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盆
火盆是東北民間的一個取暖工具,往往盛上紅紅的「火灰」,端到火炕上,頓時滿屋生暖。
火盆,據說在「三國時期」就開始使用,傳到今天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前,北方居室內取暖多靠火炕,屋內的熱度往往一時半晌不能升高,就是把火炕燒的滾熱,也抵不住外邊的風雪嚴寒,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鐵器、銅器製成,形狀似圓形,大小不一,其直徑大多是五六十釐米,有的還在盆邊刻上吉祥圖案。「火灰」是一種植物燃燒後的灰燼,但因為從灶坑或炕洞裡剷出時往往只燃過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熱度仍很高。火灰往往是「豆棵」「穀草」「茬子」什麼的植物,這種植物的殼質堅硬,製成了火灰熱度較高。為保持火灰熱度時間長,邊往火盆鏟火灰邊用腳或灰耙壓實。
我記得小的時候。秋天,媽媽會挖些上好的黃土,把麻鉸成一寸多長的小段,搗軟,然後和黃土放在一起攪拌和成泥。和好後,放上幾天,不時地淋些水,這個過程叫「糟」,目的使泥不開裂。泥糟好後,找來一個大小和深度都合適的瓦盆,倒扣在地上作模具。把泥反覆摔打,拍成片,往瓦盆上貼。厚度大概在三釐米左右,直至把瓦盆包嚴。貼泥前,盆外敷一層草木灰,防止粘連。在陰涼的地方放兩三天,取出模具,泥盆收口,加底,用碗碴子裡外拋光,最後陰乾十天半月,一個火盆就做成了。
那時農村住的都是土坯茅草房,窗戶上沒有玻璃,都是糊著窗戶紙。寒冬臘月,屋外寒風勁吹,滴水成冰,屋子裡生一盆火,就會暖意融融。人們從外邊回來,先朝火盆奔去,人們開玩笑地說:「爹親媽親,不如火盆親。」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誰家一來客人,往往主人就喊:「上炕暖暖腳!把火盆往跟前拉!」
小時候冬天躺在被窩裡賴床,怕衣服涼。媽媽做好飯,把灶坑裡紅彤彤的火扒到火盆裡,把我們的衣服烤的熱乎乎的,我們才起床穿衣服。
火盆是一家的老人天天守著的東西,小貓小狗也天天圍著火盆轉,老頭老太太點菸對火,也從火盆裡取火種。愛喝酒的老漢,往往吃飯前把酒壺往火盆上一放,轉眼間就熱乎了。民間歌謠中把整天守著火盆的人形容成有福的人。什麼:「老太太,小媳婦兒,一個個有福人兒;不做飯,不淘米兒,坐在炕上烤火盆兒。」
火盆也是孩子們之愛,除了取暖,還燒食物吃。火盆燒烤出來的食物,原汁原味兒,比現在燒烤要好吃多了。把豆包放進火盆一烤,一會兒就烤的熱騰騰的,黃黃的,焦焦的。烤粉條,拿一把粉條放進火盆裡,聽見滋滋地響,瞬間變成又白又胖,吃著甜甜香香的。火盆崩苞米花,把一把苞米粒放進火盆裡,過了一兩分鐘,就會發出「嘭嘭」響聲,香噴噴的白花花苞米花從火盆裡蹦出來,抓起把灰吹掉,放進嘴裡又香又脆。崩苞米花特別費火,還埋汰,崩得滿屋是灰,而且火盆裡的火很快就崩滅了。
火盆是人們聚集交流感情的地方,冬天是農民休閒的季節,沒事喜歡串串門子,大家圍著火盆,一邊烤著火一邊嘮著嗑兒,我們小孩就依偎在大人身旁,仰著懵懂的小臉兒,聽著大人們一會兒講故事,一會兒猜謎語,一會兒又說笑話,笑得大家前仰後合,可熱鬧了。大家圍著時明時暗的火盆場景,想起來都溫暖幸福。
過去農村結婚還有跨火盆的習俗。新娘喜轎迎到男方家院子裡,新娘子要從預先擺好的炭火盆上跨過去,意思是燒掉一切不吉利,日後夫妻會越過越紅火。新娘子跨火盆時,親戚朋友會唱道:新娘過門跨火焰,明年添財又添丁;孝敬公婆人不孬,家庭和睦萬事興。新娘舉步跨火盆,行為端莊人溫存;夫唱婦隨同心腹,同輩相惜老輩尊。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有了暖氣、空調和各種各樣的取暖設備,但北方人家炕上的神秘的火盆,都往往給今天的人們留下許多思念。因為它記載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與冰雪和寒冷做鬥爭的經歷。
審閱:王克齊
簡評:作者把祖國北方地區火盆的妙用描述得淋漓盡致。
作者:丁貴林
終審:嚴景新
編輯:卜一
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zxmtth@126.com
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