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丨鄭 文
編 輯丨奈 奈
文娛價值官解讀:
ID:wenyujiazhiguan
隨著傳播媒介的不斷更新,個體的發聲越來越受重視:從張昕宇梁紅自製《侶行》紀錄片,帶我們去看不一樣的世界;到李子柒、華農兄弟、滇西小哥、阿木爺爺等拍攝短視頻來紀錄自己的日常生活,成為被全世界認識的「中國面孔」……
紀錄片的邊界開始變得越來越模糊。
但,真實與動人,始終是它不變的靈魂。
每個生命都獨一無二,
所以,再平凡的人生也值得被紀錄!
一位知名的電影編劇朋友,最近在朋友圈裡發了一貼:真的,我可以一天18個小時看趕海視頻!
好奇心驅使下,文娛價值官記者按他的推薦。去看了幾個寶藏博主的視頻,基本就是漁民日常生活的片段式紀錄。
以在B站和好看視頻都擁有大批粉絲的「漁農小池」為例,這個生長在茂名的年輕漁夫,皮膚黝黑,普通話也不標準,從事趕海業十年,兢兢業業的打漁捉蟹養家。他每天生活的日常就是,凌晨兩三點去收地籠,會因為打撈到一隻青蟹開心到破音,一邊還總是在嘴裡念念有詞:魚蝦跳跳,青蟹多多!去集市賣貨,會為兩三百的收入笑開顏;刮颱風不出海,他就在家裡搞海鮮大餐;網友慕名來找他玩,也會開心熱情的招待。
小池在B站是知名UP主
很少見小池不開心或者有抱怨,唯一一次是被偷了地籠。雖然一天兩三百的收入養六口之家並不寬裕,但小池一樣把日子過得快快樂樂,興興隆隆。從4300元買二手漁船;到28000買了快艇起名「小池號;再到疫情爆發期間,他和侄子(視頻拍攝者)兩個人還捐了5000人民幣……
彈幕裡大家彼此問候、甚至留下願望
一集一集追看下去,仿佛在與小池共享人生。
漸漸的,理解為什麼大家會喜歡看這樣的視頻,因為真的很治癒,生活就應該是努力而平凡的樣子,而小池也用他的人生,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最樸素的道理:只要懂得滿足,就能收穫快樂。
顧亞正在教孩子們彈琴
最近快手上也有一個紀錄短片爆紅:4年前,一個不得志的搖滾樂手顧亞,來到貴州2600米海拔的海嘎小學任教,山裡的孩子內向,他用音樂與他們發生了聯結。2018年,顧亞帶著這群孩子組建了兩支搖滾樂隊,一支叫「遇樂隊」,一支叫「未知少年」。他會在網上會發布一些孩子們排練的視頻,其中一首是痛仰樂隊的《為你唱首歌》。於是,今年6月,痛仰樂隊看到了,於是扛著幾十把樂器衝上了山,和孩子們手拉手唱起了《公路之歌》。
痛仰與學生樂隊排練
而現在,這支起於雲端的搖滾樂隊,要開演唱會了!這個現實版的《放牛班的春天》,可能是最搖滾也最有希望的「樂隊的夏天」。
少女樂手們直言不諱,最大的願望是走出大山
網生紀錄片時代,
門檻降低,受眾年輕化
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受傳播平臺的制約,紀錄片都被框定在以表達國家意志、傳遞社會價值導向的嚴肅主題內,從而也導致了創作門檻高,敘事難度大,生產周期長,雖成就了它的高品質,但也讓它成為了高居廟堂之上的小眾內容。
而從紀錄片的受眾來看,根據AdMaster《2019紀錄片內容及用戶報告》數據顯示,主要是以一線城市的新中產階層為主。76%來自一線城市,55%月薪在7000到2萬之間,82%年齡為18到35歲,74%接受了本科及以上教育。而關於觀看紀錄片的動機、時段、偏好的內容等的數據則顯示,超68%的受眾觀看紀錄片以放鬆心情、擴充知識面為目的,睡覺前是觀看紀錄片的尖峰時段,偏愛的觀看的內容類型TOP3分別是紀實/訪談、美食及歷史。
數據來源:AdMaster
但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傳播媒介的更迭極大地豐富甚至革新了紀錄片的製作及傳播模式,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網際網路平臺為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門檻更低、機會更密集的傳播渠道:
一方面,用戶使用習慣向網絡平臺轉向,主動搜索和尋找內容的能動性增強,這為各種主題和形態的紀錄片創作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新媒體的病毒式傳播比傳統渠道更加高效快速,也更能夠影響態度、打造口碑。
《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尋找手藝》這類紀錄片火爆網際網路,就與紀錄片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探索創新密不可分。
而紀錄片能夠吸引優質、年輕化用戶的特點,也使得頭部視頻網站、主流視頻原創平臺及短視頻平臺等紛紛加強了紀錄片內容的布局。眾多玩家的加入,既加速了紀錄片內容的產出,也改變了紀錄片市場的格局。
在B站受年輕人喜愛的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尤其是近兩年來,以「愛優騰」等為主的視頻平臺,都專設了紀錄片頻道,不僅逐漸成為紀錄片的主要傳播平臺,也漸漸成為主要的生產平臺。騰訊視頻甚至還成立了「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製作了包括《藍色星球2》,《風味人間》、《早餐中國》等出圈內容。
短視頻平臺也不甘示弱,西瓜視頻攜手央視,共同打造的紀錄片《尋味中國》;B站推出針對紀錄片的「尋找計劃」;快手與二更合作,正在推進「真實力量·品牌影像計劃」 ……
快手「真實力量品牌影像計劃「第一站推出的紀錄片專輯《新留守青年》
新紀錄片時代:
從」他創作「到」我紀錄「
而隨著門檻降低,受眾年輕化,紀錄片也放下了過去的高冷身段,從「他創作」進入到「我紀錄」,從長視頻到VLOG的轉型期。
2013年,耗費了近億元資金,自己拍攝探險紀錄片的張昕宇梁紅,就是「我紀錄」的先行者,從最初與優酷網合作,到之後駐紮不同的視頻平臺,過去的7年裡,他們去到地球的各個角落,一季又一季,將『侶行』做成了自己的品牌。
《侶行》是「我紀錄」的先行者
美食、民生、三農等垂類內容,是當下最受中國觀眾歡迎的紀實類型。而對於不同題材的紀錄片,受眾可接受的影片時長雖有所差別,但他們普遍對30分鐘以內的紀錄片具有高接受度。AdMaster數據顯示,對於美食、訪談、傳記、旅行類視頻,11-30分鐘更受偏愛,社會熱點、時事、財經、自然風景類視頻,偏好時長趨向於6-30分鐘。
數據來源:AdMaster
山東聊城63歲木匠王德文,在西瓜視頻上有一個更讓人熟知的名字:阿木爺爺。他不僅擁有200多萬粉絲,在海外的油管也圈粉了100多萬,全網視頻播放量超過2億。被譽為「現代魯班」的阿木爺爺,用中國傳統的榫卯工藝,不用一滴膠水,不費一根釘子,就做出了幾千年前式樣的魯班凳、微縮版中國館,而這些讓老外嘆為觀止的工藝品,其實都是他給孫子做的玩具而已。
而無論是李子柒式的田園牧歌,還是華農兄弟更接地氣的鄉村生活,各有擁躉的他們,向世界展示了時下中國人勤勉、智慧、自信的精氣神。
網絡平臺的特性推動了紀錄片內容的樣態創新,造就了更適合其傳播特性的「短、深、廣」紀錄片新形態。也基於用戶參與及傳播的特點,網絡用戶也成為故事的主角,成為節目共創的重要力量。
Vlog這一新生的內容形式,在時長、製作、風格等方面的優勢,也為短視頻行業帶來了更多的創造力,從而成為各大內容平臺競相追逐的新風口。尤其是Vlog攜帶的個人化、生活化內容,在引起用戶情感共鳴、增強用戶粘性方面獨具優勢,而恰恰是主流短視頻平臺最迫切追求的社交願景。
微博為此投入了價值千萬的傳播資源,發起了首屆微博Vlog大賽;而B站宣布上線「Vlog星計劃」;西瓜視頻則推出「Vlog萬元月薪計劃」;抖音也推出了「Vlog十億流量扶持計劃」……
而上文中提到的趕海視頻,則是好看視頻等內容平臺,意在藉助趕海文化的熱潮,開闢內容的新賽道。沿海居民再普通不過的生活日常,正在短視頻平臺掀起一股全民圍觀的熱潮,也推動了內容行業迎來「大趕海」時代。
結語
紀錄片的公眾時代已經到來。在發生著深刻變化的中國社會,充滿溫度的生活,將是我們最充沛的選題庫。而我們會為這個時代留下什麼樣的印跡?它對於未來又會產生怎樣的價值?或許是作為紀錄者的我們,最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