配備了遙控武器站,雖然只在頂級配置的車型上才有,但是這種裝備表明他考慮到了複雜的山地反伏擊作戰和城市作戰的需求,他的遙控武器站內置3種光電瞄準設備,可以由車長操作,成為車長周視儀的有效補充,在山地複雜區域進行對武裝直升機的驅趕時也能發揮作用。當然,遙控武器站是否能夠適應大規模戰爭還不好說,這也是中美俄等軍事強國並沒有對坦克進行遙控武器站全覆蓋的原因,只是個別車輛進行了改造。
所以,總的來看,15式坦克從來就不是一個用於坦克集團對戰的車輛,在面對世界主流主戰坦克的時候,在攻擊和防禦上是處於劣勢的,但卻是一種易於運輸、快速投送、靈活機動,可以在任何環境下使用的坦克,他的任務覆蓋面很大,可以通過空中大量運輸,也能通過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大量跨洋投送,簡單的車體讓其維護相對便捷,可以在缺少支援情況下獨立縱深突破,屬於一種典型的進攻型坦克。
當然,還是那句老話,在15式坦克能去了的地方,基本不會遇到敵人主戰坦克,在15式的領域裡面,他就是「老虎」,因為扛著105毫米的坦克炮,去和步兵戰車、輕型坦克、突擊炮等裝甲車輛對戰,優勢很大。所以,從設計理念來看,顯然是很先進的,至於M1A2、T-90M等先進主戰坦克,就交給99A、96B型主戰坦克去對付吧。
在輕型坦克領域,15式是當之無愧的輕坦之王。這裡需要再囉嗦一句,輕量化坦克現在還只是一個概念,因而只是用車體重量來進行橫向對比,在相同重量級別的輕型坦克中,15式確實可以說是沒有對手的,「輕坦之王」的評價並不為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