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些生活在白山黑水間的東北先民們,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烙下了顯著的生活符號。現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很難理解傳統的東北習俗中所蘊含的生活智慧。但細細品味,我們仍能在細節中窺見古代先人們勤勞和與大自然對抗的智慧。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東北八大怪之一「火盆土炕烤爺太」,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很少見到了,但他所代表的東北先民們對改善居住環境,對抗長期寒冷冬季的智慧,仍為人所稱道。
在東北,冬季漫長而寒冷,因此,人們建造房屋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保暖。為了實現保暖的目的,東北人將房子的方向蓋成坐北朝南,由南面開大窗,這樣,夏天時就可以讓更多的陽光灑進來,使屋子裡的日照時間更長。而在冬天,屋裡取暖的主要來源就是火炕。
提起東北火炕的歷史,至少有千年以上。有記載是在遼金時期,那時的女真人就「環室」搭炕為床,「熅火其下,飲食起居其上」。到後來,滿族人傳承了火炕的傳統,並在房屋的結構上有所發展。
滿族人的房屋,一進大門就是灶房,也成為「外屋」或「外屋地」。而主要起居室則設計在東側,西側居室叫「裡屋」。屋中搭建起南、西、北三面相連的「轉圈炕」,俗稱「彎子炕」。由於南炕向陽溫暖,加上「炕頭兒」靠近鍋灶的位置,最熱乎。因此,一般由家中輩份最高的主人居住。而北炕,則是家中晚輩居住,或作烘晾糧食之用。舊時,老少幾代同居一室,飲食起居均在炕上。而火盆,則是取暖的另一種工具。
東北氣候寒冷,單靠火炕,屋內的溫度往往不易升高,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火盆。
火盆,通常用是泥或者金屬製成,而盆中的「小灰」則是從炕洞或灶坑裡扒出來的未燃盡的柴火。柴禾的質地堅硬,燃燒後可以成為無煙的紅火,熱度很高。到了嚴冬,戶外風雪呼嘯,滴水成冰,屋內全家人團坐在熱炕頭上,烤著火盆。再在火盆裡埋上幾個雞蛋、土豆或是幾個粘豆包,食物的香氣與屋內氤氳的熱氣交織在一起,散發著幸福的味道。就像歌謠中唱的那樣,老太太、小媳婦兒,一個一個有福兒;不做飯、不淘米兒,坐在炕上烤火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