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案:朱元璋親手製造明初第一冤案牽連萬人

2021-02-13 22號公館

朱元璋親手製造明初第一冤案牽連萬人

選丨讀書頻道

藍玉,明朝初建時期一員驍勇善戰的猛將,戰功僅次於常遇春、徐達。此人身材高大,面如重棗,看上去有點像蜀將關羽的樣子。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稱讚這員部將,「臨敵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去世後,藍玉追隨徐達、傅友德,在徵戰中屢建奇功南徵北戰的大將軍徐達去世,藍玉脫穎而出。多次統率大軍北伐、西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武二十年,他被提升為大將軍,駐紮在長城邊的薊州。逃亡蒙古的元順帝孫子脫古思帖木兒,不甘心失敗,經常南下騷擾。朱元璋命令藍玉統領十五萬大軍前往徵討。蒙古軍隊退至捕魚兒海(貝加爾湖)附近,滿以為藍玉的軍隊缺乏水草,不可能長驅直入,毫無防備。明軍在沙塵暴的掩護下,如同神兵天降,突然襲擊,蒙古全軍覆沒,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在幾十名騎兵保護下逃跑,其餘八萬人被俘。朱元璋得到捷報,大喜過望,把藍玉比喻為漢朝的衛青、唐朝的李靖,進封他為涼國公。

  戰功顯赫的藍玉是個粗人,沒有文化,性情暴躁,剛愎自用,得到皇帝的賞識寵信,愈加驕橫恣意,做出種種目無法紀的事情。

  他蓄養了奴僕、義子幾千人,作為隨從親信。這批人依仗主人權勢,橫行鄉裡,霸佔民田。負責紀律檢查的御史,接到民眾投訴,要依法懲辦這些奴僕、義子。藍玉藐視王法,把御史趕走。

  他北徵回師,連夜趕到長城喜峰關。此時關門已經緊閉,守關官吏在關城上查明情況,沒有及時開門,他竟然縱容士兵毀關闖入。

點擊查看更多圖片

  他北徵回來,貪汙繳獲的大量珍寶,把元朝的皇妃據為己有。朱元璋獲悉後勃然大怒:藍玉如此無禮,怎麼配得上大將軍的稱號?那個皇妃聽說皇帝動怒,驚惶自盡。藍玉上朝時,朱元璋當面嚴厲責備,要他今後加強道德修養,痛改前非。朱元璋本來打算進封藍玉為「梁國公」,鑑於這些劣跡,改為「涼國公」。

  更為嚴重的是,他竟然無視皇帝的威權,恣意驕縱。皇帝召見,賜坐交談,或隨侍宴飲,他一言一行總是傲慢而粗魯,一點沒有「人臣之禮」。他帶兵在外,常常超越權限,擅自決定將校的升降,不向朝廷請示報告。為了顯示自己的威權,任意對軍士施加黥刑在臉上刺字,以此來挾制部下,使軍隊成為自己的私家武裝。西徵回來,皇帝賞賜給他「太子太傅」的頭銜,其實這個大老粗根本不可能成為太子的老師,只不過是一個榮譽而已。藍玉居然不識相,大發牢騷:難道我還不配當「太師」嗎?

  這就激化了將權與皇權的矛盾,是朱元璋絕對不能容忍的。早在洪武六年,朱元璋目睹開國元勳飛揚跋扈,倚功犯法,特地命工部鑄造鐵榜,寫上申戒公侯的條令,警告他們不得倚仗功勞過於放肆。這個禁令已經隱約透露了日後剷除的方針,胡惟庸黨案爆發後,藍玉自然難逃一劫。當時就有人揭發藍玉屬於「胡黨」,朱元璋沒有予以理睬。《明史紀事本末》的作者谷應泰解釋其中的原因:皇上因為他功勞大,不予追究。其實,內中另有隱情。

  洪武四年,常遇春的女兒被冊封為太子妃,常遇春成了太子的嶽父,藍玉以常遇春妻弟的身份成了太子的舅舅。藍玉的女兒則被冊封為蜀王妃(蜀王是朱元璋十一子朱椿)。因為這些關係,朱元璋投鼠忌器,暫時不對藍玉下手。

  其中還有另外一層糾葛。當年藍玉北徵歸來,發覺分封在北平的燕王表現異常,對皇太子說:據臣看來,燕王在他的封國有「不臣之心」;又聽看相先生說,燕王有天子氣象,希望殿下審慎對待。太子聽了毫不在意,燕王知道了以後,懷恨在心。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太子一死,朱元璋已無所顧忌,決意對藍玉下手。一向與太子以及藍玉有矛盾的燕王朱棣,要父親繼續清洗異己分子,說:在朝諸公侯,恣意妄為,將來恐怕尾大不掉,含沙射影地指向藍玉。據《明通鑑》說,朱元璋聽了這話,「益疑忌功臣,不數月,而(藍)玉禍作」。

  一張陷人於法的羅網悄悄地向他襲來。他自己也隱約有所預感,多次請示報告,皇帝都不接見,怏怏地對親信說:皇上懷疑我了。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早朝時,錦衣衛指揮蔣某突然控告藍玉「謀反」,說他勾結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圖趁皇帝到郊外舉行「藉田「儀式時,發動兵變。藍玉當場被拘押,突擊審訊。官方公布的「獄詞」是這樣的:「(藍)玉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以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為變,將俟上(指皇帝)出耤田舉事。」

  次日,藍玉連同家屬一併處死。株連處死的高官,有公爵一名,侯爵十三名,伯爵二名,連坐處死的功臣及其家屬達一萬五千人。史家感嘆道:「於是元功宿將相繼盡矣!」

  最為奇特的是,吏部尚書詹徽隨同皇太孫朱允炆一起審訊,藍玉不服「謀反」罪,詹徽斥責道:速吐實話,不得株連他人!藍玉大喊:詹徽就是臣的同黨!詹徽於是莫名其妙的成為「藍黨」。靖寧侯葉昇,以「胡惟庸黨」的罪名被殺,由於他是藍玉的姻親,藍玉處死後,他又被追究為「藍黨」。這樣「名隸兩黨」的怪事,足以表明羅織罪狀的隨意性。

  一些與軍隊毫無關係的文人學士,也被卷進了「藍黨」。蘇州名士王行,與高啟比鄰而居,另外一些名士如徐賁、高懸志、唐肅、宋克、餘堯臣等人,都卜居相近,號稱「北郭十才子」。王行原先是學校教師,辭職後隱居於石湖,前往南京探望兩個兒子。藍玉慕名聘請他為家庭教師,並且多次向皇帝推薦,朱元璋曾經召見他,留下印象。藍玉處死後,王行父子竟然被作為「藍黨」處死。另一文人孫蕡,參與編寫《洪武正韻》,任翰林院典籍,曾經為藍玉題畫,也被當做「藍黨」處死。

  朝廷專門公布《逆臣錄》,以顯示「藍黨」謀反證據確鑿。其實全是誣陷不實之詞。朱元璋要處死驕橫跋扈的藍玉,就如同處死胡惟庸一樣,易如反掌。但是要株連一個龐大的「藍黨」,必須羅織「謀反」的罪狀不可。然而《逆臣錄》編得倉促,漏洞百出,反而露出了羅織罪狀的馬腳。

  《逆臣錄》搜羅了近千人的口供,唯獨沒有涼國公藍玉、景川侯曹震的口供,也就是說,這兩個主犯根本不承認「謀反」。據野史記載,藍玉不僅為自己申辯,而且沒有誣攀其他功臣宿將,所謂「藍黨」完全是憑空虛構的。

  細細翻看《逆臣錄》,當時羅織罪狀的伎倆實在拙劣得很。由於審訊者心思不夠細密,留下了許多破綻。比如,一個證人蔣富招供:藍玉出徵回來,在酒席上對他說:「老蔣,你是我的舊人,我有句話和你說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謀大事,已與眾頭目每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家打聽著,若下手時,你便來討分曉,久後也抬舉你一步。」這個老將是藍玉家「打漁網戶」。另一個證人張仁孫招供:藍玉對他們說,要成大事,吩咐他們置備軍器,聽候接應,日後事成都讓你們做大官。這個張仁孫是鄉裡的染匠。藍玉身為統領三軍的大將軍,如果要謀反,斷然不可能和無足輕重的「打漁網戶」、「染匠」之流去商量。《逆臣錄》的胡編亂造於此可見一斑。

  這些拙劣的編造恐怕連朱元璋自己也不相信。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他在和翰林學士劉三吾談話時,這樣指責藍玉:「邇者逆賊藍玉,越禮犯分,床帳護膝,皆飾金龍,又鑄金爵為飲器,家奴至於數百,馬坊廊房悉用九五間數,僭亂如此,殺身亡家。」從他的話中隱約透露出這樣的信息:藍玉功成名就之後,追求奢侈,講究排場,是確有其事的,至於是否有所謂「金龍」、「九五」那樣的規格,或許是誇張,即使有,充其量不過是意圖「僭越」而已,與「謀反」毫不相干。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指責藍玉罪狀時,隻字未提發動軍事政變之事。可見以「謀反」罪處死藍玉以及「藍黨」分子,是一樁冤案。

  藍玉處死七個月以後,朱元璋似乎意識到「胡藍二黨誅殺過當」,下了一道詔書:「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其實殺了四萬多人,功臣宿將死得差不多了,「概赦不問」云云不過是一句顯示皇恩浩蕩的廢話而已。

  胡藍黨案的後果是嚴重的,洪武三十年正月,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炳文為徵西將軍,武定侯郭英為徵西副將,坐鎮西北邊防。史家評論道:「諸勳臣坐胡藍二黨,誅戮且盡,(耿)炳文以開國功臣榜列其名」,「是時,元功宿將無出其右者」;「上(指朱元璋)自起兵以來,存者僅(耿)炳文與(郭)英二人,而(耿)炳文亦年逾六十矣」。不久,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幌子,發兵南下時,建文帝無將可派,不得不命年邁的長興侯耿炳文率軍出徵,敗局已定。

=====================

歡迎關注「22號公館」

微信號:「szpangjie」

發布文章只是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明初四大案「藍玉案」,究竟是冤案,還是罪有應得?
    作為明初四將之一的藍玉,追隨朱元璋長達三十餘年,屢立戰功,因公封爵,最後卻為何身死?甚至因藍玉一人而牽連上萬人,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場長達數年的「藍玉案」呢?明朝其實是一個絕對的君主專政國家,皇帝的權威是不允許任何人踐踏的,這其實可以從朱元璋廢除了傳承千年的「丞相制」中窺得一二。
  • 明初四大案之一空印案真的是一件冤案嗎?
    戶部尚書以為朱元璋只是一時氣頭上,拖過去了就好了。沒想到這令朱元璋更加生氣,直接動用錦衣衛來調查此案,結果就是從上到下,好幾百人腦袋搬了家,還有更多人被流放。很多人認為空印案作為明初四大案之一,只是朱元璋為了鞏固權力製造的一起冤案,涉案的很多官員看似確實無辜。實際上這些人確實不幸,但卻不冤。
  • 洪武四大案中,空印案實屬冤案,可朱元璋為什麼還要大開殺戒?
    明朝初年發生了四起影響十分大的獄案: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桓案和空印案,這四起案件牽連人員甚廣,死傷無數。現今許多學者都認為這四起案件屬冤案,是朱元璋藉此肅清朝中勢力,以此鞏固皇權統治。空印案與郭桓案類似,是朱元璋藉此懲治貪汙的案件,空印案造成數百人被殺(也有說法認為被殺者數萬),數千人受杖戍邊。
  • 15000人被藍玉案牽連,朱元璋唯獨放過這位藍玉親信,為何?
    在中國的古代,很多人都想成為萬人之上的人物,但只有萬人之上的那個人才知道這一切是多麼的艱難和困苦。艱難走上這個寶座的朱元璋最為清楚其中的困難,也最能明白這繁華的江山是最不易的。在中國的歷史上,朱元璋原定為太子的朱標去世,又因而朱元璋喜歡朱標兒子,順應原則讓朱允炆繼承皇位。
  • 朱元璋與他的洪武四大案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君臨一統。 那麼,咱們今天就講講朱元璋君臨天下後的明初四大案。 空印案 講空印案之前,咱們先說說空印是怎麼回事?
  • 朱元璋殺藍玉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真是謀反嗎?其實朱元璋另有目的
    「明初四大案」分別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
  • 藍玉,一個讓朱元璋害怕的男人
    其中在明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1393年,朱元璋找了一個謀反的藉口,把涼國公藍玉,以及傅友德,馮勝殺害。史稱「藍玉案」,牽連人數達到數萬人,時間持續十一年。那麼這個藍玉究竟是誰呢?為什麼讓一生戎馬的朱元璋如此害怕?大家應該都看過,倚天屠龍記,在劇中,有一個捨命救張無忌的常遇春,實際在歷史上常遇春也是赫赫有名。
  • 藍玉,一個讓朱元璋害怕的人
    其中在明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1393年,朱元璋找了一個謀反的藉口,把涼國公藍玉,以及傅友德,馮勝殺害。史稱「藍玉案」,牽連人數達到數萬人,時間持續十一年。那麼這個藍玉究竟是誰呢?為什麼讓一生戎馬的朱元璋如此害怕?大家應該都看過,倚天屠龍記,在劇中,有一個捨命救張無忌的常遇春,實際在歷史上常遇春也是赫赫有名。
  • 藍玉作為開國功臣,為什麼朱元璋會殺了他,還要將其剝皮實草?
    藍玉是明朝死得最慘的開國功臣之一,被剝皮實草,傳示各地,因藍玉謀反案牽連被殺者多達一萬五千餘人,這就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藍玉案」。
  • 朱元璋為何要發動「胡藍之獄」將胡惟庸、藍玉處死?
    25歲的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能從一個放牛娃開始逐步崛起,最後推翻蒙元登上皇位,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和他出生入死、患難與共的開國功臣。  不料,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就向這些握有大權的開國功臣們舉起了屠刀。  1380年,明太祖以謀逆罪處死宰相胡惟庸,屠滅其三族,連坐其黨羽,殺了一萬五千多人。
  • 明朝第一冤案,朱元璋為何將宰相胡惟庸誅九族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塗節已經告胡惟庸謀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麼還會去胡惟庸家看所謂的祥瑞?可見,雲奇告變純屬子虛烏有。胡惟庸案前後株連竟達十餘年之久,誅殺了三萬餘人,成為明初一大案。事後朱元璋還親自頒布《昭示奸黨錄》,告誡臣下,切以胡惟庸為鑑。胡惟庸案真相到底如何?明代法令嚴峻,多諱言此事。
  • 胡惟庸案為明朝第一冤案?通過李善長的死,就知道朱元璋鳥盡弓藏
    明初四大案也稱洪武四大案,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主導的四大案件,包括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以及藍玉案。朱元璋通過四大案將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自此明朝的中央集權及君主個人權力達到新的歷史高峰。
  • 藍玉被朱元璋剝皮實草傳示天下,最後藍玉人皮到哪裡去了?
    而後來同樣的布衣天子朱元璋,也是對開國元勳們肅清打壓,整個明初開國武將能善終者寥寥無幾!明太祖朱元璋對淮西勳貴痛下殺手,可謂堪稱史上之最,就連漢朝開國皇帝劉邦都要自愧不如。可以說只要功高震主的忠臣良將,皆會遭到朱元璋的猜忌和疑慮。
  • 朱元璋為何寧肯被罵,也要將藍玉剝皮實草?
    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藍玉以左副將軍的官階,跟隨徵南將軍傅友德率領30萬大軍向南徵討雲南,藍玉攻佔了大理,滇池也全部平定,戰爭結束後論功行賞,藍玉功勞最大,朱元璋為其增加俸祿五百石,而且他的女兒也被朱元璋冊封為蜀王朱椿的妃子。
  • 明朝有個從元朝時期流傳下來的潛規則,朱元璋發現後,殺了幾萬人
    朱元璋時期,有震驚中外的四大案( 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桓案、空印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的原因都是涉及到謀反;郭桓案是由於戶部侍郎郭桓等人,串通各省的官吏作弊,盜賣官糧,由於涉案金額巨大,被揭發後,朱元璋直接將六部的左右侍郎以下全部處死;那麼,空印案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試著說說這個問題。
  • 藍玉被朱元璋「剝皮實草」傳示天下,最後藍玉人皮到哪裡去了
    朱元璋聞訊後大喜,親自下詔犒勞藍玉,盛讚藍玉為「明朝的衛青」,並封藍玉為涼國公。如此一位戰功赫赫的功臣,結局為何這般悽涼?朱元璋在後來的《逆臣錄》中,羅列了藍玉諸多罪名,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藍玉意圖謀反。那麼,藍玉的謀反究竟表現在哪些地方呢?
  • 朱元璋對待開國功臣:為何從禮遇最後轉變為殺戮
    明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史稱「胡藍之獄」。明太祖朱元璋藉此兩案,大開殺戒,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間,他幾乎將明初的開國功臣誅殺殆盡,受株連被殺者有45000餘人。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做?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民,曾入皇覺寺為僧,從他投入「紅巾軍」,到建立了大明政權,戎馬徵戰十幾年。可以說,他是在馬上得的天下。
  • 朱元璋是最恨貪官的皇帝,沒有之一,他是所有貪官汙吏的閻羅王
    而明朝,恰恰相反,殺起官員來毫不手軟,尤其是對貪官,根本不在乎法不責眾,牽連多少殺多少,殺的中央政府六部官員都幾乎空了也不管,反正想當官的多的是。明朝疆域明朝殺官員,起始於朱元璋,明太祖洪武年間,最有名的莫過於明初四大案了,「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郭桓案」,殺了十幾年,總計殺的官員多達十幾萬人。
  • 藍玉謀反案之謎
    後來元璋給藍玉加了個榮譽銜,「太傅」,而另兩位大帥馮勝和傅友德則為「太師」,因為在太師、太傅、太保所謂「三公」之中,「太師」是排在首位,所以不知詩書不懂韜晦的藍玉發起了牢騷:以俺老藍功勞,就不配做太師嗎?粗人的怨言大概很難不流露於外,洪武二十六年,果然有人告其謀反,很快定案,族誅。
  • 戰功赫赫的藍玉為什麼最後被朱元璋滅族?只因藍玉的這8個字
    戰功赫赫的藍玉為什麼最後被朱元璋滅族?只因藍玉的這8個字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有不少的開國猛將,他們在戰場上勇猛無敵,為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大明王朝開國名將很多,像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這些開國猛將中不得不提大將軍藍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