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倚天屠龍記》的朋友,肯定對「明教」影響深刻。那麼,各位讀者朋友是否思考過這三個問題:
這個被武林名門正派稱為「魔教」的「明教」,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過?
小說中,還不止一次提到了朱元璋、常遇春等歷史人物。「明教」和這些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究竟有什麼關聯呢?
金庸先生寫「明教」又意在何為?
本文就從三個角度,帶大家了解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明教」。
01《倚天屠龍記》「明教」的歷史原型
關於「明教」的來歷,小說是這麼寫的:
魔教所奉的大魔王叫做「摩尼」,教中人稱之為「明尊」。該教於唐朝憲宗元和年間傳入中土,當時稱之為「摩尼教」,又稱「大雲光明教」,教徒自稱「明教」,旁人卻稱之為魔教。
歷史上,確有「摩尼」和「明教」,並非金庸先生虛構。
摩尼,出生于波斯帝國安息王朝的巴比倫北部的瑪第奴(今伊拉克境內底格裡斯河畔)。家族信奉基督教。但摩尼在24歲時自稱受到了神的點化,是神派到塵世的「光明使者」,並脫離了基督教創立「摩尼教」,開始傳教。
漢朝絲綢之路開通後,「摩尼教」傳入我國的新疆、漠北回紇等地。唐代宗時期,摩尼教開始傳入中原江淮等地,摩尼寺建立。唐朝滅佛時期,摩尼教也遭受了重大打擊,故轉為秘密宗教。
《倚天屠龍記》裡寫到的「方臘起事」也是真實存在的。
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領方臘在浙東起事,當時官民稱之為「食菜事魔教」。
食菜和事奉魔王,是魔教的兩大規律,傳之已達數百年,宋朝以降,官府對魔教誅殺極嚴,武林中人也對之甚為歧視,因此魔教教徒行事十分隱秘,雖然吃素,卻對外人假稱奉佛拜菩薩,不敢洩露自己身分。——《倚天屠龍記》
據史書記載,因為被宋朝定位邪教,為了避免遭惹官府的注意,「摩尼教」改稱「明教」。其後,明教又與彌勒教、白蓮社相結合,逐漸演變成我們口中的白蓮教。
因此,《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實際上就是民間熟知的「白蓮教」。
02歷史上的「明教」都做了些什麼?
在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明教教主殷天正、常遇春、朱元璋等「明教」人士,還參與了元末的起義。比如,在《倚天屠龍記》第十一章《有女長舌利如劍》中,張三丰救下了被元軍追捕的明教弟子周子旺部屬常遇春及周的兒子。
小說還提到,這位周子旺是「明教」中「彌勒宗」的大弟子,在江西袁州起事,自立為帝,國號為「周」。周子旺起事的時候,明教教主殷天正在浙江為他聲援。不過,周不久被元軍撲滅,被擒斬首。
那麼,小說中「明教」的原型——歷史上真實的「白蓮教」都做了些什麼?是否真的有參與元末起義呢?
修身養性的鬆散組織。早期的「白蓮教」只是一個鬆散的社團,是民間的儒家或是百姓與佛教中的高僧在一起念經修行養性的社團組織。沒有太多教義,只是提倡念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不規定必須出家、禁慾等等。總之,只是一個念經修行的鬆散組織。
起義運動的政治組織。到了南宋時期,白蓮社僧人茅子元進行」改革「後,「白蓮教」的性質就出現了轉變。常被利用做組織人民反抗壓迫的工具。總的來說,就是鼓動人心、起事造反的作用。到了蒙元時期,更是深入基層傳教,試圖推翻。而這部分人也就是後來的紅巾軍起義的前身。
由此可見,《倚天屠龍記》將「明教」和元末起義聯合起來,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歷史依據的。
03金庸借「明教」意在表達什麼?
那麼,金庸為什麼要寫一個以「白蓮教」為背景的武俠故事呢?細讀文本,我們不難發現,小說包含了豐富的儒釋道思想。具體而言,就是借元末起義的大背景,表達儒家思想中的仁、義觀。
「孝」父到「孝」國的升華。張無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孝」,尤其是對義父金毛獅王謝遜的報恩。而「明教」情節的加入,更是把張無忌對親人的「孝」,上升到了對家國的「孝」。擔任明教教主後,他以「驅除蒙古韃子,恢復漢人河山,拯救黎民百姓」為己任,把個人恩怨拋擲一旁,一切以大局為重,這是「孝」的拓展。
「義」兄弟到「義」天下的推廣。《倚天屠龍記》中的「義氣」書寫也是一個亮點。比如,武當五俠張翠山得知俞三哥是被愛妻殷素素所傷時,毅然拔劍自刎。在張翠山眼裡,兄弟之義毫不遜於夫妻之情,他用一死為「義」字做了最好的註解。而張無忌,經歷了明教的變故之後,也從兄弟朋友間的普通義氣,推廣到天下黎明百姓的大義,這是「義」的推廣。
總之,《倚天屠龍記》以其獨特的視角,再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義」二字。以「明教」和元末起義為主要情節的家國大難的加入,也讓小說脫離了普通江湖恩怨的庸俗主題,閃耀出儒家傳統的思想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