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為佛教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長久以來為後人稱讚、敬仰。但同時,
史書明確記載了他有兩次破戒娶妻的經歷。仿佛蓮花之沾染淤泥,這也成為他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爭議點。鳩摩羅什的「破戒」事跡在南朝梁代僧佑所著的《出三藏記集》與慧皎所寫的《高僧傳》中皆有記載,只是詞字略有差別。據記載,呂光徵服龜茲後,俘虜並軟禁了鳩摩羅什。他並沒覺得這位享有盛名的年輕僧人有什麼了不起的,心生輕慢,百般戲弄、羞辱羅什,甚至硬逼他與表妹龜茲公主成親。鳩摩羅什堅決不願答應,呂光就設計將他灌醉,與龜茲公主關在一間密室裡。這才有了鳩摩羅什的第一次破戒。另一次破戒發生在前秦滅亡後。後秦君主姚興迎鳩摩羅什入長安,拜為國師。羅什主持規模龐大的譯場,廣譯佛經,聲望愈發顯赫。姚興認為羅什是難得的天才,若無後人未免可惜,於是強迫羅什娶妻成家,以傳宗接代。
△鳩摩羅什塑像
七情六慾本是人性。孔子在《禮記》裡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飯、情慾都是重要的人生追求。
然而,部分宗教戒律卻要求信徒止情禁慾、捨棄家庭。中國佛教中,同樣廣泛流傳著根絕情慾、諱言情愛的觀念。美女與僧人、佛教與情慾,成為常見的對立關係。
鳩摩羅什第一次破戒,正是來自外部的戲弄。如呂光般的俗人難以理解僧侶斷絕情慾的做法,產生「獵奇」心態,逆其道而行之,反而將羅什推向了女色和破戒的深淵。為什麼佛教要求斷絕情慾?情慾乃一切生死相續之因,人們要想解脫生死和脫離輪迴必須斷愛欲,斷除人世間的一切慾念,泯滅煩惱。
例如,在漢地大乘佛教推崇的《圓覺經》中,記載了世尊解惑之言「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輪迴存在的原因是「愛為根本」。在大小乘諸經中,很多地方都強調或暗示「女色」對修行的障礙,有不少呵責女色的言論,認為情慾本身的誘惑力過大,容易使人產生強大的「執著」力量。而人一旦著迷,不但脫不了輪迴,甚至可能傷生害命,造下惡業。在漢地佛教觀念中,真正得道修行者應該對一切執無常觀、空觀,對女色同樣如此。佛教雖對女色持抵制態度,但又在經文中極盡筆墨去描寫她們的美貌魅惑。
佛教經典中一直不乏美女誘惑聖僧的故事。佛經記載,魔王波旬為了與釋迦爭勢,派魔女去誘惑釋迦,擾亂其淨修。然而,面對種種美態,釋迦視若無睹,無動於衷。佛法根絕愛欲,出離魔境欲界,令眾魔束手無策。「猶如蓮花不染淤泥,心無所著亦無增損。」釋迦為佛教創始人,修為非一般人能比。對大多數修行者來說,美麗的色相恐怕是他們修行過程中最大的魔障。
僧人與美女,往往分別代表著神聖宗教與世俗情慾的矛盾掙扎與碰撞對抗。由於身受世俗倫理與佛教戒律的雙重束縛,僧尼群體身上的欲理碰撞的痕跡無疑更為彰顯。在不少文學創作中,情慾是考驗修行者誠心的重大關卡。例如,《西遊記》中屢次有女妖、女仙前來引誘唐僧師徒,成為四人取經途中的重重考驗。
然而,佛教與情慾之間的對立並非絕對。不同佛教派別各有學說。在漢傳佛教中,菩薩乘可以娶妻成家。《維摩詰經》中記載,維摩詰居士身處世間,有妻子眷屬,也看其他門道的書籍,還會佩戴飾品等,看似與世俗在家人無異。但他內心不貪於這些事物,而是致力於普度眾生。
這種既在世又出世、既現實又超脫的人生理論,深得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喜愛。在日本,現代僧侶更是可以公開娶妻生子,孩子還可以繼承父業成為職業僧侶。2015年,山下智久、石原裡美主演了熱門日劇《朝5晚9:帥氣和尚愛上我》,其中「與和尚談戀愛」的設定吸足關注。這主要歸因於1872年明治政府發布的《肉食妻帶的解禁》法令,其中申明:「僧侶食肉、娶妻、蓄髮等,悉聽尊便。」
由此可見,佛教中不同派別、群體在戒律方面有不同的要求。那麼,南北朝時期的西域僧人是否必須遵守戒律?破戒對鳩摩羅什來說是一項很嚴重的過失嗎?
有學者認為,受北印度和中印度地區的影響,西域一些地區的佛教團體在遵守色戒問題上確實是存在自由散漫的現象。出土文獻的記載中,僧人不僅能夠娶妻生子,還可以繼承財產、置辦田產、自由買賣、吃肉飲酒等,完全過著世俗人的生活。唐宋時期,敦煌的僧人飲酒、娶妻也留下了相關記載。很難說這種風氣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龜茲和鳩摩羅什。畢竟,鳩摩羅什的父親鳩摩羅炎也是以出家人的身份婚娶龜茲王妹,生下了他。
但是,也有研究認為龜茲地區的佛教戒律非常嚴格。在庫車出土的《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殘片中,第一條就指出如若比丘觸犯淫戒,要被驅除出僧團。這是相當嚴厲的懲罰。
無論如何,
破戒這一事實的確讓鳩摩羅什深感痛苦。在長安登臺講法時,他多次強調:「譬如臭泥中生蓮花,但取蓮花,勿取臭泥。」他將破戒一事比作「臭泥」,表明自己被逼無奈的處境,勸誡眾僧勿要效仿之。他的師父卑摩羅叉來到漢地,與羅什相見交談時,即使當時羅什講經傳法有「三千徒眾」,他仍向老師懺悔說:「什累業障深,故不受師敬爾。」因為違背戒律,他自覺沒有資格成為其他僧人之師。像鳩摩羅什這樣的高僧,生平留下兩次破戒記錄,譬如美玉有瑕,難免為後人所議。有人將此視為他人生中的汙點,甚至以此詬病他的譯文,質疑他的教義思想。當然,在更多人看來,鳩摩羅什雖未守戒律,但瑕不掩瑜,其所作所為無愧於一代高僧,仍然值得敬佩。
綜觀鳩摩羅什一生,兩次破戒均是不得已。被困涼州時,呂光一度對鳩摩羅什百般嘲諷、羞辱,命令他騎坐牛馬,以其摔落在地為樂。逼迫羅什破戒,也是他羞辱羅什的手段之一。人格志向遭受踐踏,這是羅什人生中的不幸。於此不幸中,他忍辱負重,志心不改,堅持勤勉修行佛法,為以後的弘法傳教打下良好基礎。從龜茲到涼州,再到長安,其間種種艱辛磨難,都無法阻擋鳩摩羅什傳佛弘法的心願。到達長安時,他已經58歲了。據《出三藏記集》載,
在人生的最後10年間,羅什譯出經論32部、300餘卷,至今歷1600多年而不衰,廣為傳頌。蓮花與淤泥並存乃人生常態。然而,蓮花終究得以出淤泥而不染,歷經千百年,顏色不改,餘香猶在。
本文節選自知中ZHICHINA
017特集 《幸會!鳩摩羅什》
撰文 | 歌林
C O N T A C T
zhichina@foxmail.com
商務合作及投簡歷請發郵件
☞ 推薦閱讀 ☜
知中ZHICHINA秋招 | 童書策劃編輯與營銷編輯
李小龍:遇到葉問師傅,我才知道什麼叫老師
點擊👇閱讀原文 👇
快速獲取《幸會!鳩摩羅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