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一個問題:是不是凡是叫「決勝什麼、決戰什麼」的電影都註定了它會變得很平凡、很BORING?
《決戰中途島》跟《決勝時刻》非常的像。
這些都是講述歷史的非常重要的歷史階段,或者是著名的戰役,但最終導演所表現出來的感覺,完全沒有那種「決戰」、「決戰」的氣勢和實際意義。
和《決定性瞬間》一樣,《決戰中途島》並不是不好。只是,沒有拍得好,或者說,沒有想像的那麼好。
還原史實,比那一篇太想太想面面俱到,結果是什麼也沒說,什麼也沒說我的存在——記敘文這個因果的全貌,但你說的,但是,又詳略不當不足的核心事件,起承轉合的不足,懸疑不足的高潮是特別的不足可以抓到的人是你品嘗的華彩段落。
這與編劇的力量和導演的力量密切相關。
例如「中途島海戰」這一重要的戰鬥中,重要的歷史背景,珍珠港重要,日美軍事裝備很大,美軍最終勝以上的成績很重要,但少杜率領轟炸立特戰部隊的空襲東京,克萊頓的重要信息及時準確的球隊,預測日本的攻擊目標,時間很重要,但年輕的代表通過國際38戰術轟炸機敵軍多艘炸也很重要,而且也是山本五十六的最後階段,為什麼選擇退出,令「ミッドウェ-海戰」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也很重要……但是,在如此多的真實事件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藍雨星城說,雖然導演說了什麼都沒想的事情,但已經四散,泡在水裡,而且激烈程度還沒有達到讓人窒息的程度。
全篇多次表現的轟炸機俯衝轟炸,炸毀日本軍艦的場面,在多次重複的過程中漸漸失去了魅力。最先出現的是貝斯手與隊友進行戰術訓練,埋下伏筆。第二次、第三次,貝斯特的戰友攻擊了日本航空母艦,但沒有效果。第四集是維斯特一次完美的「表演」,全篇最燃的段落。在第五次出現的時候,貝斯手已經第二次回來了,雖然很明顯地再次被使用,但說實話,它的衝擊力和驚喜已經相當低了。
以上是第一個問題。核心事件並不顯眼。
另一個問題是,人物形象不顯眼。
除了貝斯特這個人物是勇敢的「自大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外,還有萊登、哈爾澤、杜立特、尼米茲、布魯諾、韋德、尤金等。
Lindsey們,性格特色不鮮明,尤其是有配角,出場少,戲份少,說實在的,亞洲人真的有「臉盲症」。
演員陣容強大自不必說,伍迪·哈裡森、盧克·埃文斯、派屈克·威爾遜、阿龍·艾克哈特、達倫·克裡斯、尼克·喬納斯等都是炙手可熱的明星。
雖然是部戰爭片,是部男人群體戲,但是個性突出的人物對於一部電影也是至關重要的,就像咱們中國的《紅海行動》,也是個群體戲,但是一說起裡面的人物,黃景瑜、杜江、張譯、尹昉等飾演的角色歷歷在目。包括史匹柏的《拯救大兵瑞恩》,湯姆漢克斯等人飾演的8位士兵也是個頂個的令人印象深刻。
這樣一部多明星的豪華大片,最後我只記住了艾德斯克林飾演的貝斯特,確實是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