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騰訊系」與「阿里系」對標的新零售戰場,永輝超市「兄弟分家」的劇情中罕見上演了前兩者同臺的場景。同時,儘管雲創業務可免費使用「永輝」品牌十年,但長期保持低調的張軒寧很可能有進一步動作
《投資時報》記者 孟楠
1954年,作為香港近代史上標杆意義的英資財團——怡和集團,被迫關閉了其在中國內地的最後一家辦事處。
當然,故事遠未結束。這家傳承五代迄今有著186年歷史的老資格財團,以394.56億美元營收排在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283名,旗下擁有香港置地(H78.SG)、文華東方(M04.SG)、牛奶國際(D01.SG)、怡和策略控股(88EI.L)等多家國際上市公司,業務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僱員約15萬名。
更具戲劇性的是,2018年12月20日,永輝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輝超市,601933.SH)發布公告稱,董事會一致選舉現任怡和集團行政總裁班哲明·凱瑟克(Benjamin William KESWICK)為公司第四屆董事會輪值董事長。
時隔64年,也是怡和集團子公司牛奶有限公司逾70億元大手筆投資永輝超市的第4年,該集團在內地資本市場終於重回「話事人」角色。
不過,這恐非班哲明·凱瑟克的本意。事實上,這位見慣風浪的怡和大班將面對一個從未經歷過的案例——「兄弟分家」。
《投資時報》記者了解到,永輝超市的股權結構中,牛奶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19.99%,位列第一大股東;相差一歲的弟弟張軒松和哥哥張軒寧的持股比例分別為14.70%和7.77%;京東(JD.O)通過京東邦能和江蘇圓周合計持股比例為11.63%,而騰訊控股(0700.HK)則通過林芝騰訊持有5.00%股權。
據悉,鑑於張氏兄弟在永輝超市發展戰略方向上存在無法彌合的分歧,兩人已於一周前正式籤署《關於解除一致行動的協議》,因此該公司目前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頗有意味的是,今年也是永輝超市成立的第二十年。
相關公告同步顯示,永輝超市創始人、原董事長張軒松將成為公司執行董事兼法人代表,而其胞兄張軒寧僅進入董事會提名委員會,且辭任總裁後在永輝超市管理層已無任何實際管理職務。
《投資時報》記者注意到,新晉董事、雲超總裁李國在升職為永輝超市執行副總裁後,分別提名原永輝超市副總裁吳光旭、原副總裁兼雲超CTO李靜、羅雯霞和原雲超平臺供應鏈總經理張豪為副總裁,分別負責公司戰略投資與併購、科技與信息業務、拓展業務和大供應鏈業務。
顯然,永輝超市管理層的調整已經開始配合張軒松在股東會上反覆4次強調的「回歸核心業務板塊」——雲超,且別無其他。而身為最大單一股東,怡和這次站在了張軒松一邊。
有市場資深人士表示,這是繼解除一致行動人關係、永輝超市剝離永輝雲創後,張氏兄弟在永輝體系中權利分割的進一步升級。
該人士稱,儘管張軒鬆通過永輝超市仍為永輝雲創的第2大股東,但不排除張軒寧未來會有進一步動作。「永輝品牌會否有一肩雙挑抑或雲創另創品牌,可持續關注」,他說。
永輝超市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對《投資時報》記者表示,永輝品牌將會給雲創免費使用十年。
可,十年之後,還會是「朋友」,還可以問候嗎?
戰略分歧由來已久
「法律上,一致行動人不能夠有同業競爭,所以我們必須要解除一致行動人。經營上,永輝解除一致行動人是為了永輝更加長遠的發展。」12月20日,張軒松在永輝超市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上解釋了「分家」的必要性。
張氏兄弟戰略出現分歧由來已久。
從1995年一家面積僅為100平米、名為「古樂微利」的平價超市出現在福州市繁華街頭,到1998年8月首家永輝超市成立於福州市火車站地區;從2000年轉型大型生鮮食品超市到登陸A股市場進而成為「生鮮第一股」;再到近年來與騰訊、京東聯手加入新零售戰局,憑藉啤酒批發商錄得第一桶金的張軒松身價已達125億元,在2018年胡潤中國富豪榜中排在第276位,而其胞兄張軒寧則以75億元財富位列第521名。
在外界看來,永輝超市的發展一直是屬於張軒松一個人的創業故事。張軒寧曾多次對外自謙「給弟弟打工的」,張軒松則多以「感謝」二字回應。「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這似乎是《周易》古語的現代演繹。
然而靜水深流,家族內部的矛盾並不容易為外界輕易窺伺。「雙方此前因在多方面存在較大分歧未再續籤一致行動協議。」對於2016年12月就已到期且有效期為三年的《股東一致行動協議》遲遲未能籤署,永輝超市在近期的公告中如是表示。
2016年,無論對此前一年方成立的永輝雲創,還是時任永輝超市總裁的張軒寧,都是至關重要的節點。在《股東一致行動協議》到期一個月後,2017年1月,永輝超市新零售的頭牌,首家超級物種在福州亮相。
但僅僅時隔一年半卻發生了根本性反轉。「對於超級物種,我和CEO張軒寧有分歧,他看好餐飲,我認為重心應該做到家業務。」在2018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張軒松不再諱言。這也被認為是為6個月後的分家打下伏筆。
導致分歧公開化的原因,是張軒寧主導的永輝雲創連續虧損,並開始拖累永輝超市的整體業績。永輝超市2018年三季報顯示,當期實現營收526.9億元,同比增長21.67%;歸母淨利10.2億元,同比下降26.9%。其中,永輝雲創當期實現營收14.78億元,歸母淨利虧損6.17億元。按照永輝超市持有雲創46.6%股份比例計算,影響其利潤總額計2.85億元。
另一方面,截至2018年前三季度,永輝超市雲超、永輝生活和超級物種分別新開70、222和29家店,其中張軒寧主導的雲創板塊合計開店251家,張軒松創建的雲超板塊合計開店數僅為前者數量的27.89%。
大規模擴張拖累業績的同時,永輝超市亦被迫調整新零售戰略,特別是永輝生活店年內開店1000家和超級物種店年內新開店100家的計劃戛然而止。截至三季度末,永輝生活實際開店總數為429家,而超級物種實際開店總數僅為56家。
新零售各自為戰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永輝超市近年來開始嘗試零售新業態創新,『超級物種』就是這種思維下的產物。未來永輝超市會陸續走入國內一、二、三線城市。海外市場上,我個人傾向2018年上半年走入美國,把店開到曼哈頓。」張軒松一度對外表達過對兄長執意的新零售戰略的期許。
然而,這個聖誕節後的首日,永輝超市發布公告稱,已完成關於雲創股份轉讓的工商變更工作。也就是該公司正式將其持有的永輝雲創20%股權轉讓給張軒寧,持股比例遂降至26.6%,位列第二大股東。張軒寧持有雲創的股權比例則已升至29.6%,成為第一大股東。
在永輝超市方面看來,「如果未來銷售繼續增加,那麼虧損還會進一步擴大,不符合上市公司整體股東的利益。此次股權轉讓完成,公司在合併報表層面能夠確認2.84億元的投資收益。」
不過,永輝超市剔除雲創後,整體估值是否會受到影響?張軒松對外表示的「我們要做自己的新零售」具體是什麼模式?財務中心、人力資源中心、物流中心、工程中心四個中心一體化,以及20%人效提高是否意味著會出現裁員?
針對上述問題,永輝超市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在接受《投資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近期公司股價走勢較為堅挺,雲創出表並未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雲創板塊的創新並非永輝超市唯一的創新方式。未來屬於永輝的新零售將以到家業務為主,這也是的該戰略優勢和重心。
記者注意到,截至12月26日收盤,永輝超市股價52周內下挫了33%,但自臨時股東大會後,其表現相當穩健。
「公司目前沒有裁員計劃,除雲創版塊出現人員調整外,其餘板塊人員結構均未發生變動。」該工作人員表示。
《投資時報》記者發現,儘管在新零售戰略上存在分歧,但永輝超市無論是上市公司主體、新零售戰略尖兵的雲創,以及物流冷鏈領域彩食鮮等多個板塊,均頻繁獲得各路資本青睞,而這與張軒松本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據天眼查顯示,永輝超市不僅獲得騰訊和京東的注資,其旗下彩食鮮A輪9.5億元的投資者分別為高瓴資本和紅杉資本中國。而張軒松參股的紅杉資本旗下北京紅杉盛德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則分別投資了包括京東數科、博納影業、生鮮傳奇在內金融科技、文娛、商超、銀行、保險、遊戲、網際網路等多個行業逾百家公司。
相反,相對低調的張軒寧方面卻未出現與相關投資機構存在聯繫的線索。市場分析人士表示,持續虧損中的永輝雲創,在脫離上市公司之後「續血」能力或將削弱。
對此,永輝超市工作人員表示,「戰略上的分歧只是一方面,不影響永輝超市和雲創的各自發展。這更像是一個分工問題,如果有好的資源或者融資方式,張軒松也會介紹給雲創一方。畢竟都還是一家人,不會放任不管。」
不過,對於外界普遍關切雲創未來是否可以順利融資,永輝超市是否參與,上述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剛減持完,不會對雲創繼續投入資金。如果有資本介入,也應該不會考慮同比例增資,股份攤薄的情況有可能出現。」
據悉,隨著永輝超市回歸超市業務,其雲超板塊2018年和2019年的計劃開店數分別135家和150家,未來探索小型店的同時,亦將強化到家和到店的能力。
至於張軒松日前在股東大會上提及14次「到家」,他表示,「到家是我們的短板,我們需要補上,我們不會用網際網路思維貼錢去做。」而這恰是永輝雲創虧損之路的根源。
同一時間,張軒寧的雲創並未出現任何動作,張本人也並未發表任何談話。
阿里潛伏耐人尋味
令人意外的是,在「騰訊系」與「阿里系」對標的新零售戰場,第一次出現二者同臺的劇情。
張氏兄弟「分家」之前,2018年5月,永輝雲創涉及到一筆老股轉讓交易。公開資料顯示,創新工場和丹華資本旗下北京丹晟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夥)共受讓永輝雲創5%股權,交易對價為6250萬元,其中丹華資本在交易完成後的持股比例為2%。
天眼查顯示,北京丹晟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夥)的第二大股東為阿里巴巴集團(BABA.N)旗下全資子公司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20%。而永輝雲創的第二大股東則是來自騰訊旗下的林芝騰訊,持股比例為15%。
在新零售各大派系跑馬圈地的時局下,如何權衡騰訊與阿里的關係?阿里在雲創新零售體系扮演著什麼角色?這是否是雲創被剝離出永輝超市的原因?未來阿里方面是否會有進一步增資的可能性?
針對上述情況,永輝超市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丹華資本受讓的股份系員工持有老股。公司與阿里巴巴方面沒有直接接觸。而雲創被剝離只是永輝超市的內部調整,與阿里介入無關。
回顧「永輝系」20年零售史,張氏兄弟與「首富們」的公司交集頗多。除騰訊、阿里,以及被稱為世界隱形首富怡和集團外,永輝超市日前又以35.3億元受讓萬達商管1.5%的股權。而2016年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與怡和集團董事會主席亨利·凱瑟克的合影,一度令外界感嘆「凡是必有因果」。
事實上,怡和集團對永輝超市的影響早已顯現。前者之所以成為傳承五代香火不絕的家族企業,一個重要因素便是該集團的融資方式是通過各個子公司分別融資,而非以母公司注資的方式,否則很可能會稀釋凱瑟克家族的股權。
2016年,永輝超市通過定增引入京東等戰略投資者時,怡和集團也參與其中,從而保證其在永輝超市第一大股東位置,且持股比仍然保持此前入資時的19.99%
而2017年年底來自騰訊的投資,則是通過張氏兄弟減持獲得5%永輝超市股權,而怡和集團的持股比例仍然未發生變化。
「出於家族的考慮,我的兄弟姐妹們會拿到公司的一部分股權,希望他們能夠傳承我們家族的企業,我也希望我的兄弟姐妹能把股權傳給下一代,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去進行售賣。現在我們的股份,沒有過多地賣給其他公司。」怡和控股副總裁艾特·凱瑟克如是說。
據了解,一旦有凱瑟克家族成員因財務問題或者意見分歧需要出售公司股權時,家族成員內部也會將該股權回購,以此維護家族的控股地位。
問題是,接受怡和注資的張氏兄弟能否從中覓到某種經驗。
至於馬雲的此次入局,究竟是無心之舉還是所謂布下了「閒棋冷子」,外界目前無從得知。或正如天堂樂隊歌中唱到的那樣——「一半是分,一半是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半是說,一半是做,做的不說,說的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