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和程頤的偉大母親——侯氏

2021-02-19 程氏家族


每一位母親都是一個傳奇;每一位傳奇母親的背後,都有一些發人深省的故事。本期為大家介紹一位善於教育子女,培育出兩位宋學泰鬥——程顥和程頤的偉大母親侯氏。

紅線連千裡姻緣在鎮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山西太原一侯姓人家誕下一女,因當時女子無名,所以稱為侯氏。其父侯道濟,乃五代時盂縣守將侯詗之子。山西歸宋後,侯道濟棄武從文,專攻儒家經典,後參加科舉,及第任潤州(今鎮江)丹徒縣令,累官至尚書比部員外郎。女兒侯氏自幼聰慧過人、博聞強記,「好讀史書而不為詞章」,深得父親喜愛,「常以政事問之,雅合其意」,父常感嘆:「恨汝非男子。」

侯氏19歲那年,隨父親在鎮江居住。恰好此時,河南洛陽籍青年才俊程珦在鎮江做觀察支使,與侯道濟有了交往。程珦是名臣之後,其曾祖程羽乃太宗朝給事中、兵部侍郎,祖父程希振曾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程珦為人、為官、為學,均很出眾,《宋史》評價說:「珦慈恕而剛斷,居官臨事孜孜不倦,溫恭待下,率以清慎。」

遇到這樣一位優秀青年,侯道濟高興極了,心想:這是上天專門恩賜給我那尚未出閣的愛女做女婿的。於是,趕緊請人說媒,兩家聯姻,侯氏嫁了程珦。常說,千裡姻緣一線牽,當真不假,侯家遠在山西,程家籍出河南,兩家卻在鎮江結了親,冥冥之中,焉無天意?

子女常夭折存者不溺愛

有宋一代,雖然醫學較前代更為完備發達,婦產科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經在系統的理論支持下有了相當成功的實踐,但是,嬰幼兒的成活率依舊不高,帝皇之家如此,士庶門第亦然。

程珦娶了侯氏,八九年間,侯氏連生五子一女,但活下來的只有最小的程顥和程頤兄弟兩個。為何說程顥和程頤最小呢?按照年譜來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程顥13歲、程頤12歲,那麼,這一年,侯氏應該是40歲,程頤之後,侯氏再無所出。

子女連連夭折,對父母內心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對存活下來的孩子,溺愛當在情理之中。作為父親的程珦,對兩個小兒子就相當溺愛。

但是,母親侯氏卻並不溺愛「碩果僅存」的「二程」,而是「愛之深苛之嚴」。孩子小的時候剛學走路,家人懼其跌跤,常抱著不放,她見後責備說:「汝若安徐,寧至踣乎?」就是說,怕孩子摔倒,啥時候才能讓他們學會走路呢?每逢吃飯時,她總是讓孩子坐在自己的身邊,當孩子索要好食時,她就嚴加制止:「幼求稱欲,長當如何?」意思是,小時候貪圖美味佳餚,長大後如何是好?

侯氏對孩子嚴苛,父親程珦看不過去,常常為之發脾氣。侯氏卻並不妥協,乃循循善誘加以寬解,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過而父不知也。」用白話解釋就是,孩子之所以長大以後不像父母那樣賢德,是因為小時候犯了錯誤,母親往往出於溺愛而百般遮掩不讓父親知道。言下之意,我絕不做這種對兒子成長不利的事情。關於這一點,程頤後來明顯是支持母親的,他說:「夫人男子六人,所存唯二,其愛慈可謂至矣,然於教之道,不少假也。」

早教很重要身教是關鍵

三字經中有言:「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說的就是早教的重要性。

侯氏讀書不少,顯然深諳其中的道理,她對幼年程顥和程頤的教育,似乎並不側重於嚴詞厲色的「言傳」,而是以自己的諸多善舉,對孩子施加影響,不是一時一地的影響,而是長期的、連貫的薰陶。這種做法,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父母得學會「身教」。

程珦的弟弟早死,留下寡母和一個兒子,生活艱難,侯氏就把他們母子接到自己家中,對待小叔子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常均己子」。不但如此,她對家裡僕人和僕人的兒女也相當慈愛,從不笞撲奴婢,「視小臧獲如兒女」。「諸子或加呵責,必戒之曰:『貴賤雖殊,人則一也。汝如此大時,能為此事否?』」

由於程珦官小俸微,為官清廉,又樂善好施,程家貧窮的經濟狀況一直不曾得到改善。但侯氏勤儉持家,安於貧約,自己帶頭做表率,「服用儉素,觀親族間紛華相尚,如無所見」。己身正,則人正,程家家風由是端嚴。

另外,侯氏還是一位慈善家,曾收養過許多棄嬰,「好為藥餌,以濟病者」。她有一句類似於慈善格言的話,今天來看,亦具有極好的教育價值:「見人善,則當如己善,必共成之。」看見別人做好事、善事,要像是自己做的一樣,幫助人家完成。

程顥說:「道路遺棄小兒,屢收養之。」他還舉了一個例子:「有小商,出未還而其妻死,兒女散,逐人去,惟幼者始三歲,人所不取,夫人懼其必死,使抱以歸。」當時程家是個大家族,對侯氏收養棄嬰的行為,許多族人表示不滿,「人皆有不欲之色」。於是,侯氏就另外想辦法解決棄嬰們的吃飯問題(乃別糴以食之)。其父歸,謝曰:「幸蒙收養,得全其生,願以為獻。」夫人曰:「我本以待汝歸,非欲之也。」

在我看來,侯氏的這種「等貴賤、愛眾生」的思想,實在難能可貴!「身教」給孩子的,則是一種長期的悲天憫人的情感和「仁恕寬厚,不異諸庶」的道德發展及完善。難怪程顥後來總結母親的「身教」之功,說:「顥兄弟平生於飲食衣服無所擇,不惡言罵人,非天性也,教之使然也。」母親確實在關心他人和淡泊物質方面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神童不可恃讀書需要勤

東漢時有個典故,某學者曾譏笑神童孔融,「小時聰明,大時未必。」這個典故也被侯氏用於教育孩子了。小時候的程顥和程頤,兄弟倆一個比一個聰明,也常因別人叫他們神童而驕傲,母親侯氏就經常告誡他們,神童是最終難成大事的,要想將來有大出息,就得養成好讀書、勤讀書的習慣。

侯氏不愧為一位出色的早教專家,她在激發、督促孩子讀書方面,採取了「親情激勵法」和「志向激勵法」。

如她在孩子用的書本上親筆寫上「我愛惜勤讀書兒」,就是用母愛激勵兩個兒子讀書,誰愛讀書、勤讀書,媽媽就愛誰、疼誰。結果是,程顥和程頤之間為了獲得母親更多的疼愛,形成了積極的競學之風。這樣的做法,比起現在的母親們動輒拿零食、玩具哄孩子讀書的辦法,不知要高多少倍。

侯氏在程顥的書本上寫「殿前及第程延壽」的字樣,而在程頤的書本上則寫了「處士」兩字,這很值得我們思考。為何要這麼寫?為何作為母親,對兩個兒子的未來進行如此不同的預測激勵?其實不難理解,所謂「知子莫如母」,侯氏認為程頤的秉性不適合做官。通過志向激勵,幫助孩子完成各自的志向設定,為孩子讀書設置可預見的目標。

那麼,結果如何呢?果然如母親所料,程顥長大後,應試積極,並順利中了進士;而程頤呢,則懶於科舉,而對辦學搞教育特別積極,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及先兄登第,頤以不才罷應科舉」,當然「不才」只是他不趕獨木橋的藉口而已,其實他比誰都有才。對於這個結果,程頤感慨地說:「方知夫人知之於童稚中矣。」

兩子俱成才母親獲殊榮

仁宗皇祜四年(1052年),48歲的侯氏病逝於江寧(今南京)。因父親侯道濟、丈夫程珦均在朝為官,且學問人品及官聲都很不錯,朝廷按舊例追封侯氏為壽安縣君。這個時候,程顥21歲,程頤20歲,兄弟倆尚在南安軍(今大餘縣)跟著周敦頤求學,雖然才名俱已在外,而且程頤18歲時還上書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曾引起朝野學術界的巨大震動。但畢竟兩兄弟均人微言輕,沒能在母親去世時彰顯出母親的「教子有方」,而使母親獲得更顯貴的朝廷冊封。

五年後的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情況發生了改變。26歲的程顥一舉高中,金榜題名,官鄠縣主簿;而25歲的程頤,以布衣之身在京師(今開封)授徒講學,致「斯文大興」。程家兩兄弟一時間名聲大噪於京師,再加上父親程珦又從興國縣令榮升知龔州,一門三傑,知名朝野。

仁宗皇帝於是詳細詢問身邊大臣,得知皆程母侯氏之功也,遂再次追封侯氏為上谷郡君,予以褒獎。一位普通母親,教出兩位宋學泰鬥,堪稱不朽之傳奇。「二程」成名之後,亦不忘母親教育的固基之德,曾專程由洛陽來到母親的出生之地——太原府盂縣講學,今盂縣肖家匯鄉興道村的「程子巖」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十位偉大的母親,你知道幾位?
    孟子時常跑到學宮門前張望,和鄰居的孩子們做著演習周禮的遊戲。「設俎豆,揖讓進退。」不久,孟子就進這所學宮學習禮樂、射御、術數、六藝。孟母非常高興,這才定居下來。 北宋思想家程顥、程頤的母親侯氏,是山西太原人。她對幼年時程顥和程頤的教育,側重於「身教」,是以自己的諸多善舉,對孩子施加影響。
  • 偉大的母親,教育出兩位彪炳千秋的北宋巨子
    謹按: 侯氏,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程顥兄弟二人的母親。
  • 張靈社丨程頤之故事
    程頤程顥二弟兄均出生在河南省伊川縣一個仕官之家,年少時程頤貪玩厭學,經常愛唱"一二三四五,哈蟆背著鼓,蠍子來弔孝,蜇著驢屁骨,驢子嗷嗷叫,嚇得小孩不哭鬧。"而其哥哥程顥小時候學習非常勤奮刻苦,經常唱"月奶奶,明晃晃,打開後門洗衣裳,洗得淨,椎(chui)得光,打發哥哥上學堂,讀四書念文章,紅旗插在俺門上,你看排場不排場。"因為二人對待學習態度不同,其學習效果也迥然有異。
  • ——程頤
    北宋理學家程頤所講的話,意思是:我們以誠對待人,他人會有所感應,他會知道你的誠意與心意,反過來,他也會以誠待你。賞析這句話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互信的問題,有效的人際交往應當是真誠待人、互信互利的。在現代社會,誠信素質是公民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是否誠信是衡量一個公民道德水準的基本尺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以誠信為基本要求的社會公德,做一個文明公民。
  • 理學大師程顥,巧斷忤逆不孝案
    程頤、程顥兄弟塑像事情是這樣的,晉城縣有個富戶名叫張長庚,四十歲的時候才得了一個兒子,取名百歲。張長庚七十六歲的時候得了重病去世了。沒想到那黃老頭和歪嘴媒婆根本不怕,還說:「報就報,就是皇帝來了我也不怕,這世間哪有不認自己親爹的道理。」
  • 蕭盛談師任堂:偉大母親的帽子該給她摘掉了
    師任堂在世時,其詩畫雖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只在小範圍內流傳,且在文人的相關文字裡,也只是以畫家申氏相稱,而非呼之為師任堂。其亡故後,文人對其的稱呼就有了變化,或稱之為申夫人,或呼之為聖賢慄谷的母親。有了「聖賢慄谷的母親」這個光環後,師任堂本身的光環自然就淡了,養育了大聖人的偉大母親身份,卻被世人認可。這也就是後世將之認為育兒的成功典範,被塑造成母性代名詞的原因所在。
  • 程顥很經典的一首詩,翻譯過來就是:誰曾經還不是個少年了
    文|丁十二程顥,字伯淳,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和弟弟程頤合稱「二程」,兄弟倆同為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理學的奠基者,「洛學」代表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品讀一首理學大家程顥的《春日偶成》。這首詩在筆者看來,算是程顥最經典的詩作了,而且這最後兩句特別有趣,如果你細品,你會發現他就像一個「糟老頭子」的牢騷,如果翻譯一下,就是——誰曾經還不是個少年了!
  • 侯氏家譜大全,侯姓人必看!【來源+郡望+祖訓+圖騰】!
    山東諸城侯氏字輩:「金水木火土……」    山東鄆城侯氏字輩:「仰憲本善良傳繼振安邦宏文慶世遠繁衍大寶光」。    山東濟南侯氏字輩:「文奇廷代殿連登家運昌盛國永承」。    山東濟寧汶上侯氏字輩:「熙朝召(鳳)現典聖代渙文章」。    山東棗莊薛城區甘霖侯氏字輩:「琴慎宜志賀欽成紹中迅(順)昭瑞勇明清」。
  • 來春茂:侯氏黑散
    《金匱要略》中關於侯氏黑散的記錄,你仔細研讀過嗎?你能合理有效地使用侯氏黑散嗎?一起來看看來春茂先生的臨床經驗吧!早在三十年代,我串鄉治病,所經之地窮鄉僻壤,飲片不便攜帶,並且湯藥價錢昂貴,群眾需要簡、便、驗、廉的醫療方法。我所帶的都是丸、散、膏、丹。《金匱》侯氏黑散,適應症較為廣泛,能治療多種雜病,投之即能應手取效,故頗受歡迎,為暢銷藥。
  • 應對中風的名方侯氏黑散
    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現代用法:作散劑,每服3克,每日1次,黃酒送下)    【原文】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乃予侯氏黑散。    方用:杭菊花120克,炒白朮30克,防風30克,桔梗15克,黃芩15克,北細辛3克,乾薑9克,黨參9克,茯苓9克,當歸9克,川芎5克,牡蠣15克,礬石3克,桂枝9克。各藥研細末和勻,每日兩次,每次服3克,以溫淡黃酒或溫開水吞服,先服半個月。
  • 治療中風的名方侯氏黑散
    乃予侯氏黑散。方用:杭菊花120克,炒白朮30克,防風30克,桔梗15克,黃芩15克,北細辛3克,乾薑9克,黨參9克,茯苓9克,當歸9克,川芎5克,牡蠣15克,礬石3克,桂枝9克。各藥研細末和勻,每日兩次,每次服3克,以溫淡黃酒或溫開水吞服,先服半個月。一個月以後來複診,謂:心窩頭冷已很少見,手腳亦有力,能步行來城,血壓正常,要求再配一料續服。仲景方如能用得適當,其效用十分令人滿意。