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創作」到「我紀錄」,紀錄片的公眾時代已到來!

2020-11-18 文娛價值官

撰 文丨鄭 文

編 輯丨奈 奈

文娛價值官解讀:

ID:wenyujiazhiguan

隨著傳播媒介的不斷更新,個體的發聲越來越受重視:從張昕宇梁紅自製《侶行》紀錄片,帶我們去看不一樣的世界;到李子柒、華農兄弟、滇西小哥、阿木爺爺等拍攝短視頻來紀錄自己的日常生活,成為被全世界認識的「中國面孔」……

紀錄片的邊界開始變得越來越模糊。

但,真實與動人,始終是它不變的靈魂。

每個生命都獨一無二,

所以,再平凡的人生也值得被紀錄!

一位知名的電影編劇朋友,最近在朋友圈裡發了一貼:真的,我可以一天18個小時看趕海視頻!

好奇心驅使下,文娛價值官記者按他的推薦。去看了幾個寶藏博主的視頻,基本就是漁民日常生活的片段式紀錄。

以在B站和好看視頻都擁有大批粉絲的「漁農小池」為例,這個生長在茂名的年輕漁夫,皮膚黝黑,普通話也不標準,從事趕海業十年,兢兢業業的打漁捉蟹養家。他每天生活的日常就是,凌晨兩三點去收地籠,會因為打撈到一隻青蟹開心到破音,一邊還總是在嘴裡念念有詞:魚蝦跳跳,青蟹多多!去集市賣貨,會為兩三百的收入笑開顏;刮颱風不出海,他就在家裡搞海鮮大餐;網友慕名來找他玩,也會開心熱情的招待。

小池在B站是知名UP主

很少見小池不開心或者有抱怨,唯一一次是被偷了地籠。雖然一天兩三百的收入養六口之家並不寬裕,但小池一樣把日子過得快快樂樂,興興隆隆。從4300元買二手漁船;到28000買了快艇起名「小池號;再到疫情爆發期間,他和侄子(視頻拍攝者)兩個人還捐了5000人民幣……

彈幕裡大家彼此問候、甚至留下願望

一集一集追看下去,仿佛在與小池共享人生。

漸漸的,理解為什麼大家會喜歡看這樣的視頻,因為真的很治癒,生活就應該是努力而平凡的樣子,而小池也用他的人生,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最樸素的道理:只要懂得滿足,就能收穫快樂。

顧亞正在教孩子們彈琴

最近快手上也有一個紀錄短片爆紅:4年前,一個不得志的搖滾樂手顧亞,來到貴州2600米海拔的海嘎小學任教,山裡的孩子內向,他用音樂與他們發生了聯結。2018年,顧亞帶著這群孩子組建了兩支搖滾樂隊,一支叫「遇樂隊」,一支叫「未知少年」。他會在網上會發布一些孩子們排練的視頻,其中一首是痛仰樂隊的《為你唱首歌》。於是,今年6月,痛仰樂隊看到了,於是扛著幾十把樂器衝上了山,和孩子們手拉手唱起了《公路之歌》。

痛仰與學生樂隊排練

而現在,這支起於雲端的搖滾樂隊,要開演唱會了!這個現實版的《放牛班的春天》,可能是最搖滾也最有希望的「樂隊的夏天」。

少女樂手們直言不諱,最大的願望是走出大山

網生紀錄片時代,

門檻降低,受眾年輕化

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受傳播平臺的制約,紀錄片都被框定在以表達國家意志、傳遞社會價值導向的嚴肅主題內,從而也導致了創作門檻高,敘事難度大,生產周期長,雖成就了它的高品質,但也讓它成為了高居廟堂之上的小眾內容。

而從紀錄片的受眾來看,根據AdMaster《2019紀錄片內容及用戶報告》數據顯示,主要是以一線城市的新中產階層為主。76%來自一線城市,55%月薪在7000到2萬之間,82%年齡為18到35歲,74%接受了本科及以上教育。而關於觀看紀錄片的動機、時段、偏好的內容等的數據則顯示,超68%的受眾觀看紀錄片以放鬆心情、擴充知識面為目的,睡覺前是觀看紀錄片的尖峰時段,偏愛的觀看的內容類型TOP3分別是紀實/訪談、美食及歷史。

數據來源:AdMaster

但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傳播媒介的更迭極大地豐富甚至革新了紀錄片的製作及傳播模式,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網際網路平臺為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門檻更低、機會更密集的傳播渠道:

一方面,用戶使用習慣向網絡平臺轉向,主動搜索和尋找內容的能動性增強,這為各種主題和形態的紀錄片創作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新媒體的病毒式傳播比傳統渠道更加高效快速,也更能夠影響態度、打造口碑。

《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尋找手藝》這類紀錄片火爆網際網路,就與紀錄片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探索創新密不可分。

而紀錄片能夠吸引優質、年輕化用戶的特點,也使得頭部視頻網站、主流視頻原創平臺及短視頻平臺等紛紛加強了紀錄片內容的布局。眾多玩家的加入,既加速了紀錄片內容的產出,也改變了紀錄片市場的格局。

在B站受年輕人喜愛的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尤其是近兩年來,以「愛優騰」等為主的視頻平臺,都專設了紀錄片頻道,不僅逐漸成為紀錄片的主要傳播平臺,也漸漸成為主要的生產平臺。騰訊視頻甚至還成立了「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製作了包括《藍色星球2》,《風味人間》、《早餐中國》等出圈內容。

短視頻平臺也不甘示弱,西瓜視頻攜手央視,共同打造的紀錄片《尋味中國》;B站推出針對紀錄片的「尋找計劃」;快手與二更合作,正在推進「真實力量·品牌影像計劃」 ……

快手「真實力量品牌影像計劃「第一站推出的紀錄片專輯《新留守青年》

新紀錄片時代:

從」他創作「到」我紀錄「

而隨著門檻降低,受眾年輕化,紀錄片也放下了過去的高冷身段,從「他創作」進入到「我紀錄」,從長視頻到VLOG的轉型期。

2013年,耗費了近億元資金,自己拍攝探險紀錄片的張昕宇梁紅,就是「我紀錄」的先行者,從最初與優酷網合作,到之後駐紮不同的視頻平臺,過去的7年裡,他們去到地球的各個角落,一季又一季,將『侶行』做成了自己的品牌。

《侶行》是「我紀錄」的先行者

美食、民生、三農等垂類內容,是當下最受中國觀眾歡迎的紀實類型。而對於不同題材的紀錄片,受眾可接受的影片時長雖有所差別,但他們普遍對30分鐘以內的紀錄片具有高接受度。AdMaster數據顯示,對於美食、訪談、傳記、旅行類視頻,11-30分鐘更受偏愛,社會熱點、時事、財經、自然風景類視頻,偏好時長趨向於6-30分鐘。

數據來源:AdMaster

山東聊城63歲木匠王德文,在西瓜視頻上有一個更讓人熟知的名字:阿木爺爺他不僅擁有200多萬粉絲,在海外的油管也圈粉了100多萬,全網視頻播放量超過2億。被譽為「現代魯班」的阿木爺爺,用中國傳統的榫卯工藝,不用一滴膠水,不費一根釘子,就做出了幾千年前式樣的魯班凳、微縮版中國館,而這些讓老外嘆為觀止的工藝品,其實都是他給孫子做的玩具而已。

而無論是李子柒式的田園牧歌,還是華農兄弟更接地氣的鄉村生活,各有擁躉的他們,向世界展示了時下中國人勤勉、智慧、自信的精氣神。

網絡平臺的特性推動了紀錄片內容的樣態創新,造就了更適合其傳播特性的「短、深、廣」紀錄片新形態。也基於用戶參與及傳播的特點,網絡用戶也成為故事的主角,成為節目共創的重要力量。

Vlog這一新生的內容形式,在時長、製作、風格等方面的優勢,也為短視頻行業帶來了更多的創造力,從而成為各大內容平臺競相追逐的新風口。尤其是Vlog攜帶的個人化、生活化內容,在引起用戶情感共鳴、增強用戶粘性方面獨具優勢,而恰恰是主流短視頻平臺最迫切追求的社交願景。

微博為此投入了價值千萬的傳播資源,發起了首屆微博Vlog大賽;而B站宣布上線「Vlog星計劃」;西瓜視頻則推出「Vlog萬元月薪計劃」;抖音也推出了「Vlog十億流量扶持計劃」……

而上文中提到的趕海視頻,則是好看視頻等內容平臺,意在藉助趕海文化的熱潮,開闢內容的新賽道。沿海居民再普通不過的生活日常,正在短視頻平臺掀起一股全民圍觀的熱潮,也推動了內容行業迎來「大趕海」時代。

結語

紀錄片的公眾時代已經到來。在發生著深刻變化的中國社會,充滿溫度的生活,將是我們最充沛的選題庫。而我們會為這個時代留下什麼樣的印跡?它對於未來又會產生怎樣的價值?或許是作為紀錄者的我們,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國產紀錄片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這些作品或緊扣國家戰略,聚焦重大題材;或秉持人文情懷,傳承中國文化;或立足國際視野,講述中國故事,且表達手段豐富多樣,藝術打磨精益求精,全面體現了中國紀錄片在編輯理念、藝術創作、傳播形態等方面的長足進步,展示了優秀紀錄片的無窮魅力。展現匠人精神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絡平臺熱播,吸引了眾多80後、90後觀眾。楊澤華等一批故宮裡的能工巧匠一時成了話題焦點。
  • 特定的時代,我們的紀錄片如何紀錄社會?
    ——郭力昕,臺灣影像媒介評論家、學者按:社會越複雜多變,就越需要紀錄片來紀錄現實,而圍繞紀錄片本身的創作方法和理念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命題。紀錄片該如何面對「苦難」?為什麼妓女、小偷和流浪漢等底層人物在獨立紀錄片中頻繁出現?
  • 紀錄片《時代·我》:脆弱個體與時代力量
    不同的是,當大屏幕的光暈投在觀眾的臉上時,我看到他們的臉上時時地流露出一個生命對於另一個生命的共鳴與感懷。放映結束,還有人沉浸在脆弱個體創造偉大奇蹟的巨大張力中,而仍投在眾人臉上的光幕似在召喚更多的新生力量。較之當下的大多數紀錄片,《時代我》表現出了以跨越地域和溯源歷史來刻畫宏闊「時代」的敘事野心。
  • 特別報導|《大數據時代》紀錄片
    《大數據時代》60秒宣傳片紀錄片《大數據時代》是中國首部大數據產業題材紀錄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聯合攝製
  • 身處偉大時代 紀錄影片《厲害了,我的國》熱映
    3月2日,央視和中影股份聯合出品的紀錄影片《厲害了,我的國》在全國上映,影片從圓夢工程、創新驅動、協調發展、綠色中國、共享小康、開放中國等角度,對近幾年中國取得的各項成就集中展現。創作風格從早期慷慨激昂的戰爭場景,逐漸回歸平淡淳樸的真實生活。比如,《林肯傳》,將這位傳奇總統從神壇上拉下來,沒有既往作品那些缺乏理性和邏輯的陳述,它給予了觀眾一個活生生的美國總統形象。片中林肯的面容蒼老、疲憊,身形佝僂消瘦,卻仍舊保留了強韌和堅持的一面。因政見難以統一,林肯不得不動用「非常手段」,即便如此,他的形象卻沒因此而打折扣,反而平添了真實感。
  • 《我的時代和我》——一周紀錄片報告
    微博紀錄片與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一周紀錄片報告」,昨天,上周報告登上微博熱門話題,衝上熱搜,紀錄片《時代我》以4344.7萬播放量登頂視頻榜榜首。以下是榜單中排在前三位的紀錄片。節目邀請華人世界不同領域的重要人物——袁隆平、舒淇、陳其鋼、吳亦凡、張曉剛、鄧亞萍、王景春、張偉麗,極盡所能地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通過真實記錄和深度訪談,將公眾人物還原成普通人,呈現有趣有力的人物故事。每個人都能在他們身上看到時代,看到自己。
  • 中國紀錄片又一年:做新時代的記錄者
    「在政策引導、產業發展的雙向作用下,2018年多家衛視或將繼續發力國產紀錄片發展,並令晚間黃金時段播出紀錄片成為新常態。」紀錄中國理事會常務副理事長趙捷認為,「這些軌跡不僅增強了中國紀錄片人的自信心,也是迎接『紀錄片黃金時代』到來的重要一步。」
  • 紀錄片《時代 我》獲第四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優秀系列紀錄片獎
    新華社杭州10月21日電(記者馮源)袁隆平、舒淇、陳其鋼、吳亦凡、張曉剛、鄧亞萍、王景春、張偉麗……採用長期紀錄拍攝的方式,國產系列紀錄片《時代 我(My Legacy)》將公眾人物還原為普通人,獲得了第四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的「D20優秀系列紀錄片」獎。
  • 從黑戈壁到紅地毯——酒泉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創作透視
    一位來自甘肅酒泉的紀錄片導演大步流星走了過來,他就是秦川。他執導的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榮獲本屆星光獎優秀紀錄片提名作品。  從莫高窟前仰望星空,到衡水湖畔摘下「星光」;從黑戈壁到紅地毯,秦川導演走了整整17年。而酒泉市打造紀錄片優勢品牌的文化工程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 【視界】從黑戈壁到紅地毯 ——酒泉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創作透視
    一位來自甘肅酒泉的紀錄片導演大步流星走了過來,他就是秦川。他執導的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榮獲本屆星光獎優秀紀錄片提名作品。  從莫高窟前仰望星空,到衡水湖畔摘下「星光」;從黑戈壁到紅地毯,秦川導演走了整整17年。而酒泉市打造紀錄片優勢品牌的文化工程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 大咖同臺,展望新時代下中國紀錄片的發展
    論壇由廣東衛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世軍擔任主持人,邀請到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品,五洲傳播中心副主任、副總編輯井水清,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總編室主任程喆林,嗶哩嗶哩高級顧問朱賢亮,華特迪士尼(中國)有限公司媒體及原創內容總經理戴驊,BBC Studios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丁可,圍繞「記錄新時代,展現新徵程」的主題發表演講。
  • 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紀錄片時代的回歸!
    文/易北辰(微信yibeichen) 閃動光圈的鏡頭從一個個城市上空划過,記錄下了這個前所未有的時代戰慄的光輝,這個時代擁有前所未有的速度,一下從機器轟鳴的工業時代一躍跳入以毫秒為記時,以比特為單位的網際網路時代。
  • 公眾參與環保2.0時代到來——朱玫
  • 「講好中國故事的影像書寫」——安徽紀錄片創作的回顧與展望研討...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化勇,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視藝術家、資深紀錄片人劉效禮將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範榮暉,安徽省文聯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何穎,安徽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總編輯聶慶義,安徽省廣電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朱訓義,安徽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省文聯副主席、省影視藝術家協會主席禹成明以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
  • 「視界」從黑戈壁到紅地毯——酒泉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創作透視
    一位來自甘肅酒泉的紀錄片導演大步流星走了過來,他就是秦川。他執導的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榮獲本屆星光獎優秀紀錄片提名作品。從莫高窟前仰望星空,到衡水湖畔摘下「星光」;從黑戈壁到紅地毯,秦川導演走了整整17年。而酒泉市打造紀錄片優勢品牌的文化工程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 紀錄片《我的城》銀川集將在CGTN國際紀錄頻道播出
    大型都市人文紀錄片《我的城》銀川集,將於2020年10月10日晚9點,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國際紀錄頻道面向全球播出。《我的城》是一部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紮根實踐的文藝作品,通過對城市裡真實平凡卻又特點鮮明的人物,城市生活固守傳統卻又潮流湧動的敘述,謳歌他們所生活的不平凡的城市和這個不平凡的時代。
  • 與時代共鳴 見證紀錄片人的夢想與榮光
    (張延利 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紀錄中國理事會秘書長)9月15日晚,夢想•見證——第八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暨第四屆紀實影像周啟動式在北京廣播電視臺大劇院舉行,本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有12類89項國產紀錄片、人才、機構入選。
  • 《一秒鐘》幕後紀錄片上線 揭秘張藝謀創作心路
    、劉浩存、範偉主演的劇情片《一秒鐘》已定檔於11月27日全國公映。電影不僅講述了一場惺惺相惜的相遇,幕後的創作更是惺惺相惜一詞的現實表達,《一秒鐘》是張藝謀導演攜手合作多年的幕後團隊共同打造,用導演的話說,「經歷過膠片時代的老夥計都被叫回來了。」
  • 國產紀錄片為何受追捧——來自第八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金秋九月,紀錄片行業的盛會不斷。2020新鮮提案·黎裡真實影像大會剛收鑼罷鼓,「夢想·見證」——第八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暨第四屆紀實影像周又在京拉開帷幕,過去一段時間內播下的創作種子終於結成累累碩果。  本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共有12類89項國產紀錄片、人才、機構入選,並獲得扶持和鼓勵。
  • 當紀錄片進入「網生時代」,短視頻平臺能做什麼?
    在紀錄片中,觀眾能看到彭磊最真實的一面:為生計被迫工作,從一家公司換到另一家,做過很多很普通的工作,追求藝術的過程也並不全是鮮花與掌聲。除了藝術家才華橫溢的一面,觀眾也能通過輕鬆隨意的鏡頭窺到彭磊有點「欠」的北京大爺的那一面。例如,介紹起自己家的植物時,彭磊非得加一句,「我養植物從種子開始養,網紅他們就拍照用,但我能給養活了,我應該比那些網紅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